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30, 2010

一杯鮮奶【來源:網路流傳】

一個窮苦學生,為了付學費,挨家挨戶地推銷貨品。

到了晚上,發現自己的肚子很餓,而口袋裡只剩下一個小錢。

他便下定決心,到下一家時,向人家要餐飯吃。

然而當一位年輕貌美的女孩子打開門時,他卻失去了勇氣。

他沒敢討飯,卻只要求一杯水喝。女孩看出來他飢餓的樣子,於是給他端出一大杯鮮奶來。他不慌不忙地將它喝下。而且問說,『應付多少錢?』

而她的答覆卻是:「你不欠我一分錢。母親告訴我們,不要為善事要求回報。」

於是他說:「那麼我只有由衷地謝謝了」

當郝武德‧凱禮離開時,不但覺得自己的身體強壯了不少,而且對天主與對人的信心也增強了起來。他原來已經陷入絕境,準備放棄一切的。

數年後,那個年輕女孩病情危急。當地醫生都已束手無策。

家人終於將她送進大都市,以便請專家來檢查她罕見的病情。

他們請到了郝武德‧凱禮醫生來診斷。

當他聽說,病人是某某城的人時,他的眼中充滿了奇特的光輝。

他立刻穿上醫生服裝,走向醫院大廳,進了她的病房。醫生一眼就認出了她。

他立刻回到診斷室,並且下定決心要盡最大的努力來挽救她的性命。

從那天起,他特別觀察她的病情。經過一次漫長的奮鬥之後,終於讓她起死回生,戰勝了病魔。

最後,批價室將出院的帳單送到醫生手中,請他簽字。

醫生看了帳單一眼,然後在帳單邊緣上寫了幾個字,就將帳單轉送到她的病房裡。

她不敢打開帳單,因為她確定,需要她一輩子才能還清這筆醫藥費。

但最後她還是打開看了,而且帳單邊緣上的一些東西,特別引起她的注目。

她看到了這麼一句話:「一杯鮮奶已足以付清全部的醫藥費!」
簽署人:郝武德‧凱禮醫生。

眼中氾濫著淚水,她心中高興地祈禱著:「天主啊!感謝您,感謝您的慈愛,藉由眾人的心和手,不斷地在傳播著。」

走在每一位母親的情懷裡 【來源:網路流傳】

走在每一位母親的情懷裡

◎葉傾城/文

來源:網路流傳

講義雜誌2003.5月

那天是週末,春日的黃昏有新榨橙汁的顏色與氣息。老早說好了要和朋友們去逛夜市,母親卻在下班的時候打來了電話,聲音裡是小女孩一般的歡欣雀躍:「明天我們單位組織去春遊,你下班時幫我到威風糕餅買一袋椰蓉麵包,我帶著中午吃。」

「春遊?」我大吃一驚,「啊,你們還春遊?」想都不想,我一口回絕,「媽,我跟朋友約好了要出去,我沒時間。」

跟母親討價還價了半天,她一直說:「只買一袋麵包,快得很,不會耽誤你…」

最後她都有點生氣了,我才老大不情願地答應下來。一心想著速戰速決,剛下班我就飛奔前往。但是遠遠看到了那家糕餅店,我的心便一沉---店裡竟是人山人海,排隊的長龍一直蜿蜒到了店外,我忍不住暗自叫苦。

隨著長龍緩慢地移動,我頻頻看表,又不時踮起腳向前面張望,足足站了快二十分鐘,才進到店裡。我站得頭重腳輕、餓得眼冒金星,想起朋友們肯定都在等我,更是急得直跺腳。

春天獨有的暖柔輕風繞滿我周身,而在新出爐麵包薰人欲醉的芳香裡,卻裹著我將一觸即發的火氣。真不知道母親是怎麼想的,雙休日不在家休息,還要去春遊,身體吃得消嗎?而且和單位組織出去玩,一群半老太太們在一起,有什麼好玩的?

春遊,根本就是小孩子的事嘛,媽都什麼年紀了,還去春遊?前面的人為了排隊次序爆出了激烈的爭吵,便有人熱心地站出來,統計每個人買的數量和品種,給大家排順序。算下來我是第三爐的最後一個,多少有點盼頭,我鬆口氣,換隻腳接著站。

就在這時,背後有人輕輕叫一聲:「小姐。」我轉過頭去,是個不認識的中年婦人,我沒好氣:「幹什麼?」

她的笑容幾乎是謙卑的:「小姐,我們打個商量好嗎?你看,我只在你後面一個人,就得再等一爐。我這是給兒子買,他明天春遊,我待會還得趕回去做飯,晚上還得送他去補習班。如果你不急的話,我想,嗯……」她的神情裡有說不出的請求,「請問你是給誰買?」

我很自然地回答她:「給我媽買,她明天也春遊。」

真不明白,當我回答時,整個店怎麼會在剎那間突然有了一種奇異的寂靜,所有的眼光同時投向我。

有人大聲地問我:「你說你買給誰?」我還來不及回答,售貨小姐已經笑了:「哇,今天賣了好幾百袋,你可是第一個買給媽媽的。」

我一驚,環顧四週才發現,排在隊伍裡的,幾乎都是女人,從白髮蒼蒼到綺年少婦,每個人帶的大包小包,都註解著她們主婦和母親的身分。

「那你們呢?」

「當然是給我們小皇帝的。」不知是誰接了口,大家都笑了。

我身後那位婦女連聲說:「對不起,我沒想到,我真沒想到。這家店人這麼多,你都肯等,真不簡單。我本來都不想來的,是兒子一定要。一年只有一次的事,我也願意讓他吃好玩好。我們小時候春遊,還不就是掛著個吃?」

她臉上忽然浮現出神往的表情,使她整個人都溫柔起來,我問:「你現在還記得小時候春遊的事啊?」

她笑了:「怎麼不記得?現在也想去啊,每年都想,哪怕只在草坪上坐一坐曬曬太陽也好,到底是春天。可是總沒時間,」她輕輕嘆口氣,「大概,我也只有等到孩子長大到你這種年紀的時候,才有機會吧。」

