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慈濟,要做永遠 跟師父,要跟得緊——懷念師媽
◎撰文‧邱如蓮
「上人要幫的人、要做的事那麼多,
我一心一意,就是要為慈濟募更多的善款……」
她是上人的俗家母親,也是全球慈濟人的師媽,儘管瘦小年邁,護持慈濟的步履卻讓後生晚輩望塵莫及。師媽的話縈繞耳邊:「做慈濟,要做永遠;跟師父,要跟得緊!」
陽光灑在台中慈濟志業園區預定地上,黑板樹的濃密綠蔭遮去炎熱,台下一張張歡喜面容,專心聽講。
演講者是位身形嬌小、脊背微彎的老人家,說起話來中氣十足:「早期我就開始募款,師父要做的事,我一定護持。今天要來跟各位賣鋼筋、水泥,我不會銷啦!不過,一包水泥一百五十元、一公斤鋼筋賣一萬元,攏無漲價喔!……」親切草根的言語,逗得台下笑聲連連,紛紛將善款投入募款箱中。
這位被稱為中部第一募款高手的王沈月桂老菩薩,是上人的俗家母親,全球慈濟人都喊她「師媽」。
籌建台中慈濟志業園區期間,每到週末,各地志工搭乘遊覽車前來參訪,當時八十多歲的師媽常在台中志工群中,對來賓高唱歡迎歌。她告訴大家:「咱的厝愈來愈寬,就是要乎大家來耕福田,人氣要旺喔!」
曾有志工形容:「師媽全身都是慈濟細胞。」她對慈濟的護持與熱愛,總是展現在每一句話語、每一個動作之中。
●
一九六六年,上人一念悲心,不捨貧苦蒼生,在資源缺乏的「後山」花蓮,成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創立初期,步步艱辛,濟貧經費靠著幾位出家師父,一針一線縫製嬰兒鞋,點滴累積善款。
上人帶著弟子借住普明寺不到二十坪的空間,要處理會務、發放救濟物資,還要在此做加工品,地方實在太小。一九六七年,前往花蓮探視上人的師媽,不捨上人及弟子清苦,出資購下普明寺旁一塊農地,除了讓上人及弟子們有地耕種,日後更在上面興建了今日全球慈濟人的心靈故鄉──靜思精舍。
上人不接受信眾供養,精舍師父「一日不做,一日不食」,靠著耕地維持生活,時常連溫飽都成問題,卻仍堅持濟貧。師媽每回到精舍,就先備好米糧,悄悄送進廚房給上人大弟子德慈師父,再轉往大殿去看上人。
「有一次被上人發現,叫我們留下自己要吃的部分,其餘的通通帶回去。」師媽講起這段往事,不捨地搖頭;也因為如此,師媽更是盡己所能,護持上人想做的事,也成為編號第五十六號慈濟委員。
為了號召更多人加入慈悲濟世的行列,師媽開始在豐原地區為慈濟拓荒。由於早年跟著先生經營戲院,師媽和街頭巷尾都有很好的情誼,她逢人便說慈濟;不僅把自己的時間都貢獻出來,親朋好友也一一被她度進菩薩道。
豐原第一顆慈濟種子
石子路上訪貧不輟
「屘姨」黃春梅,是師媽經營戲院時的忠實客戶,因大姊收師媽的兒子為乾兒子,黃春梅就一直將師媽當成自己的姊姊。
屘姨年輕時跟夫婿經營金紙店,師媽第一次來勸募時,先生說:「不要讓阿姊白走一遭。」於是黃春梅沒問原因就捐了錢。一個月後,師媽又來收款,黃春梅疑惑:「阿姊到底是在做什麼善事?為什麼每個月都要來收錢?」
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她尊敬的阿姊在「做慈濟」,於是她也加入勸募;後來更與師媽及另外兩位好友廖炳南、甘芬成,組成「勸募訪貧四人組」,憑著兩輛五十西西機車,穿梭大街小巷為慈濟募集善款,或帶著物資走訪鄉間,為需要的人送上溫暖關懷。
