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25, 2009

2009年愛灑人間運動─「清平致富」佛典故事參考

主題:貪與貧一點之差‧福與禍一念之間

一、佛典故事【金塊與毒蛇】

有一天阿難跟著佛陀走在路上,在一條水溝的邊緣,佛陀突然間回過頭來,向阿難說:「阿難,毒蛇。」阿難尊者回過頭來,向水溝探一下,他回過頭跟佛陀恭敬地說:「佛陀,的確是毒蛇。」就這樣地走過去了。


後面另一對父子,他真的也探頭看,哪是毒蛇,是有一甕的金子。所以這對父子,就把水溝中的那一甕金子,元寶的金塊,他們就把他很用力地抬回去,很開心。


過了不久,衙門裡的人就已經到他的家中問說:「國庫被偷走一甕的金塊,據說是在你的家哩。」這對父子說:「沒有啊!我們沒有偷,我們是在水溝裡撿到的。」但是國法嚴格,就把這父子治罪。這時候這對父子就很感慨地說:「兒子啊!真的是毒蛇啊!」這孩子也跟著父親說:「的確,父親我們碰到毒蛇。」

辦案的人問父子為什麼喃喃自語,父親說是那天在路上聽到佛陀與阿難尊者的對話,才探頭看的,辦案的人問佛陀可以見證嗎! 是阿!就放他們回家。

這件事輾轉到佛陀,佛陀聽了就向所有的修行者說,是不是無形的毒蛇,只因為一念貪心起,去除貪心,就不會碰到毒蛇。


【上人的叮嚀】

有形無形,來自一念貪婪,去除貪婪就不會惹禍上身。雖然現在的大環境不景氣,更應該利用時機來教育、還本歸原,本來我們本性清靜,不應有貪婪。在這樣的大環境中,需要的就是克勤固本保安康,所以要清平致富,掃除掉貪婪,才能平安渡過不好的景氣,如逆風之鳥、逆水之魚,是大時代最好的磨鍊,應該克勤克儉,把心安下來,面對這種境界,讓它平和過去。


二、佛典故事【貪心失金鵝

一位婦人在先生往生後,帶著三個女兒到富有人家裏當奴僕,母女四人過著非常困苦的生活。

有一天,一隻全身長滿金黃色羽毛的鵝,突然飛到三位女孩面前說:「我是妳們的父親,我知道妳們的生活很困難,母親養育妳們也很辛苦,妳們可以拔我身上的羽毛去賣錢,改善生活。」

婦人聽了高興地要女兒們趕快動手拔牠的羽毛;金鵝的的羽毛閃閃發亮,母女四人每人拔四、五根羽毛,束成一把出售,賣得的錢,足夠讓她們生活無虞。

金鵝也遵守承諾,每三、五天固定來一次,讓她們再拔幾根金羽毛去換錢。漸漸地,母女們的生活就安定了下來。

有一天,婦人對三位女兒說:「人心都靠不住了,更何況是禽類的心呢?這隻金鵝雖然固定讓我們拔牠的羽毛去賣錢,但是,要是哪一天牠突然不來了,我們的生活不就會發生問題嗎?這次牠如果再來,我們把牠全身的羽毛都拔光,多換點錢存起來,以後的生活才有保障。」

因此,當這隻金鵝再來時,母女四人聯手將牠全身的羽毛都拔光。失去羽毛的鵝,渾身光溜溜的,再也無法飛起來,婦人只好把牠關在籠子裏飼養;不久,鵝的毛又慢慢長了出來,但新長出來的卻是一般的白色羽毛,再也不是金黃色的了。


【上人的叮嚀】物質不過是幫助我們維持生活而已,若不懂得節制,貪無止盡,不但會讓自己的行為舉止失去規矩,也可能招來他人的毀謗,以及自己無窮的煩惱。日常生活中,不要有非分之想,取物要適可而止;否則貪心一起,就像掉落無底洞,讓人不可自拔。



三、佛典故事【貪心的小豹】

在曠野中,有一隻小豹離開族群獨自覓食,可是一直找不到食物,肚子餓極了。


突然,牠看到一隻大象躺在地上,走近一看,原來大象已經死了。牠好高興,立刻從象的鼻子咬下去,可是象鼻子像木頭那麼硬!牠再咬象的耳朵,又像咬到鐵片一樣;再咬象的肚子,還是硬梆梆的;不得已,只好挑象的尾巴咬下去,居然也是硬得像一條鋼筋!


小豹餓得發慌,繞著大象轉來轉去,好不容易發現象的肛門比較軟,牠好高興地一直咬、一直鑽進去,不知不覺就鑽進大象的肚子裡了。


大象肚子裡有很多內臟可以吃,小豹高興得不想出來了。牠在裡面大吃特吃,吃飽了就睡,醒了覺得口渴就喝象屍腹中的血水,餓了又繼續吃。


過了幾天,死象的身體受到太陽照射和熱風吹襲,表皮風乾了,肛門也緊縮了。小豹發覺裡面的空間愈來愈狹窄、黑暗,很著急地在裡面亂闖,可是不論多麼用力都鑽不出來。


過了幾天,下了一場大雨,死象的身體膨脹、腐爛了,小豹使盡全身的力氣,好不容易衝出象的肛門。


小豹快樂地高喊:「外面的世界多麼寬闊、自由啊!」但是牠很快就發覺──不但身體虛弱無力,而且全身的毛脫落得一根不剩!因為牠浸泡在污穢的血水裡好幾天,加上在裡面拼命掙扎,所以全身的毛都掉光了,好像一個怪物。


小豹感到很悲哀──為什麼原本生活在天寬地闊的環境中,卻不知珍惜,鑽入污穢的世界卻自以為樂;等到好不容易出來了,已經不像原來的自己了!


佛陀告訴比丘們:「凡夫就像這隻小豹,有著種種貪欲,欲念一起就會脫離清淨的世界,走入難以解脫的污穢境界。大家要照顧好自己的心,不要被欲念所迷,傷害自己也無益他人。」


【上人的叮嚀】

去「貪」就「簡」,才能擺脫「強求」的煩惱,擁有清淨、安穩的人生。


四、看不見的麵包

有甲乙互為朋友,平時交情很好,偶爾也會相偕去旅行。有一天,他們相邀外出旅行。走到半路時,甲覺得肚子很餓、想吃點東西。但是,環顧四周都沒有看到任何店家。此時乙就想:「我現在如果能撿到一塊麵包,不知道該有多好啊!」


於是,他便向甲說:「我現在如果撿到一塊熱騰騰的麵包,你認為我應該要如何處理呢?」甲就說:「你應該分一半給我啊!」乙說:「我撿到的東西就是我的,為什麼要分一半給你?」甲又說:「怎麼可以這樣呢?我們一起出來旅行,你撿到東西,當然要分一半給我啊!」


乙說:「怎麼有這麼貪心的人?硬要拿別人撿到的東西。」甲回說:「怎麼有這麼小氣的人?我們同行,你撿到東西不肯與人分享,這樣跟貓狗又有何差別呢?」乙很生氣地說:「喂!你怎麼可以罵人?」甲說:「你這麼寒酸,罵你已經算是很便宜你了。」兩人愈罵愈氣,最後竟扭打在地上。


這時,正好有一位路人經過。他看見他們扭打成一團,就一面勸架,一面問他們原因。他們還邊打邊回答,其中乙就說:「我撿到東西,他叫我要分給他。世間哪有這麼便宜的事?」這位路人一邊勸架,一邊跟他們說:「有話好說,你們先冷靜下來!」他想將他們拉開,結果三人竟扭打成一片。


那位路人好不容易才將他們勸開,問:「你們到底在吵什麼?說出來聽聽,我來為你們主持公道。」兩人便將整個情形說給那位路人聽。那位路人聽了之後,說:「你們把那塊麵包拿來讓我看看到底有多大,我再主持公道。」


那時,這兩人都愣住了!他們隨即醒悟過來,對於自己竟然為了「不存在的東西」而傷害友誼的行為,感到羞愧不已!


【上人的叮嚀】人若心存貪念、妄想,往往會為自己帶來一些「無中生有」的煩惱和災難。所以,我們應該要循規蹈矩、面對現實。世間沒有不勞而獲的事,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與付出,這樣才能獲得真正安穩的人生。

衲履足跡 - 能忍則和 和合力大

上人教示慈濟人,要以大慈悲的眼根,觀天下眾生相,以大智慧的耳根,聽天下眾生聲;現在天下眾生遭受這麼多苦難,人間菩薩豈能不看不聽? 上人殷殷教導慈濟人,期望人人自愛才能愛人,能愛人者才能被愛,讓心清淨,才能以出世間的菩薩心,看待天下蒼生。

上人說在慈濟大家庭,都有一分共同的理念,愛人愛社會愛大地,同一個志願行在菩薩道上,為志業付出之時,在人與人之間需要彼此磨合。要使一個大家族能和合共住,一定要忍。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欲修身要先淨心。

上人示勉大眾說,是日已過,命亦隨減,若是放任心行,無所事事地過一天,生命也隨著這空白的一天流逝。我們應該積極把握,利用時間種下善因,善種子,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人間菩薩招生就是入群度眾,要入群度眾,自己心中要有法,靜思弟子應受的法,就是克己,克勤,克儉,克難的靜思法脈。克己就在於忍與和,生命不能無水,慧命需要的是智慧之水,以飲水喻聞法,言人生再如何為了事業,金錢權勢而打拼,到頭來仍是一場空。為生活而工作很辛苦,為工作而生活才有價值。

為人間無所求的付出,真正是人生升值輕安自在,人生有錢沒錢,沒有很大的差別,最大的差別,就是你是否能夠去付出,讓人人需要你,這就是最好的典範。人與人之間要相互付出,要真正實現雙手萬能,與大家一起投入去做,才能與人廣結善緣,做出身教自然受人敬重。上人勉示大家要有所覺醒,人的生命隨著時日的流轉,日益減少,有形的生理物質,也不斷地老化,唯有慧命必須不斷成長日新。

所謂的一善破千災,不是只靠一個人就夠了,是要集合無量無數的一,人人發好心做好事,善的力量相合,才能贏過惡的力量。上人說,福從做中得歡喜,有做有福不做無福,慈濟道場是福慧平行的道場,而慧從善解得自在,既然做得生起歡喜心,也要運用智慧彼此善解,才能讓人人心中自在。

上人教勉慈濟人心念要單純,時時生活在靜思中,靜觀思惟,所有境界自然就不會複雜化,而能看清一切事物。

【證嚴上人開示】善知識?惡知識

什麼樣的人是善知識?
什麼樣的人是惡知識?

佛陀以「觀月」作譬喻—— 天上的月,
從虧而盈,一如善知識之德,
透過信、戒、聞、施、慧,逐漸圓滿光明;
從盈而虧,一如惡知識之德,
被貪、瞋、癡、慢、疑障蔽,逐漸缺損晦暗。

人生當時時觀照己心,
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

【證嚴上人開示】收攝欲念、調整心靈方向

每天清晨睜開眼睛,我第一個念頭就是「感恩」,感恩又有一天時間能付出。

一天八萬六千四百秒,生命在秒秒關卡中流逝。能把握分秒付出,與人結好緣,要感恩、珍惜,同時也要戒慎虔誠──切莫糊里糊塗過日子,若心靈貪婪無度,一天的開始,又要因無限欲念而造業。

生命要用在什麼方向,都在一念之間。一秒鐘過不去、一念偏差,心靈不平衡就會產生不可收拾的後果,小則影響個人和家庭,大則傷害社會、國家和人群。

生命長短沒有人能掌控,最重要的是寬度和深度,也就是「生命價值觀」。因此需時時自我反省:過往的人生,做了多少對社會人群有價值的事?自我慧命是否增長?是否成為他人生命中的貴人?

期待人人引善法入心,清淨六根,不受貪、瞋、癡、慢、疑污染;把惡濾淨、積極向善。在心地多納入愛的種子,時時刻刻發揮生命良能,好事不錯過、為善行孝要及時,才能增長慧命,創造有價值的人生。

用感恩心送走過去──感恩每一個時刻、每一個人;
用惜福心迎接未來──珍惜平安,且為天下人付出。

Tuesday, February 24, 2009

證嚴上人思想體系探究叢書(第一輯)


內容簡介:

慈濟於二十一世紀初開啟「慈濟宗」,為的是彰顯慈濟成立宗旨在於進行人間菩薩大招生,以促進世界和平,使天下無災難。證嚴上人之思想體系是靜思法脈與慈濟宗門之法髓根源,此中心思想把握準確、傳承正確乃至於發揚光大,才能使慈濟宗屹立不搖於天地之間。

常隨弟子將眼觀耳聽上人之行誼與理念,在字句斟酌詳實筆錄以外,且系統性整理及探討上人思想。計畫將編輯諸篇以成書冊陸續付梓,終而彙整群書而成套書,以盡「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之使命。

證嚴上人衲衣布履遊化人間,菩薩足跡烙印愛的教育;悲心深重善導眾生,堅毅卓絕永留人格典範。作為慈濟之現代版《阿含經》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亦是「上人之日記」,於每年依四季出版四冊之際,每一季付梓之書亦皆附有一篇「主題思想」長文,由常隨弟子撰文闡述當季上人之重要理念,或是透過慈濟重要事件以顯明上人思想,或是針對上人思想之源流、形成與發展加以整理。始自一九九六年春至二○○三年夏,八年來得文三十篇,經稍修訂後結集成冊出版。


作者介紹:

靜思精舍常住眾,每日敬侍師側,親筆所記證嚴上人每日言行之實錄。他們亦步亦趨緊緊跟隨,來來去去,匆匆忙忙,閱盡世態人情,耳聽觀機逗教,謹慎地荷擔留法留史之使命。為了完整保留文字歷史,彰顯上人之人格與風采,宣揚上人之精神與理念,鉅細靡遺記載上人之言教、法教與身教,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成一本本的「如是我聞」——即《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
書名:證嚴上人思想體系探究叢書(第一輯)
作者:釋德凡
規格:15 x 21公分/ 1024頁/精裝
ISBN:978-986-7373-70-0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定價:500元

全省慈濟各分支會、聯絡處皆有展售。
讀者服務專線:02-28989888

《證嚴上人》 「清貧致福」


上人說:「清,是清淨、自在;貧,是生活清淡、節儉,不需求物資豐富。能將欲念縮小、保持清淨,在不匱乏的環境下,不畏辛苦地投入利他與社會的事,就是清貧的生活。」

全球氣候異常,驚世災難頻仍,是我們警醒的時機。上人提出「清貧生活」以對治奢華風氣,鼓勵人人知足快樂、簡樸節約,希望能匯聚眾人的力量產生善的效應,對大環境造成好的影響。

本書分上編〈遠離奢華〉、下編〈清流時尚〉,從「你可以這樣做」,可了解上人倡導回歸原味自然的生活,如何簡化複雜的生活需求、勤用雙手良能;如何減少垃圾、少浪費,以及省水、省電、省紙;在工作場域,少酒食與應酬;如何減去煩惱是非、少憂鬱、多助人;從力行減碳,乃至食衣住行,如何從少食獲致身心健康、簡單素樸等,實質體現遠離奢華之易,讓克己復禮清流蔚為時尚。

「你還可以這樣做」,則是上項的延伸與小妙方;「生活的智慧」則集合各種生活巧思;「環保小百科」則是補充書中提到的相關概念,裨益讀者明瞭。本書圖文並陳、全書彩頁,以圖像呈現上人所舉諸多實例,其中不乏小人物卻恆持大願力,迄今仍力行不輟者,或者構築清貧生活的願景。

-------------------------------------------------------------------------------
書名:清貧致福
作者:證嚴法師
規格:15 x 21公分/ 256頁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定價:300元 ISBN:978-986-216-167-8

劃撥帳號:1846922-9,戶名:靜思文化志業有限公司
劃撥帳號:1326703-6,戶名: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專線:02-27760111分機2103
全國各大書局及全省慈濟各分支會、聯絡處、靜思書軒有展售

靜思精舍與慈濟世界


靜思精舍是慈濟世界的發祥地,也是海內外千千萬萬人「心靈的故鄉」!來此尋根溯源,見到素樸雅潔、清淨莊嚴的殿堂,使我們對慈濟精神草創初期的艱難有更甚深入的契悟──1966年,證嚴上人帶領弟子胼手胝足開創慈濟,1968年啟建精舍。這座位於巍峨中央山脈下、前臨浩瀚太平洋的菩薩道場,周圍平疇綠野、田園風光,烘托出靜謐安詳的氣息。自始弟子們奉守「自力更生」的清規耕讀苦修,更謹遵印順長老「為佛教、為眾生」的慈悲精神力行善道,以建立安樂祥和的社會,締造清新潔淨的人間淨土為努力目標。如今,慈濟志業對世人的奉獻廣受各界所肯定,證嚴上人的大愛精神更感召全球十方善士。而常住弟子一直是追隨上人推動慈濟志業的堅實後盾,靜思精舍更像是苦海中普度眾生的慈航!「靜觀一日事,思行萬世善」!靜思常住安處精舍、力行慈濟的實踐精神,使我們深信,人人具有佛性,只要心念靜寂清澄,必能洗滌塵事垢染,體悟自我本性;只要持志奉行善道,必能無所求的付出,生生世世利樂有情眾生。

摘自衲履足跡 - 自我尊重,提升人品 (民國97年12月02日)

「世間一切本無自性,皆因緣和合而成。一棵樹、一個杯子,細細分析皆由諸法合成,經過造作方成整體。眾生起心動念、舉手動足,造就種種業;業力如影隨形,待因緣成熟即現業報。」

問答之間茅塞頓開 - 在此景氣低迷、失業人口攀升的社會氣氛中,人生幸福何在?