原來是這樣,春遊並不是母親一時心血來潮,而是內心深處一個已經埋藏了幾十年的心願。而我怎麼會一直不知道呢,我是母親的女兒啊。

她手裡的塑膠袋裡,全是飲料、雪餅、果凍等小孩子愛吃的東西。沈甸甸地,墜得身體微微傾斜,她也不肯放下來歇一歇,她向我解釋:「都是不能碰、不能壓的。」她就這樣,背負著她那不能碰、不能壓的責任,吃力地、堅持地等待著。

她的笑容平靜裡有著喟嘆:「誰叫我是當媽的?熬吧,到孩子懂得給我買東西的時候就好了,」她的眼睛深深地看著我,聲音裡充滿了肯定,「反正,那一天也不遠了。」

只因為我的存在,便給了她這麼大的信心嗎?我卻在瞬間想起我對母親的推三搪四,我的心,開始狠狠地疼痛。

這時,新的一爐麵包熱騰騰地端了出來,芳香像是原子彈一樣地炸開,我前面那位婦女轉過身來:「我們換一下位置,你先買吧。」

我一楞,連忙謙讓:「不用了,你等了那麼久。」

她已經走到了我的背後,已略顯蒼老的臉上明顯有著生活折磨的痕跡,聲調卻是只有母親才會有的溫煦和決斷:「但是你媽已經等了二十幾年了。」

她前面的一位老太太微笑著讓開了,更前面的一位回身看了她一眼,也默默地退開去。我看見,她們就這樣,安靜地、從容地、一個接一個地,在我的面前,鋪開了一條小徑,一直通向櫃台。

我站在小徑的頂端,目瞪口呆,徘徊不敢向前。

「快點啊,」有人催我,「你媽還在家裡等你哪。」

我怔忡地對著她們每一個人看了過去,她們微笑地回看我,目光裡有歲月的重量,也有對未來的信心,更多的,是無限的溫柔。

剎那間,我明白地知道,在這一瞬間,她們看到的不是我,而是她們已經長大成人的兒女。是不是所有母親都已經習慣了不提辛苦,也不說要求,唯一的、小小的夢想,只是盼望有一天,兒女們會在下班的路上為自己提回一袋麵包吧。

通往櫃台的路一下子變得很長很長,我慎重地走在每一位母親的情懷裡,就好像走過了長長的一生,從不諳人事的女孩走到了人生的盡頭,終於讀懂了母親的心。

佳文共賞 http://www.bliayad.org/articles/articles.htm

聰明的人丟垃圾笨的人撿垃圾【來源:網路流傳】

又到了公司做週年慶活動的時候,任職於電器百貨業的我是個營業員,每年這時都是大家最忙最累的時候,除了要應付蜂擁而至的客人,還要注意是否在人多時有小偷乘虛而入。在賣場看多了這類貪小便宜的扒手,有時真讓人覺得又好氣又好笑。

不過,有一次店裡來了一位小小偷,偷了五、六塊卡帶,將卡帶藏在褲襠裡,正要走出大門口時,卡帶從他的褲管中掉了出來,當場被我們逮到。

這位小偷大約只有九歲,被抓住時仍然面不改色,一點悔意也沒有,那副叛逆的樣子真是教我們這群大人感到頭大。若要叫他賠所偷卡帶價錢的一百倍,他大概也沒錢可賠。於是,有的同事威脅要將他送到警察局,有的人則半開玩笑說,要罰他唱卡帶裡面的歌給大家聽,更有人建議罰他抄寫歌詞一百遍才能放他走,否則就通知他的家長、老師等恐怖的人來公司抓人。一群人就在那兒七嘴八舌的議論紛紛,好似抓到小 偷 是件好玩的事。

終於有人通知店長出來解決這件事了。店長是個面冷心熱的人,身高不高、學歷不高、年齡不高的他,會說一口流利的日語,大家都很敬重他。

他一出來,用溫和的口氣問了他的家庭狀況及一些問題。小小偷一看到他,不敢不回答,大概是被他懾人氣勢嚇到了吧!難怪了,我們也怕他呀,怕他抓到大夥上班摸魚啊!

後來,他將小小偷的母親找來,並與她溝通了一番之後,就請她將小小偷帶回家了。 不會吧?!難道店長就這樣放他回去了,不賠償、不處罰?令一群看熱鬧的人失望極 了。

隔天一早上班時,這名小小偷竟然又出現在大家的眼前,馬上引起大家的側目。小小偷 一看到我們,竟不好意思的躲到店長身後。

店長走到大家面前,將小小偷推到我們的面前說道:「各位同事,今天介紹新同事給大 家見面。」聽完店長的話,大家都愣住了。「這位小同事將在公司打掃清潔工作一個禮 拜,若他有不清楚的地方還請大家給予幫助。」

後來那位小同事還真的每天早上都來做清潔的工作,不論擦玻璃、倒垃圾,手腳都非常俐落勤快。每天從九點做到十一點,就會被店長叫到辦公室,然 後十二點整又帶著書包走了。

一天,我終於忍不住問正在打掃的小同事道:「你每天打掃完都在店長的辦公室做些什麼?擦桌子嗎?」

小同事搖搖頭道:「我在寫佛經,店長要我每天寫一篇佛經給他。」我一聽,頓時覺得店長的行為令我好感動。我知道平常他有修佛、吃素,但不知他竟願意為一個犯錯的孩子如此花費心思地教導他,希望他知錯能改。

一星期後,這位小同事畢業了,不過他卻剃了個光頭來見大家,說是要改過自新,令我們感動極了。在這相處的一星期裡,他與我們成了好朋友,也變成一個另人喜愛的孩 子,後來仍會回來看看我們,看看店長。

有時走在路上,看到一些看似翹課的少男少女們在街上遊蕩,我就會想到店長。如果大家都能有一顆寬以待人的心,多一些愛心、耐心,多給他們改過自新的機會,那麼那些犯了錯的孩子,一定也能感受到你對他的用心,或許,他們會有想通改過的一天。

媽咪,我有八十二個微笑的臉 【來源:網路流傳】

 

