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3, 2009

慈濟社區志工簡介

慈濟社區志工

我們的社會需要「復古」──恢復傳統社區的溫情。
談「情」,不一定是血緣之情,而是清淨的「覺有情」;
若能在社區裏提倡敦親睦鄰,讓周遭孤苦無依的人得到細心的照顧、
在急難來臨時相互幫助,社會就會處處充滿溫暖。
~證嚴上人

19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的十年間,台灣經濟蓬勃發展,創造出空前的物質富裕時代,建立了世界所稱譽的「台灣經濟奇蹟」;許多因而致富的人,在物質欲望、金錢遊戲中迷失心靈,精神空虛,價值混淆,道德淪喪;在脫序的社會中,人們經歷了物質追求的虛幻,漸漸希求心靈層面的依歸,使得社會所需要的慈善工作已不同以往。

慈濟因應時代需求,針對不同族群、不同社會議題,而規畫不同方案,結合多元的志工文化,輔導陪伴案家,由「治標」深入「治本」,實質的濟世行跡,更獲大眾肯定。

早期慈濟委員的組織模式,以各個慈濟委員透過人脈介紹慈濟;1997年開始,證嚴上人毅然改變型態,推展「社區化」志工編組方式,重新整編慈濟委員和慈誠。讓厝邊鄰里得到及時關懷,帶動鄉親加入志工行列,一起投入掃街、資源回收、關懷老人、照料貧戶,也舉辦婦女成長班、親子成長班,或是健康照顧、茶會活動、愛灑人間等,以凝聚社區民眾的感情。

愈來愈多的社區居民,也會主動撥電話到慈濟會所,表達想當志工的意願,有人利用上班前,到慈濟會所擔任清掃的「福田志工」,到鄰近的環保站做「環保志工」;有活動可當廚房的「香積志工」、擔任記錄或攝影的「人文志工」,或是在校園投入「大愛媽媽」行列……。無論以任何功能加入慈濟志工行列,皆回歸於社區,此即是「社區志工」。

「社區化」志工的功能,在1999年的九二一大地震中,得到充分而有效的發揮──

凌晨一點四十七分地震,慈濟人警覺災變不小,全省各分會、聯絡處,如一張緊密的聯絡網,立刻動員伸展開來。兩點半不到,慈濟人已出現在松山「東星大樓」和新莊「博士的家」的災變現場協助救災。三點,慈濟台中分會救災中心成立;清晨五點半,在各個災變現場,慈濟人率同當地社區居民已開始供應熱騰騰的早餐……

九二一大地震,雖然震盪出台灣空前慘烈的災情,卻也激盪出人們最沸騰無私的同胞愛。尤其慈濟因為過去國際賑災累積的經驗,加上慈濟人與社區民眾密切互動,熟知社區人力物力資源,遇到緊急災難,才能掌握災情,蒐集資訊,快速回報,普遍而落實的發揮救援的最高效率。

「社區志工」制度的推動,實踐儒家「里仁為美」的理想,藉由志工自主性的經營建設社區,例如志工主動發起「靜思語好話一條街」活動,拜訪社區大樓、商店及學校,張貼靜思語海報;如此,必可使社區為人人安居、具有仁風之所,也能建立起各社區間互相聯誼救援的網路。當人人心中善念被啟發了,人心終將淨化、社會終將祥和,而世界和平終有來臨的一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