問題:
在此景氣低迷、失業人口攀升的社會氣氛中,人生幸福何在?
 
上人的回答:
 
消費只是一時間的快感,這種滿足只在瞬間;唯有好好「固本」,踏實努力打拚,力行克己、克勤、克儉、克難,才能真正有福。

問答之間茅塞頓開 -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意義?

問題: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意義?
 
上人的回答:
 
布施就是要去付出,不只是金錢付出,付出勞力和時間也都是布施。布施還要持戒,慈濟有制度,只要守住制度,發揮愛心,這就是持戒。

再來是忍辱,人世間人與人之間,再怎麼富有的人家都會有懊惱,也會有心靈的掙扎。這時就要有忍辱力,「忍」不是光忍著不說出來,那會更痛苦。光是忍不行, 還要吞下去,不只是吞下去,還要消化掉。

只是明白道理卻不去做,這樣不行,真的要身體力行,這就是精進。身體力行道理,心中自然會有心得,這 就是智慧。做有所得後,心就會很穩定,也就是禪定。

要行這六度波羅蜜,最好的方法就是「分秒不空過,步步要踏實,善念不間斷,日日做好事,妙法時時用,法 喜多分享」。

醫師和護士都有救人的妙法,只要救人的妙法時時用,心裡自然會有歡喜,也就是法喜,這種法喜要多多和人分享。我們如果妙法時時用,法喜多分享,人心應該很快就會淨化,社會就會平安。

問答之間茅塞頓開 - 孩子不乖、不讀書,怎麼辦?

問題:
孩子不乖、不讀書,怎麼辦?
 
上人的回答:
 
父母對孩子只有盡責任,而沒有限制其發展的權利,要多為孩子種福,以母親的心懷來愛眾生;以菩薩的智慧來教育子女,不要太為子女操心,否則,無形中會加重他的業。

證嚴上人開示法語 - 有人扯後腿,怎麼辦?

有人扯後腿,怎麼辦?
  
假如人與人之間,彼此因不了解而產生碰撞、磨擦,也要將別人當作磨鍊我們的石頭來感恩。因為良玉未經粗石磨鍊不能發光、發亮,鑽石亦然。然而石頭會因碰撞、磨擦而磨損,所以要感恩石頭的犧牲而成就我們的發光、發亮,我們要從內心發出真正的感恩。

看到病人做復健,發現可學習可啟發的地方很多。有一位阿巴桑在活動的走路機上練習走路,她的腳上綁著伸縮的彈性帶,彈性帶的一端綁在牆上,雖然腳被綁著,她還是要用力的舉起踏出。

問復健師為何要把腳綁上?她說:「用來復健──練腳力。」我問阿巴桑:「這樣需要比較用力哦?」阿巴桑回答:「這樣已經增加力量了」。這讓我想到靜思語中的一句話:「
若有人扯後腿,要心存感恩。沒有人『扯』,就練不出腿勁。」。

人與人之間相處,不要太計較,否則做事會很辛苦。不要把人事當是非,要把是非當教育,這就是待人處事最好的方法。要常心存感恩,哪怕是扯我們後腿的人,也要感恩他讓我們練腳力,若能如此,就能克服一切。這就是我們修行的道場,道場有這些障礙,才能修心養性。

證嚴上人開示法語 - 自種福田,自得福緣

自種福田,自得福緣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去年的這個時候,師父也是在此地為你們祝福。才一轉眼,現在一年又到了。時間過得這麼快,人生未來的路究竟有多遠? 我們不知道! 唯有更加謹慎地走下去。我們不能懈怠、不能說:「師父,我現在年紀大了,想稍微休息一下。」我告訴你們:自己的人生路,別人沒辦法替你走。

有一個故事:甲乙兩個修行人一起去尋師訪道,其中甲走到半路就喊累,不肯走了,乙就說:「不要停!你若很累,我替你背行李,我很願意為你效勞! 只是有幾項事情要麻煩你自己做,因為我實在無法代替你。」甲問說:「有什麼事情你無法代替?」乙回答說:「大小便你要自己去,飯你要自己吃,衣服你要自己穿,路你要自己走;這四項我沒有辦法代替你。」

這些話有如當頭棒喝,甲趕緊說:「對呀!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到底誰能代替誰呢? 」

所以說,人身難得今已得,能夠及時行菩薩道,就應該好好發揮良能,過一個最有價值的人生。無法發揮功能的東西,就是沒有價值。就像昨天那套玉碗,大的不能拿來洗臉;小的也沒辦法拿來吃飯。想想看,開採玉礦需要秏費多少人力、時間;而將它製造出來之後,價值又在哪裡呢?

又如父母好不容易生下我們,並用心成就我們的一切:我們得了這個身軀,就這樣過日子、能享受就享受嗎?坐吃山空啊!享福了福,來生來世又將是什麼樣的人生呢?

所以我們既得人身,就要將它的功能發揮到極致,因為我們每天為它洗澡、為它吃飯、為它裝扮、為它照顧,若不好好利用,不是太浪費資源了嗎?

慈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有很多工作要做:長長的菩薩道正等著我們向前邁進,還有很多眾生等著我們去接引,所以,我們不能停啊!

佛教有句話說:「發心如初,成佛有餘。」所以,我們應該堅持最初的一念心,一心一志走到底!你看厚厚的日曆,撕去一張就少一張,日子一天天的消逝,「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我們不要苦中作樂,應該提起精神,虔誠地為人群服務;也不要「加減做」一個加、一個減,加加減減永遠都沒有進步。

證嚴上人開示法語 - 佛法是救世的良藥

佛法是救世的良藥
  
學佛者應遵行佛的教法,發大乘心,實行菩薩為眾生服務的精神。

為佛教、為眾生,是出於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至高心境。不僅要救濟貧病,最主要是勸導人心向善。

世間的眾生,時常都在病與貧的狀態中。佛法能給與眾生得安樂,滿足人心的願望;亦能拔除世間一切災難苦厄,救治眾生身心的病態。所以佛法是救世良藥。

救世須先救心!

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佛性,期望大家能轉凡夫心為清淨佛心,效法佛的悲願德行,和平處世,自救救人。

唯有信仰佛法,改善邪弊的思想,矯正不端的行為,福利社會人群,倡導教育、健康、及正常的娛樂;才能得到心靈永恆的快樂。

對於貧困、孤老無依、殘疾病苦的人們,更須要起憐憫心,慈濟他們也獲得和平快樂。

一分善念一分福,善多福隆,居地吉祥。我們應該學習佛的慈悲,實行佛的教法,做到受施者得實惠,布施者得安樂,才不失「慈與樂」、「悲拔苦」的真義。

為善不退,求法不休,增長慈悲願念,精進布施,則能完成慈悲喜捨的無量功德!

證嚴上人開示法語 - 單純的婚姻關係

單純的婚姻關係
  
曾經有幾位年輕學子問我:「現代兩性的婚姻基礎較不穩固,如何在婚姻關係快速轉變的現代社會,維持婚姻的長久綿延?」

其實,我覺得「不穩定」是一種迷失的心態。我們平常不論是對人、對事、對物,本來就應該抱著一顆愛心,你愛對方,所以選擇他;既然選擇他就要負起責任,如果人人都有這種心念,就不會有婚姻問題。這就是──單純!

我們應該要用最簡單的心來體會人世。婚姻本來也是很單純的,一男一女彼此看得順眼、兩情相悅,然後步上結婚之路,接下來就是負起家庭責任,扶養自己的子女,教育他們對社會有所貢獻。

事情本來就是這麼簡單,能夠「把握當下,善盡本分」,就是務實的人生。

證嚴上人開示法語 - 善用「自信」

善用「自信」
  
「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不論是信仰或待人處事,都要有「虔誠的信心」,但是有人將「信心」錯用了;於是,不正確的信心變成了「迷信」或「錯誤的自信」。

曾經看過這樣的報導──有一位年輕人,一邊開車、一邊吃麵。後來一不小心,方向盤沒控制好,車子突然逆向行駛,結果被後面的來車撞到,造成兩人死亡、多人受傷的慘劇。這位年輕人對自己的開車技術過於自信,以致發生車禍 。這種不正確的自信,叫做「不正信」。

有許多人在開車時,經常一隻手握著方向盤、另一隻手持行動電話。我常說開車時不要講電話,若有很多公事要接洽,最好在車上安裝一部對講機;當對方打電話來時,雙手仍可以操控方向盤,然後一邊聽對講機、一邊回答對方,這樣比較安全。