人容易對已經有的東西不在乎,忽略了,甚至忘記要去珍惜,這篇文章剛好可以帶給你省思一下。

◎別用放大鏡來看別人的缺點◎

當媽媽辛苦,尤其是單親媽媽,需要付出更多心血,也要承受更大壓力,才能把小孩撫養長大。

我,就是個單親媽媽,三年前,因先生有外遇,被我抓到,最後以離婚收場,如今,兒子已經七歲,也唸了國小一年級。平時我在美容院工作,每天從早忙到晚,累死了,我實在沒時間去管小兒子的功課。還好,小兒子的級任老師會在家長聯絡簿上,寫些兒子在學校的表現,同時,老師有兩個橡皮圖章,一個是微笑的臉,用來表示孩子在校表現良好,值得稱許,不過,如果孩子在校不遵守秩序,上課大聲講話,作業忘了寫,或和其他小朋友吵架,就會被老師蓋一個哭臉。

雖然我兒子長得很可愛也很頑皮,經常故意捉弄女同學,上課也不專心,寫字更潦草馬虎,所以,每次他拿聯絡簿給我看時,我就會和他算帳。「你看看,你又得這麼多個哭臉,上課講話,排隊不守秩序,又是和女生吵架,鬥嘴,兒子啊!你乖一點好不好,不要跟你爸爸一樣,只會跟女生糾纏,可不可以?」

一天我從美容院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一進門,就看兒子一張紅撲撲的小臉,向我跑過來:「媽咪,妳回來啦!」當時,我好累,嘴巴仍然說著那冷冷的老話:「去把你的聯絡簿拿來,讓我看看你又得幾個哭臉?」此時,小兒子抱著我的雙腿,撒嬌地說:「媽咪,今天我們一起數一數,這學期我總共得幾個微笑的臉好不好?」

小兒子一說完,立刻從書包裡拿出聯絡簿,數一數,這個星期到底有多少個微笑的臉?他甚至翻到上星期、上個月、十月、九月。

小兒子低著頭,專心又高興地數著:三十、三十一、四十五。

聽著兒子興奮的聲音,我的眼眶竟泛出淚水!是的,兒子,你有好多好多微笑的臉,值得我和你高興地一起細數,我為什麼要一直反覆挑剔你那為數不多的哭臉呢?

記得上星期,我騎車載著兒子到外頭買麵包,當時,天空下著毛毛雨,我叫兒子坐在機車後座,不要亂跑,我買完麵包馬上出來,當我付完錢,走出麵包店時,看見小兒子懶洋洋地整個人趴在機車椅墊上,我一看,好生氣地大聲罵他:你趴著幹嘛!坐要有坐相!

這時,小兒子挺身坐起,笑著對我說:「媽咪,你看我多聰明,我趴著,用身體蓋妳的座位,就不會被雨淋到,妳坐上去,屁股就不會濕濕冷冷的了!」

兒子啊!我當時真的好感動!可是媽媽太忙,太累,媽媽心中的感動又忘記了,只記得去數你又得幾個哭臉,媽媽很壞對不對?

當我含著淚,望著可愛的兒子時,他天真興奮地抬起頭,告訴我:「媽咪!這學期我總共有八十二個微笑的臉!」那時,我緊緊摟抱住兒子,真心喜悅,滿足地對他說:「媽咪今天加你十八個微笑的臉,好不好,讓你有一百個微笑的臉!」於是,我在兒子聯絡簿上,畫上十八個微笑的臉,並簽上我自己的名字。

佳文共賞 http://www.bliayad.org/articles/articles.htm

太多的來不及 【來源:網路流傳】

 

◎杏林子/文

來源:網路流傳

好友的母親出門倒垃圾,一輛急駛摩托車猛然撞擊,就此倒地不起。這位伯母原本有心臟宿疾,家裡隨時準備著氧氣筒。然而萬萬沒有料到,她是用這種方式離開。

子女完全不能接受,哭著說:「媽媽一句交代都沒就走了!」他們以為,媽媽即使心臟病發作,也總還有時間跟他們說說話,交代幾句,怎麼可以一聲不響就走呢?

其實,他們忘了,媽媽每天都在交代。

就跟天下的母親一樣,無非是「注意身體,小心著涼」、「不要太累,少熬夜,少喝酒」、「好好念書,別整天貪玩」......

只不過我們聽得太多,聽得我們煩膩、麻木。

直到母親閉口的那刻,我們才發現,還有很多話來不及聽、來不及問、來不及跟媽媽說。

佳文共賞 http://www.bliayad.org/articles/articles.htm

小沙彌與老和尚 【來源:網路流傳】

老和尚帶著小沙彌出門行腳,無論行走在廣闊無邊的叢林,或翻山越嶺, 老和尚都逍遙地走在前面,小沙彌背著行李緊跟在後,一路上兩人相互照 應,彼此為伴。

小沙彌走著走著,心想:難得人身,但短短幾十年生命卻必須經歷生老病 死、受六道輪迴之苦,真苦啊!不過,既然要修行,就要立志當菩薩救度 眾生;因此我不能懈怠,要趕快精進才行!

想到這裏,走在前面的老和尚突然停下腳步,面露笑容地回頭對他說:「 來,包袱讓我來背,你走我前面。」小沙彌雖然感到莫名其妙,但仍照老和尚的指示,放下包袱走在前面。

走著走著,小沙彌覺得這樣真是逍遙自在啊!而佛經裏說,菩薩必須順應 眾生的需要而行各種布施,「這真是太辛苦了!況且天下眾生苦難多,到何時才能救得完呢?不如獨善其身,過這種逍遙自在的日子!」

這念頭一起,就聽到老和尚很嚴厲地對他說:「你停下來!」小沙彌趕快 回頭,看到老和尚嚴肅的面容,嚇了一跳!老和尚將包袱拿給他說:「包袱背好,跟在我後面走!」

小沙彌想:做人真苦!剛才自己還那麼開心,才一轉眼就變得很難過,人的心念真是不穩定啊!「凡夫心很容易動搖,還是修菩薩行好,起碼我可以面對苦難眾生,跟很多人結好緣,做一些我做得到的本分事。」

這時,老和尚又面帶笑容地回頭招呼他,並將行李拿去自己背,請他走在前面。

小沙彌就這樣反覆地發心、退心,直到第三次再起退心時,老和尚又用很嚴厲的態度對待他。小沙彌終於忍不住心中的疑惑,請問道:「師父,您今天為什麼一下子要我走前面,一下子又要我走後面,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老和尚說:「你雖然有心修行,但是道心不堅固。感動時就發大願,卻又很快退失道心;這樣進進退退,要到什麼時候才能成就?」

聽到老和尚這麼說,小沙彌感到很懺悔。當他又生起菩薩心時,老和尚要 他走在前面,他就不敢了。他說:「師父,這次我是真正發心,要以萬丈高樓平地起的大心大願為道基,一步一步向前精進。」

老和尚聽了很高興,對小沙彌也起了讚歎、尊重之心,一路上兩人有說有 笑地併肩走著。

※很多人都知道要修行,也知道要發大心、立大願;發心立願很簡單,但要恆持道心卻不容易。

世事無常,今日雖平安,明日卻難料,如果發下好願卻動輒心生退轉,把有限的光陰浪費在猶豫不決上,實在太可惜了!

