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品典範(主講:葉秉倫師兄)
-
師兄舉紅溪河整治週年慶划龍舟的競賽為例,慈濟人的團隊因為龍舟方向偏移只得到第四名,用以說明「方向、目標」的重要性。方向、目標如果確定,就不要偏差,不然很可惜。人事的磨練會產生退轉心,這是很可怕的,大家一定要把握住正確的方向,名師難求、佛法難聞,這條康莊大道就看我們要不要走了。
-
從凡夫地到佛境界則一定要力行菩薩大道,信為道源功德母,這是用生命改變生命的事情—最值得我用生命去作的事就是去做救心、救世的事。
-
最近上人常問大家知道她幾歲了嗎?而 「上人自己的力量是不夠的」-如何承擔如來家業呢?上人需要更多人投入。我們既投入,更應做到以下幾點:
-
守信:信己無私、信人有愛。上人曾說過一個關於慧遠法師的故事,這位法師在圓寂前和弟子表示其內心非常不安及不平靜,因為他覺得自己像大樹一樣,承載著太多的生命,樹上的小鳥非常吵雜和不斷的排泄。 上人說有時在深夜批公文的時候,也會這樣的心情,思考著一位出家人為什麼要捲入紅塵,但是慈濟做的是入世的工作啊!上人又言及當時住在小木屋時認識一位老太太,她的家鄉在大陸,當她七十多歲時,問她的兒子將來的後事會如何幫她辦理,兒子說不用擔心,一定會好好孝順,好好辦理,這位老太太請她的兒子現在就可以做了,她希望49天內能請法師說法,並請全村人吃稀飯,兒子遵辦後,這時候全村的畫面祥和,就像祥雲地的境界。老太太果然很高興。上人這個故事意思是說希望弟子能做活功德,真愛上人,一定要愛上人所愛的人、行上人的法、走上人想走的路,上人對我們期許:做,就要把握現在,才是真的孝順。
-
守心:守護菩薩的心
-
守志:10周年的全球慈青日時秉倫師兄發願要在考上律師執照時回到志業體,當時上人對他說,要好好的堅持做你自己。當時他不能體會,而在澳洲多年後,物質的誘惑差點使他改變心志,幸好想起上人的話。後來向上人提起這件事情,上人說那是強心針,而這就是「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的意思。
-
守德:品格。秉倫師兄以鳥願意停留在佛陀身上,而不願留在舍利佛的身上的故事,說明建立道風德香、樹立典範形象的重要性。
-
守戒:防非止惡,保護自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
我們的使命是:「傳」承靜思法脈、「開」啟慈濟宗門。
傳承靜思法脈 弘揚慈濟宗門~細説慈濟十誡(主講:德宣師父)
-
慈濟十戒不能放鬆,個人形象不能放縱。上人就算輕鬆的說話時都會有人文,隨時隨地都照顧好自己的形象。這是上人的身教,無論何時何地都展現出有威儀的一面。
-
德宣師父道出了上人要制定這慈濟十戒的背後意義,那是上人對全球慈濟人最至真至誠的關懷和連綿不絕的叮嚀。
-
關於《不偷盜》 - 尊重智慧產權也是一種不偷盜的表現。以前,只要有人喜歡上人的法語或說話,上人都很樂意的複製了去送人結緣,直到有了靜思文化後才開始瞭解到智慧產權的重要。當主講人在講課時,若我們要和別人分享就要問過當事人,不可以私底下就把文檔給拷過去。師父也提出了大家不宜因愛上人而把上人的法相當作電腦的桌面,這是不尊重的一種表現。我們是要學習上人的法、身教和禮教,而不是當作護身符那樣的保佑大家。
-
關於《不邪淫》- 慈濟團體間的慈濟人都是清淨的法親,大家要共同的維護慈濟的清淨道風,因為慈濟團體應當是正本清源的團體,所謂正本,是從根本上整頓;清源,從源頭上清理。我們應當懂得自我保護自己,讓思想空間單純的成長,不該看的就不去看,不該聽的就不去聽。而看到身邊的有緣人走偏了,我們要有足夠的道德勇氣去更正他們的言行舉止。正向的心智成長,是父母與師長對孩子們的期許,也是孩子們對父母、師長最好最大的回饋。
