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00七年四合一幹部回臺精進,德(亻)凡師父導讀《衲》重點:
1)立宗門因緣:其實早在早期慈濟創辦時,已經一直在醖釀中(分爲遠因及近因),但因緣成熟於2006年底。
備註:
遠因~上人一直所做的一切、每一個腳步,都是成就立宗因緣的點滴。
近因~~有三:
一、很強烈的‘來不及’的感覺(最近在讀《衲》,上人說,如今是感覺到‘分秒都來不及’了):這份來不及的感覺,是要警策人人要有慈悲心(慈悲濟世的心;這裡,師父強調,‘慈悲濟世’是慈濟永遠不變的宗旨、精神),因爲人口成長得很快,但同時‘沒有倫理道德’的人,也成長得很快!這樣的趨勢,絕對是在加速地球走向‘空’(成、住、壞、空的‘空’)劫。上人希望我們趕快人間菩薩大招生,減緩地球崩壞的速度。換句話說,希望慈濟人能爭取多餘的時間做淨化人心的事,讓地球有多久就留多久~這是一分盡心盡力的使命,唯有自己真的先做到這點,‘結果’才能談‘隨緣’。
二、自推行四法四門四合一以來,‘立體琉璃同心圓’等名相,都讓人可以琅琅上口。這是確立團體得以達到千秋百世之流傳、經營,非常重要的前提。
三、於2006年臺灣志業體同仁精進營中,上人看到學員們口誦《立體琉璃同心圓》,無論是繞佛、繞法,那一分的整齊度及把身口意關照好的攝心度,都足以讓上人感覺到,可以把慈濟的共修模式確立下來(這是讓我們可以和其他道場的共修模式,區分開來)。
《衲》~2006年冬之卷導讀
486頁(第3段)~必須做到‘一心一志’,才能掌握慈濟這個宗門的精神點;皈依上人座下的弟子,要負起‘傳承靜思法脈’及‘弘揚慈濟宗門’的使命,所以要常常讓自己活在上人的教法中
507頁~上人不是偏心人才,而是重視人才—因為必須靠專才,他們的口、眼和手去淨化芸芸衆生的心
(師父另外説明‘文字’對志業傳承的重要性~ 文字能有系統地把組織制度、傳承方法、修行方法等,清楚地確立下來,才能確保志業能千秋百世地運作。章程怎麽寫,慈濟人就怎麽做,確保不變質。)
(學佛就是要突破個性,追求佛性,走入人群,為人服務;去發現自己的缺點。。。在人群中用法,法才會變成自己的。在種種境界中能做到‘動中修定’,才是真功夫。)
861頁~我們都是慈濟宗門的第一代;要達到理想,必定會經過辛苦的過程(師父一再強調,如果沒有歷經艱辛,就稱不上‘理想’)。但是,我們一定要相信,終究會苦盡甘來。
937頁~我們對外,都只説‘開宗’,不說‘開宗立派’。開宗,不是爲了顯示我們與衆不同,而是爲了讓志工在推動志業時更有信心(因考量到弟子們都會回來問上人,慈濟到底是屬於什麽宗門)-- 深入了解慈濟,才能加速淨化人心的速度。希望能藉此轉來不及為來得及。開宗後,我們更需要扛起責任與使命,而不是變得更貢高我慢。
慈濟宗 = 靜思法脈 + 慈濟宗門結構而成。靜思法脈,是理相,是靜思原則的内涵,包含所有上人的思想、人文内涵(這些,都收集在上人的著作内,所以,師父還是殷殷叮嚀我們必須多看書;師父補充:法華部之《無量義經》,乃最高總指導經文),能掌握上人的思想,就等於掌握靜思法脈;慈濟宗門,是事相,是實際實踐出來的志業。
472頁~ 靜思法脈及慈濟宗門相輔相成;要如何修清淨心?必須透過做慈濟志業,回歸清淨心。
931頁~何謂靜思法脈?
468頁~上人早期取法號為‘靜思’,代表了她下定決心要立志修行的意涵—要用靜思的態度去看待自己,才能看到自己的缺點;而四大志業是經由靜思而來,甚至定下了志業開創的順序,從慈善、醫療、教育到人文。
(師父叮嚀,我們在海外為民衆導覽慈濟的緣起時,一定不可漏掉說—慈濟的開始,是以窮濟窮,要讓民衆對慈濟有很正確的認知,不要只看到慈濟現在的成就,而要了解之前那段克難歲月。)
481-482頁~上人的思路很清楚。。。師父另外分享道:上人對自我的期許是—你(指上人本身)生下來,就是要做不可能的事情,化不可能為可能(事實證明,上人也真的做到她想要做的。。。要多大的願力,才能做到這點?)