發大願不能驕傲,無論遇到任何困難,都要堅定志願、磨鍊耐心、訓練毅力,如此必定能度過難關。

一位老人與300名貧困學生 【來源:網路流傳】

 

一位老人與300名貧困學生——退休三輪車工人白芳禮資助300名貧困學生的故事

 

來源:網路流傳

 

 Img227062356

Img227803489

9月23日早晨,93歲的他靜靜地走了。無數活著的人在口口相傳中記住了他——蹬三輪的老人白芳禮。這不是神話:這位老人在74歲以後的生命中,靠著一腳一腳地蹬三輪,掙下35萬元人民幣,捐給了天津的多所大學、中學和小學,資助了300多名貧困學生。而每一個走近他的人都驚異地發現,他的個人生活幾近乞丐,他的私有財產帳單上是一個零。

白芳禮您的生日是父親節 一生辛苦無人能忘

家鄉的那一次行程,讓他在古稀之年開始了朝聖般的追求

這是他彌留的一刻:乾枯瘦小的身軀緊貼在床鋪上,閉合的雙眼深陷在眉骨間,胸腔裏發出微弱的喘息聲。他已經昏迷了19天。

輕輕地握起老人的手,在已經沒有語言的時刻,我們渴望著用心去感受。奇跡竟在瞬間出現:老人慢慢地睜開眼睛,清亮的眸子直直地望過來,嘴裏發出斷斷續續的字眼:“好……學……習……”一顆晶瑩的淚水從他的眼角邊溢出,手心間的溫熱朝我們暖暖地傳來。

呵,老人一定是在幻覺中看到了他資助的學生。

在這個世界上,除了學生,還有什麼能讓這位93歲的老人在生命即將謝幕的時刻喚起心底最後的記憶?!

1986年,74歲的白芳禮從天津回到家鄉河北省滄縣白賈村。這是一個讓他悲傷而又牽掛的地方。小時候,他很渴望讀書,可因家境貧寒,13歲便逃難到天津,做了一名賣苦力的三輪車車夫。解放後,他靠蹬三輪成了勞動模範,並拉扯大了自己的3個孩子。當他看著他們中的兩個成了大學生時,高興得落了淚。

眼下,人老了,又有政府每月發的退休金,他計畫回家鄉安度晚年。

他走在村裏,發現大白天到處可以看到正在幹活的孩子。他問:為什麼不上學?孩子們說,大人不讓他們上。他便又找到大人問,為什麼不讓孩子上學?大人說,種田人哪有那麼多錢供娃兒上學!

這一晚,白芳禮一夜沒合眼。

白芳禮雖然沒有什麼知識,可他很喜歡知識,特別喜歡有知識的人。他常對人念叨一個理兒:國家要發展,知識為先。眼前家鄉的一幕讓他無法平靜。難道能眼瞅著家鄉就這樣一輩輩窮下去?能眼瞅著那些沒錢的孩子上不了學?不成!

第二天天一亮,老人便召集家庭會議,宣佈了兩件事:“第一,我要把這些年蹬三輪攢下的5000塊錢全部交給老家辦教育;第二,我要回天津重操舊業,掙下錢來讓更多的窮孩子上學!”

74歲的白芳禮回到天津,重新蹬起了他蹬了大半輩子的三輪車。和以前蹬車相比,他現在感覺目標亮堂。他像是在圓自己的一個夢,這個夢他小時候做過卻沒能實現。現在,他要把這個夢擴展得大大的,要讓它在更多的有夢的孩子身上變成現實……

每一個見過白芳禮的人,都會心酸。

他一年四季從頭到腳穿的總是不配套的衣衫鞋帽,那都是他從街頭路邊或垃圾堆裏撿來的。他每天的午飯總是兩個饅頭一碗白開水,有時往開水裏倒一點醬油,那已是“美味”了。饞得厲害了,就在晚上睡覺時往嘴裏放一星肉,含著,品品滋味。

物質生活上壓榨到最低點的老人,卻把能量釋放到最高度。一年365天,他沒歇過一天。他曾在夏季烈日的炙烤下,從三輪車上昏倒過去;他曾在冬天大雪滿地的路途中,摔到溝裏;他曾因過度疲勞,蹬在車上睡著了;他曾多次在感冒高燒到39攝氏度時,一邊吞著退燒藥,一邊蹬車……更有不為人知的,由於年事過高,冬天裏他常憋不住小便,棉褲總是濕漉漉的,他就墊上幾塊布照樣蹬著車跑。

白芳禮生於1913年5月13日,屬牛。有人說,他真是牛命,吃的是草,出的是苦力,擠的是奶。

他為了什麼?對於一顆掙脫了世俗羈絆的心靈,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理解。有人背地裏稱他是“高級神經”。

老人說:“我咋就不知道享受?可我哪捨得花錢!孩子們等著我的錢念書,我就只能往裏掙才是!”

這是一顆太陽的心,默默無言,卻燦爛熾熱!

