Friday, July 31, 2009

有一天我老了,也會.... [好文章-非來自慈濟]


有一天我老了,也會....
周六一大早,還在賴床,電話鈴聲打斷了我的清夢,原來是媽:「中午要不要帶孩子
回來吃肉羹?」
「可是我答應孩子今天去麥當勞吃早餐耶!」媽仍不放棄:「把那個錢省下來啊!開車回來才十分鐘。」
我心裡想:孩子一定喜歡吃漢堡,不要吃肉羹。果然,在我猶豫時,老大、老二一個
搖手、一個做拜託狀,大家都期待一周難得一次的早餐會。
於是我告訴媽:「等我們討論好再打給妳好嗎?」媽有點幽幽地回:「好吧!」
電話一掛,孩子們同聲說:「不要啦!我們說好去麥當勞的。」
我告訴孩子:「外婆的目的根本不是要我們去吃肉羹,她是想看我們。」
「可是我們上星期不是才回去給她看過?」
我知道單以這個理由要更改原計畫有點不合理,便告訴孩子:「有一天我老了,也會打電話給你們說:『兒子啊!要不要回來?我烤了蛋糕哦,帶孩子回來吧!』如果兒子回答我:『蛋糕到處有得賣,我今天沒空啦!』那我會很傷心。」
四歲的小女兒馬上說:「我不會。我會說好。」結果我們協議:早餐照原計畫,晚
上去外婆家。
媽媽知道了好高興:「那我晚上再煮肉羹。」
下午加完班,趕回家和孩子、老公會合,爸媽看到我們好高興。我們魚貫進入廚房
盛肉羹,大人小孩嘰嘰喳查地聊天,媽媽開始訴說她的五十肩每天折磨著她。我問她
:「有沒有去做復健?熱敷?」
「有啊,都沒有用!」...於是,我深深了解到媽媽要的不是醫療資訊,而是兒女
的關心。
走進廚房,看到一向愛乾淨的老媽心愛的鍋子蓋都沾了厚厚一層油垢,便用鐵刷用
力把它們刷洗乾淨,一面刷一面想到:媽媽一定是沒力氣刷它們了。
她曾經用雙手一手抱我、一手拿鏟子炒菜,也曾用雙手刷遍家裡每一個角落。
她那雙手還曾經握著汽車方向盤賺錢──她是台中第一位女計程車司機……如今年紀大了,她的手累了,卻仍然忍著痠痛煮我們愛吃的肉羹麵、炒米粉,然後打電話叫我們回家。
我再忙再累,都要常常回娘家洗鍋子;也希望有一天當我年紀大了、手也不再靈光時
,孩子們記得回家幫我刷刷鍋子。
不要只關心小孩,有天我們也會老唷!
記得在花蓮門諾醫院長廊上看見的宣導海報:「記得寶寶是一歲又...個月長第一顆
牙齒,卻不記得父親最後一顆牙是什麼時候掉的。」你记得吗?

Tuesday, July 14, 2009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生善滅惡滅罪生福

我們平時學佛,要常常記得:「我們心中懷有與如來平等的如來藏。」
這念善心要時時發揮,發揮我們的善,才能夠滅除了惡;滅除了惡,善念才能夠不斷產生,這樣就沒有什麼障礙了。
障礙就是來自於那一念惡,來自於「惡」現行去障礙他人;既然造了因緣、就有果報--別人就來障礙我們了。所以無因不成果,所以因緣果報都是自做自受。復應各起四種觀行,以為滅罪方便。」
那下來一段文是這樣說:「無諂無障,正是生善滅惡之時。」無諂就是無諂曲的意思,這個無諂曲就是叫做直心。
有的人會說:「我說話只是比較直而已,我並沒有想要去傷害他。」是啊!雖然說是「直」,雖然我們為人很直,但若有時我們這念善心沒有培養好,有時候我們的直心,就會含藏著那個瞋癡;那個瞋與癡若還沒有去除,直心也會去傷害人。
所以孔夫子的弟子,子貢問孔子說:「貧而無諂,富而無驕,這樣好嗎?」
因為我們大家都知道,孔夫子的弟子中,子貢他就是最有錢的人,常常聽取孔夫子的教育,所以他就知道--「我們若是貧困,也要有我們自己的品格;不能因為貧困,我們就一直去奉承有錢的人。若是如此,在孔夫子認為這是沒有品格,那貧而不守道。」
所以子貢聽了後他就知道了--「孔子的道理很正確,教育我們:「貧困的人若無諂,無諂曲,是好的。』但反過來,我有錢,我若是能夠無驕呢?也就是像那我這樣有錢的人,若是能夠不驕傲,這樣好嗎?」
「很好啊,『貧而無諂,富而無驕』是很好。」但是孔夫子接著又說了:「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
意思是說--「貧」,我們能夠雖然貧困,不過我會窮得很快樂;我自己知道,我的生活境界就是如此,我不會受到貧困而來煩惱我的心,所以我能夠安貧樂道。這樣如此貧而樂,安於貧的環境,我能夠很快樂在這個道上。