早期訪貧人手少,屘姨回憶:「大家都要上班,但師媽總是說走就走,從不因為工作忙、身體累就休息;四個人騎機車找案家,當時鄉間都是石子路、泥巴路,顛顛簸簸回到家都天黑了。」
師媽自己也曾回憶早年訪貧歲月:「記得有天晚上,大家下班後騎機車趕去泰安火車站看個案。那人沒有家,晚上就在火車站的水塔下方,用布一遮就睡在那裏,實在很可憐……」大夥兒憑著單純信念,一路走過篳路藍縷。
花蓮慈濟醫院建院時期,非常需要建設基金,師媽逢人就募款。家住豐原的志工萬玲玲說:「師媽看我的餐館人多好勸募,即使是七月正午,她還是頂著太陽走上十五分鐘的路,前來餐館募款。」
師媽的心念感動老友楊月英。當年在餐廳當服務生的她,領了薪水就到師媽家的電影院看電影,再買幾件漂亮新衣;師媽見了就告訴她:「賺了錢不要四處花,捐出來做善事吧!」從此,楊月英固定每個月捐出三百元善款,之後也跟著師媽募款、訪貧。
就這樣,在師媽的帶領下,慈濟在豐原開始發芽、生根。
無處不勸募
勤賣鋼筋水泥起「家」
師媽在豐原住了五十餘年,但市區車多出入危險,為免上人操心,二○○二年,師媽跟著四子王清彬、張瑞紅夫婦,一起搬到台中志業園區後方居住。
當時台中慈濟志業園區正規畫建設,負責園區管理的志工「朱爸爸」朱以德,總是在來賓參訪行程後留下一段時間給師媽募款。
「看到全世界的慈濟人來,我就很歡喜,我們一起來護持台中志業園區……」黑板樹下清風徐徐,師媽和志工的互動就像是和樂的一家人,一起為「家」籌措建設基金。
師媽「無處不募款」的功力,一直為人津津樂道。和她相處近十五年的慈濟志工莊照約,憶起有次帶著師媽跟建設公司老闆用餐;席間,老人家問:「我在賣鋼筋、水泥,你甘有興趣?」老闆一聽,覺得有趣,遂向師媽表明訂貨意願。
「你要買多少?一百萬好嗎?」
「好!」老闆心想這些材料工地必定需要,且慈濟志工做生意肯定有誠信,隨即答應向師媽訂貨。
「我們師媽是沒有在交貨的喔!」莊照約送師媽回家後,打電話向建設公司老闆解釋,師媽其實是在勸募台中慈濟志業園區的建設經費。恍然大悟的老闆,仍歡喜捐出一百萬,爾後更成為慈濟志工。
受師媽疼愛的資深志工靜淇,總是戲稱師媽是「錢嬤」,她形容師媽是個「不甘寂寞」的人,隨時把握因緣,現身在各種慈濟活動中募心募款,即便後來年歲較高,家人不放心她獨自出外收善款,師媽也總央求兒子阿彬或媳婦瑞紅,載著她四處收款。
「有些人就是要我去收,才會歡喜捐款啊!」當有人問師媽為什麼不給瑞紅收就好,師媽總會這樣回答。其實募款簿裏的會員,幾乎都是相識多年的好友,乘著每月收善款的機會見見老朋友,也是她自覺對長期護持慈濟的會員,表達應有的感恩。
師媽常說:「上人要幫的人、要做的事那麼多,我一心一意就是要為慈濟募更多善款。」有次她發著高燒打著點滴,一聽到有人要捐一萬五千元給醫院買病床,老人家一個勁拔起針頭,先去收款再說。
「就是想著一百元一百元收,得收好久才有一萬五千元,不趕快去收怎麼行呢!」回想這件事,師媽直說聽到有人要捐款,病都好了一半。
二○○八年五月,緬甸風災與四川地震相繼發生,已經九十三歲的師媽,不是守在電視機前關心災情,就是抱著募款箱到台中慈院去勸募。坐在輪椅上的她說:「實在不是愛看電視,但就是很擔心,看到災情眼淚就一直流……」