每週隨師行記

● 以此生與此身,探討「生」與「身」的價值;把「人」字寫得美、站得穩。
● 多一雙付出的手,苦難人則多一分得救的機會;多一位人間菩薩,世間則多一分和睦平安。
● 看透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則,心境「真空」;認真修行、發揮良能,實踐「妙有」。
● 心甘情願承擔,才能真正任勞任怨;心有不甘,縱使付出也是煩惱重重。
● 心思單純一點、欲念少一點、生活簡單一點;地球崩壞的速度才能緩一點。
● 禮,不只是個人形態;能顧及到「群」,展現和齊,才是禮之美,也是人文之美。
● 經典,不是文字,是道路;為苦難人指引一條光明之路,讓人提起勇氣、掙脫苦難前行。
● 尊重,不能是口頭上的虛情假意,要發自感恩的心與真誠的愛。
● 莫因一點點風吹草動,就聞聲起舞;不傳是非,也要訓練自己不輕易受耳語傷害。
● 無私、感恩,少煩惱;互敬、互愛,慧命長。
●人生無常,坎坷難免;打開心門善解,勇往精進,開拓出生命的寬度與深度。
● 清淨法水,能洗滌髒污,不讓外境染著、左右我們的心;使心如明鏡,觀照真理。
● 人人身上都有一部經典,處處都是人生教育課程;當以苦為師,以虔誠、感恩待人。
● 經者,道也;道者,路也。「慈濟宗門」就是走入人群,行經鋪路。
● 預防災變的靈方妙藥,就在人心——人人心念淨化,就能消災免難。
● 若僅有「知」,知愈多,反成「所知障」。慈濟法門強調「道」,找出一條通往苦難眾生的路,為其拔苦予樂。
● 人文是心靈工程,安己心同時也安人心;莫因自己心不安,而去傷害別人。
● 時時立好願、說好話、做好事,讓好願連年、好話連年、好事連年。
● 山林樹木納垢吐新,以芬芳的氧氣調養萬物,是世間大宅的「空調」系統。破壞生態,將使空調失靈,讓地球發燒、生病。
● 合心就是協力,和氣當拱橋,互愛是通道,從拱橋連接通道,才能協力動員;這是一
條菩提大直道。
● 平靜無染的空間,缺乏付諸行動的衝力;要在逆境中磨練心性、激發自我行動力。
● 要讓窮人致富,就要讓他做一個能助人的人;要讓心靈貧困的人知福,就要引導其深入苦難、啟發愛心。
● 為普天之下祥和、平安、無爭而付出,是「大慈」;視世間萬物為生命共同體而為之拔苦,是「大悲」。
● 專注貫徹、心不散亂,智慧開啟、身心端正,自然萬事皆通,就是「神通」。
● 以肉眼視物,易被色境所迷;要以天眼宏觀、慧眼思索、法眼透徹,就能貼近佛眼,融通一切真理。
● 既然選擇了正道,就要堅定目標前行;若只是原地踏步,即使方向正確,亦永無到達之時。
● 「現在」想著「未來」,所想為空幻,易忽視現實;做現在應做的事,未來自然就會好。
● 冷漠是愛的敵人,也是愛的障礙;人與人之間,要多一點熱情、多一點禮貌。
● 甘願的人即使受苦,也是「甘苦」;若是不甘願,那就是「辛苦」了。
● 世間情愛如繩索,會牽絆兩端。不能解開的結,會愈纏愈緊,唯有鬆綁,才能讓彼此自在。
● 世間一切皆空,只是因緣合和而成;透徹此理,就能放下執著,不與人計較爭奪,也不會頻生煩惱。
● 身體健康,病毒就無法作怪;照顧好心念,則諸塵不染、諸妄不生。
● 堅定信心,提升使命感,從自己做起,進而帶動更多人投入,擴大「心力效應」。
● 克己,就是約束己心,對人、對環境展現正心誠意;除了克制私欲、克服壞脾氣,還要讓生活回歸素樸。
● 心不調和、好發脾氣,是內心的火災;欲念熾盛、淹沒理智,是內心的水災。賑濟身外災難之前,要先調好自我心靈。
● 一張紙,用來包魚,就會有魚腥味,若包沉香,就會散發香氣。人在不同的環境中薰陶,產生不同的習氣。
● 愛冷卻了,就會變得冷漠;堅持「志為人醫」的使命與熱情,才禁得起長年的辛苦與磨練。
● 僅止於「知」,未走入「道」,就像只有指路,沒有引導人去走。慈濟法門是「我帶你走」,知與道並進。
● 人很難達到「無念」的境界,但可以訓練自己撥除不好的念,轉向清淨、善良的「好念」。
● 對事、對物、對天地、對人間,時時刻刻保持感恩心、敬愛心與疼惜心。
● 不囤積人我是非,日日擦拭心鏡,時時保持明亮,為心靈除舊布新。
● 發心走在助人路上,要將「生」起的這念心「住」在善念裏。若路途中禁不起風雨、禁不起困難、禁不起人與人之間的是是非非,心就會變「異」,甚至讓善念息「滅」。
● 如何緩和溫室效應?力行感恩、尊重與無私大愛,做到心靈環保、大地環保。
● 一般人相信「命中注定」,事實上,是被自我業力牽引而由不得自己。要「運命」,不被命所運。
● 時時培植心中一念善,讓一粒粒善種子,編織出人生美景。
● 心靈的弱勢者,不在於生活環境優劣。懂得「自愛」,心靈方向與價值觀才不會偏差,讓人生陷入迷霧中。
● 能克制自己的行為,才能進一步對人有禮,是謂「內美外化」。
● 人人生活力行環保、心態保持平衡,大氣中的「碳」就不會失衡。
● 冷漠的心態是愛的冰山,會障礙人人本具的熱情與愛心。提起熱情、愛灑鄰里,回歸親切淳樸民風。
● 「心室」不堆放人我是非、煩惱雜念,心胸即能寬廣;就像將屋子裏的垃圾清乾淨了,空間自然變大。
● 以單純心念,帶動心靈力量,讓道德向上提升,欲念往下降。
● 做好事的人太少,無法與惡的業力抗衡。把愛帶動起來,就能增加福的力量。
● 體會世間多苦,不能沉溺於苦;要探索苦的根源,找到方法滅苦。
● 一如烏雲遮日,「煩惱」會障蔽人人清淨無染的本性,使人心地黑暗,無法明人事、辨是非。
● 若心時時忿忿不平,見聞任何事都難起歡喜心,不僅徒增自我煩惱,也會累積成心病。
● 「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是凡夫愛憎所在,「八風」輕輕一吹,心念隨之擺盪,遂產生種種煩惱。
● 與人相處,相互尊重、互愛感恩,就是德香;行儀端莊、親切有禮,展現典雅人文,就是人品之香。
● 善用時間,就是成長慧命的資糧;不懂得利用時間,就是消耗人生。
● 人人皆有與佛同等的清淨心,一旦失去真心,煩惱不斷滋長,便容易靠近「魔」的境界。
● 即使富有名、利、權,一念不覺、從迷積迷,表面上看來是享福,其實是真受苦。
● 心靈鬱積而生病態,會不由自主造業,傷害自己也傷害他人。放寬心懷,才不會累積煩惱、造作惡業。
● 心沒照顧好,一時散逸就會「昧心」。時時守好良知,才不會造作惡業。
● 天眼明鑑、神目如電,即使暗中做虧心事,佛菩薩天人之眼,也看得清楚。
● 一句好話,能度人往正確方向;一念單純,能淨除自心煩惱。
● 人際之間,不可缺少「感恩」與「倫理」;人人能以禮、以理相待,社會就不會彼此相爭而失序。
● 懺悔,是善惡拔河的關鍵。人人能真誠懺悔改過,世界就能祥和平安。
● 心寬天地大,念純無染污;善拓寬一寸,惡就能消滅一分,也就是真善美的人生。
● 大錯誤易反省,小習氣難改除;莫忽視每一個起心動念,有錯立改是智慧,覆藏錯誤使之蔓生,最愚癡。
● 內修誠正信實,就無諂曲;外行慈悲喜捨,即無障礙。內而無諂,外而無驕,身心安然自在。
● 「知識」成就專長,但也有可能用於犯罪;「智慧」因為具良知,所以能發揮良能,奉獻社會。
● 威力強大的風雨,是由小小的氣流形成;人心一點點波動,有足夠的助緣,也會蘊生成天崩地毀的大災難。
● 把心田雜草清除乾淨、播下良善種子,種善因,才能得善果。
● 不滅煩惱,就像身受五欲之火熱烤,卻希望求得清涼,是不可能的。
● 身外之物,沒有一項是真實的;但凡夫心顛倒,不斷產生愛戀執著,沉淪苦海。
● 「四大」如毒蛇,「五陰」如怨賊。要時時警惕無常、照顧好心念,提防毒蛇與怨賊損傷自我慧命。
● 愚癡使人生起無明,遮蔽光明慧性。破除愚癡,就像揭除罩在燈上的黑布,將大放光明。
● 星火可以燎原,內心的貪瞋癡三毒如火,也要戒慎,隨時為心靈「消防」。
● 好文章也是大良福田,可作為眾生心靈的安穩樂處;文字工作者要做福田農夫,一字一字用心耕耘。
● 修行路上,最大的障礙是自己。心通,則萬法通,心歡喜就無障礙。
● 心無怨妒爭執,不與人結怨連仇,時時自在、日日安樂,就是幸福人生。
● 三寶恩,謂之「敬田」;父母恩,謂之「恩田」;眾生恩,謂之「悲田」。
● 「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是心寬;付出無所求,別無所圖,是念純。心寬念純,耕耘心福田。
● 要讓生命健康,需要飲食;要讓慧命無貪戀、無分別,需有平等心。
● 受苦,要能覺悟,自我警惕少結惡緣;若不覺悟,更造無明苦因,將沉淪苦果,難脫難離。
● 人人都有救人、造福的機會,人人都能付出一分力量做好事。
● 時時選擇說好話,長久下來自然口說好話,遇事皆能往善解的方向包容。
● 覺有情,是覺悟且捐棄私情小愛,打開心胸擁抱天下蒼生的「菩薩」。
● 沐浴佛陀法流中,心要建立「誠正信實」,步步踏出「慈悲喜捨」。
● 人與人相聚,是「緣」,緣有深淺、長短。緣盡,要隨順因緣放手,莫再牽纏;否則過於勉強,情愛反成仇恨。
● 欲望使人迷茫,如魚吞鉤、如蠶作繭、如飛蛾撲火,不知不覺自投羅網、自蹈陷阱,痛苦難離。
● 志為人文,不只要專業,更要修業——要修得「正」而「圓」而「柔」。
● 多一位人間菩薩,就多一分度化人間的力量;多一分度化人間的力量,就多緩和一分溫室效應。
● 一個社會的泱泱風範,並非建設多,而在於人文道德。要以身作則,帶動人人付出愛。
● 志為菩薩,要以「誠正信實為大地,慈悲喜捨為和風,智慧妙法為淨水,慇勤精進為陽光」,預約淨土到人間。
● 不畏路迢艱險,深入苦難之境付出,在芸芸眾生中體會「無量法門,悉現在前」,與眾分享這分心靈風光,正是玄奘大師「取經」精神。
● 說話者心要寬,聽話者念要純;心寬不傷人,念純不受傷,更不會曲解人意而自我傷害。
● 從心的最深處所發的願,就是「甘願」;心甘願,做任何事都歡喜甘甜。
● 徒具知識,只是發揮功能;有智慧,則能提起使命感,引導人看見生命的價值。
● 人人心中有愛,懂得惜福造福,善念相合、福報共聚,天下自能少災少難。
● 救病,感恩擁有健康;助貧,感恩有能力付出;慰心,警惕自我思想不偏。在付出中,創造「有用」人生。
● 在助人、度眾的過程,有時也會遭受磨難;這是磨練耐心、愛心、智慧心的「增上緣」。
● 世間最無情的是時間,最可愛的也是時間。把握時間,人生充實;浪費時間,人生空白。
● 心念是「因」,周遭人事為「緣」;要結善緣或惡緣?成就善果或惡果?得善報或惡報?端看一念心。
● 稍有一點事就放在心裏埋怨,是無明,易造惡業。要照顧好身、心,時時心存善念、身行好事。
● 人人都有與生俱來的佛性,只是被層層無明覆蓋,讓佛性睡著了。撥除無明,就能顯露佛性的光明。
● 觀念偏差,使單純的人心變得複雜。人心生病,需要心藥醫,心藥就是「法」。
● 菩薩隊伍浩蕩長,前腳走後腳跟,路顛可磨練心性,路愈遠,愛愈長。
● 常被無明污染、遮蔽,就像在籠子裏踩輪圈的白老鼠,怎麼踩都還是原地踏步。
● 萬物生於大地,萬法生於心地;大地需要露水滋潤,心地亦復如是。
● 聞法能行,就能加強信心;持續用功,終能搬開阻塞的石頭,找到心地水脈。
● 心開闊,就能善解、包容;以他人立場設想,就不會生起怨、恨、嫉妒、仇視等惡念與行動。
● 選擇正法,建立堅定的信、願、行,並顧好本具的智慧德行,自然無所迷惑、障礙。
● 文化,在潮流中形成;人文,則是人品典範、文史流芳,是真正有價值的人生。
● 無明層層覆蓋,使人自我障礙而行不通。斷除煩惱,就能轉「命運」為「運命」。
● 「珍惜」兩字聽來簡單,若人人不能落實,災難就來。
● 一般人的通病是「解易行難」——理解容易、力行難。行菩薩道,要致力於「知行平齊」,落實善法。
● 更上一層樓,少不了「忍」的功夫;能忍,則堅定不移,不被境界所轉而下墮。
● 靜思法脈存於心,慈濟宗門展於行動——心要有「靜之美」,行要有「動之美」。
● 發心立願、心甘情願去做,即使再累,也不會感到苦,反而有一分甘美。
● 用「無明水」澆灌「愛欲土」,心田將成泥淖,覆蓋智慧之眼。在欲泥中愈陷愈深,難以自拔,他人也無法救拔。
● 不論貧富,從心靈拔苦,開展其愛心,則人人都可以盡己所能,成為救度人間疾苦的菩薩。
● 沒有「信」,無法建立「願」與「行」;有「信」有「願」,一定要力行。
● 人多難免踩到腳、擦到手。互磨互擦後,要趕緊自我膚慰、自我療傷、自我復原,進而產生免疫力。
● 人心欲念星火,引燃大自然溫室效應;人心貪婪之水,使人浮沉生死苦海。
● 欲門一開,心靈的「防火牆」出現漏洞,將受財、色、名、食等誘引,墮入陷阱。
● 有智慧的人,不會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否則在「悲」中,又讓「恨」「仇」交疊,苦上加苦。
● 弘揚「慈濟宗門」,務必了解「靜思法脈」。慈濟人要「心中有佛、行中有法、法中
有禪」。
● 有禮的人,人見歡喜;講理的人,人見尊敬。
● 說話太直,容易相互碰撞;聲色柔和,才能彼此包容。
● 守志如初,不做無益於淨化人心的報導,字字句句如清流湧泉,專心致力淨化人心。
● 等待人救不如自救,只要堅定意志,心中有善法、行中有正法,就能徹底戒除惡習,改頭換面。
● 對於環境的惡化,雖憂心,但不要憂鬱;人人克制心靈欲念,就能減緩環境災害。
● 老師是學生的「模」,父母是孩子的「樣」,父母師長「有模有樣」,才能教育出好孩子。
● 家庭環境不是影響人格的絕對因素,心不平衡,才會造成行為偏差;社會若能提供良善環境,即能補救。
● 世間事物,能發揮良能才有價值;要把握生命使用權,做個能付出的有用之人。
● 人心不平靜,聽不到好聲音,卻隨不好的聲音起舞,社會愈益紛亂。調和心氣,說好話、做好事,心安社會就平安。
● 外在環境熱苦逼人,若心地也在貪、瞋、癡、慢、疑的惡火中煎熬,實是苦上加苦。
● 多播撒愛的種子,讓好人增多、環境愈趨良善,能助有心改過者隔離惡緣,不再墮落。
● 身在福中,要能見苦知福,以愛付出;身處逆境,只要安守本分,心寬有愛,就有希望。
● 緣生緣滅,都是人生劇本。莫做迷茫凡夫,要把握有限生命,在平凡中創造不凡人生。
● 順理為善業,逆理為惡業;「業」如繩索綑身,使人輪迴六道,難以出離。
● 世間很多陷阱,會誘引人心不由己。「業」有時會以裝飾假相出現,使人以苦為樂,迷失自心。
● 真誠的愛是一針強心劑,遭遇困境的人只要願意打開心門,就能療傷止痛。
● 歷史是時間累積、人為造就的,即使一般人認為不可能、不易改變的,慈濟也要致力拔苦予樂,創造善的歷史。
● 保護生命、畏懼死亡,是一切生物的本能。人要將心比心,疼惜、保護其他生命。
● 將自我單純本性複雜化、善良本性惡質化,產生種種人我之見,就是迷茫凡夫的習氣。
● 做心靈之帆的舵手,穩定自心;切莫開啟欲念之門,掀起滾滾洪流,讓船陷入危殆之境。
● 父德如天,要負起庇護家庭的責任;若心不調和,讓家庭天天颳颱風,就會帶來傷害。
● 老師是志業不是職業,是為付出而工作。「為生活而工作」充滿無奈,「為工作而生活」最有價值。
● 眾生剛強難調伏,甚至會恩將仇報。若因此自悔助人,善根就斷了;心能無怨,寬心原諒對方,善念才能持續。
● 顧好心念,知錯能改,修行不難,成佛不遠。
● 一個桶子有破洞,裝再多清水也會漏光;人心煩惱重重,聽再多善法也難真正入心。
● 人類是地球的破壞者,也是拯救者;拯救地球唯一的方法,就是拯救人心,不要輕視自己一點點力量。
● 將利益眾生的志業當成自己的家業,提起使命感全心付出;人人如此,就是社會之福。
● 欲念如沙塵,風輕輕一吹,就滾滾而揚,造成昏天暗地;若有雨露滋潤,即使微如清晨露珠,也能掩蓋沙塵。
● 包容天下蒼生之苦,才能去「膚愛」——膚慰、愛護受苦眾生。
● 心清淨,時時說好話、做好事,則無時不在「戒」中。
● 莫以為一個輕輕的動作起不了影響,若人人都能克制欲望、疼惜資源,就能匯聚成改善環境的大力量。

修行首重「反省自己」

修行首重「反省自己」

◎主講/證嚴上人
【上印下順導師開示】

上印下順導師(證嚴上人的恩師),於八十四年十月三十日移駕靜思精舍
,十一月二十六日返回台中華雨精舍前夕,叮嚀精舍常住眾,修行不能好
高騖遠,一定要從「反省自己」做起。
其實不只「修行人」應該時刻反省自己,每個人都可經由觀照自己的意念
、言語、行為、來調整待人處事的方式,讓生活更美好,讓生命更圓融。
..............................................
很多人都是注意別人的毛病,說別人怎麼樣;其實這些「怎麼樣」自己全
部都有,只是某部分重一點,某部分輕一點,其實都差不多……

明天我就要回去了,你們要我說幾句話,我就來談談修行最基本的功夫吧

佛法和其他宗教不同,其他宗教都是信神,請神救我,要聽神的話,將來
要去神的地方。佛法不是這樣的,佛陀將自己證悟的道理,講給我們聽,
我們依照佛陀所說的去學習,同樣可以達到究竟解脫、圓滿的境界。
所以真正的學佛,要信佛,更要信法,以法為根本。佛所說的法不是談論
天文地理,佛法是講「認識你自己」。

◆不要專說別人不好 要明白──問題是在自己
聽了佛法後,慢慢就會知道;凡夫在生死輪迴中,解脫不了,甚至有的升
到天上又掉下來,轉來轉去,轉不出去;問題出在什麼地方?其實問題不
是在別的地方,而是在於「自己」!
一般人都注意別人的毛病,說別人怎麼樣,其實這些「怎麼樣」自己全部
都有!只是某部分重一點,某部分輕一點,其實都差不多。不但人是這樣
,其他眾生也是這樣。
所以學佛的人如果不反省自己、不改善自己,只想學些特別的辦法,那是
不成的。學佛的人第一要「反省自己」,不要都說別人不好,要明白──
問題是在自己。
雖然人個性不同,氣度不同,其實大家都一樣是凡夫,都是生死眾生;我
們要檢討自己、反省自己,把心裡不好的東西徹底改變過來。佛法說:「
心雜染,眾生就雜染;心清淨,眾生就清淨。」雜染就是不清淨,內心不
清淨,行為就不清淨,說話、做事就會不對。假如把內心不清淨的東西清
除,就能轉化為清淨的功德。

◆去除「心裡的不良之物」才能清靜自在
貪心的人,貪名、貪利、貪權位,你問他要多少?他自己也不知道,不論
給他多少還是不夠,從來不會說:「好了,夠了。」
至於瞋恨心,有的人比較好一點,少發脾氣,但不是完全沒有瞋心,還是
有。
喜歡發脾氣是最傷人的事,有的人發脾氣發的晚上都睡不著覺。有的人的
怒氣沒有發出來,埋在心中轉化成「恨」,這是最糟糕的。
有的在家居士很積極地在寺廟裡幫忙服務,但是一回家,看到媳婦或兒子
,脾氣就發出來了,忘了學佛應該是時刻保持虔誠恭敬的心。慈誠隊和委
員們,真的是為眾生做事,如果回到家還是能夠保持虔誠恭敬的態度,才
是真正的好!
貪心和瞋心以外,有的人比別人稍微好一點就自以為了不起,會做事、會
寫文章就開始瞧不起人,起了貢高我慢心。其實,貢高我慢心也是「煩惱
」。
這裡說的煩惱和一般人所謂的煩惱不一樣,佛法裡說的煩惱是「心裡的不
良之物」;把心裡的不良之物去除了,才能清淨自在。必須時時反省自己
,不可以有一絲一毫輕視別人的念頭。

◆「戒定慧」是修自己不是修別人
佛法講修行,主要是戒、定、慧;戒定慧是修自己,不是修別人。
為什麼要戒?有戒的話,開口就是好的語言,動念就是善的意念,舉手投
足都是自利利人的行為。這是佛法裡最基本的,有戒才能心安。
心安,進一步要修定、修慧。學定的唯一原則是「專心一意」,不讓心亂
跑;不論修那個法門都一樣,心要專才能得到定的境界。
真正達到定的境界,就能身輕安、心輕安,就像一個人原本挑了一擔很重
的東西,還要做粗活,苦得不得了,現在擔子不必挑了,真是輕鬆得很,
每個細胞都很快樂。
佛法裡有句話是「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諸惡
莫做,眾善奉行」就是戒,「自淨其意」才能定;有戒、有定,進修微妙
的智慧,就能自然地圓成。
希望大家時刻反省自己,注意自已的意念、言語、行為,千萬不可輕忽!