就如似顏淵很貧困,但是他很安份守己,而且很認真用功,所以孔子常常就在讚美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現在說的「無諂」就是在「貧而樂」這種很單純的心,這種直心無諂曲。像這樣,雖然是貧窮,但是他也能夠守戒奉道,這就是無諂的意思。
也能說我們人與人之間,大家的心都守於善心,守於與佛平等那念清淨無染的那分愛,對人直心,那就不會有什麼樣的錯誤,就不會犯錯。
要不然我們人若聽到說:「無諂曲,這樣就無障礙。啊我是最直了啊!我直話直說,不論你是心裡高興或不高興,我直話直說。」這樣就會得到很多的惡緣,像這樣,我們的那個直,我們自己的心,不知是念頭正不正確。你自己的念頭若不正確,你的直也會傷害人。
所以大家要很用心聽這兩個字--「無諂」要很用心去了解。
「無諂」不是直而已,還要先能夠做到人人的心在善念當中,這樣的直心就對了;我們的心念若不正確,那樣莽撞的直心就會傷人。
所以這個地方所說的「無諂無障」,那就是直心。那種善的直心,這就是無障礙;我們的心若念念都正確,所做的無諂那就是無障礙。
這「正」是生善,這個「正」字就是「直」;「正」就是「無諂曲」。那這就是生善滅惡之時。
所以這大家都應該要知道,你們讀到這段文字,不是說「正是」不是,是「正」是生善滅惡之時。
若你在讀《水懺》時,那這就是我們若有正知、正見、正思惟,這才是真正的我們能生出我們的善念。這分的不諂曲,自然是滅惡之時。
所以我們的心時時要「正見、正知、正思惟、正業、正念…等等」全部都要正,在八正道裡中。之前我們說過「三十七助道品」,所以我們要好好守持住。

古人這樣說:「寧可輕善做過頭,不可好事錯過去。」這就是我們慈濟人常常在說的:「好事情不怕做太多,寧可做過頭,不可讓好事就這樣把它錯過。」這就是如何能幫助我們滅罪?這簡單讓大家能夠常常記住--「好記,好做;好事,好做。」做就對了!
所以說「正」是生善滅惡之時,心念常常知道做好事,做就對了,這樣我們就能夠滅罪滅惡。

「生善滅惡」這四個字,就是表示說懺悔的功德。我們若不懺悔,那個惡一直積聚在我們心中,那個壞的習氣都常常在我們的行為中;習氣沒改,就表示我們的煩惱沒去除;那煩惱沒去除,就是因為我們都沒有將法用在我們的心。
所以水能洗滌垢穢,法水能夠滋潤我們的心地。
我們心地有法水滋潤,我們的智慧才能夠增長;增長智慧,才能夠防範無明。所以智慧尚未增長之前,我們要把煩惱洗除;洗除煩惱後我們要趕緊增長智慧。智慧增長,我們才能夠有辦法防範。
所以懺悔就是洗除我們過去那種的無明。意思也就是說「改往修來」--過去既然我們有錯誤,有無明在心中;我們現在知道了,我們用法來治我們自己的心,我們趕緊改變我們自己的行為,這叫做修來。
我們只會改不會修,很快的那個煩惱就又回來了。所以懺悔,就要不斷、不斷改往,我們就能夠增長我們的智慧;智慧增長,就會做善事了。
所以要有懺悔就是要用功;用功呢,我們則要身體力行,這叫做積德。那「內能自謙」就是「功」,「外能禮讓」就是「德」,所以我們能做到那個身與心一致,這叫做「功德」。你若不懺悔,這個功德自然產生不出來。
我們若是沒懺悔、沒滅罪,我們的心常常都是在起煩惱,看人就是不歡喜,好事他怎麼肯做呢?所以還是一樣,不斷來教我們生起懺悔的心,我們的善念才能夠產生,那這才是真正的我們要「起觀」。
我們要如何來「起觀」呢?要能夠懺悔,但是怕我們的懺悔不清淨,所以又另外再用一個方法,好讓我們真正的徹底了解,自然我們就能夠懺悔。
怕我們不虔誠懺悔,怕我們懺悔之後,我們無明又再覆蔽回來,所以因為如此,所以教我們又要再「起觀」,我們的心還要再進一步,用那真正很微細的去思考;那思考我們才能夠說,好好真的很穩當修行。