-
關於《不賭博、不投機取巧》 - 慈濟人當俱足正知、正見。現今的人當遇到不順心的事時,會想去問三世因果或求神拜佛做法會。德宣師父說我們就算問了,能不能改變過去和未來?慈濟人要步步踏實,生活要簡單,心中有正法,心正氣就旺、心正邪不侵。
-
傳承靜思法脈,也就是要克己、精進和增長慧命;弘揚慈濟宗門,即復禮、守規矩和導向福祉。我們要有守(佛)心、守(師)志、守德(風)、守(十)戒的決心,日日有菩薩心,才能步步踏入大藏經,成為人品典範,文史流芳。
慈悲的法印(主講:德宸師父)
-
慈濟的四大志業八大〈腳〉印,今稱〈法〉印。佛陀的教誨與上人對佛法人間化的弘揚,一一化為慈濟人所行之法,而且步步都印證在《無量義經》内。每項志業、每個人,都是慈濟的法門。只要人人能做到内修誠正信實,無私、無我、無相地付出,就是一個典範、一個法門。
-
四十一年來,上人服膺師公「為佛教,為衆生」的教誨,心懷衆生,此去無悔。雖然年事已高,但「說慈濟、做慈濟到最後一口氣」的悲願,是上人四十一年如一日的堅持(也是上人最滿意自己的一點)。
-
德宸師父期許大家一定要很清楚慈濟的歷史源頭,才能為上人傳法脈,弘宗門。
分秒傳美善(主講:林美蘭師姊)
-
當初上人對美蘭師姊自己本身的期許是通過廣播電臺美善的聲音可以喚醒在社會中混混諤諤的夢中人;而她則對自己有更深的期許—在喚醒其他人時,要先叫醒自己。
-
美蘭師姊傳達出好些非常實用的溝通觀念,如:就算是在指責對方的缺點,也要先為對方設想可以下臺的臺階,以保護對方的一念善心。
-
在稱讚對方時,也應該是誠心誠意的,而不是用讓人感覺不自在的酸溜溜的語氣。
-
不要只成爲一位可以彎腰做事的人,而是在擡起頭來也可以是好好做人的人。
-
我們不應該去只愛遠方的人,但對自己身邊的親人卻輕生惡念。
-
要學會愛自己和肯定自己,因爲一位可以愛自己的人才能展現出無處不在的人文。
-
慈濟志業會隨著社會的步伐而做相應的調整,比如四大志業中的“文化”志業現已改為“人文”志業,而慈濟許多專有的名詞如今已在社會上帶動著一股美善的清流。在道德倫理漸失的社會中,人文人的使命更是要藉由有形的人文(人文志業中心)傳播無形的人文。
志為人文守護道德(主講:陳竹琪師姊)
-
記者所做的是世界的良心,給予社會正面的貢獻、力量和幫助,然後帶出對於生命的啟發。新聞界的製作人常會關心電視節目的收視率、民眾的回應如何等,因此情緒都會隨之起伏。但師姊分享說,更重要的其實是就算只有一個人在聽見報導後而改變,那都是十分值得的。
細説從前 精舍之美(主講:德安師父)
1)關於孝道~安師父分享自己在精舍照顧媽媽十三年的心路歷程:
很多人一直覺得出家人一定是斷五根、除六慾的避世修行人,可是安師父卻照顧中風的媽媽長達十三年。在最後的七年裏,媽媽是完全臥病在床,飲食起居完全不能自理。有句話説,久病床前無孝子,更何況是看破紅塵立志出家想追求佛法真諦的出家人。可是安師父除了把媽媽接到身邊無微不至的照顧,還可以在媽媽發不出聲音時,細心觀察媽媽細微的表情,來揣測媽媽哪裏不舒服了?是不是想表達些什麽呢?此外,爲了不讓媽媽長褥瘡,安師父得每隔兩三小時為媽媽翻身按摩,這不是幾個小時的工作,而是長年累月睡在媽媽身邊,體現跪羊反哺恩。
2)關於把握因緣~安師父勉勵大家在做慈濟的當兒,不要錯過任何細微的地方。因緣一旦成熟了,菩提種子就會發芽了。話説有一次安師父帶領來參觀精舍的大德去巡禮,怎知參與的大德越來越少,大家都跑囘遊覽車上去休息了,到了最後就只剩下一位八嵗小菩薩在聆聽。安師父還在猶豫要不要繼續講下去的時候,想起了上人對大家的叮嚀不可以放棄任何的小因緣,所以就帶著小菩薩繼續巡禮。這樣的小舉止讓小菩薩的媽媽看在眼裏就很感動,說慈濟人不管對待大人小孩,都是以一顆平等心去面對,所以主動想去了解慈濟,兩年後小菩薩的媽媽,已成爲南部的委員了。