看到自己捐的錢能化為孩子們讀書的甘露,他便有了無上的幸福

白芳禮每天最快樂的事,就是晚飯後抱著他那個小木盒子往裏數錢;一元、一角都要把它們展平、碼好。他每個月最快樂的日子,就是蹬著三輪車去學校捐錢。兒女們的印象中,這樣的日子老爺子總是像過年似的歡喜。

紅光中學是天津唯一一所接收藏族孩子的學校。當白芳禮得知這裏的孩子大多數來自貧困牧區,心一下子就被揪住了。半個月後,他蹬著車來到學校,掏出話:“我是白芳禮。今後我要用蹬三輪的錢每月資助這裏的藏族學生,別讓孩子們委屈!”說著,從口袋裏掏出900元錢。在場的人驚呆了!那全是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厚厚的一疊。

從1993年到1998年,老人資助了紅光中學的200多名藏族學生,月月給他們補助,直到他們高中畢業。

白芳禮傾盡所能地把他的光和熱灑向了眾多需要幫助的學生身上,學生們從他那裏獲得的感動和成長,讓他收穫了無上的幸福。 老人忘不了那一年他到南開大學給貧困學生捐款的一幕。當時,學校要派車去接他,他說不用了,把省下的汽油錢給窮孩子買書。他自個兒蹬三輪到了學校。捐贈儀式上,老師把這個事一講,台下一片哭聲。許多學生上臺從老人那裏接過資助的錢時,雙手都在發抖。

一位元來自新疆地區的貧困學生,功課優秀,沒畢業就被天津一家大公司看中,擬以高薪聘用。這一天,他走上台激動地說:“我從白爺爺身上感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精神和力量。我正式向學校、也向白爺爺表示:畢業後我不留天津,要回到目前還貧困的家鄉,以白爺爺的精神去為改變家鄉面貌做貢獻!”他深深地向白芳禮老人鞠了一躬。全場掌聲雷動。老人高興得流下了眼淚。

事後,老人對他的老友說:“我過得是苦,掙來的每一塊錢都不容易。可我心裏是舒暢的。看到大學生們能從我做的這一點點小事上喚起一份報國心,我高興啊!”

這些年得到白芳禮捐助的大學、中學、小學以及教育基金等單位達30家之多。老人捐錢從不圖回報,許多得到他幫助的學生並不知道他的姓名。他的快樂和幸福來自他那一顆太陽的心!

他堅守著自己心中的追求,就像戰士堅守著戰鬥的高地

1994年,白芳禮81歲。這一天,他把整整一個寒冬掙來的3000元辛苦錢交給一所學校後,校領導說代表全校300名貧困生向他致敬。這話觸動了他:現今缺錢上學的孩子這麼多,光靠我一個人蹬三輪車掙來的錢救不了幾個娃呀!

他琢磨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就把兒女家的門敲開了:“我準備把你們媽和我留下的那兩間老屋給賣了,再貸點款辦個公司,賺錢支教。”

不多幾天,在緊靠天津火車站的一塊小地盤上,出現了一個7平方米的小售貨亭,裏面擺著一些糕點煙酒等,當頭掛著一塊牌子——“白芳禮支教公司”。他對受雇的員工宣佈:“我們掙來的錢姓‘教育’,每月結算,月月上交。”

小售貨亭讓白芳禮增加了不少支教的財力,卻一點也沒有改變他蹬三輪的生活。他把售貨亭交給夥計打理,自己照樣天天出車拉活。他說:“我出一天車總能掙回二三十塊錢,可以供十來個苦孩子一天的飯錢呢!”

為了在車站前拉活方便,他索性挨著亭子搭了個3平方米的小鐵皮棚子,裏面用磚頭搭了一塊木板算是“床”,棚頂上的接縫處露著一道道青天。夏天,棚裏的溫度高達40攝氏度;冬天,放杯水可以凍成冰坨子。白芳禮就在這裏面住了整整5年。

“這老爺子怎麼像個沒家的人……”老人的兒女一直承受著某種誤解的壓力,他們對父親有些埋怨。蹬著三輪闖蕩了一輩子的白芳禮,骨子裏有一種大義與胸懷,國家與社會在他心目中有頭號的位置。他對兒女們說:“我現在是有國無家,為了能給孩子們多掙錢,眼下就住這兒了!”

白芳禮像一個堅守戰鬥高地的戰士一樣堅守著他的追求。 然而,終於在那一天他感到了無奈。1999年,天津火車站進行整頓,所有商亭一律被拆除。望著轉眼工夫被拆成一堆垃圾的“白芳禮支教公司”,老人哭了。他老了,腿腳沒勁了,以後還指望用什麼掙錢給孩子們讀書呢?

那年冬天,老人蜷縮在車站附近一個自行車棚裏,硬是給人家看了3個月的自行車,每天把所得的1角、2角、1元、2元的錢整整齊齊地放在一個飯盒裏,等存滿500元時,他揣上飯盒,蹬上車,在一個飄著雪花的冬日,來到了天津耀華中學。人們看到,他的頭髮、鬍子全白了,身上已經被雪浸濕。他向學校的老師遞上飯盒裏的500元錢,說了一句:“我幹不動了,以後可能不能再捐了,這是我最後的一筆錢……”老師們全哭了。

一顆太陽的心是不會熄滅的,白芳禮依然活在他的追求中。其後的歲月裏,他播灑下的陽光迸裂成一個更大的陽光的世界。

當白芳禮患病的消息傳出,一批又一批學校的學生來到他的身邊。他望著孩子們,淚水一個勁兒地流:“孩子們,等我病好了,我還要蹬三輪掙錢資助你們讀書!”

然而,老人再也不能實現他的願望了。他像流星一樣劃過,但卻讓自己燃燒著,給世界留下了最後的光芒……

〈本文自新華網天津9月28日電 (記者張嚴平、李靖)〉

http://zh.wikipedia.org/wiki/白芳礼

談【五濁】

 

談「五濁」

2010年3月03日

列印

Next

攝影者:邱淑絹

「五濁惡世」, 五濁即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所謂「濁」,就如清水中投下塵土,清淨之水即為混濁。


五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劫濁


「見濁」,以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禁取為體,因為執著五種惡見而濁亂世間,驅使我們造業不斷。
「煩惱濁」則以貪、瞋、癡、慢、疑為體,雖較為鈍拙,但要根本斷治也很不容易,這是我們的根本煩惱,所以稱為煩惱濁。
「眾生濁」是合「見濁」與「煩惱濁」而得之果報。國與國之間各自為政,眾生之間無法和睦,貪瞋癡慢疑以對,彼此的煩惱重重疊疊,就形成眾生濁。現代社會殺、盜、淫、妄層出不窮,這都屬於眾生濁。
「命濁」謂末法時期,人的壽命因煩惱、邪見等惡業增長、熾盛,因而次第短縮。煩惱與邪見是濁之本體,壽命短縮則為所招致之果,故稱命濁。
「劫濁」只是時間,沒有本體,必須憑藉其他四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來作用形成劫濁;因為眾生的污染心太重,身心都不清淨,一起了不善的念頭,就等於造就了不善的根源,在時間與空間中造成天下大亂。