經文中說:「復應各起四種觀行,以為滅罪方便。」
什麼叫做四觀,何等為四?「一者觀於因緣,二者觀於果報,三者觀我自身,四者觀如來身。」
第一就是要「觀因緣」,這個觀因緣就是要「令悟諸法無性故」。
其實,在世間中,你是在計較什麼?那諸法無性,你要和什麼人計較?
我們若要和自己計較,我們要去想,我們過去說過的形命無常,你是和年輕的自己計較,或者是和老年這時候計較呢?因為昨日已過之事情,要再求昨日又回來,了不可得啊!計較什麼呢?
對與不對,我們要反省就對了,不必計較啦!自己都不必計較了,為何要與別人計較呢?
那看到別人有錯誤呢?我們為什麼要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呢?我們若能夠對方的錯誤,我們現在是在修行,要先想該如何能夠盡量和他結好緣?當看到他若有錯的時候,我們才有因緣能夠趕緊來勸他;若是勸得動,他能夠改過,那我們就恭喜他。
若是不能夠改過呢?
就像似佛陀將要入滅時,阿難很憂心,於是前來問佛陀說:「佛啊!您在世時,僧團就還有很多難調難伏,無法調伏的人。佛啊!您若是滅度後,這些無法調伏的比丘,我們是要如何來調伏他?要如何教他?尤其是在未來。」
那佛陀就說:「你們盡量,能夠教的盡量教,感化他、度化他。若是沒辦法呢?那你就由他去吧!」
對啊,不然要怎麼辦?
有時候我就會說:「為什麼你就要這麼生氣?」他會回答:「我就是什麼人如何、如何!」我說「那是他的錯誤,你為何氣成這樣?」他就說:「我就是很氣我自己,為什麼無法去影響他?」
你看,到底是與別人計較,還是與自己計較呢?
我們自己真的要想、要了解--「我到底做到了嗎?」若經過審思的結果,認定我已經做到了,看到別人的錯誤,我們就好言好語來勸說他。
佛陀在世時,都仍有這種剛強難調伏的人,何況我們現在呢!所以雖然我們要自修,我們也還要度他;若他仍無法被度,我們自己要趕快去修才對,不必計較。一切因緣性空,計較也沒有用。
雖然是因緣性空,不過師父常常對大家說:「我們就要和人結好緣,因為我們若和大家結好緣,我們才能有一粒可以度化他的種子。」
因與緣是看不到、摸不到,但是最後就是能成就「果」,所以我們要去了解那個性空的道理。就像是這粒種子,這雖然是一棵樹的種子,是不是這粒種子它就能長成樹?還不夠,因為它本來雖然是那個樹的種子,但是沒有其他來把它助緣起來,這粒種子也沒用。
「種子」就是這個「因」字,徒有這個因也沒用,所以就要有土、有水分、有陽光。
樹要如何長大?你沒有土壤也不會長大!你說土壤裡自己有樹嗎?也不是。
你有種子、有土壤那樣就能發芽嗎,也沒用,也還要有水分。
你說只要水,若沒有土壤、沒有種子,只有水就能夠長出樹嗎?也是不會。
所以說起來這些東西,若沒有合在一起,就無法將它開啟。這就是性空--水有水的性,土有土的性,種子有種子的性,所以這個性若全都將它分開,就無法成就任何東西。
就像我們人,我們若是缺父精、缺母血,我們要如何成為一個人?那麼一個人生長,也要有四大假合人才能夠健康。
總而言之,若沒有結合起來啦,分開都是性空、都是空;這些因緣全部都合起來之後,才能夠成就其他。
所以因緣就是諸法性空,這因緣就是需要靠諸法來把它結合在一起;這些因緣法若散開了就是空的啦,所以這種真空。但是把它結合在一起,真的是妙有。
所以若是談到因緣,真的是很有趣。你如果常常在種菜、出坡,明明撒下去的,就是一粒一粒的種子,幾天後就看到土地上冒出來了。那個一粒一粒的種子,你若用心去將它剖開,或者是去用顯微鏡,去看它裡面有什麼,什麼也沒有。所以沒有全部合起來那當時就是「妙有」,其實分開了什麼都是「空」的。
所以我們學佛、學法,我們就是要去透徹了解--「到底諸法是如何來的?」其實就是:「分開了就是空,真的是諸法無性、諸法性空!」
我們現在開始,就要來了解這四種。我們先知道因緣,因緣若不和合,一切都是空!
好吧,大家時時多用心啊!

人間菩提--素食減碳養慈心 The Importance of Becoming Vegetarian

 

生活簡樸倡素食
健康減碳無疆界
改變心念救生態
守護大地需及時

 

八大工業國高峰會,最後一天議程中,各國領袖是共同商討糧食安全問題。其實糧荒與地球暖化息息相關,這也是慈濟志工一直以來努力推動素食齋戒的原因。證嚴上人說,我們要改變我們的生態,就要從我們自身的心態開始,以清淨心,真誠付出行動,才能真正為地球盡心力。
八大工業國高峰會,最後一天商討糧食安全議程,糧食的危機其實與全球暖化息息相關。守護地球可以怎麼做呢?就在比利時的根特市,市政府從五月開始,鼓勵市民用吃素來取代葷食,推動每週一天茹素的活動,一年下來,減少的排碳量,相當於兩萬輛汽車的總和。
證嚴上人開示:「我們也體會到大地在發燒,讓我們整個環境空間總是都在異常的變化中,我們更應該要用心、要體會、要真誠、真正的付出行動。」
同樣用行動響應減碳還有在高雄的中山小學,全校兩千多位的師生連續五天的午餐都吃素食。學童們知道素食不傷害動物,更是愛地球;還有在緬甸寺廟的住持,也在慈濟志工的帶動與協助下,展開齋戒護生,為愛地球盡心力。
證嚴上人開示:「心態不改,生態就會不斷地惡化下去,農業、土地無法供應,乾旱或是水災、土地污染,那在那個時候,真的會鬧糧荒,這就是我們人類要好好提高警覺。」
從飲食習慣開始,小小的改變,就能為減緩全球暖化做出大大的貢獻。素食齋戒,不只減碳救地球,更能健康淨化身心靈。
2009/07/11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烏龜報恩

有一則寓言故事──

    有位年輕人,與父親相依為命,靠著一塊小小的農田來維持生計;雖然家境貧困,但是父慈子孝,日子過得心安理得。

    時間一年一年地過去,父親年紀愈來愈大,體力逐漸衰退。雖然他們的田地並不大,但只靠年輕人來拖犁耕田,仍然感到吃力。有一天,父親取出多年來省吃儉用存下來的一筆錢,要兒子到城裡買一隻牛回來。

    年輕人走啊走,走到河邊,覺得累了,就坐在石頭上休息。遠處傳來幾個小孩子嬉鬧的聲音,他感到好奇,尋聲走去,看見幾個小孩拿著竹子敲打石頭,但是那些石頭好像會動,仔細一看,原來是五隻烏龜,一隻比較大,四隻比較小。小孩們將烏龜翻過來,像轉陀螺般使烏龜團團轉,還用竹子打牠們,要逼牠們將頭伸出來。

    年輕人覺得很不忍心,向這群小孩說:「你們為什麼要玩弄烏龜呢?牠們一樣是生命,也會痛、也會怕啊!」這些孩子不高興地說:「好不容易才抓到這隻母龜和小龜,我們愛怎麼捉弄就怎麼捉弄,不關你的事!」

