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年,三十個家庭主婦,每天存五毛錢;慈濟,就是這樣做起來的。」上人經常如是說。
「當年,上人請人鋸了三十個竹筒,每人一個,要我們每天上市場買菜前,投五毛錢到竹筒裡,當作慈濟基金。」資深委員也經常津津樂道。
※
1966年證嚴上人將離開花蓮移居嘉義妙雲蘭若時,受到三十位信眾聯署挽留。
4月14日(民國55年農曆3月24日),上人以「集合五百人就是一尊千手千眼觀世音」的精神,成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旨在引導有緣人由善門入佛門;以慈善、醫療、人文、教育四項志業,來落實佛陀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具體形象。
成立時,一無所有,僅靠少數幾位跟隨修行的弟子縫製嬰兒鞋;以及三十位家庭主婦,每天省下五毛錢,在出門買菜前丟入竹筒中,並在菜市中傳開「五毛錢也能救人」的觀念,藉此募集有限善款,開始慈善救濟工作。
當年上人告訴這三十位家庭主婦:「以不影響你們的生活為前提,將買菜剩餘的錢存起來、累積起來,說不定遇到需要的人,我們就能幫助他們。」
「師父,能不能一個月繳十五元?」這群市井主婦中有人問得直接。
「我要的是每天,」上人告訴她們:「當你每天拿起五毛錢投進去,心裡想起這是要救人,那麼,一個月就有三十次的發好心、立好願,這跟月繳十五元,只一次想到做好事,不同。」
人人都希望致富,富有的定義為何?其實有餘力幫助別人,就是富有;不在於金錢多寡,端視一念心。俗云:莫因善小而不為。因為有三十位家庭主婦,每日存下五毛買菜錢,以那段「竹筒歲月」為開端,累積點滴善念,日日行善,才能走出今日慈濟的道路。
日日善念,時時歡喜;
日日善行,時時有福。
一滴水滴入大海,永不乾涸。
莫輕視善小而不為,
每人每天小小善行,
可以匯聚成造福世界的力量。
日日發善念,日日有餘慶,
善的潮流──由我啟動!
1966年4月14日 台灣花蓮創立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簡稱「慈濟功德會」。
1980年1月16日 中華民國台灣省政府核准「財團法人台灣省私立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立案,簡稱「慈濟基金會」。
1995年1月25日 因照顧的對象遍及全國,為此向內政部申請全國性財團法人登記,於1994年完成;隔年1月25日核准,名為「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
註:2006年10月26日,上人於在靜思精舍志工早會時間,籲慈濟人「回歸竹筒歲月」,鼓勵人人都能天天發善念,聚小善而成大愛。全球各地慈濟人陸續響應呼籲,舉辦《回歸竹筒歲月》的撲滿認養活動。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