真性情的師媽,說著說著又哽咽了;但看到醫院同仁、志工以及前來看病的民眾,都踴躍投入善款賑災,她又歡喜地向大家鞠躬感恩。
師媽募款沒有一絲為己,全是為了救助苦難人;心念單純、守之不動,真心勸募讓人悲心隨之而起。難怪有志工說:「只要師媽出馬,就沒有經濟不景氣的問題了!」
中部慈濟人的精神堡壘
用心關照每一位晚輩
「師媽是我們中部慈濟人的精神堡壘。」靜淇滿臉笑容的說,師媽總把慈濟志工都當作自己的兒女子孫看待,她的愛甚至延伸到志工家人身上。
有一次,聽聞資深志工張雲蘭的姑丈住院,雖然不知道對方姓名、住哪間病房,卻難不倒師媽。她一間間病房詢問,終於將關懷送到。「心到哪,事情就能做到哪,用心就找得到!」
這樣的堅持,出自一分對家人的真心關懷。然而,慈愛的師媽也有嚴格的時候,尤其對於她寄予厚望的慈濟志工,更是時常叮嚀要觀照好自身的心、照顧好慈濟志工的形象。而師媽對自己的生活行儀,也有一定的堅持:「服裝穿著一定要非常整齊,鈕釦必定扣妥,法船、委員證都要別正,頭髮要梳理乾淨……」
師媽如母親般對待志工,很多志工一有空就前往拜訪,有時傾吐生活煩惱,有時單純想要親近師媽;表面上是年輕一輩的志工在陪伴老人家,實際上卻是師媽熱誠的生命力、樂觀正向的個性,在無聲的教育眾人,帶給大家無限的歡喜。
病榻中相見
輕安自在的母女默契
二○○九年底,高齡九十四歲的師媽因身體不適住進台中慈濟醫院。住院期間得知海地大地震,師媽仍不忘募款;護理同仁替她做了募款箱,來訪的志工們就成為她勸募的對象。
莊淑婷副院長說:「師媽的精神再不好,只要聽到要募款,就會很有元氣,拿起募款箱向來人勸募。」對慈濟的心,即使在病榻中,仍不曾改變。
二○一○年一月三十一日,上人結束歲末祝福行程,由高雄北上,轉往台中慈濟醫院探望老母親。神智清明的師媽,握著上人的手殷殷叮嚀:「最近災難偏多,師父要擔心的事情很多,但還是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說著說著,還不放心地交代一旁的常住眾要照顧好上人。上人則對師媽說:「你要放下心來,要感恩、隨緣,要輕安自在!」
這次見面,兩人心中已有默契,彼此安心。短暫會面對師媽來說已然滿足,母女心中無所謂別離,因為人生去來,都必然在慈濟。
●
二○一○年二月八日下午,師媽因多重器官衰竭往生,享壽九十五歲。長期照顧師媽的醫療團隊及志工們在病床邊唱誦佛號,祝福全球慈濟人的阿嬤,生生世世都在菩提中。
中區慈濟志工感念師媽的慈恩,輪番前往靈堂助念;而所在地較遠的海內外志工,則就地於各支分會所追思。
二月十二日的告別式就在慈濟台中醫院助念堂舉辦,那天大雨滂沱,彷彿知道慈濟志工的不捨。司儀靜淇轉達師媽往生前一刻對大家的叮嚀:「做慈濟,要做永遠;跟師父,要跟得緊!」
大雨在移靈時分短暫停歇,天上的雲霧散開,彷彿是師媽一
貫開朗的笑容,跟大家約定乘願歸來,繼續做慈濟……
http://www.newdaai.tv/culture/?mod=tc_monthly&act=detail&id=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