    小孩們故意用更殘忍的手段虐待那些烏龜,年輕人又說:「子女看到父母被人虐待,心中會很難過;父母看到子女受災殃,也會很痛苦!你們還是放了母龜和小龜吧!」

    這些孩子仍然無動於衷,而且用繩子將五隻烏龜綁成一串,甩來甩去。年輕人問小孩要如何處置這些烏龜?他們說要賣給別人,年輕人問他們想賣多少錢?他們隨口說出一個很大的數目,年輕人摸摸腰
包裏的錢──如果把錢給了小孩,就沒辦法買牛了。但是他看到烏龜被虐待,實在不忍心,於是毅然將所有錢都給了孩子們。

    年輕人看到孩子們走遠後,蹲下來小心翼翼地解開烏龜身上的繩子,將牠們一隻隻捧到河邊,牠們抬頭望著年輕人,眼神流露出依依不捨的樣子。

    年輕人說:「去吧!如果那群壞孩子再回來,你們又要遭殃了!趕快游走,讓我放心吧!」烏龜們好像能聽懂似地,游入河裏,但是到了河中央仍再三回頭。

    年輕人回到家,向父親說明經過,父親聽了歡喜地說:「你做得很好!用那些錢救了五條生命,比買一隻牛更有價值!我們身體還很健康,努力工作就能賺回那些
錢。」

    那天半夜,父親忽然聽到「叩叩」的敲門聲,他把門打開一看,竟然有一隻牛站在門口!牛脖子上掛著一張紙條:「烏龜們在河邊收集碎金,換得一隻牛來回報恩人。」

    這雖然只是一則傳說,但鮮活地顯現了兩種看待生命的態度──一種是輕浮草率地對待其他生靈,無視於牠們的恐懼與痛苦;另一種則是大愛普及眾生,即使其形貌與自己有很大不同,仍然尊重、關懷其生存的權利。

    慈悲護惜眾生,是多麼溫柔的心境、多麼美好的畫面啊!期盼大家在生活中用心體會自然之美、生命之美,以寬廣的愛營造一個祥和光明的世界。

人間菩提--典範家庭 A Model Family

優質家教唯父母
以身示教作圭臬
品格為導育學子
心靈和睦世則安

在政治大學教書的蔡良文教授,他不只在課堂上傳遞知識,還會利用課餘時間帶著學生一起做環保。他覺得,環保教育就是要讓學生從做當中親身體會,學習道理,這比他自己在課堂裡頭講大道裡要來的有用;同樣的,蔡良文教授也把環保教育帶進家裡頭,教育自己的孩子。證嚴上人說,每個家庭把自己孩子教好,老師隨時導正學生的價值觀,如此一代傳一代,那麼天下無不是一片祥和。
拿下一袋又一袋的資源回收物,很難想像眼前的他是個大學教授;不只如此,小小環保站裡,還多了許多張年輕面孔,他們都是蔡教授的學生。跟著老師投入資源回收的工作,雙手勞動,讓他們體悟認真就是專業的道理。有的學生畢業了開始工作,還是繼續來到這裡做環保。
證嚴上人開示:「發心,從自己的身體力行,可以帶動無數無數人,普天之下,菩薩充滿人間,都是從一個開始,人人都是這樣一個的種子。」
站在講堂上的蔡教授,除了傳遞知識,還會適時教導學生做人處事的道理與智慧;下課了,他更要求學生要隨時隨地做環保,因為愛護環境,是要從自身做起。回到家裡,他也以同樣的教育理念帶領孩子,自己更以身作則,做孩子的榜樣。
證嚴上人開示:「每一個家庭都能把自己的孩子教得好,自己是老師,把自己的學生方向、對錯清楚,這才是真的,傳道授業同時解惑,一代一代傳下去,相信天下無不都是一片的光明祥和。」
真正的教育是,教之啟蒙,育之善念,傳授人生真正的正確的方向。好的人文典範、也是從教育開始,導正人心方向,才能讓人人走向人生正軌。

從慈濟「大愛無國界」之實踐談 人間佛教的展現

 

釋德傅

 

摘 要

 

本文從證嚴法師倡導「大愛」的理念作出發,經由國際援助與社會關懷的實踐,使佛教普遍於不分宗教、不分國界、不分種族,不局限於臺灣本土,討論如何跨國界,在不同宗教信仰的國家,傳達「大愛無國界」的信念,說明人間佛教在現代佛教中,可作另一種展現。「大愛」一詞,雖非新詞彙,卻已廣為慈濟志業所用,是啟發愛心的「道場」。不同宗教信仰者相處和諧,常見於人道救援的慈濟海外賑災中,不同宗教的彼此尊重,為「救人」有情感的交融與同理心。從實踐層面而言,不宣揚慈濟理念,單純的只是為了救人,因此災民或官方人員,並未感受到傳教的氣氛,受災戶或是前往義診的傷患,也可能從「受助者」的角色成為「助人者」,慈濟基金會救援的工作中,讓受助者得到安慰;從信念層面而言,不必透過語言在當地向民眾詮釋何謂「大愛」,卻能「說明」大愛已跨越了國界,毋需以言語宣揚佛教道理,自然而然能讓不同種族與宗教信仰者,願意參與助人的工作;對於參與援助者能因此體會到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胸懷,同時也為人間佛教的弘揚開展一進路。

關鍵詞:大愛 慈濟 證嚴法師 行經 人間佛教

一、

人間佛教的起源,是來自於太虛法師,他倡導人生佛教,力行佛教改革,而後印順法師闡揚人間佛教,在臺灣有深遠的影響。太虛法師的「人生佛教」因應世俗諦的理論,以提倡五乘共法為主的人乘行,由「人乘漸階佛乘」的基礎,開演出成佛理論;印順法師則是進一步從佛教的思想發展進程上,闡明了人間教佛為佛法的原始性格。