(八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於靜思精舍)

紓解壓力的方法 (非來自慈濟的文章)

紓解壓力的方法

文/見幗法師

  壓力是現代文明的產物。人的一生當中,不如意之事十常八九,尤其在這科技發達、一切講求快速的工商業社會中,各種壓力常讓人喘不過氣來,所以現代文明病中,重則憂鬱症、躁鬱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問題層出不窮,輕則衍生出各種如高血壓、心臟病、癌症等身體疾病,這些皆是壓力所造成的現象。因此,如何紓解壓力,不讓壓力找上門,是現代人該正視的問題。
  想要解除壓力,首先要了解壓力從何而來?找到根源對症下藥,才能一勞永逸,永遠根除。壓力的根源,不在於事情本身,亦不在於他人,而是自己看不清事情的真相,做出錯誤的判斷;或者是對人或事無法肯定及掌握時,壓力自然油然而生。因此,錯誤的知見、我執的作用即是產生壓力的來源,有「我」即會產生自他的分別,容易落入相對當中,所以人們總是在是非、善惡、美醜等相對境中不斷分別、取捨、憎愛,自然就有苦、樂的感受,就有順、逆境之別,這是相對境界中不變的法則。
  佛法是究竟解脫之道,唯有佛法才能幫助我們真正的出離。眾生因智慧心不足,所以無法看清事情的真相,不能直下承擔,因此產生苦的逼迫性。如果我們能夠了達心性、因果、緣起性空的道理,確立正知見,自然就能隨緣自在,內心了無牽掛。
  所謂「佛法不離世間法」,雖然坊間也有許多教導紓解壓力的書籍,但大多只能治標不能治本,而佛法是從最根源的角度來探討,因此更能引導人們走出壓力,迎向光明。在生活當中,我們要以何種心態來面對呢?

一、放下得失心,無私無我,盡心盡力。
  《達磨二入四行觀》云:「有求皆苦,無求即樂。」有所求之心,往往是壓力的來源,如果我們能放下個人得失,一心只為大眾,即能跳脫相對的境界,離開苦樂兩邊。

二、化阻力為助力,用感恩心去面對每個因緣。
  所謂「文殊遇緣則有師」,即是要把握每個當下,學習菩薩精進用功的精神,因為每個因緣都可啟發我們的智慧,都是我們成長的契機。佛法亦云:「順境、逆境皆方便。」我們可藉由不同境界,磨鍊心志,提升自我,則處處皆有福報,人人都是菩薩化現。如此心存感恩,何來壓力呢?

三、藉由襌修淨心、定心、明心
  當我們有壓力產生時,即是掉入境界當中,無法出離,所以我們可藉由打坐、持咒、念佛等方式,讓心安定下來,自然就會做出更好的決定與方法。如此一切在自己的掌握當中,壓力自然就無從而生。

四、了達萬法唯心所造。
  壓力是我們對真相不了解,以為實有壓力之事與受壓力之人所產生的錯誤知見。如果我們能夠了達世間一切皆是唯心所造,皆是無常、苦、空、無我的道理,如《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住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安住在本具的覺性上,自然就能隨處自在、隨緣自在。
  壓力是內心產生疾病的徵兆,如果沒有及時轉化,久而久之就會反應在色身上,再嚴重即可能破壞免疫系統,危及生命。因此,我們在生活中,隨時要保持平常心、無所求心,經常反省檢討,淨化自心,如此隨遇而安,即能享受自在的人生,永遠擺脫壓力之苦。

證嚴上人開示(正確的飲食之道)

古云:民以食為天,生命的存活必須攝取養分,大自然給予人類五穀雜糧已很足夠,我們應該要以感恩心回饋人間。
一日三餐,正好一個人的營養所需,吃得適量就好,不宜過多。現代人的飲食常無節制,然後想盡辦法減肥;社會上也常見舉辦「大胃王」比賽,看誰吃得多,又要擔心脹出毛病,真的何苦來哉?

譬如蜜蜂釀蜂蜜、蝴蝶採花粉,取得適當的食物,卻不傷花果,維持自然平衡。反觀人類自恃聰明,以為普天之下,萬物都是要供給人類;假藉養育人口,大量畜養牲口,砍伐森林,破壞大地,汙染空氣、水源。

人類過於貪圖口腹之欲,吃下魚、肉等生物,無不是生命,究竟有多少滋味?其實不過三寸舌根的享受而已,一吞下肚,什麼味道都一樣。

很多宗教對於飲食都有制度,如佛教,佛陀制日中一食,當時的修行人潛心修持,不會耗費太多體力,所以中午吃飽,晚上就不用攝食,反而能讓胃腸好好地消化;適量的食物,消化後就是均衡的熱量。

倘若攝取過多的食物,導致身體營養過剩,如同火上加油,身體的火氣旺盛,引發人心的欲念, 就會容易發脾氣、衝動。佛陀教育我們適度的營養即可,能維持身體力量與內心的調和。

伊斯蘭教有齋戒月,無非也是要教人少欲淨心,提高大家的警覺;結齋時,富人要開宴席請客,重要的是藉此機會幫助貧困的人。齋戒月的立意很好,讓人每年有段時間能好好地反省,思考如何啟發愛心,幫助陷於飢餓的窮人,這就是宗教情操。

世界展望會推動「飢餓30」活動,讓大家體會飢餓的感覺,倘若30小時就難以忍受,試想許多苦難人長年累月忍飢受寒,又是如何生存?

這項活動逐漸啟發社會大眾與響應,希望大家體悟這分愛心之後,要懂得正確的飲食之道,不要暴飲暴食。並非忍耐過30小時之後,就去大吃大喝一頓,失去人飢己飢的活動意旨。應在親身經歷過後,永生不忘飢餓之苦,能對別人的苦感同身受,就會懂得付出,即使每天只是省一罐飲料錢,匯聚眾人一起來,就能做許多好事。

期待大家明白飲食的意義,以自然的五穀雜糧為主,適時、適度,方能生活均衡。

弘揚慈濟宗門

弘揚「慈濟宗門」,務必了解「靜思法脈」。慈濟人要「心中有佛、行中有法、法中有禪」。

印順導師法語選粹

菩薩在堅定菩提,長養慈悲心,勝解緣起空性的正見中,淨化身心,日漸進步。這不是說要自己解脫了,成了大菩薩,成了佛再來利他,而是在自身的進修中,「隨分隨力」的從事利他,不斷進修,自身的福德、智慧漸大,利他的力量也越大,這是初學菩薩行者應有的認識。(《華雨集》〈四〉,頁60-61)

承接法髓、回歸佛心

承接法髓、回歸佛心

歡喜心來自何處?

念念好心就是滴滴清泉,

能洗滌人心,回歸清淨本性。

如何成長慧命?
傳承佛陀清淨無染的法髓,
身體力行去「行經」。

何謂慈濟法門?
帶動人人由善門入佛門,
切實步履佛陀芳蹤,走入智慧法海中……

(摘錄於2004/05/28北區慈誠委員精進一日開示、2005/04/30對全球慈濟幹部精進研習會工作人員開示、2005/05/10關渡園區感恩時刻、

2005/05/10對全球慈濟幹部開示、
2005/05/12全球慈濟幹部精進研習會圓緣開示、
2005/06/15臺中分會行腳開示)

今年(二○○五年)六月四日,我的師父,一代宗師──印順導師在花蓮慈濟醫院圓寂了。在這段時日裡,思緒紛紛,心情有傷懷、有緬懷、有不捨、有難過,亦有沈澱與思考。
許多因緣巧合,都是在一念間。記得當初在慧日講堂拜師,就是起於一場雨、掌握剎那的一念,又適巧導師自會客室緩步走出,人、時、地的巧合,成就了奇妙的因緣。

當時拜師非常倉促,只是頂禮、接受師父給的法名,聽到了「為佛教,為眾生」,就進戒場了。所以我常說,皈依不需拘泥一定有什麼儀式,只要有心,就不需要儀式,就是心起一念、一個時間、人與人之間的緣而已。秉著這六個字,我已經做了四十多年。


我不是自命清高,而是希望行「人間佛法」;起初發願不當住持、不收弟子、不做經懺,然而,為了傳衍佛陀法髓,廣開福田招善士,至今慈濟弟子遍及全球,三願中唯守住「不做經懺」而已,我也不接受供養,但是大家護持慈濟,就是對我的供養。
◎四大志業緣起簡介──四無量心、四大志業、理事契合
「為佛教、為眾生」,短短一句話六個字,我受用一生一世;這一生中,一心一意盼望引導人人回歸善良的本性,期待把佛教的精神、佛陀的四無量心真正推進社會,推進每個人的心坎裡。哪四無量心呢?就是大慈、大悲、大喜、大捨,這是佛教的根本精神。
因此,慈濟所開展的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既契合佛陀四無量心的精神,更實踐「為佛教、為眾生」的精髓步驟,將人人點點滴滴的愛心凝聚成「大愛」的實踐。

以社會為「道場」,以「行善」來做人間菩薩,四大志業、八大腳印就是修行的「路」。四十多年來,我不斷闡揚「慈濟精神」,什麼是慈濟精神?就是佛陀所說的四無量心──慈、悲、喜、捨。

這四無量心是「理」,「理」看不見,必須透過人去實踐;慈濟的四大志業即是「事」,讓大家在「做」中體會佛法,以事會理。

救濟貧苦使之安樂,是「慈」;醫療服務拔除病苦,是「悲」;人文志業給人歡喜、淨化人心,是「喜」;奉獻無所求的教育志業,是「捨」。慈濟志業就是四無量心的具體實踐;引導人人用心為眾生付出,就是我們的目標。
慈濟廣立社區道場,募集大眾愛心,秉持「取於社會、用於社會」及「專款專用」原則,為社會付出。在四十年前,是從家庭主婦每日節省五毛錢開始做慈善救濟,集合大家的愛心,從救貧開始,因不忍眾生苦而堅定踏出慈善腳步。

四十年來,一路坎坎坷坷,從無到有,從剛開始的三十位會員,到現在慈濟人已遍布全球,我時時心懷感恩;佛陀要救眾生離苦得樂,方法雖多,但不離「慈、悲、喜、捨」

慈濟從「慈善」開始,希望能啟發更多人的愛,然後將力量聚合起來,發揮救助苦難眾生的良能。救濟是多方面的,有的要救濟物質,有的需要救濟心靈。所以慈善的重點在於「濟貧」與「教富」並重,這就是予樂,也就是佛陀教育我們的「大慈無悔」。

醫療志業是為眾生拔苦,就是「大悲無怨」,人生最苦莫過於病痛,最尊貴的則是生命,一旦有了病痛是最苦的、最惶恐的,因此我們排除萬難,毅然在花蓮興建慈濟醫院,並在當時的醫療環境中宣布不收保證金。這項舉動引起醫界注意,更帶動各院所廢除保證金制度,所以慈濟發展醫療志業,除了為醫療缺乏的花東地區民眾解病除苦,更提升大環境的醫療人文。



花蓮慈院從啟業至今工程不斷,有所建設,就是為了提高品質、提升服務,為不斷增加的病患人數擴建,也為增進醫療技術、學術研究再往上發展,團隊之間總是不計代價地為搶救生命而付出。
並且,醫療建設也從花蓮走進了嘉義大林,乃至於台北新店,醫療網編織得更緊密、更紮實。其實生命無價,為了維護醫療品質,以尊重生命為本,我曾告訴慈院醫師們,只要將病人照顧好,無須為醫療成本操心,就算是不知身分的路倒遊民,我們都一視同仁,付出愛要普遍,絕對不能設定對象。

慈濟從醫師、護士、同仁一直到志工,對病人的那分尊重關愛,視病如親,不僅拔除身體的病痛,更安撫病患的心靈,這就是我們的醫療人文。

教育工作是一分喜捨的志業,為了培育人才,我們毫無保留地付出心血與愛,這就是「大捨無求」。慈濟教育志業,不只在花蓮發展,包括彰化、臺南、臺中等地,也在各定點辦理推廣教育,在社會普遍化;此外,海外各地紛紛開辦人文學校,將慈濟教育的理念播種於海外。

至於「喜」就是人文志業,早期名為文化志業,然而「人文」不同於「文化」,是經由親身實做後,淬鍊出晶瑩、無雜質的生命精華;因此,「文化志業」更名為「人文志業」,一方面闡揚佛教的精神,一方面宣揚人性的大愛,傳播著美善的文化,讓人人心存歡喜,充分表現了「大喜無憂」的精髓。

◎立體琉璃同心圓──四法四門、萬法同源、回歸源頭

以慈、悲、喜、捨為宗旨的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硬體已建設完備,基礎已穩固成形,現在則要建設軟體,塑造微塵人生,讓四大志業在新世紀呈現更美、更圓滿的成果。


常常說,要「內修外行」。師父一次次用不同名稱,其實是同樣的法,精髓本質不變,譬如以前是「四神湯」,然後是「四物湯」,現在是「四合一」,萬法同源,就是「誠正信實」、「慈悲喜捨」,只是如今再加強、再包裝加味,讓大家的慧命能潤霑法味,發揮良能。



「誠、正、信、實」與「知足、感恩、善解、包容」都是洗滌自心的清流法水。對外則需「慈、悲、喜、捨」,無緣大慈,與我們無緣、互不相識之人,我們能無私給予,但是,我們卻常常忘記以相同的心念對待同行的有緣人,只因細小的枝節瑣事便相互計較。



經過思考,我發現問題發生的原因就是沒有合心。雖然「慈、悲、喜、捨」是對外的原則,希望天下人都很幸福快樂而無災難,但卻疏忽了自己的家庭,疏忽了與我們同修同道的菩薩行者,這是不對的。所以,師父再開一個新的名詞──「合心、和氣、互愛、協力」,向外推動。雖說是新名詞,其實也就是「回歸源頭」。



師父用四十年的時間建立了四大志業,又鋪出八大腳印,等於是八正道。現在的運作方法是合心、和氣、互愛、協力「四合一架構」,在此架構之下,合心傳承、和氣布達、互愛規劃、協力執行,分工不分心、合心同樣回歸協力,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合心」是總持門,要總一切法,修一切善,同時也是「傳承」,了解師父的精神理念,就要把它解釋清楚,正確傳承。隊組之間也要協調好,否則任何人都可以發號施令,這就很麻煩了;應該要固守好自己的方向與系統,才不會亂。


「和氣」就是和合門,要和聖賢心,合菩薩道。我們要有佛心、師志,能夠如此,大家相處就會和和氣氣,我們的法就是合菩薩道。

「互愛」是觀懷門,要內觀自照,不要一味地指責他人不配合、不尊重。我們既然發心立願,就要貼近佛心,合師父的願,凡事不要計較。我們要「內觀自在心」,內心常自在,不受環境影響;還要懷抱眾生苦,這是我們的本分事。