上人的心地風光(主講:蕭菊貞師姊)
-
在慈濟,我們都不説「辛苦」,而説「幸福」。其實,説不辛苦是不可能的,只是在說出「很幸福」之前,我們必須先培養起「悲智願行」的胸懷。沒有願力,只靠筋骨的勞力,是沒辦法完成人間的佛事。
-
上人對「三間」的看法—我們總是執著於眼前的名利得失,但上人的時間觀,卻是「放眼未來,踏實現在」;我們總是為眼前的小空間而起爭執,但上人對空間的無爭,卻是「天蓋之下,地蓋之上,我們都是一家人」的遼闊心胸;我們總是執著於眼前的小情小愛,但上人對人與人之間所談的卻是長情大愛。
-
在製作《見證臺灣生命力》時,上人期勉弟子不只是專注於個案或會務的呈現及報告,而要轉為「心靈引航」的模式。希望慈濟的影片,不只是報告,而是引領大家看到慈濟志業的發展與轉向,更感受到慈濟有不同的法門,來教化大家的良能。
-
雖要展望未來,但永遠不要忘了踏實經營當下。
志為人師 守護慧命(主講:洪素貞老師)
-
上人對教育的期許是守護慧命的磐石,是要有人才的教育、生活的教育與人文的教育。
-
所謂的人才教育,不是要把人帶到財富的尖端,而是扎牢廣泛但堅固的基礎下,正確引導人生的軌道,以便可以發揮真正的良能。除了專業技能的培養,慈濟的教育也是理論與務實的結合,就是要到現實的世界去實習與體驗。
-
所謂生活的教育是期許孩子們有純真的人格和正確的生命觀,就是所謂走路要輕,行住坐臥都有威儀。
-
做人要自信但不應該自大,要自律但不自視,要自愛不自我。不要自以爲是,常常問很多爲什麽。因爲在疑惑質問的當兒,我們的心是硬的。
-
人文教育,是要教「好」而不是讓人「不變壞」就好。我們要教孩子們自我管理,不要隨心所欲,更要做好本分事和了解本身的使命感。
-
企圖心和使命感是有分別的。當全球都覺得全部的臺灣人都一樣的當兒,慈濟卻做出不一樣的事情來,因爲慈濟是唯一一個進入聯合國NGO的臺灣團體,全世界沒有多少個團體有這項殊榮。這是抱著使命去做事而獲得的認同。
-
上人賜予教育志業的使命是教之以德,也就是會尊重別人,愛護別人;育之以禮,懂得克己復禮,成爲一個有教養、有涵養的人。子曰:吾道一以貫之,忠恕而已,仁矣。上人則說慈悲喜捨。
-
最後,洪老師以青蛙的故事來和大家總結。話説有位學生有天對洪老師說,花蓮的青蛙比屏東大。老師感到奇怪就問爲什麽,但學生也答不出一個所以來。後來在一番追問之下,才發現原來是因爲在花蓮那裏,大家看到青蛙都會把自行車停下來讓路,而在屏東很多青蛙都被壓得扁扁的。原來所謂的「大」在學生眼中是大家都會讓路,稱之為大。故事帶出了身形大小不是問題,可以讓人看到就是大,反之就算體積多大,看不到就是渺小及不被尊重。老師勉勵大家要做個讓人看到的偉人,而不是被壓扁在路上的「大人」。
守志奉道一念心(主講:邱國氣師兄)
1)什麽東西會跟隨自己一輩子?父母、朋友、情人、權勢、名利、地位都不是,只有習氣、因果、業力、無常、信仰、修行是帶著一輩子的。前六者是依報,因爲緣而匯聚在一起,後六者是正報業種。
2)要如何菩薩遊戲人間又輕安自在?師兄用簡短的文字解説:「一切都是好因緣,一切都會過去的。真認自己錯,莫論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即是從他人的錯誤中看到自己的責任)。」我們也不要強逼別人認同我們的觀念,只要讓別人感受我們在自己認同的觀念中,活得自信和快樂(受用佛法,就會有道香德風)就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