「人間佛教」如一把大傘(overarching umbrella), 傘下所延續的是不是印順法師初衷的人間佛教?藍吉富(1999)認為,就臺灣著名的大道場來看,佛光山強調的是「人間佛教」,所走的「人間性」、「生活性」與「國際性」風格。法鼓山弘揚「人間淨土」與「心靈環保」的理念,在佛學教育、禪修風氣的提倡與國際佛教學術的交流方面成效卓著。慈濟基金會(以下簡稱「慈濟」)走的是社會關懷與救濟路線,在臺灣及國外所從事的社會救濟成果,已取得國際口碑。

由此可見,人間佛教的展現可依時代潮流的遷變而有所不同。本文從慈濟「四大志業(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的發展乃至跨國界,討論其宗教實踐無不與證嚴法師的理念息息相關,法師以「大愛」理念,教示慈濟人面對不同的宗教信仰者,應秉持尊重的態度,雖然世界各個宗教宗教名稱不一樣,但是救人濟世的精神卻是相通的,因此法師對於不同的宗教及其信眾,都是尊重而不比較。慈濟志工們都秉持這分精神落實於當地與社區。較特殊的是,慈濟成立迄今以逾四十一年,海外慈濟人分布地區,截至今年四月,共計有39個國家、252個聯絡點(含美洲、亞洲、大洋洲、非洲、歐洲),證嚴法師始終在台灣傳揚理念,卻不曾親自到海外弘法,即使是法師的座下弟子(僧眾),也沒有在海外各分會點駐錫傳法,但是慈濟在海外的聯絡點仍在正成長中。

證嚴法師的理念,透過其志業的平面與有聲媒體作傳播,成為慈濟人奉行的圭臬,因此法師的理念維繫慈濟志業發展有緊密的關連,如何在不同的國家推廣佛教義理?如何讓不同種族與不同的宗教信仰者所接受?筆者認為最顯著的關鍵,在於證嚴法師的「大愛」思想。

「大愛」一詞,已非新的詞彙,無論基督教或佛教都曾使用,一如基督教或天主教談「博愛」,佛教也曾使用。本文則以證嚴法師所倡的「大愛」理念為主軸,就廣為慈濟志業所用的範疇下作討論。

二、大愛思想與宗教實踐

從佛教來看,「大愛」可前溯自倡導「人生佛教」的太虛法師(1890-1947)回應李姓學者提出的「基督之大愛主義」一文,1 「愛」字含義甚廣,能力尤大,宇宙萬有皆生於愛。太虛法師進一步說明:

故依佛教而言,愛亦由於萬有因緣和合而生,非由執我而生。此在佛教則不名愛,而名之曰大悲心。佛之大悲,乃依觀察眾生之苦惱而發起大悲救濟之心。非由謀自我發展所引起之貪愛可比,故為純善而無惡之大愛,為一切諸佛產生之母,為一切佛法發源之地。

以上可見太虛法師將「愛」定義為一切善惡諸法之策源地,因使人的行為造作,都不出這個範圍。證嚴法師倡導「大愛」為慈濟精神所在,對於「大愛」的詮釋是:

大愛就是不分宗教、不分國界、不分種族。人類需要宗教;宗教,就是要啟發人人的愛心。不論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也好,都能彼此容納。

證嚴法師對於神職人員的看法為:

修女也是「出家人」,同樣是走入大愛,我們也是出家,她們也是出家,只是不同的宗教名詞,可是我們有共同的一念:博愛、大愛和慈悲,同樣的心,只是名稱不同。

在證嚴法師的宗教理念中,宗教與宗教間如能和諧、共處,互相尊重,也是大愛精神的表現。法師所界定「大愛」與「博愛」的意涵是共通的,在面對不同的宗教人士時曾表示,「宗教」就是要啟發人人的愛心,任何宗教都是富有愛心的。

1 篇名為「愛之研究」。慈忍室主人編,太虛法師審定《海潮音文庫》上海:佛學書局。1930年。

我們的愛要普遍於各個空間,要愛普天下之人,只要何處需要,我們有力量,就應該去付出,做一個最有福的人,希望慈濟愛的種子能在全球撒播。愛是相通的,不分宗教。(講於2005年2月10日)

即法師是以人人本有的「愛心」,來淡化不同宗教間的差異,所以當國際間有災難發生時,在海外慈濟人便迅速前往災區提供援助,目的也不在宣揚佛教教義。證嚴法師對於在海外「做慈濟」的慈濟志工,2 並沒有從臺灣提供協助,只是教導他們須「取諸當地,用諸當地」,要因應當地所需,而避免予人「傳教」的印象。例如 2004年12月26日於印尼蘇門答臘亞齊省附近海域發生芮氏規模九級地震後引發海嘯,共有十二國受災。東南亞的慈濟志工在海嘯發生後,立即趕到災區進行救援。

三、宗教合作

慈濟的援助工作,對於伊斯蘭教國家也是以等同的方式,從「急難援助」展開宗教合作的可能,例如:2003年12月26日伊朗發生芮氏規模六點七強震,巴姆市七成房子全倒。為了讓學生能儘快趕上課程,慈濟賑災團親自勘察,以了解伊朗的建築風格及需求,評估當地的營建能力與重建學校。一位協助翻譯何先生,他是甘肅東鄉族的回民,信奉伊斯蘭教,相當瞭解伊朗人的生活文化,對於慈濟的援助很感動,他說:「希望穆斯林都是慈濟人,3 慈濟人都是穆斯林。」這話顯見慈濟志工們在伊斯蘭教國家的融入程度。

當地的人指出,伊朗硬幣背面,有蓮花標誌,也有八瓣葉子,與慈濟的蓮花和八正道,有異曲同工之妙;其實在漢朝時,伊朗早與中國有所接觸。4 蓮花標誌是否從中國傳過去的?雖有待史料的考證,然而對標誌的相近性,證嚴法師說:「他們的徽章,其實我都沒有看過;竟然和我們那麼相近,可見真正的宗教就像大海;就如同溪、河、江;溪就是溪水,河就是河水,井就是井水,水溝水就是水溝水,其實水是一樣的。」5