慈濟這個團體最重要的就是和氣、互愛。有些人對跟我們沒關係的人很能原諒,很寬大,偏偏對自己的人很計較,這樣我們的團體就不美了,也會傷了和氣。所以要將對待苦難人的心態,回向給我們四周的人,同樣做到寬一寸、退一步,不計較,還要感恩、尊重與愛。


「協力」就是力行門,「力持諸善法,行遍人間道」。這是執行各項事物以及接引新發意菩薩進入的第一道門,我們要守好這道門,「力持諸善法」,盡心盡力守持住善法;用善法可以行遍人間。



在地球上,所有慈濟人都是一家人,大家日日不停歇,一直在輪替;我常說,慈濟是一個日不落的世界。這裡晚上要休息了,那邊快要天亮,開始要工作,這就是日不落的世界。

師父在四十年前就是為了淨化人心,才會設立慈濟功德會,以佛教的精神走入人間,希望藉著慈善的工作淨化社會人心。



但是要淨化到什麼程度呢?要如琉璃般透澈。看看琉璃珠,只要有一點點瑕疵就很清楚,所以人與人之間,都要以清淨的心會合在一起,才能淨如琉璃,這是我一生的盼望;人人點點滴滴清淨的心匯在一起,就是立體琉璃同心圓。能夠清淨,就是心無煩惱,心無雜念,純真的愛,這樣才真正稱得上是人間菩薩。



我們的四門四法,不只是背而已,更要自己去做,深入體會。「立體琉璃同心圓,菩提林立同根生,隊組合心耕福田,慧根深植菩薩道」,四法四門,你們如果可以很清楚明白,好好把握受持,我相信這一條菩薩道,就會走得很歡喜。

◎淨澈琉璃一念心──佛心師志、法髓相傳、體證佛心

佛陀告訴我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的心與佛心及眾生心,三心都無差別,三心歸一就是「妙」,也就是真空妙有。



沒有受污染的心,就是佛心;凡夫在六道中不斷輪轉,心受污染,才會有種種煩惱無明。其實,最原始、最乾淨的心念靈敏,最有妙用。



雖然凡夫心受後天污染而多煩惱,但只要聽聞有緣人的一句話即能幡然醒悟,轉煩惱為菩提。這有如骨髓移植,造血功能失調者,從配對相符合的健康人身上移植健康骨髓,就能重新調和;傳遞妙法使人從凡夫心覺悟,走向覺道,這就是法髓相傳。



佛陀的教法,就是法髓,妙用的法髓不在多,若聽者能接受,簡單幾句就有作用。但是,若聽了許多法卻知而不行,就無法真正感受;唯有身體力行,才能真正接受到法髓。

法髓,不必求多,只要用最原始的一念心去接受,人人都應該能適應。

四十年前,師父發這一念「為佛教、為眾生」的心,是淨澈琉璃,沒有雜染。雖然我是凡夫,但是,我發現佛陀的教法,接受佛陀的法髓,將佛陀的法髓滴進凡夫心,排除污染,產生清淨的法,用在人群中。

四十多年前那一滴晶瑩透徹的心念,在花蓮發起了竹筒歲月,日日存五毛錢救人,每天發一念好念,這一念好念也是一滴清淨無染的精髓,一滴一滴,一圈一圈相連合,如淨水細流,再慢慢連成細絲,清泉涓涓,泉水不斷流湧而出。

從竹筒歲月慢慢擴展到全臺灣,從臺灣普遍到全球,匯聚無數人、無數的國家,慢慢建立起慈濟世界。這麼多人的心,要如何融合?仍然要「回歸源頭」,回歸那一分清淨透徹無染的心願,將師父的觀念移植成為大家的觀念,法髓點點,綿綿連連,成為一條一條的繩子,再編成面,不只是平面,還要形成立體,精晶如圓。



所有慈濟人都是師父的弟子,而你我都是佛陀的弟子,所以大家皆要學習佛心,立志回歸佛心,在凡夫與佛之間的漫長距離,唯有行菩薩道得以拉近,回歸初始佛心。


慈濟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對應慈、悲、喜、捨四心,力行菩薩道;而生活行事難免有許多煩惱,須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為去除無明的修行工具,方得乘風破浪,自凡夫地渡過愛染濁湧的煩惱河,到達清淨彼岸,即是佛境界。



從此岸到彼岸,必須要有毅力,要秉持佛心師志,在滾滾紅塵中拔苦予樂,這就是菩薩道。行菩薩道要遵守規矩,以戒守住自己的心,而戒律即是防護自己再犯錯的方法。

慈濟人在自己的內心要好好地堅持,守好十戒,從內修就是功,向外行就是德。要真正用功,縮小自己,輕聲細語,真的、好的話才說,虛偽的或是惡言惡語不能說,如此才不會傷人損己;要很謹慎為事,內在修持好,外在的行動才不會錯。

慈濟團體中,人人皆是四法四門四合一,大家應該相互提攜,大愛感恩多牽成;因為沒有別人的助緣,自己絕對做不了好事,所以在團體中應時時感恩,守好自己的身、口、意。



修行別無他法,只有自己去做、去感受,才能有所得。修行慈濟法門,就在人與人之間。我們要把握任何時間、任何場合,在人與人之間守持感恩、尊重與愛,才能做到人圓;人格圓,佛格就圓。要從凡夫修到佛境界,這些是非常重要的法。

◎發願生生世世跟隨師父──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成長慧命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且生生世世追隨,這就是慧命成長!

我承接我的師父給我的「為佛教,為眾生」,我傳給所有慈濟人的則是佛心師志,「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期許人人啟發與佛相等的大慈悲心,落實人間菩薩道場的實踐



佛心人人都有,但是有的人學佛,只學到利益自己、獨善其身。真正的佛心,是要為人群付出愛心。看到他人有困苦,心裡很同情,就是愛心,也是佛性;但是否人人都願意進一步去付出呢?有愛心就必須用行動表達出來,才能利益群眾。



「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佛陀是在人間成就的,離開生活和人群沒有佛法可修。



我們學佛,要學到與佛貼心,既然跟隨師父,也一定要和我同心願。師師有道,我要走這樣的路,你們既然發願生生世世跟隨師父,就應該把腳步踏穩、步步跟緊。切莫走進了慈濟這個道場,在裡面繞一圈,卻沒有得到一點道糧,沒有得到一點法髓,若是如此,師父會很不捨;我們一定要身體力行,用心布施,心無畏懼,凡事總要心自在,這就是我們的法門。



希望大家發心立志,點亮心靈深處的明燈,讓這分光明從自我到家庭,而到周圍,甚至整個社會,隨著你們到每個地方、每個角落;讓片片愛心合在一起,在每個黑暗的地方散播光明。人人的愛心都奉獻出來,這個世界一定是祥和、光明的。

為何要承擔幹部

來慈濟為何要承擔幹部(黃思賢師兄在高雄的分享)

各位高雄的菩薩,阿彌陀佛!真的非常感恩。以前跟隨上人來總是忙著演講、開會,匆匆忙忙的來去,今天終於真正看到我們高雄這麼莊嚴的殿堂,大家真的很有福報,從三樓往大殿看,好像歐洲的聖母堂,更有過之而無不及。以目前全世界的靜思堂來看,高雄靜思堂應算是最大的了。可見上人多麼疼愛我們啊!而我們又該如何回報師恩?最近上人說:若不回歸協力,人家就不要敬愛你了。
  今天我請宗教處傳達師兄、師姊能來的儘量來,但礙於場地,只通知互愛以上幹部。藉由分享上人的法語,各位能從中撿到一句法寶,就一輩子也用不完了。

為何上人一再強調協力?不是因為協力最重要,合心、和氣、互愛一樣重要。但上人所謂「回歸協力」這四字,因為協力是基層,每位慈誠、委員都是從基層做起(如勸募、法器的學習等)才進入慈濟。也是要大家以同理心去了解目前的師兄師姊的心理狀態。
  法華經中有個故事:有位長者,與兒子失散了,找尋了很久都沒找到,最後這個兒子成了乞丐。有天這位長者看到這個乞丐,認出是自己的兒子,要上前相認,那兒子誤以為他要捉他,趕快逃跑。
  因此長者想出方法接近這個乞丐,隔天他打扮成乞丐模樣與他打成一片,一起撿垃圾、撿破爛等,與他過同樣的生活。跟他生活一段時間後,帶他經過自己家門口時,說;裡面有要請佣人。並將他帶入屋內,請家人協助陪伴讓他由佣人做起,自己則遠遠的旁觀。耐心陪伴了20年,兒子漸漸回復富貴人家的生活方式,召集家人在家人意外的驚喜下才父子相認。

  上人說這故事是要告訴我們,要度一個人時一定要像觀世音菩薩一樣32應化身──同理心才能去接引。如長者為了接引這位失散的兒子,他必須以其乞丐身份,才能獲得當時為乞丐的兒子的信任,再經過20年後才父子相認。
  上人的苦心我們一定要了解,一再交待“我創造這個慈濟世界,為的是讓弟子的慧命能夠成長”。因為全世界災難不斷,不是要我們一直都在做事,要我們能跳出六道輪迴,希望大家修行到一個境界後,不會再回來受苦。
  上禮拜上人要我告訴大家“我交給你們的慈濟世界,你們要好好經營,否則我乘願再來接時,已變得零亂不堪”。這也是今晚要向大家說的重點:

  高雄靜思堂目前是全世界第一莊嚴,然山河大地時間日久也會有破損。聽說高雄地區為了靜思堂的營建大家的心都凝聚起來了,由硬體來凝聚軟體,上人的智慧無與倫比。

高雄是一國際化都市,上人說:“事在人為”因此「人」一定要足夠,要不斷去愛灑、接引社會賢達,做菩薩大招生。但有人還是不會持久,接著要有「心」,將有心的人接引進來,所謂有心指──四心;如愛心、熱心、耐心(忍耐的心,有時等待,有時要陪伴)、恆持心(如資深委員追隨上人至今,仍不斷的付出)。
  有「人」有「心」之後還是不夠,還要有「力」──經過大家的協調一起往同一方向躍出,這訧是協力。
  以上「人」「心」「力」夠嗎?上人說;如果缺了「和」而各自發展的結果更糟,會內耗抵消形成殺傷力。
  高雄地區目前已擴編成18個和氣,許多人反應可投入的人太少了,但上人的遠見仍堅持一定要擴編。四合一的基本精神要點──「平等、尊重」、「群體共識」、「落實社區」、「小組關懷、多組活動」。協力組隊長最重要的是關懷;互愛組隊長要清楚明白所屬各個協力的屬性、人力,在工作分配上不能以平均分配方式運作,要以「人力互補、資源共享」為原則來分配協調。
  互愛組隊長平常要與組隊員互動「累積愛的存款」,有事時大家一定全力配合。就如上人一聲號召,大家就能應聲響應。
  或說,我們如何與上人比?有句話「見與師齊,減師半德」是說;「見解或願望與老師一樣,老師的德行就會減半」。那該如何?另句「見過於師,方堪傳授」這種弟子是老師們的最愛。「見過於師」不是驕傲的,是要我們不要自卑,要自重、自信。
  佛法裡佛陀以凡人身,捨富貴努力修行,終成佛,同樣是人的我們,好好的修行也能成佛啊!這就是佛教裡最大的希望──平等心、師生的心「五百年前師度徒,五百年後徒度師」,由此可見上人的法真的很實在。
  有人說;要求這麼多,不要做幹部了,做個快樂的志工就好了。那不快樂的幹部誰來做?
  最近我都在講這個道理,所謂委員──上人委以重任的弟子,當然慈誠也是。當委員或慈誠後,承擔幹部或不承擔幹部有何不同?
  只當委員或慈誠──自修,如捐個錢,有事跟著大家做,不用與人互動。如此可稱為「慈濟的阿羅漢」
  這有如大乘道與小乘道之不同,進來慈濟好好的做一個志工固然很好。我最近開始講慈濟的大乘道與慈濟的小乘道,我深深鼓勵每一個人能夠承接幹部時,就承接。因為那才是接受菩薩的訓練,沒與他人互動,接受磨練、磨合,如何消業、修行?
  之前開印尼董事會時,黃榮年師兄問上人;我每次請姊姊及同修師姊進來做慈濟時,她們都以其他道場為例「人家一個星期才一天去聽經,也能吃葷等也一樣在修行,哪像慈濟戒律、吃素、制服...」,該如何?
  知道上人如何回答?「你要走哪一條修行的路是你自己決定的,若你自認你人生的價值、生命的目標只有這樣,結婚、生子、賺錢、享受、捐個錢這樣也叫修行,那我沒話講。但若你認同師父的理念,佛陀的教育,人的生命難道只有如此?人生的意義何在?人要知因果、知天命、業報,大家都是受業而來…」。

  有師兄問:「上人是不是代替佛陀來行經的?」我說,你很有智慧。
  佛陀七、八千世來來去去,到最後一世以太子身捨富貴,經過參訪修行才開悟,透徹宇宙間的真理,四十九年的步行講經,跟本沒時間行經,如今的印度佛教為什麼會消失,是因為有經教,沒有經行。「經師易為,人師難求」能夠信、解、行、證者不多,因此上人常說「做就對了」,做了之後才會有感受。
  有老菩薩要我代問上人;“聽上人說生生世世都要回娑婆世界,但也有人說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到底該到哪裡”?如真華法師為導師寫的祭文中:不往西方,不往東,要回娑婆廣度有情,這與上人的想法相同。上人只答「心外無淨土」。所謂西方,在不同的地方其相對方位也會不同,那只是方便說,是人的一種錯覺,心若能輕安自在解脫,即是淨土。若非要指定出一個方向,那即是“執著”。
  上人的法重學理也重實務,慈濟人若無上人的「法」只專在做事時,也常會迷失在事相當中,碰到困難無法跳脫。因此上人說;「入我門,行我道,不用我法,必生煩惱,必有障礙。」

  如有人很發心也很主動,在未經與本會討論之情形下即進行,即使其立意是善的,但沒依規矩、制度來行,而違規了。雖然上人慈悲,成事不說,既往不咎,但身為弟子的我們應要有警惕。在「做就對了」之前要記得「對的才做」,還要「多用心」。我們地方愈來愈大若無制規,將來必會散亂掉。
  上人對第一代弟子的要求──無私(尤其當幹部者,學習無私方能跳脫六道輪迴)、無染(清淨、不要有利益或政治或商業行為)、不執(意見表達之後經過會議通過,若因緣不適合,不合己見時也要放下,即「把握當下,當下放下」。各種業因也都是從執著而來,人可以有主見、定見,但不要有成見,否則聽不進別人的意見。)、付出大愛。
  慧命──佛性,佛性增長就慧命成長。習性放下就是消業障。業障要消除靠群體的力量較快。

  「心」是善惡的根源,上人很清楚這點,時時在護著我們的心,因此為我們設了十戒的戒律。
  20051109衲履足跡冬之卷,上人對於人才的開示,希望所有的幹部都要看,看了之後可以寫心得報告交予宗教處,我將非常感恩,或於組隊聯誼時彼此分享自己的感受。
有時上人苦口婆心,而弟子卻當「耳邊風」。如這篇文章最後上人說;「你們要聽入心,用於行,莫當作耳邊風!」
  做幹部的人要有識人之明,人盡其才,才能留住人才。如何識人之明?若沒與之互動如何識人?如何適才適用?人事行政一定要上軌道,大家按著制度走,依法不依人。
有時也要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運用善巧方便的智慧,這些都是要學習的。
  在內文中,上人說;我這輩子就修「精」、「純」,「精」就是不雜,「純」是無染。
做幹部的要能立德、立言讓人心悅臣服。
  宗教處的同仁是「二服」單位──服從上人。服務師兄、師姊、師姑、師伯。沒有權利去為大家做決定。事情的決定要在上人的儀軌上,透過群體的會議討論結果去執行或落實。若大家為了不讓上人操心、煩惱而,只做表面的和氣,上人不要!大家要有道德勇氣,明辨是非。
  當幹部者在處理慈濟人事時要注意,人與事要分開處理。對人要善解包容,對事要是非分明。要先對「人」感恩讚嘆,再柔和聲色的對「事」提出建議。進到慈濟的每個人都是抱著愛心以及付出的心而來的,所以要多互相感恩、讚嘆。又事情的處理程序也要先講「情」(覺有情),後講「理」,最後沒辦法時再依「法」。
  在授證委員的評分時也不要過份嚴苛,只要精神理念夠,就可以讓他先進來,透過團體學習精進。
  我們雖然非出家人,但也要學習常住師父做早晚課的意義。早課是發願,每日要堅定自己所發的願而行願。晚課是懺悔、自我反省、沈澱。希望大家為自己的慧命不只要盡力而為,更要全力以赴。感恩並祝福大家!!