法末劫濁 時時調好自己的心

我們所居住的五濁世界,包含成劫、住劫、壞劫、空劫四個時期的循環。其中,有情眾生出現於住劫中某一定期,至壞劫之終末期。倫理道德淪喪,是惡業造罪的開始,住劫中人的罪業、煩惱增長,災難也就隨之發生。
我們希望社會和平、天下無災難,唯有「自行道」並「勸人行道」;佛法是救世之光,而其根本就是要救心,所以我們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時時存好念、做好事。
本文摘自:《佛門大孝地藏經》

 

http://www.tw.tzuchi.or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catid=62:master-other-speeches&id=2852:2010-03-01-07-42-33&Itemid=186&lang=zh

鑽石與粗石

鑽石與粗石

2010年3月11日

列印

Next

佛陀教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要時時刻刻、分分秒秒地精進;但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一生所走的道路往往坎坷不平,更常會遭遇到人事的困擾。

感恩人事磨練 讓內在自我發光

世人賢愚不同之處就在於:困境到來時,能否保持一心不亂,仍然精進向善?這必須有忍辱的功夫,倘若不能忍耐,一旦聽到別人說了不好聽的話,或是碰到一點困難就退縮、氣餒,那怎麼會進步呢?所以,「精進、忍辱」可練就我們內心的一股定力,有這股力量自能促使我們產生智慧、眾善奉行而無事不成。可見智慧不是別人賦予的,而是要自己用心去磨練啟發。
有一次,有人來向我訴說他心中的委屈──朋友如何地磨難他,讓他充滿煩惱。我就問他:「你知道鑽石從哪裡來的嗎?」他說:「從礦石裡出來的。」我說:「礦石也是石塊吧!要如何把礦石變成鑽石?」他說:「要磨啊!」我說:「對!同樣是石頭,一塊是磨人的石頭,一塊是被人磨的;請問你要做哪一種?」他想了一下,立即恍然大悟,很高興地說:「師父,我懂了,我應該耐心地接受別人的磨練,才會變成有價值的『鑽石』而發出光芒;磨人的石頭只會減損,是一塊粗石。」
所以,我們應該常常抱著感恩心,接受人事磨練,並且要感恩對方給予磨練的機會,這不就是智慧嗎?智慧就像鑽石,但它包在心地的礦藏內,若不經過切磋琢磨,又怎能讓本質的光彩顯現於外呢?
人生在世,確實需要自我鍛鍊出真正的耐力,經得起磨練,抱持著恆常心不斷地精進、付出。「付出」也是一種動力,可以彼此帶動、提攜;若在人事中還能觀照自我,時時調整好自己向善的心念,更加用心地付出,自然就能從「做中覺」而散發出智慧的光芒。
上人開示於1992年5月14日

http://www.tw.tzuchi.or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catid=62:master-other-speeches&id=2926:2010-03-10-08-18-01&Itemid=186&lang=zh

三界如火宅

三界如火宅

2010年3月19日

E-mail列印

Next

攝影者:古繼紅

三界如火宅」,無形的煩惱會導致精神疾病,現代精神病患愈多,大多是因為心靈有欲求,若求不得即累積無形的煩惱。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欲界是人人的欲心所成;欲界凡夫一念無明生三細,變成很複雜的煩惱,所以欲念無涯,稱為欲界。
色界,就是人心對於有相的物質,不斷地追求、講究,例如交通從原始的徒步發展出電車、巴士、火車,愈來愈進步;有了私人轎車還要比名貴,有了房屋還要比豪華……種種有色的物品對人造成誘惑,欲望與物質相互連結,在色界也是非常污濁。
有形有相的物質引發欲念,追究其源頭,是從看不到的意識、思想衍生,無形相的意識就是無色界。假如能跳脫色、跳脫欲,無色界自然回歸清淨無染、與佛同等的本性。
談論、解釋「三界」,應指出如何淨化意識、對於物質重於實用而不應貪著,將內心欲念縮小到零點,大愛擴大到虛空,此即是宇宙大覺者的心境。
欲及色污染心靈,也污染大地;溫室效應惡化,也是從人的欲及色所產生的污濁意識,連太空都受污染。假如我們能夠轉識成智,不只是獲得知識,要提升智慧,有智慧才能控制欲念;缺乏智慧,則欲念無涯,造成人間色相愈來愈繁雜,使整個宇宙受污染,道理是一貫相連的。

本文摘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09年春之卷

http://www.tw.tzuchi.or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2932:2010-03-11-06-27-31&catid=62:master-other-speeches&Itemid=186&lang=zh

觀世音

◎撰文‧袁瑤瑤

上人悲憫眾生,那分救度苦難的情深意切、思深慮遠,常令魯鈍的我不知如何形容才能貼切。近日閱讀《慈濟叮嚀語》,卻發現最佳詮釋就包含於他老人家在一九八二年三月十四日於慈濟委員聯誼會所作的開示。

當天正逢觀世音菩薩聖誕,上人將「觀世音」三字以簡單方式略作解釋──

「『觀』即是看的意思,當然不像是人的眼界有距離,受限於色彩與形態。觀世音菩薩的觀性不受視力距離的限制,亦不受色彩與形態的阻撓。他能從世間千形萬態的苦狀,直透視到眾生無形的業力內層。也就是說,此菩薩常以慈心慧眼來『觀』看世態苦相。

『世』間是眾生善惡雜居地,觀世音菩薩與這世間眾生特別有緣,故常倒駕慈航,往返人間救度苦難。

『音』即是宇宙間一切人、物、動、靜……諸種聲音。音須用耳根去聽聞,而我們一般人收聽的範圍卻是有限,需依靠物與物相互引發而出的粗相聲音。離開物體動態而靜止下來時,一般人的耳根就無法聽出它潛在物體自性極微細的聲音……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不但能透徹地聽受宇宙一切萬物動靜的聲音,尤其能收縮眾生潛伏在心中的喜、怒、哀、樂、驚恐、畏懼、呼救、喊苦等靜止無言的聲音。

總之,觀世音菩薩是用其『圓滿的大慈悲心』,以綿密審慎的態度,來觀察世間一切動靜中所潛伏的險惡苦難的諸種形態,進而再運用其『智慧力量』來普救世間一切的苦難。」

凝視上人在各個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的身影,體會他老人家數十年如一日的言行、身教,豈能無良深感悟?