除了伊斯蘭教之外,慈濟也與基督教團體合作過國際援助方案。例如:1998年與基督教的美國騎士橋國際救援組織攜手合作,援助阿富汗震災,1999年合作醫療援助阿爾巴尼亞難民營。此外以「醫病」、「醫人」、「醫心」為宗旨的慈濟國際人醫會(Tzuchi International Medical Association:簡稱 TIMA)於1996年成立,包含醫院、洗腎中心、義診中心等在內的醫療義診團隊,醫生成員平日在居住地服務,當發生重大災難時,也會跨國緊急支援。

其中有一位專長口腔外科的醫師是基督教徒,曾經參與多次人醫會義診,他在不同的信仰間發現共同點:基督教說「博愛」、證嚴法師說「大愛」。他認為,慈濟所強調的尊重、責任、奉獻、寬恕等,和他的信仰都是一樣,可以藉由醫療服務,體現尊重生命的精神。6

證嚴法師對信眾們宣揚大愛思想,並不凸顯「大愛」與天主教或基督教所說的「博愛」有差別;法師將此二詞詮釋為「相通」與「等同」的。這使有不同信仰的信眾在參與慈濟舉辦的活動時,不會有排他性,或是被迫參與佛教儀式的情形,7 因此吸引不同信仰者,或是伊斯蘭世界的國家的民眾也願意投入慈濟志業。

筆者曾訪談一位虔誠的基督徒陳醫師,他十餘年來在佛教慈濟醫院工作場域,卻又有堅定的信仰。慈濟醫院的志工對於他的不厭其煩,以及詳細問診的態度都十分稱讚,許多經他師手術成功後回診的患者都會這樣表示:「本來我連走路都無法走,看了報紙,人家都介紹陳醫師人很好,很熱心幫我開刀。」「陳醫師很細心問痛在哪裡,也會告訴病人,他要怎麼開刀,讓人覺得很放心。」「在這裡,陳醫師讓我重新站起來,讓我有重生的感覺。」面對回診病友的感謝,陳醫師只是簡單地對病友說:「你要感謝主!」

「感謝主」這是我們經常從基督徒的口中聽到,陳醫師要病友感謝主而不是感謝他本人,他將治癒病人的這一切榮耀,歸於上帝的恩賜。陳醫師對於個己的宗教信仰很謙和地表示,對《聖經》並沒有時常奉誦,因工作忙碌無暇上教堂,但他深信每個宗教的信仰,都是引導人人向善,他也在生活中力求實踐。他對筆者表示:

對病人,我都是盡最大的努力,手術的成敗內心的壓力也很大,連內人都感受到。每次只要有手術在進行的時候,她就無法做家事,直到我打電話給她,告訴她說「手術進行順利」,才真正鬆一口氣。人家說「視病如親」我覺得自己是「視病如子」。我對他們﹝指病人﹞很用心,我的心也是會因為他們的病況而激動,我是真的很用心為他們做這些事。(筆者筆記)

陳醫師在醫院中行事相當低調,他在忙於門診時並不會傳播福音,而是身體力行對基督教的堅定信念。他說會在佛教慈濟醫院一直服務至今,是因慈濟醫院不因他個人宗教信仰不同而加以排擠。他曾經在一次與證嚴法師的談話中,提到自己是基督徒,想知道證嚴法師對於在慈濟場域中有「異教徒」的看法,證嚴法師當下就跟他說:

你是基督教徒,其實你是什麼教,對我不影響,我也不怕你是基督教,只怕你沒有信得透徹而已。如果信得透徹,基督教是博愛,佛教是慈悲,是大愛。博愛、大愛,其實方向是一致的也疼愛人類。只要你把你的宗教信仰徹底、很正確,我也很喜歡。(潘煊, 2004)

筆者也從慈濟志工長年在南非「取諸當地,用諸當地」8 的成效,如南非有位慈濟志工G,9 她的家在一次的意外,10 台灣慈濟人送去十五個貨櫃衣物,在各個部落進行發放,她在接受援助之餘並表示,慈濟人在她最無助的時候伸出援手,就像是上帝派來拯救她的「藍衣天使」(歐君萍, 2003)。

慈濟志工G是位虔誠的基督教徒,她的家人都很喜歡她當慈濟志工,因為參與慈濟志工P在南非辦的慈濟職訓所,其中設有縫紉班幫助當地族人得到很多學校和教堂的訂單,進一步也改善了他們貧困的生活。從2002年初,包括慈濟志工G等非洲裔慈濟志工,開始走入社區,其中最主要的工作之一是照顧愛滋病患,並進行防治愛滋宣導;現在的她不僅天天講慈濟、做慈濟,甚至有時禱告也念「阿彌陀佛」!慈濟志工G說:

假如現在有人問我:「是誰燒了你的房子?」我會告訴他:「我忘了!」如果在以前,我恐怕會找人殺了這些暴徒。現在我要以對人付出關懷和愛,取代心中的仇恨報復。……雖然 Michael (慈濟志工P的英文名子)和我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但我們身體流的血液同樣都是紅色的;正如佛教的「大愛」和基督教的「博愛」都一樣是教我們如何去愛人、去施捨。(歐君萍, 2003)

慈濟志工G表示,在種族歧視的年代,族人根本沒有機會與白人平起平坐;慈濟志工P每次邀請她到他家,他的家人都待她像貴賓一般,讓她感受非常深刻,因此她相信這就是大愛的精神──不分宗教、種族、膚色地去愛人(歐君萍, 2003)。「大愛」與「博愛」就證嚴法師在詮釋下並無差異,「正信」與「信得透徹」而能發揮大愛,才是證嚴法師所在意的。