有「德」,還是有「能」?

有「德」,還是有「能」?
◎釋德凡
◆十二月五日《農十月‧十五》

【靜思小語】
有「能」,然「德」不足,難以服人之心。
能幹、苦幹,且有寬闊心胸真誠呵護他人,
如此有品德、有良能者,方為典範。

體解自他之間的「無量法門」
「在慈濟,人人都很用心、有愛心,只是難免會覺得自己的方法最好;或
許也有人引導,但若是引導的人德行不足,可能無法讓人接受。」結束十
天行腳回到花蓮,上人與宗教處同仁談話,勉眾訓練自己開闊心胸,包容
他人意見。
「無量法門,就在自己與他人身上。」上人指出,人人都有「法」,自己
的法不一定是最好的,別人的法也未必不好,要學習接納別人;若是自己
的意見被否定,也要歡喜接受。這不但是培養團隊默契,也是自我修心。
「慈濟四十年,是四大志業的階段圓緣;接下來,我們要留好八大腳印的
步步足跡。」上人表示,不斷強調「靜思法脈,慈濟宗門」以及「立體琉
璃同心圓」理念,就是希望大家真正了解慈濟根本精神。
「慈濟如何從四十多年前一路走來?後進者不能不了解。一年四季周而復
始,現在重新推動『竹筒歲月』,等於重回四季開端的春天、回歸慈濟創
立時的原始精神。」
「四法四門四合一」志工組織架構已在各地落實,上人重申「合心、和氣
、互愛、協力」只是組隊名詞,並不是區分階級。
「四法四門是要拿來運用的,不是拿來分別的。『合心』的傳承看不見、
摸不著,卻是精神的根基;而『協力』執行的過程若欠缺『和氣』、『互
愛』,整體就無法運作。所以不要將四法四門分得太清楚,甚至以此分割
區域。」
人人都從「協力門」入慈濟,上人表示,無論是合心、和氣、互愛、協力
,共同的名稱就是「慈濟人」!

不只「能幹、苦幹」,更要有「德」
「傳承,要有典範;若習氣總是不改,儘管資歷再深,也無法傳承。反之
,即使擔任委員未久,但精神理念堅固,既能幹也能苦幹,口說身行皆能
正確傳達師父的精神;如此有品德、有良能者,方是典範,也足堪傳法!

上人嘆言,有的人很能幹,擅長指揮人做事,自己卻無法合群;有的人肯
做事,偏偏我執深重、脾氣暴躁;有的人任勞任怨,很願意配合別人,但
不會規畫……
以修行團體而言,那一種人適合領眾?上人認為:「領眾者當以『德』為
重。要找會規畫的人才容易,要找到凡事不計較而能苦幹的人才較難;領
眾者除了能幹、苦幹,更要有寬闊的心胸,能去呵護他人。」
上人期勉慈濟人,以「人與人之間」為修行道場,在人群中體解「無量法
門」。

黃思賢師兄幹部雙向座談—摘要紀錄

黃思賢師兄幹部雙向座談—摘要紀錄
時間:2005年5月28上7:30—10:00
1. 不要在慈濟團體裡面「使性子」、「使眼尾」--台語
2. 因緣成就無名(沒有原因開始造業) 慧命就無法增長
3. 真正莊嚴是內心莊嚴,心淨佛土淨,六根清淨,不要執著,
才能學習佛陀大智慧。
4. 時時提醒自己破執去我相,縮小自己,回顧當年一念心。
5. 遇到組隊人事問題先以「情」而非 理、法處理。心若不改沒有法、理可言
用情動心、帶人帶心、服人以德。
總結:以情帶人因為上人相信人人是覺者,人人欲行「覺有情」的菩薩道
6. 「德」要有所「得」;上人為何不閉門苦修要辛苦陪伴我們慧命成長
幫人上承擔陪伴師兄師姊慧命成長的功課這就是苦修—
亦是自我「德」與「得」的提昇
7. 人人總是期望 : 年年是好年—月月是好月---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分分是好分---秒秒是好秒===當然要以「人人是好人」為基礎才能成就如上期盼,好人從自身修行做起
8. 要讓別人祝福不如自己時時造福
9. 菩提大道是「直」的道路,上人辛苦創造慈濟就是要人人行「正」道
而非製造人我是非擾亂團體修行
10.當幹部要「全力以赴」不要只是「盡力而為」協力有20位菩薩陪你「共修」
互愛有150位菩薩需要你陪伴他們慧命成長
11.幹部五要:
1. 精神理念:將上人理念變成自己的理念
2. 時間精力:自問你為慈濟付出多少時間—時間累積一切功德
精力就是毅力+耐力===遇難題用毅力+耐力解決
3. 智慧判斷力:分辨是非善惡;慧就是平等慧—愛每一位同心圓
怨親平等、同理心-----如同身受感恩心
4. 魄力執行力:要有勇氣說該說的話,做該做的事;你有沒有全力以赴或只是盡力而為
5. 大的心量、度量:對人事要包容;心中的「我」去除才有空間容忍
12、時時警惕自己有跟隨上人理念—行「正精進」嗎?有勇敢的承擔力嗎?
你的心、你的人有回歸社區嗎?你有用心經營社區、帶動社區嗎?
13、有時要學習難得糊塗,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
學習「捨」 與「隨緣」應對
真正禪定就是不受外界影響,社會世界在變、在亂、在動
而你的心有「定」嗎?
14不要拿起電話或到師兄師姊家泡咖啡聊是非,破壞自己慧命資糧,
擾亂團體修行
15、三教不能信:比較、計較與邪教
16、人人皆有自性三寶:佛—智慧慈悲 法:行正道 憎:自我清淨無染
學習:悲—觀世音菩薩 智-文殊師利菩薩 願—地藏王菩薩 行—普賢菩薩
頂禮:就是頂禮自己的自性三寶 自我懺悔得清淨就如同至道場拜水懺、
梁皇寶懺一樣功德 自我懺悔-不會與人結惡緣—就沒有冤親債主來找你
這就是為何各分會不派常住師父來管理我們,用自我自性三寶管理自己
最重要原因是上人不要靜思精舍的師父來享用慈濟道場,
常住師父有自己功課要修行,我們有我們功課要修行
17上人理念:普天三無、三不爭,三不求
18、向上行問訊禮—向上就是最完整—向上就是向一切:上就是上帝、
阿拉、菩薩、神明
19、服務別人當下不要忘了帶動自己
20、對自己要有信心對別人要有信任
21、有執著必起煩惱;上人給我們的法門就是力行的法門
22、新店醫院問題--當你看到缺點請提起慈悲心---新店醫院問題—不要募人看病
23、WHO 遇到人我是非步驟先查明為何如此,在想想如何解決
想辦法超越難關 WHY—為何 H—HOW如何 O—OVERCOME超越
24、誓願文
佛心師志 予樂拔苦
恪守十戒 自律相成
四門四法 慈悲道場
身口意足 做中學覺
力行法門 宏揚善道
普天三無: 普天下沒有我不愛的人
普天下沒有我不信任的人
普天下沒有我不原諒的人
三不爭:與人無爭則人安、與事無爭則事安、與世無爭則世安
三不求:不求身體健康只求精神敏睿
不求事事如意只求毅力勇氣
不求減輕責任只求增加力量
最後 感恩 北區學長會的整理