784-785頁~ 靜思的含義—除了冷靜,還要以清淨的心去思考(重點:冷靜+清淨;一定要很冷靜、清楚地思考,同時懷抱清淨心去服務人群/做慈濟,才能做到“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再來才能體會“得大智慧,通達諸法”)
466頁~“靜寂清澄”就是我們必須很清楚什麽是該做,什麽是不該做的;“志玄虛漠”—志大、願大、量大;“守之不動,億百千劫”—耐力。要如何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唯有做到:思想“靜寂清澄”、願要“志玄虛漠”;心要“守之不動,億百千劫”。
502頁~小木屋是靜思法脈的源頭;而靜思法脈則立足於靜思精舍
503頁~立體琉璃同心圓是宗門的組織架構—慈濟的小(精舍師父)、中(清修士)、大(全球慈濟人)千世界
四合一幹部回臺精進~分站(團隊分享)分享重點:
1)四法四門
一、這是一個注重群體運作、群體共識、群體承擔、集體成長的運作架構
二、瓶頸是覺悟的資糧
三、再好的理念,也要有很多人來配合,才能達到100分
四、我們都是帶有習氣的好人(所以,在和師兄師姊互動時,更需要彼此善解、包容,因來慈濟團體,就是在修習氣)
五、在團體中,我們提供意見、爭取意見,但不堅持意見,才能解脫知見
六、在做慈濟事,還是必須謹記—淨心第一,利他為上(所以,任何沒關係到淨化人心/利益群衆的事情,我們都不做)。這一點,可以作爲我們自己的戒尺,只要偶爾一開口想要批評對方,我們就要馬上醒覺到,這樣的批判,如果是對於淨化人心、對團隊提升沒有助益的話,就不必去做。。。
七、‘老二哲學’—輪流作主(承擔),輪流作伴(配合)
2)信願行
一、信,要信什麽?信上人、信因果、信己無私、信人有愛
二、會帶人固然很行,會跟才是真正行
三、明因果,修漏盡;業力現前歡喜信受,能多做一天賺一天;福是修來的,不是求來的
四、化指責為關懷
五、透徹‘苦’,超越‘難’。發心做,就有福;發願做,就有力
3)克己復禮
一、欲復禮,先克己
二、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慈濟人聲色柔和而能代表慈濟的整體呈現
三、要學習與煩惱和平相處
四、不要被惡運絆倒,也不要被好運寵壞
五、上人擔憂自己只把弟子“帶一半”—只會做事,不會做人
六、上人覺得最困難的事—衆生剛強,難調難伏
另外,自己也有因緣旁聽各國執行長座談會。謝惟崵師伯在與執行長們座談中,談及水的自然形態,與佛法的印證,再運用在四合一架構上的説明。師伯形容舉海嘯為例,説明其破壞的力量及其速度之驚人,希望志工彼此關懷及傳法的速度,要像那海水相激蕩的速度一樣快;但是這樣的速度,千萬不要用在傳是非及謠言之上。
四合一幹部回臺精進~二00七年6月11日上人開示的一番話。。。
上人表示自己不能一直只用愛和情感的撫慰、疼愛弟子。。。因爲感覺來不及,所以常常直接要求弟子。常常對弟子甚少讚嘆(因爲覺得弟子總是太重感情和褒揚),也會對弟子現不好的聲色,請大家見諒。。。上人很感恩大家,雖然對大家嚴厲要求,但大家還是緊緊跟隨,打死不退。
四合一幹部回臺精進~德(亻)凡師父分享《推動慈濟讀書會》重點:
1)四本影響上人思想形成的書籍:《梁皇寳懺》、《四書》、《法華經》、《無量義經》
一、從梁皇寳懺的詩偈中,上人體會生命無常的道理:
草露風霜閃電光 人生短暫不久長
有生有死皆有命 無來無去亦無生
養父往生時,上人開始對人、事、物產生疑惑,進而思考,想要尋找答案。而上人在《梁》一書内,找到答案。上人了解到,人生,是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這時候,上人開始了解因緣果報,開始對佛法產生興趣。
二、四書:孔子說,朽木不可雕。但,上人希望能讓每個人都是一樽樽的‘法器’,能夠承擔如來家業。從人間教育的世間法(指孔子的思想、教育)去探討佛陀出世間法的教法,繼而朝向修‘覺行圓滿’的方向去,意即人圓、事圓、理圓。四書所注重的倫理道德,就是上人希望我們能做到的‘安分守己’—守好本分,克己復禮。
三、法華經:習性不同,各如其面。佛法雖如雨水般,平等地滋潤一切衆生,但衆生畢竟根器不一。心境有沒有很清淨?心態有沒有很虔誠恭敬?有沒有求法若渴?這些才能決定我們是否能吸收佛法。上人於民國61年開始講法華經,感受到‘為佛教,為衆生’的意義,體會到佛教的思想很開闊,所以才選擇佛教為依止。後來,上人再進一步思考—要如何把法華經精神落實在生活及人間呢?