四、無國界之「行經」

「行經」一詞,是證嚴法師提出類於「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的概念,並解釋其意:「經者,道也;道者,路也」;法師認為,誦經只有「口誦」,身體力行便是「行經」。慈濟行經的場域,如何跨國界,在不同宗教信仰的國家,慈濟志工的身體實踐/行經是融入當地的因素。

2001年美國紐約發生九一一攻擊事件,證嚴法師急籲「驚世的災難,要有警世的覺悟」,發起全球「愛灑人間植福田:一人一善遠離災難」募心運動,透過街頭宣導、發送祝福卡。10月13日(取「一人一善」的諧音)第一場燭光祈福晚會往關渡園區舉行,邀請天主教、基督教、回教、佛教等宗教及企業代表,共同祈求世界和平,表現宗教交流的「大愛」精神。

慈濟開展的「四大志業八大腳印」,11 都是循著證嚴法師所倡導的「大愛」精神。昭慧法師(2003)提到「證嚴法師導引著慈濟團隊,讓他們以直接參與、親手布施的方式,在人與人的真情互動中,體現了『施比受更有福』的真諦,這正是台灣數以萬計慈濟人,畢生辛勞、無怨無悔地追隨證嚴法師的要素。」

2004年l2月聖誕節過後,在印尼北蘇門答臘島西部外海發生巨大海嘯,襲捲十二個國家,三十餘萬人喪生,距震央千里之外的斯里蘭卡,成為罹難人數僅次於印尼的重災區。

慈濟計畫在斯里蘭卡展開救災的工作,賑災醫療團集合慈濟在台灣醫療網的醫護人員前往災區。斯里蘭卡的海軍、巴基斯坦陸軍皆參與慈濟在災區搭建帳棚的行列;一位巴基斯坦的陸軍上校,在參與支援慈濟醫療站與帳棚區時說:「我無法想像有人志願犧牲假期、時間,從遙遠的國家來協助陌生人,這分心讓人感動。」有位醫師說:「我們有從馬來西亞、新加坡,還有台灣來的。很單純就是為了陪伴災民,讓他們感到有人關心。」(邱淑絹, 2005)

慈濟的國際賑災援助過程中,志工並不談慈濟理念,單純的只是為了救人,因此災民或官方人員,並未感受到傳教的氣氛,在感動之餘,受災戶或是前往義診的傷患,也可能從「受助者」的角色成為「助人者」。例如在災區,有一位年約30餘歲的男子拄著拐杖、跛著腳去領取物資,他的親人因海嘯喪生,在慈濟志工們加以的安慰後心情較穩定,他因為懂英文,也跟著在災區(漢班托塔)協助慈濟志工與村民交談。另有當地的居民說:

海嘯以後,我的生命完全改變,對未來毫無希望。但是你們出現了,如神送來的禮物,讓我見證到真正的愛。(邱淑絹, 2005)

一位參與慈濟發放的當地女孩子,也是災民,她感動於慈濟志工生活上的關懷,而陪著慈濟志工去找災民,了解其需要。她說:

從慈濟志工身上,我學到好多,做好多這輩子第一次做的事,每天結束工作時,好多志工都會問我:「累嗎?」我都說不會,因為就算身體會累,可是心靈上的確好快樂。我覺得人生變得有希望了。(邱淑絹, 2005)

以上顯示,慈濟志工的關懷呵護,成了災民重新面對生命的動力,慈濟的醫護人員,在醫療站發放與義診同步進行;義診時必須忍受饑渴與屍臭,一位志工說:

整天只喝幾口帶來的飲用水,四周像是戰亂的樣子,到處都是屍體,有的已經開始腐爛,整個都是蛆,……實在沒辦法忍受那種環境,幾乎所有的居民都逃離市區避難了。我們每天晚上都要開會,評估後續的工作計畫,有時候得靠微弱的燭光,準備隔天需要用的藥物和物品。(邱淑絹, 2005)

在環境條件相當惡劣的情況下,慈濟志工也是處於與災民相同的環境裡;他們敘述身體勞動的過程,並沒因為累而不做,或是面對周遭環境惡劣而產生厭惡的態度。有當地的慈濟志工說:

總覺得當志工就是「找麻煩」,就是找出需要我們幫助的人遇到的麻煩,並想辦法讓他們的麻煩,不再是麻煩。如果說海嘯是真主給我們的考驗,讓我們學習悲傷是不能幫助我們,而是盡心盡力去幫助別人重新獲得幸福,自己也會得到快樂。(劉雅嫻, 2005)

另有參與義診的印尼醫師A,提到他在災區被通知前去為一位搬入慈濟所搭建的棚區婦女接生,他說:

雖然這不是我第一次接生,卻是第一次在這樣設備不足的地方接生,其實我蠻緊張,只能憑經驗而已,在大家一致加油中平安產下一名女嬰,我建議那寶寶取名為Suchi Karmila因為印尼文Suchi是「聖潔」的意思,讀音很像「慈濟」,是紀念也是感謝。(劉雅嫻 2005:172)

不同宗教信仰者相處和諧,常見於人道救援的慈濟海外賑災中,他們彼此尊重,為「救人」有情感的交融與同理心。慈濟在救援的工作中,讓參與者實際「用手做」、「眼睛看」、「耳朵聽」,讓受助者得到安慰,而不用透過語言在當地向民眾詮釋何謂「大愛」,慈濟志工的愛心付出是「行經」,也讓受助者感受到佛教的慈悲行誼。