八風

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序
    蕭齊荊州隱士劉虯作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一法。廣生眾教。含義不貲。故曰無量。夫三界群生隨業而轉。一極正覺任機而通。流轉起滅者。必在苦而希樂。此叩聖之感也。順通示現者。亦施悲而用慈。即救世之應也。根異教殊其階成七。先為波利等說五戒。所謂人天善根一也。次為拘鄰等轉四諦。所謂授聲聞乘二也。次為中根演十二因緣。所謂授緣覺乘三也。次為上根舉六波羅蜜。所謂授以大乘四也。眾教宣融群疑須導。次說無量義經。既稱得道差品。復云未顯真實。使發求實之冥機。用開一極之由緒五也。故法華接唱顯一除三。順彼求實之心。去此施權之名六也。雖權開而實現。猶掩常住之正義。在雙樹而臨崖。乃暢我淨之玄音七也。過此以往法門雖多。撮其大歸數盡於此。亦由眾聲不出五音之表。百氏並在六家之內。其無量義經。雖法華首戴其目。而中夏未睹其說。每臨講肆。未嘗不廢談而歎想見斯文。忽有武當山比丘慧表。生自羌胄。偽帝姚略從子。國破之日。為晉軍何澹之所得。數歲聰黠。澹之字曰螟蛉。養為假子。俄放出家。便勤苦求道南北遊尋。不擇夷險。以齊建元三年。復訪奇搜祕遠至嶺南。於廣州朝廷寺。遇中天竺沙門曇摩伽陀耶舍。手能隸書。口解齊言。欲傳此經未知所授。表便殷勤致請。心形俱至。淹歷旬朔僅得一本。仍還嶠北齎入武當。以今永明三年九月十八日。頂戴出山見校弘通。奉覿真文欣敬兼誠。詠歌不足手舞莫宣。輒虔訪宿解抽刷庸思。謹立序注云。自極教應世與俗而差。神道救物稱感成異。玄圃已東。號曰太一。罽賓以西。字為正學。東國明殃慶於百年。西域辯休咎於三世。希無之與修空。其揆一也。有欲於無者。既無得無之分。施心於空者。豈有入空之照。而講求釋教者。或謂會理可漸。或謂入空必頓。請試言之。以筌幽寄。立漸者。以萬事之成。莫不有漸。堅冰基於履霜。九仞成於累土。學人之入空也。雖未圓符。譬如斬木去寸無寸去尺無尺。三空稍登寧非漸耶。立頓者。以希善之功。莫過觀法性。法性從緣非有非無。忘慮於非有非無。理照斯一者。乃曰解空。存心於非有非無。境智猶二者。未免於有。有中伏結。非無日損之驗。空上論心。未有入理之效。而言納羅漢於一聽。判無生於終朝。是接誘之言非稱實之說。妙得非漸理固必然。既二談分路兩意爭途。一去一取莫之或正。尋得旨之匠。起自支安。支公之論無生。以七住為道慧陰足。十住則群方與能。在跡斯異語照則一。安公之辯異觀。三乘者。始簣之日稱。定慧者。終成之實錄。此謂始求可隨根而三。入解則其慧不二。譬喻亦云。大難既夷乃無有三。險路既息其化即亡。此則名一為三。非有三悟明矣。生公云。道品可以泥洹。非羅漢之名。六度可以至佛。非樹王之謂。斬木之喻。木存故尺寸可漸。無生之證。生盡故其照必頓。案三乘名教。皆以生盡照息。去有入空。以此為道。不得取像於形器也。今無量義亦以無相為本。若所證實異。豈曰無相。若入照必同。寧曰有漸。非漸而云漸。密筌之虛教耳。如來亦云。空拳誑小兒。以此度眾生。微文接麤漸說或允。忘象得意頓義為長。聊舉大較。談者擇焉
    無量義經德行品第一
    蕭齊天竺三藏曇摩伽陀耶舍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菩薩摩訶薩八萬人。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目*侯]羅伽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俱。大轉輪王小轉輪王。金輪銀輪諸轉輪王。國王王子國臣國民。國士國女國大長者。各與眷屬百千萬數而自圍遶。來詣佛所頭面禮足遶百千匝。燒香散華種種供養。供養佛已退一面坐。其菩薩名曰文殊師利法王子。大威德藏法王子。無憂藏法王子。大辯藏法王子。彌勒菩薩。導首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花幢菩薩。花光幢菩薩。陀羅尼自在王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常精進菩薩。寶印手菩薩。寶積菩薩。寶杖菩薩。越三界菩薩。毘摩跋羅菩薩。香象菩薩。大香象菩薩。師子吼王菩薩。師子遊戲世菩薩。師子奮迅菩薩。師子精進菩薩。勇銳力菩薩。師子威猛伏菩薩。莊嚴菩薩。大莊嚴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俱。是諸菩薩。莫不皆是法身大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所成就。其心禪寂常在三昧。恬安惔怕無為無欲。顛倒亂想不復得入。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曉了分別性相真實。有無長短明現顯白又能善知諸根性欲。以陀羅尼無礙辯才。請佛轉法輪。隨順能轉。微渧先墮以淹欲塵。開涅槃門扇解脫風。除世熱惱致法清涼。次降甚深十二因緣。用灑無明老病死等。猛盛熾然苦聚日光。爾乃洪注無上大乘。潤漬眾生諸有善根。布善種子遍功德田。普令一切發菩提萌。智慧日月方便時節。扶疏增長大乘事業。令眾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常住快樂微妙真實。無量大悲救苦眾生。是諸眾生真善知識。是諸眾生大良福田。是諸眾生不請之師。是諸眾生安隱樂處。救處護處大依止處。處處為眾作大導師能為生盲而作眼目。聾劓啞者作耳鼻舌。諸根毀缺能令具足。顛狂荒亂作大正念。船師大船師運載群生渡生死河。置涅槃岸。醫王大醫王。分別病相曉了藥性。隨病授藥令眾樂服。調御大調御。無諸放逸行。猶如象馬師。能調無不調。師子勇猛威伏眾獸。難可沮壞。遊戲菩薩諸波羅蜜。於如來地堅固不動。安住願力廣淨佛國。不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菩薩摩訶薩。皆有如是不思議功德
  其比丘。名曰大智舍利弗。神通目揵連。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彌多羅尼子。富樓那。阿若憍陳如等。天眼阿那律。持律憂波離。侍者阿難。佛子羅云。憂波難陀。離婆多。劫賓那。薄拘羅。阿周陀。莎伽陀。頭陀大迦葉。憂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如是等比丘萬二千人。皆阿羅漢盡諸結漏無復縛著。真正解脫。爾時大莊嚴菩薩摩訶薩遍觀眾坐各定意已。與眾中八萬菩薩摩訶薩俱。從坐而起來詣佛所。頭面禮足遶百千匝。燒散天華天香天衣天瓔珞天無價寶。從于空中旋轉來下。四面雲集而獻於佛。天廚天缽器。天百味充滿盈溢。見色聞香自然飽足。天幢天幡天幰蓋天妙樂具。處處安置作天伎樂。娛樂於佛。即前胡跪合掌。一心俱共同聲。說偈讚言
 大哉大悟大聖主  無垢無染無所著
 天人象馬調御師  道風德香熏一切
 智恬情怕慮凝靜  意滅識亡心亦寂
 永斷夢妄思想念  無復諸大陰界入
 其身非有亦非無  非因非緣非自他
 非方非圓非短長  非出非沒非生滅
 非造非起非為作  非坐非臥非行住
 非動非轉非閑靜  非進非退非安危
 非是非非非得失  非彼非此非去來
 非青非黃非赤白  非紅非紫種種色
 戒定慧解知見生  三明六通道品發
 慈悲十力無畏起  眾生善業因緣出
 示為丈六紫金暉  方整照曜甚明徹
 毫相月旋項日光  旋髮紺青頂肉髻
 淨眼明照上下眴  眉睫紺舒方口頰
 脣舌赤好若丹果  白齒四十猶珂雪
 額廣鼻脩面門開  胸表卍字師子臆
 手足柔軟具千輻  腋掌合縵內外握
 臂脩肘長指直纖  皮膚細軟毛右旋
 踝膝不現陰馬藏  細筋鎖骨鹿膊腸
 表裏映徹淨無垢  淨水莫染不受塵
 如是等相三十二  八十種好似可見
 而實無相非相色  一切有相眼對絕
 無相之相有相身  眾生身相相亦然
 能令眾生歡喜禮  虔心表敬誠慇懃
 因是自高我慢除  成就如是妙色軀
 我等八萬之等眾  俱共稽首咸歸命
 善滅思想心意識  象馬調御無著聖
 稽首歸依法色身  戒定慧解知見聚
 稽首歸依妙幢相  稽首歸依難思議
 梵音雷震嚮八種  微妙清淨甚深遠
 四諦六度十二緣  隨順眾生心業轉
 有聞莫不心意開  無量生死眾結斷
 有聞或得須陀洹  斯陀阿那阿羅漢
 無漏無為緣覺處  無生無滅菩薩地
 或得無量陀羅尼  無礙樂說大辯才
 演說甚深微妙偈  遊戲澡浴法清池
 或躍飛騰現神足  出沒水火身自由
 如是法輪相如是  清淨無邊難思議
 我等咸復共稽首  歸依法輪轉以時
 稽首歸依梵音聲  稽首歸依緣諦度
 世尊往昔無量劫  懃苦修習眾德行
 為我人天龍神王  普及一切諸眾生
 能捨一切諸難捨  財寶妻子及國城
 於法內外無所吝  頭目髓腦悉施人
 奉持諸佛清淨戒  乃至失命不毀傷
 若人刀杖來加害  惡口罵辱終不瞋
 歷劫挫身不倦惰  晝夜攝心常在禪
 遍學一切眾道法  智慧深入眾生根
 是故今得自在力  於法自在為法王
 我等咸共俱稽首  歸依能懃諸難懃
    無量義經說法品第二
  爾時大莊嚴菩薩摩訶薩與八萬菩薩摩訶薩。說是偈讚佛已俱白佛言。世尊。我等八萬菩薩之眾。今者欲於如來法中有所諮問。不審世尊。垂愍聽不。佛告大莊嚴菩薩及八萬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善知是時。恣汝所問。如來不久當般涅槃。涅槃之後普令一切無復餘疑。欲何所問便可說也。於是大莊嚴菩薩與八萬菩薩。即共同聲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欲得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當修行何等法門。何等法門。能令菩薩摩訶薩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告大莊嚴菩薩及八萬菩薩言。善男子。有一法門。能令菩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菩薩學是法門者。則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是法門者。號字何等其義云何。菩薩云何修行。佛言。善男子。是一法門。名為無量義。菩薩欲得修學無量義者。應當觀察一切諸法。自本來今性相空寂。無大無小無生無滅。非住非動不進不退。猶如虛空無有二法。而諸眾生虛妄橫計。是此是彼是得是失。起不善念造眾惡業。輪迴六趣備諸苦毒。無量億劫不能自出。菩薩摩訶薩如是諦觀。生憐愍心發大慈悲將欲救拔。又復深入一切諸法。法相如是生如是法。法相如是住如是法。法相如是異如是法。法相如是滅如是法。法相如是能生惡法。法相如是能生善法。住異滅者亦復如是。菩薩如是觀察四相始末。悉遍知已。次復諦觀一切諸法。念念不住新新生滅。復觀即時生住異滅。如是觀已。而入眾生諸根性欲。性欲無量故。說法無量。說法無量義亦無量。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無相也。如是無相。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名為實相。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真實相已。所發慈悲明諦不虛。於眾生所真能拔苦。苦既拔已。復為說法。令諸眾生受於快樂。善男子。菩薩若能如是修一法門無量義者。必得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如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文理真正尊無過上。三世諸佛所共守護。無有眾魔群道得入。不為一切邪見生死之所壞敗。是故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若欲疾成無上菩提。應當修學如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爾時大莊嚴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世尊說法不可思議。眾生根性亦不可思議。法門解脫亦不可思議。我等於佛所說諸法。無復疑惑。而諸眾生生迷惑心故重諮問。世尊。自從如來得道已來四十餘年。常為眾生演說諸法四相之義。苦義空義無常無我。無大無小無生無滅。一切無相。法性法相本來空寂不來不去不出不沒。若有聞者。或得煖法頂法世第一法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發菩提心登第一地第二第三至第十地。往日所說諸法之義。與今所說有何等異。而言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菩薩修行必得疾成無上菩提。是事云何。唯願世尊。慈愍一切。廣為眾生而分別之。普令現在及未來世有聞法者無餘疑網。於是佛告大莊嚴菩薩。善哉善哉大善男子。能問如來如是甚深無上大乘微妙之義。當知汝能多所利益。安樂人天拔苦眾生。真大慈悲信實不虛。以是因緣必得疾成無上菩提。亦令一切今世來世諸有眾生得成無上菩提。善男子。自我道場菩提樹下端坐六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佛眼觀一切諸法不可宣說。所以者何。以諸眾生性欲不同。性欲不同種種說法。種種說法以方便力。四十餘年未曾顯實。是故眾生得道差別。不得疾成無上菩提。善男子。法譬如水能洗垢穢若井若池若江若河溪渠大海。皆悉能洗諸有垢穢。其法水者亦復如是。能洗眾生諸煩惱垢。善男子。水性是一。江河井池溪渠大海。各各別異。其法性者亦復如是。洗除塵勞等無差別。三法四果二道不一。善男子。水雖俱洗。而井非池。池非江河。溪渠非海。而如來世雄於法自在。所說諸法亦復如是。初中後說。皆能洗除眾生煩惱。而初非中。而中非後。初中後說。文辭雖一而義各異。善男子。我起樹王詣波羅奈鹿野園中。為阿若拘鄰等五人轉四諦法輪時。亦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中間於此及以處處為諸比丘并眾菩薩。辯演宣說十二因緣六波羅蜜。亦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今復於此演說大乘無量義經。亦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善男子。是故初說中說今說。文辭是一而義差異。義異故。眾生解異。解異故。得法得果得道亦異。善男子。初說四諦。為求聲聞人。而八億諸天來下聽法。發菩提心。中於處處演說甚深十二因緣。為求辟支佛人。而無量眾生發菩提心。或住聲聞。次說方等十二部經摩訶般若華嚴海雲。演說菩薩歷劫修行。而百千比丘萬億人天無量得須陀洹得斯陀含得阿那含得阿羅漢。住辟支佛因緣法中。善男子。以是義故。故知說同而義別異。義異故。眾生解異。解異故。得法得果得道亦異。是故善男子。自我得道初起說法至于今日。演說大乘無量義經。未曾不說苦空無常無我。非真非假非大非小本來不然。今亦不滅一切無相。法相法性不來不去。而眾生四相所遷。善男子。以是義故。諸佛無有二言。能以一音普應眾聲。能以一身。示百千萬億那由他無量無數恒河沙身。一一身中。又示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恒河沙種種類形。一一形中。又示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恒河沙形。善男子。是則諸佛不可思議甚深境界。非二乘所知。亦非十住菩薩所及。唯佛與佛乃能究了。善男子。是故我說微妙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文理真正尊無過上。三世諸佛所共守護。無有眾魔外道得入。不為一切邪見生死之所壞敗。菩薩摩訶薩若欲疾成無上菩提。應當修學如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佛說是已。於是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自然空中雨種種花。天憂缽羅華缽曇摩華拘物頭華分陀利華。又雨無數種種天香天衣天瓔珞天無價寶。於上空中旋轉來下。供養於佛及諸菩薩聲聞大眾。天廚天缽器。天百味充滿盈溢。天幢天幡天幰蓋天妙樂具處處安置。作天伎樂歌歎於佛。又復六種震動。東方恒河沙等諸佛世界。亦雨天華天香天衣天瓔珞天無價寶。天廚天缽器天百味。天幢天幡天幰蓋天妙樂具作天伎樂。歌歎彼佛及彼菩薩聲聞大眾。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於是眾中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得無量義三昧。三萬四千菩薩摩訶薩得無數無量陀羅尼門。能轉一切三世諸佛不退轉法輪。其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目*侯]羅伽。大轉輪王小轉輪王銀輪鐵輪諸轉輪王。國王王子國臣國民。國士國女國大長者。及諸眷屬百千眾俱。聞佛如來說是經時。或得煖法頂法世間第一法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果。又得菩薩無生法忍。又得一陀羅尼又得二陀羅尼。又得三陀羅尼。又得四陀羅尼五六七八九十陀羅尼。又得百千萬億陀羅尼。又得無量無數恒河沙阿僧祇陀羅尼。皆能隨順轉不退轉法輪。無量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無量義經十功德品第三
  爾時大莊嚴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世尊說是微妙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真實甚深甚深甚深。所以者何。於此眾中。諸菩薩摩訶薩及諸四眾。天龍鬼神國王臣民諸有眾生。聞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無不獲得陀羅尼門。三法四果菩提之心。當知此經。文理真正尊無過上。三世諸佛之所守護。無有眾魔群道得入。不為一切邪見生死之所壞敗。所以者何。一聞能持一切法故。若有眾生得聞是經。則為大利。所以者何。若能修行。必得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有眾生不得聞者。當知是等為失大利。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終不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不知菩提大道直故行於險徑多留難故。世尊。是經典者不可思議。唯願世尊。廣為大眾慈哀敷演是經甚深不思議事。世尊。是經典者。從何所來。去何所至。住何所住。乃有如是無量功德不思議力。令眾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世尊告大莊嚴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言。善男子。我說是經甚深甚深真實甚深。所以者何。令眾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一聞能持一切法故。於諸眾生大利益故。行大直道無留難故。善男子。汝問是經。從何所來去至何所住何所住者。當善諦聽。善男子。是經本從諸佛宮宅中來。去至一切眾生發菩提心。住諸菩薩所行之處。善男子。是經。如是來如是去如是住。是故此經。能有如是無量功德不思議力。令眾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汝寧欲聞是經復有十不思議功德力不。大莊嚴言。願樂欲聞。佛言。善男子。第一是經。能令菩薩未發心者發菩提心。無慈仁者起於慈心。好殺戮者起大悲心。生嫉妒者起隨喜心。有愛著者起能捨心。諸慳貪者起布施心。多憍慢者起持戒心。瞋恚盛者起忍辱心。生懈怠者起精進心。諸散亂者起禪定心。於愚癡者起智慧心。未能度彼者起度彼心。行十惡者起十善心。樂有為者志無為心。有退心者作不退心。為有漏者起無漏心。多煩惱者起除滅心。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一功德不思議力。善男子。第二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有眾生得是經者。若一轉若一偈。乃至一句。則能通達百千億義。無量數劫不能演說所受持法。所以者何。以其是法義無量故。善男子。是經譬如從一種子生百千萬。百千萬中。一一復生百千萬數。如是展轉乃至無量。是經典者亦復如是。從於一法生百千義。百千義中。一一復生百千萬數。如是展轉。乃至無量無邊之義。是故此經。名無量義。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二功德不思議力善男子。第三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有眾生得聞是經。若一轉若一偈乃至一句。通達百千萬億義已。雖有煩惱如無煩惱。出生入死無怖畏想。於諸眾生生憐愍心。於一切法得勇健想。如壯力士能擔能持諸有重者。是持經人亦復如是。能荷無上菩提重寶。擔負眾生出生死道。未能自度已能度彼。猶如船師身嬰重病。四體不御安止此岸。有好堅牢船舟。常辦諸度彼者之具。給與而去。是持經者亦復如是。雖嬰五道諸有之身百八重病常恒相纏。安止無明老死此岸。而有堅牢此大乘經無量義辦。能度眾生。能如說行者得度生死。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三功德不思議力
  善男子。第四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有眾生得聞是經。若一轉若一偈乃至一句。得勇健想。雖未自度而能度他。與諸菩薩以為眷屬。諸佛如來。常向是人而演說法。是人聞已。悉能受持隨順不逆。轉復為人隨宜廣說。善男子。是人譬如國王夫人新生王子。若一日若二日若至七日。若一月若二月若至七月。若一歲若二歲若至七歲。雖復不能領理國事。己為臣民之所宗敬。諸大王子以為伴侶。王及夫人。愛心偏重常與共語。所以者何。以稚小故。善男子。是持經者亦復如是。諸佛國王是經夫人。和合共生是菩薩子。若是菩薩得聞是經。若一句若一偈。若一轉若二轉。若十若百若千若萬。若億萬億若恒河沙。無量無數轉。雖復不能體真理極。雖復不能震動三千大千國土雷震梵音轉大法輪。己為一切四眾八部之所宗仰。諸大菩薩以為眷屬。深入諸佛祕密之法。所可演說無違無失。常為諸佛之所護念。慈愛偏覆。以新學故。善男子。是名是經第四功德不思議力善男子。第五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若滅度後。其有受持讀誦書寫如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是人雖復具縛煩惱未能遠離諸凡夫事。而能示現大菩提道。延於一日以為百劫。百劫亦能促為一日。令彼眾生歡喜信伏。善男子。是善男子善女人。譬如龍子始生七日。即能興雲亦能降雨。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五功德不思議力
  善男子。第六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若滅度後。受持讀誦是經典者。雖具煩惱而為眾生說法。令得遠離煩惱生死斷一切苦。眾生聞已修行得法得果得道。與佛如來等無差別。譬如王子。雖復稚小。若王遊巡及以疾病。委是王子領理國事。王子是時依大王命如法教令。群寮百官宣流正化。國土人民各隨其安。如大王治等無有異。持經善男子善女人亦復如是。若佛在世若滅度後。是善男子。雖未得住初不動地。依佛如是用說教法而敷演之。眾生聞已一心修行。斷除煩惱得法得果乃至得道。善男子。是名是經第六功德不思議力善男子。第七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於佛在世若滅度後得聞是經。歡喜信樂生希有心。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如法修行發菩提心。起諸善根興大悲意。欲度一切苦惱眾生。雖未修行六波羅蜜。六波羅蜜自然在前。即於是身得無生忍。生死煩惱一時斷壞。即昇第七地與大菩薩位。譬如健人為王除怨。怨既滅已王大歡喜。賞賜半國之封皆悉與之。持經男子女人亦復如是。於諸行人最為勇健。六度法寶不求自至。生死怨敵自然散壞證無生忍。半佛國寶封賞安樂。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七功德不思議力
  善男子。第八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於佛在世若滅度後。有人能得是經典者。敬信如視佛身令等無異。愛樂是經受持讀誦書寫頂戴如法奉行。堅固戒忍兼行檀度。深發慈悲。以此無上大乘無量義經。廣為人說。若人先來都不信有罪福者。以是經示之。設種種方便強化令信。以經威力故。發其人心欻然得迴。信心既發。勇猛精進故。能得是經威德勢力得道得果。是故善男子善女人。即於是身得無生法忍得至上地。與諸菩薩以為眷屬。速能成就眾生淨佛國土。不久得成無上菩提。善男子。是名是經第八功德不思議力
  善男子。第九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及滅度後。有得是經歡喜踊躍得未曾有。受持讀誦書寫供養。廣為眾人分別解說是經義者。即得宿業餘罪重障一時滅盡。便得清淨逮得大辯。次第莊嚴諸波羅蜜。獲諸三昧首楞嚴三昧。入大總持門。得懃精進力。速越上地。善能分身散體遍十方國。拔濟一切二十五有極苦眾生悉令解脫。是故是經有如此力。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九功德不思議力
  善男子。第十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及滅度後。若得是經發大歡喜生希有心。即自受持讀誦書寫供養如說修行。復能廣勸在家出家人。受持讀誦書寫供養解說如法修行。既令餘人修行是經力故得道得果。皆由是善男子善女人慈心懃化力故。是善男子善女人。即於是身便逮無量諸陀羅尼門。於凡夫地自然初時能發無數阿僧祇弘誓大願。深能發救一切眾生成就大悲廣能救苦。厚集善根饒益一切。而演法澤洪潤枯涸。以眾法藥練諸眾生安樂一切。漸見超登住法雲地。恩澤普潤慈被無外。攝苦眾生令入道跡。是故此人不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是名是經第十功德不思議力
  善男子。如是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極有大威神之力。尊無過上。能令諸凡夫皆成聖果。永離生死而得自在。是故此經名無量義也。能令一切眾生於凡夫地生起諸菩薩無量道芽。令功德樹蔚茂扶疏增長。是故此經號十不可思議功德力也
  於是大莊嚴菩薩摩訶薩及八萬菩薩摩訶薩同聲白佛言。世尊。佛所說甚深微妙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文理真正尊無過上。三世諸佛所共守護。無有眾魔群道得入。不為一切邪見生死之所壞敗。是故此經乃有如是十種功德不思議力。大饒益無量一切眾生。令一切諸菩薩摩訶薩各得無量義三昧。或得百千陀羅尼門。或令得菩薩諸地諸忍。或得緣覺羅漢四道果證。世尊慈愍。快為我等說如是法。令我大獲法利。甚為奇特。未曾有也。世尊慈恩實難可報。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於上空中復雨種種華。天憂缽羅華。缽曇摩華。拘物頭華。分陀利華。又雨無數種種天香天衣天瓔珞天無價寶。於上空中旋轉來下。供養於佛及諸菩薩聲聞大眾。天廚天缽器。天百味充滿盈溢。見色聞香自然飽足。天幢天幡天幰蓋。天妙樂具處處安置。作天伎樂歌歎於佛。又復六種震動東方恒河沙等諸佛世界。亦雨天華天香天衣天瓔珞天無價寶。天廚天缽器天百味。見色聞香自然飽足。天幢天幡天幰蓋天妙樂具。作天伎樂歌歎彼佛及諸菩薩聲聞大眾。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爾時佛告大莊嚴菩薩摩訶薩及八萬菩薩摩訶薩言。汝等當於此經應深起敬心如法修行。廣化一切懃心流布。常當慇懃晝夜守護。普令眾生各獲法利。汝等真是大慈大悲。以立神通願力守護是經勿使疑滯。於當來世必令廣行閻浮提。令一切眾生使得見聞讀誦書寫供養。以是之故。亦令汝等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時大莊嚴菩薩摩訶薩。與八萬菩薩摩訶薩。即從坐起來詣佛所。頭面禮足遶百千匝。即前胡跪俱共同聲白佛言。世尊。我等快蒙世尊慈愍。為我等說是甚深微妙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敬受佛敕。於如來滅後。當廣令流布是經典者。普令一切受持讀誦書寫供養。唯願世尊。勿垂憂慮。我等當以願力。普令一切眾生使得見聞讀誦書寫供養。得是經法威神之力。爾時佛讚言。善哉善哉。諸善男子。汝等今者真是佛子。大慈大悲深能拔苦救厄者矣。一切眾生之良福田。廣為一切作大良導。一切眾生大依止處。一切眾生之大施主。常以法利廣施一切。爾時大會皆大歡喜。為佛作禮。受持而去
    無量義經