 

取自第520期慈濟月刊

http://www.newdaai.tv/culture/?mod=tc_monthly&act=detail&id=1521

做慈濟,要做永遠 跟師父,要跟得緊——懷念師媽

做慈濟,要做永遠 跟師父,要跟得緊——懷念師媽

◎撰文‧邱如蓮

「上人要幫的人、要做的事那麼多,
我一心一意,就是要為慈濟募更多的善款……」
她是上人的俗家母親,也是全球慈濟人的師媽,儘管瘦小年邁,護持慈濟的步履卻讓後生晚輩望塵莫及。師媽的話縈繞耳邊:「做慈濟,要做永遠;跟師父,要跟得緊!」

陽光灑在台中慈濟志業園區預定地上,黑板樹的濃密綠蔭遮去炎熱,台下一張張歡喜面容,專心聽講。

演講者是位身形嬌小、脊背微彎的老人家,說起話來中氣十足:「早期我就開始募款,師父要做的事,我一定護持。今天要來跟各位賣鋼筋、水泥,我不會銷啦!不過,一包水泥一百五十元、一公斤鋼筋賣一萬元,攏無漲價喔!……」親切草根的言語,逗得台下笑聲連連,紛紛將善款投入募款箱中。

這位被稱為中部第一募款高手的王沈月桂老菩薩,是上人的俗家母親,全球慈濟人都喊她「師媽」。

籌建台中慈濟志業園區期間,每到週末,各地志工搭乘遊覽車前來參訪,當時八十多歲的師媽常在台中志工群中,對來賓高唱歡迎歌。她告訴大家:「咱的厝愈來愈寬,就是要乎大家來耕福田,人氣要旺喔!」

曾有志工形容:「師媽全身都是慈濟細胞。」她對慈濟的護持與熱愛,總是展現在每一句話語、每一個動作之中。

一九六六年,上人一念悲心,不捨貧苦蒼生,在資源缺乏的「後山」花蓮,成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創立初期,步步艱辛,濟貧經費靠著幾位出家師父,一針一線縫製嬰兒鞋,點滴累積善款。

上人帶著弟子借住普明寺不到二十坪的空間,要處理會務、發放救濟物資,還要在此做加工品,地方實在太小。一九六七年,前往花蓮探視上人的師媽,不捨上人及弟子清苦,出資購下普明寺旁一塊農地,除了讓上人及弟子們有地耕種,日後更在上面興建了今日全球慈濟人的心靈故鄉──靜思精舍。

上人不接受信眾供養,精舍師父「一日不做,一日不食」,靠著耕地維持生活,時常連溫飽都成問題,卻仍堅持濟貧。師媽每回到精舍,就先備好米糧,悄悄送進廚房給上人大弟子德慈師父,再轉往大殿去看上人。

「有一次被上人發現,叫我們留下自己要吃的部分,其餘的通通帶回去。」師媽講起這段往事,不捨地搖頭;也因為如此,師媽更是盡己所能,護持上人想做的事,也成為編號第五十六號慈濟委員。

為了號召更多人加入慈悲濟世的行列,師媽開始在豐原地區為慈濟拓荒。由於早年跟著先生經營戲院,師媽和街頭巷尾都有很好的情誼,她逢人便說慈濟;不僅把自己的時間都貢獻出來,親朋好友也一一被她度進菩薩道。

豐原第一顆慈濟種子
石子路上訪貧不輟

「屘姨」黃春梅,是師媽經營戲院時的忠實客戶,因大姊收師媽的兒子為乾兒子,黃春梅就一直將師媽當成自己的姊姊。

屘姨年輕時跟夫婿經營金紙店,師媽第一次來勸募時,先生說:「不要讓阿姊白走一遭。」於是黃春梅沒問原因就捐了錢。一個月後,師媽又來收款,黃春梅疑惑:「阿姊到底是在做什麼善事?為什麼每個月都要來收錢?」

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她尊敬的阿姊在「做慈濟」,於是她也加入勸募;後來更與師媽及另外兩位好友廖炳南、甘芬成,組成「勸募訪貧四人組」,憑著兩輛五十西西機車,穿梭大街小巷為慈濟募集善款,或帶著物資走訪鄉間,為需要的人送上溫暖關懷。

早期訪貧人手少,屘姨回憶:「大家都要上班,但師媽總是說走就走,從不因為工作忙、身體累就休息;四個人騎機車找案家,當時鄉間都是石子路、泥巴路,顛顛簸簸回到家都天黑了。」

師媽自己也曾回憶早年訪貧歲月:「記得有天晚上,大家下班後騎機車趕去泰安火車站看個案。那人沒有家,晚上就在火車站的水塔下方,用布一遮就睡在那裏,實在很可憐……」大夥兒憑著單純信念,一路走過篳路藍縷。

花蓮慈濟醫院建院時期,非常需要建設基金,師媽逢人就募款。家住豐原的志工萬玲玲說:「師媽看我的餐館人多好勸募,即使是七月正午,她還是頂著太陽走上十五分鐘的路,前來餐館募款。」

師媽的心念感動老友楊月英。當年在餐廳當服務生的她,領了薪水就到師媽家的電影院看電影,再買幾件漂亮新衣;師媽見了就告訴她:「賺了錢不要四處花,捐出來做善事吧!」從此,楊月英固定每個月捐出三百元善款,之後也跟著師媽募款、訪貧。