五、結

「大愛」是慈濟信眾志工在「行經」時,已跨越了國界,毋需以言語宣揚佛教道理,自然而然能讓不同種族與宗教信仰者,願意參與助人的工作;對於慈濟志工則能因此體會到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胸懷。印順法師(1998)曾在著述中提到:

成佛,即人的人性淨化與進展,即人格的最高完成。必須確定人間佛教決非同於世間的慈善事業,是從究竟的佛乘中,來看我們人類,應怎樣的從人而向於佛道。

印順法師向筆者就「人間佛教決非同於世間的慈善事業」作說明,這句義涵是建構於「自利利他」須發「菩提心」為立意的;也就是說,沒有發菩提心與自利利他,那麼所做的助人工作,只能算是慈善事業而已。

從上文所述,慈濟以大愛精神與理念,無論從不同宗信仰者,乃至推動到海外的不同國家、族群,這種「無國界」的「大愛」顯然有相當大的包容性,讓參與慈濟工作的人,能在「利他」的助人行為中,同時也能「利己」。

慈濟在「精神上」雖然沒有直接承襲印順法師思想體系,但是在「行動上」則是將佛法落實於生活中的「人間」佛教,以「行證」體現佛法。如伊利亞德(Eliade 1959:86)提到:「所有真實的宗教經驗都是反映一種(宗教人)不懈的努力,去揭示萬物的根源、終極的實體(的顯現)。」所以宗教經驗的本質,並不是脫離凡俗世界以外去尋找另一種以離群為目標的生活,而是融入於生活。

慈濟的場域提供慈濟志工們行菩薩道的慣習,流動性與多元性的場域空間,形成一套修行系統,同時也跨足國際,進入不同宗教信仰的國家,將佛教教義落實為大愛行動,而不再局限於台灣本土,因為融和異文化與族群,為「人間佛教」從實踐層面其發展與時代意義,值得關注。

參考書目

邱淑絹等

2005 《微笑吻走了淚滴:在斯里蘭卡南部小鎮相遇》。台北:慈濟人文志業中心。

慈忍室主人編

1930 愛之研究。《海潮音文庫》。上海:佛學書局。

劉雅嫻等

2005 《真理的痕跡:走向復甦的亞齊》。台北:慈濟人文志業中心。

潘 煊

2004 《證嚴法師琉璃同心圓》。台北:天下文化。

歐君萍

2003 第一位非洲裔慈濟志工:葛蕾蒂絲。《慈濟月刊》435:22--23。台北:慈濟人文志業中心。

釋印順

1998 佛在人間》。台北:正聞。

釋昭慧

  1. 佛教慈善事業的一個範例:慈濟整治印尼紅溪河之成效與意義。《法光學壇》7。

台北:法光佛研所。

Eliade, Mircea

1959 “Methodological Remarks on the Study of Religious Symbolism” in 《The History of ReligiousEssays in Methodolog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作者介紹

姓 名:釋德傅

單 位:台灣慈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職 稱:講師

1 篇名為「愛之研究」。慈忍室主人編,太虛法師審定《海潮音文庫》上海:佛學書局。1930年。

2 海外的慈濟志工不乏台商與華僑。

3 信仰伊斯蘭教的信徒,稱為「穆斯林(Muslim)」

4 自651一798年間阿拉伯來華使節達到39人次之多,阿拉伯、波斯穆斯林來華經商或旅遊者更是絡繹不絕。頻繁的友好交往和經貿往來,一方面促進了中國和阿拉伯、波斯地區間業已存在的傳統友誼。阿拉伯、波斯的商人和旅遊者往來中國的路線是:從陸路來的自波斯經中國的新疆沿絲綢之路到達內地長安和洛陽等地;從海上來的則由波斯灣出發繞馬來半島到達我國東南沿海各商埠城市。我國史書還記載了阿拉伯、波斯商人在長安及沿海各地經營和生活的情況。他們在唐、宋王朝的許可下,生活在廣州、揚州、泉州、杭州和長安、開封、洛陽等地。他們按照自己的信仰和風俗習慣過著平靜的生活,在那裡興建情真寺和墓地,不少人久居不歸,與當地居民通婚,繁衍後代,逐漸形成了早期中國穆斯林群體。參考網址: http://210.0.141.99/big5/islm (中國伊斯蘭協會)之 中國伊斯蘭教。

5 2004年2月9日證嚴法師對伊朗勘災團會議講話。

6 詳見2003年9月16日出刊之《慈濟道侶》424期第一版,李委煌報導「海內外醫護志工花蓮團圓」。

7此處所指的佛教儀式,諸如:禮佛、梵唄、法會等。

8「取諸當地,用諸當地」一詞,乃是證嚴法師對海外慈濟志工在當地「做慈濟」的基本精神,須「就地取材,自力更生」,期許讓國際的人士知道:從台灣移民過去的僑胞都很有愛心、願意回饋地方,希望能藉此維護台灣在國際的形象。證嚴法師曾對有意在海外推展慈濟志業的志工說:「到了外國,要記得腳踏別人的地,頭頂別人的天,生活所需都是利用別人的資源,所以要『取諸當地,用諸當地』,先去愛人,才能得人的愛;將大愛種子帶到僑居地去耕耘、播種,希望在當地開出愛的花果。」

9本文中所使用的慈濟志工名子,皆用代號表示。

101994年南非政權轉移,慈濟志工G位在夸瑪庫塔(Kwa Makhutha)的家也付之一炬,造成這場悲劇的是慈濟志工G先生的外遇對象;她唆使一群年輕人丟擲汽油彈,企圖殺害慈濟志工G的兒女,所幸大火只燒毀她的屋子,慈濟志工G和子女們都倖免於難,但是她卻是充滿恐懼與怨恨。

11 「四大志業八大腳印」即是指慈善、醫療、教育、文化、環保、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社區志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