四、無量義經:一生無量,無量一生~法華部~無量義經是慈濟人的法髓命脈--上人從中體會行菩薩道,縮小自己如毫芒的種子般,才能廣結善緣普度天下有緣人(上人說,她沒有什麽本領,但會與人結好緣,在學習阿難尊者—多愛語、多關懷。太理智讓人覺得冷漠)。
師父叮嚀:
1)要跟上人貼心,一定要對上人的生平、思想轉折很了解。
2)一定要‘一心一志’,才可能與上人貼心、掌握靜思法脈。
3)別人沒有“發現”自己不要緊,最重要的,是自己有沒有發現自己的佛性、本性?
師父分享上人的心地風光:
1)上人最問心無愧的,就是做到無私。
2)上人從小就想:要如何成爲天下的一員,而不單是家庭的一員。
3)上人已經沒有時間回頭看我們,我們要自己跟上來,不可讓上人等太久。
德(亻)凡師父在關渡導讀《衲履足跡》重點(以上所提過的,以下沒有重復寫):
1)《三十七道品》能助我們培養‘正’氣,正能破一切邪惡;正,可感動一切龍天護法及心念不正/心懷不軌的人。要時時提起正念—體認到逆境也是龍天護法的一番心意,因爲能鞭策我們成長。
2)要要求自己用慈悲的眼光觀天下衆生相,才能提升正氣;而智慧,則從錯誤中累積(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慈悲就能結善緣,有智慧才不會作出錯誤的判斷。
3)慈濟世界是凡夫的聚集地,但是,大家卻有相同的目標與理想。在慈濟做事,‘單純’和‘善良’的心念很重要(上人就是能做到這兩個重點),奉行慈悲濟世之宗旨精神。
4)慈濟宗
一、慈濟宗的中心思想源自於《無量義經》。
二、主要有三個要點説明:一、菩薩的風範;二、宇宙萬物真理皆不離因緣;三、奉行此經,就能提起信心做菩薩
三、《無量義經》中,上人很喜愛(也是上人力行有果的)的幾句經文—從“其心禪寂。。。通達諸法”。師父接下來用整段的經文,來和上人所做的相印證:
-
其心禪寂,常在三昧~三昧乃正定之境界。上人的作息正常,生活非常有規律,就是達到此境界。另外,上人做到‘前腳走,後腳放’—張三的事,不能影響李四的情緒,説明上人不情緒化,凡事以大局為重。
-
恬安淡泊,無爲無欲~不計較,安於自己的生活(連早期刻苦的生活,上人都是那樣地安分守己度過),建立道德人品;而非看重才華/ 財富,須處處謙讓。
-
顛倒亂想,不復得入~‘該與不該’做的事情,上人都非常清楚,邪見妄念不會進入心中。上人很擔心弟子會滯留在不知不覺/後知後覺的階段,希望弟子們能一點就通,聞一知十。要如何做到?就是要多聼上人的法(不只聼,還要熟悉),才能了解上人的思想。上人怎麽說,弟子就怎麽做。上人也期許女眾能去女兒態、女兒心,亦即要有威儀、要自強,去除太依賴的性格;而男眾則要謙虛,不能太自傲,要剛柔相濟(内柔外剛—柔在待人;剛在需要堅持的原則)
-
靜寂清澄,志玄虛漠~上人清淨的心,及心量宏偉
-
守之不動,億百千劫~上人意志的堅持。上人非常了解,既要達到理想的世界,就必須經過辛苦的過程,所以必須堅持。
-
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要像上人那般清淨,才能在人與人之間看到無量法門。上人因應衆生的根基,隨緣開示,也是一種智慧的體現。
四、來慈濟,我們就是要學習一份赤子心。靜思法脈,就是要我們啓發一念清淨的愛心(一定要時時顧好這一念清淨心,心才不會隨境轉);慈濟宗門,就是要我們走入人群中,發揮愛心。我們必須以靜思法脈作爲慈濟宗門的精神指導原則。如果沒有靜思法脈,只耕耘慈濟事,日子久了,我們就會變的傲慢--傲慢會阻礙智慧成長。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