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2, 2009

【社論】走出化城

走出化城

《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述說佛為方便度眾生,造一莊嚴華麗的城堡, 接引驚懼疲累的旅人入內,眾人入城後皆大歡喜,頗覺安穩,且認為自 己已得度,從此免受道途險惡之苦。做為導師的佛陀知道大家已休息夠 了,便滅了這座城堡,告訴眾人說:

「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諸比丘,如 來亦復如是,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 度,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便作是念,佛道長 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

佛陀以「化城」為眾人暫時歇息處所,一時的安樂是虛幻的,勸勉他們 「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應當勤精進,如要體驗獲得佛 陀的智慧,路途還很遙遠。這段譬喻在今日看來,不論於慈濟或於台灣 社會,都令人覺得意味深長。

己邁入第二個三十年的慈濟,剛過完一歲生日,正全力推動落實社區志 工的理念,期望能營造出鄰里和睦、互相關懷幫助的大社區社會,回歸 鄉土的溫馨人情。這個回歸的行動,對慈濟人而言,也代表走出慈善福 利團體的有限範圍,融入整體社會的器識與承擔。

慈濟委員、慈誠隊員和環保志工,原就分散在社會不同角落,從事與樂 拔苦、清淨家園的工作,但在組織網絡上則未能充分和地理區域結合, 總不免有「團體力雖大,於社區服務有所不逮」的缺憾。因此,上人在 白曉燕遭綁架撕票後,深感社會人心惶惶不安,而在志工早會開示時嘆 道:「好像落實社區有點慢,假如能提早幾年推動,把這分大愛早點落 實在人心,社會一定能更穩定、更普遍地淨化。」

如今,慈濟委員依社區重新編組,離開以往熟悉的工作夥伴,放下情感 和職位分工型態的執著,正是修行上走出化城,重新出發,接受更大考 驗之契機,也是我們不自滿於過往所耕耘出的一方福田,不自喜於「佛 法難聞今已聞」,也不自限於會員與善款數字之迷失,而更謙虛地投入 基層社區文化建設,以真誠無私、慈悲與智慧兼具的襟懷,帶動人心回 歸清淨和美。

植根於台灣本土的慈濟,在此時此刻更能感受台灣社會人心的驚怖與動 盪。過去數十年,生活在這島嶼上的許多人汲汲於營求經濟奇蹟,今日 才發現擁有再多的財富,都可能是假相的幸福,反使人性更貪婪墮落。

生活在一個免於恐懼、有禮有情的社會,才是我們應該共同努力追求的 目標,也正是台灣人走出金錢化城,尋求精神蛻變與提升的鄉土召喚。

 http://taipei.tzuchi.org.tw/monthly/366/366c1-1.ht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