就這樣,在師媽的帶領下,慈濟在豐原開始發芽、生根。

無處不勸募
勤賣鋼筋水泥起「家」

師媽在豐原住了五十餘年,但市區車多出入危險,為免上人操心,二○○二年,師媽跟著四子王清彬、張瑞紅夫婦,一起搬到台中志業園區後方居住。

當時台中慈濟志業園區正規畫建設,負責園區管理的志工「朱爸爸」朱以德,總是在來賓參訪行程後留下一段時間給師媽募款。

「看到全世界的慈濟人來,我就很歡喜,我們一起來護持台中志業園區……」黑板樹下清風徐徐,師媽和志工的互動就像是和樂的一家人,一起為「家」籌措建設基金。

師媽「無處不募款」的功力,一直為人津津樂道。和她相處近十五年的慈濟志工莊照約,憶起有次帶著師媽跟建設公司老闆用餐;席間,老人家問:「我在賣鋼筋、水泥,你甘有興趣?」老闆一聽,覺得有趣,遂向師媽表明訂貨意願。

「你要買多少?一百萬好嗎?」

「好!」老闆心想這些材料工地必定需要,且慈濟志工做生意肯定有誠信,隨即答應向師媽訂貨。

「我們師媽是沒有在交貨的喔!」莊照約送師媽回家後,打電話向建設公司老闆解釋,師媽其實是在勸募台中慈濟志業園區的建設經費。恍然大悟的老闆,仍歡喜捐出一百萬,爾後更成為慈濟志工。

受師媽疼愛的資深志工靜淇,總是戲稱師媽是「錢嬤」,她形容師媽是個「不甘寂寞」的人,隨時把握因緣,現身在各種慈濟活動中募心募款,即便後來年歲較高,家人不放心她獨自出外收善款,師媽也總央求兒子阿彬或媳婦瑞紅,載著她四處收款。

「有些人就是要我去收,才會歡喜捐款啊!」當有人問師媽為什麼不給瑞紅收就好,師媽總會這樣回答。其實募款簿裏的會員,幾乎都是相識多年的好友,乘著每月收善款的機會見見老朋友,也是她自覺對長期護持慈濟的會員,表達應有的感恩。

師媽常說:「上人要幫的人、要做的事那麼多,我一心一意就是要為慈濟募更多善款。」有次她發著高燒打著點滴,一聽到有人要捐一萬五千元給醫院買病床,老人家一個勁拔起針頭,先去收款再說。

「就是想著一百元一百元收,得收好久才有一萬五千元,不趕快去收怎麼行呢!」回想這件事,師媽直說聽到有人要捐款,病都好了一半。

二○○八年五月,緬甸風災與四川地震相繼發生,已經九十三歲的師媽,不是守在電視機前關心災情,就是抱著募款箱到台中慈院去勸募。坐在輪椅上的她說:「實在不是愛看電視,但就是很擔心,看到災情眼淚就一直流……」

真性情的師媽,說著說著又哽咽了;但看到醫院同仁、志工以及前來看病的民眾,都踴躍投入善款賑災,她又歡喜地向大家鞠躬感恩。

師媽募款沒有一絲為己,全是為了救助苦難人;心念單純、守之不動,真心勸募讓人悲心隨之而起。難怪有志工說:「只要師媽出馬,就沒有經濟不景氣的問題了!」

中部慈濟人的精神堡壘
用心關照每一位晚輩

「師媽是我們中部慈濟人的精神堡壘。」靜淇滿臉笑容的說,師媽總把慈濟志工都當作自己的兒女子孫看待,她的愛甚至延伸到志工家人身上。

有一次,聽聞資深志工張雲蘭的姑丈住院,雖然不知道對方姓名、住哪間病房,卻難不倒師媽。她一間間病房詢問,終於將關懷送到。「心到哪,事情就能做到哪,用心就找得到!」

這樣的堅持,出自一分對家人的真心關懷。然而,慈愛的師媽也有嚴格的時候,尤其對於她寄予厚望的慈濟志工,更是時常叮嚀要觀照好自身的心、照顧好慈濟志工的形象。而師媽對自己的生活行儀,也有一定的堅持:「服裝穿著一定要非常整齊,鈕釦必定扣妥,法船、委員證都要別正,頭髮要梳理乾淨……」

師媽如母親般對待志工,很多志工一有空就前往拜訪,有時傾吐生活煩惱,有時單純想要親近師媽;表面上是年輕一輩的志工在陪伴老人家,實際上卻是師媽熱誠的生命力、樂觀正向的個性,在無聲的教育眾人,帶給大家無限的歡喜。

病榻中相見
輕安自在的母女默契

二○○九年底,高齡九十四歲的師媽因身體不適住進台中慈濟醫院。住院期間得知海地大地震,師媽仍不忘募款;護理同仁替她做了募款箱,來訪的志工們就成為她勸募的對象。
莊淑婷副院長說:「師媽的精神再不好,只要聽到要募款,就會很有元氣,拿起募款箱向來人勸募。」對慈濟的心,即使在病榻中,仍不曾改變。
二○一○年一月三十一日,上人結束歲末祝福行程,由高雄北上,轉往台中慈濟醫院探望老母親。神智清明的師媽,握著上人的手殷殷叮嚀:「最近災難偏多,師父要擔心的事情很多,但還是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說著說著,還不放心地交代一旁的常住眾要照顧好上人。上人則對師媽說:「你要放下心來,要感恩、隨緣,要輕安自在!」
這次見面,兩人心中已有默契,彼此安心。短暫會面對師媽來說已然滿足,母女心中無所謂別離,因為人生去來,都必然在慈濟。

二○一○年二月八日下午,師媽因多重器官衰竭往生,享壽九十五歲。長期照顧師媽的醫療團隊及志工們在病床邊唱誦佛號,祝福全球慈濟人的阿嬤,生生世世都在菩提中。

中區慈濟志工感念師媽的慈恩,輪番前往靈堂助念;而所在地較遠的海內外志工,則就地於各支分會所追思。

二月十二日的告別式就在慈濟台中醫院助念堂舉辦,那天大雨滂沱,彷彿知道慈濟志工的不捨。司儀靜淇轉達師媽往生前一刻對大家的叮嚀:「做慈濟,要做永遠;跟師父,要跟得緊!」

大雨在移靈時分短暫停歇,天上的雲霧散開,彷彿是師媽一

貫開朗的笑容,跟大家約定乘願歸來,繼續做慈濟……

 

http://www.newdaai.tv/culture/?mod=tc_monthly&act=detail&id=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