愛的傳承

◎愛的傳承

「讓愛傳出去,它像陽光溫暖我和你,不管有多遙遠,總有到的那一天
讓愛傳出去,那前方漫漫人生路,有你的祝福 ,沒有過不去的苦……」

Monday, February 23, 2009

◎上人慈示 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

◎上人慈示

「慈濟四十年,我已屆古稀之年;期待四大志業能流傳千秋百世,讓世間
淨化,人人心地光明。」上人勉眾在有限的生命中,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人生才能發出亮麗的光芒。「愛是可以帶動的!雖然人很渺小,但是只要
站對了起點,就能造成廣大愛的效應。」
-------------------------------------------------------

如何領導人?上人強調要以身作則,心正、行正、言正。「若心、行、言
皆能以戒為制度,以此來領導人,相信人人都可以心服口服。」
-------------------------------------------------------

上人期勉大家結好人緣;要與人結善緣,就要先改進自己的習氣。上人講
述一則佛經故事——有一隻鴿子被老鷹追逐,牠拚命飛逃,逃到佛陀的影
子中,立即安穩不怖;後來牠飛到舍利弗的影子裏,卻又開始恐慌顫抖。
佛陀解說,因為舍利弗「三毒習氣未盡」,尚存沒有修行乾淨的遺習,所
以這隻鴿子在他的身影之下無法安定。
-------------------------------------------------------

「合心就是協力」,是上人一再強調的,此刻進一步說明,不只在架構上
平等,心境上也要「提升」到一律平等。「『提升』的方法,就是感恩、
尊重與愛。」

「我疼惜大家的慧命,也疼惜大家的生命價值,所以希望人人活到老、做
到老,不要讓時日空過。」上人叮嚀,「合心」將所知分享之後,要與大
家共同去做,配合「協力」在社區敦親睦鄰。「倚老賣老,只『說』不『
做』,是浪費生命、空過人生。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投入才能獲得生命
的智慧。」

協力「力行門」,是進入慈濟的第一道門——人間菩薩招生的「新生」,
都是從協力門進慈濟,所以協力最重要,是團體穩固的基礎與關鍵。因此
上人希望愈是資深,愈要投入協力組隊關懷大家,慈濟慧命才能源遠流長


「合心是傳承、協力是動員,彼此之間要感恩、尊重與愛。和氣是拱橋、
互愛是通道;團體的成員若缺乏和氣,無法溝通、爭吵不斷,道場就會變
成『是非場』,無法吸引人加入。互愛不只是對遠方的苦難人,身邊法親
可能有心靈的災難,更應予以輔導、關愛。」

上人勉眾將四合一的架構穩固建立,有朝一日師父不在了,慈濟仍能流傳
千秋百世。
--------------------------------------------------------

年年報名培訓、受證者日增,協力組隊也愈益增多。上人強調「協力」是
菩薩訓練場的第一關,是他最重視的;因此需要資深、具有正確精神理念
者來帶領。
----------------------------------------------------------------------------------------

上人勉新受證的弟子,在菩薩道上要見賢思齊,時時謹記「佛心師志」。
「佛心,是大慈悲心;師志,是力行菩薩道。希望各位不要忘記初發心的
這一念志願,在菩薩道上精進不退!」
----------------------------------------------------------------------------------------

「轉動人心,確實困難;人心轉不動時,難免感到辛苦,但我卻不曾氣餒
。希望大家也能懷抱『感恩、尊重、愛』之心,彼此合心、和氣、互愛、
協力,為淨化人心的使命勇往直前。」上人期勉眾人以「修行之心」投入
,善盡專業良能,相信終能轉動人心。
----------------------------------------------------------------------------------------

「普天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慈濟四十年來萬般艱辛,不論人、事、物如何
風雨飄搖,總是沒有任何一個我不愛的人,至今仍是如此。難得有志一同
的人,所以要很珍惜,莫去否定任何人;人難免有缺點,一時要人改變習
性也很困難,所以我才說:如果一個杯子不去看它的缺角,整體還是圓的
、還是可以用。總是信人有愛。」
-------------------------------------------------------

讚歎別人就是成就自己
——因為要看到別人的美,必須先縮小自己,心才容得下他人。見及他人
的長處,予以肯定讚許,即是照顧、增長了道心與慧命。
-------------------------------------------------------

智者體知『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然凡夫恰好
相反——『非常計常、非樂計樂、非我計我、非淨計淨』,因為這四種顛
倒的見解,使人產生妄念,因妄念而起無明。
-------------------------------------------------------

「感恩、尊重、愛,是連貫的。有感恩心,才懂得尊重人;能尊重人的人
,才會有真誠的愛。」上人指出,慈濟人文簡而言之,就是感恩、尊重、
愛。
-------------------------------------------------------
四大志業的精髓在人文,要有乾淨的法髓,才能使四大志業健康活躍。
法髓,就是我做慈濟的初衷——為佛教、為眾生。骨髓負責造血功能,若
骨髓發生病變,人命危在旦夕。『人文』為四大志業的精髓,必定要維持
清淨無染。

-------------------------------------------------------
希望你們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彼此感恩、尊重、用愛連結,
合心傳承慈濟人文!
-------------------------------------------------------

上人表示,既已「生」,所以要知「活」之價值,若是無人引路指路,不
知人生何去何從,或許就此無知無明,不由自主地受污染、受惡業牽扯,
擾亂社會,釀下悲哀的人生。
---------------------------------------------------------------------------------------

上人叮嚀:「對『大愛』有愛,是要以真誠的愛來付出——要身體力行
表現出愛的力量,不能只是要求別人來愛自己。」
---------------------------------------------------------------------------------------

「一個人的生命沒有功能,是很可惜的事。」上人殷勉眾人,大家都是大
愛人,也是慈濟人,相信不會在時間、空間,或是人與人之間,計較自己
做得多辛苦。
---------------------------------------------------------------------------------------

慈濟宗門靜思法脈,來自《法華經》的精髓,更有《無量義經》的實踐。上人說「一理通,萬理徹」,見苦知福而後發心立願,從此法脈相傳,立志在人世間拔苦予樂。隨著慈濟人的腳步,「慈濟宗門,靜思法脈」不斷在各地宏揚相承,真正實現佛法在人間。
--------------------------------------------------------------------------------------

◎上人開示 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

◎上人開示

九十三年元月卅一日
全省合心組隊研習座談之上人開示


★ 是年已過,生命當更寬更深
過年了,生命又減一歲,「是年已過,命亦隨減」,該好好精進。沒有人知道自己生命還有多長;但生命的寬度與深度,在自己掌握中。


★ 「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彼岸」


我們要行菩薩道,在《法華經》序品偈:「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彼岸」。
學佛要學慈悲;佛教徒離開慈悲,就無「法」可學。「以慈修身」,「慈」就是予樂,所到之處都應該用心,讓人人獲得歡喜、快樂。「身」就是身體、形象,能夠讓人看了就覺得祥和、喜悅。「慈」不只表現在我們的臉上、表現在口頭,更要表現在動作和行為上。慈濟人所穿的制服,是「柔和忍辱衣」,「柔和」就是慈,「忍辱」就是悲。「慈心」是讓人人歡喜,柔和地來對待人,「悲心」就是同體大悲,不忍心眾生受苦難。
以慈修身,也是「以大悲心說彼彼法,入彼彼事」。「說彼彼法」,天災是法,人禍是法,人我是非也都是法。「入彼彼事」,無論風災、火災或地震,如果沒有走入去關懷,親自去體驗,就無法知道為什麼發生這樣的災難。
四年前台灣的九二一地震,我們所見所聞,都是苦難的眾生相,以及一群「柔和忍辱」的菩薩,慈濟人不忍眾生苦,投入苦難的災區去付出,所以能說彼彼法,因為曾投入,所以感人的事蹟說不完。


這次伊朗的勘災發放,我雖然沒有去,但是也能說。為什麼?因為他們在伊朗災區每天打電話回來報告,運用現代通訊科技的神通,同樣也是精神通達。在電話裡我用心聽,因此,那邊的境界我很清楚,雖然沒有「身」歷災區,我的心已經進去了。所以,能夠說彼彼法,也能夠入彼彼事。


「善入佛慧」。光說慈悲,若缺乏智慧,如何當個救苦眾生的菩薩?所以,學佛要學佛陀單純、清淨無染的心,「以佛心為己心」,貼近佛心,才是真善,才能真正深入佛的智慧。


慈濟是一個人間菩薩法門。佛教,有很多不同宗派,時代環境變遷,要適應眾生根機,觀機逗教。現代人忙祿,打坐的時候也許很清心,但一進入紛紛擾擾的紅塵照樣起心動念。所以,要怎樣才能感受到菩薩的心?看到苦難的眾生,因為力行,所以他們得救。最近天冷了,遊民縮在路邊挨餓受凍,菲律賓慈濟人,不怕寒夜,送食品,送衣物。這個慈善舉動,就是人間菩薩走入苦難眾生的境界,也就是「善入佛慧」。當然更要「得不退轉」。


再來,「通達大智」。大智慧必須要去體證,不只是感受,還要深入內心,轉化成自己的智慧;不只變成自己的,更能夠不斷地和大家分享,開啟別人的心結,這叫做「通達大智」。


「合心就是協力」。協力組開會,合心組隊要主動來關懷,即使沒人邀請也要自己來。不可以有「我」,不可以把「我」放大,要做為一個「不請之師」,主動關懷,因為合心同樣也是協力的一員。別人分享時,要讚歎,這就是無法執。若能這樣,就叫做我空、法空;亦即「無私、無我、無所執著的大愛」,如做到了,才是「通達大智」。


我們如能證入這個法,銘刻在心版上,這就是「傳承」,就是「法髓」。法髓在我們內心可以不斷製造,如血液般,可以滋養彼此的慧命,這樣就是「通達大智」,就能「得不退轉」。


最後,我們必定要「到於彼岸」。不要說「知道啦、都知道,我都有在做,我已經是合心(組隊)了,合心組開會的時候我會去,其他的都不需要關懷了。」這就是沒有到彼岸,斷了自己的路。所以,彼岸就是要從頭到尾,從此岸到彼岸,從合心到協力。菩薩是沒有退休期限的,所以,我們還要延續傳承法脈。


「合心,是要所有的慈濟人通通合心。」不過,既然幾百萬人都是合心,怎是幾個人坐在這裡呢?因為你們是「合心『功能』」,但是別忘了還要「合心『良能』」。大家不是只到合心就停止,還要不斷地發揮良能「到於彼岸」。


希望大家謹記,要「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彼岸」。如果做得到,這條慧命之路,通往佛的境地就沒有障礙。


★過去是「教富濟貧」,現在是「濟貧教富」


「教富濟貧」,讓富有物質的人更富有愛心,用他的力量去做救濟的工作,在他的慧命裡,先種下一顆富有與智慧的種子。感恩許多富有的企業家,不擺架子,也無需師父奉承,且越付出越承擔,越縮小自己,這就是富中之富。反觀,有部份慈濟菩薩雖然貧困,仍能盡己之力做好事,這就是「貧中之富」的人。慈濟志工至老人院關懷,有些老人很貧困,政府給供他們吃,供他們住,而慈濟人常去關懷他們,給他們一個心的依靠,他們存錢,交給志工說:「伊朗有地震,這裡有六千元,你趕快替我拿去救濟。」捐出後,還說:「真歡喜,像我這種人,也可以參與國際賑災。」即使錢袋掏空了,但內心是滿滿的愛與法喜。教富濟貧,要讓人人做得豁達,心靈沒有掛礙。期待每個人能看得開,能捨得。如果有人無法捨、捨不得,也不能太勉強,我們對人的引導一定要正確。


★「對錯可說,是非莫傳」,「合心即協力,前後環抱」


關起門來說話,對錯都可說。但是,一定要知道與會的成員是什麼人,場合對或不對?會議上,大家一起調整。重點是,對錯可說,但要說清講明,更重要的是是非莫傳。千萬不要在開會後,又出去傳是非。要做到「不聽是非、不說是非、不傳是非」。若能如此,合心就會很契合。所以大家必定要「說清講明、合心相契」。


「合心就是協力」。合心、協力前後環抱,伸出雙手、展開心胸,前後合抱起來,中間同時包括和氣、互愛。


★是諸眾生大良福田、不請之師、安穩樂處


四大志業、八大腳印要很縝密,環環相扣永不分離。合心組的人要自動自發去關懷,有的人會說:「他們都不讓我管,我也不想管。」其實不是「管」,而是「愛」,沒有愛,只想要管人,人家會討厭。


慈濟「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以戒為制度,就是自己守好本分;以愛為管理,你愛他多少,關懷他多少,不必管他,他就會聽您的。師父都不敢說要管您們,只希望大家要自動自發去關懷,要如《無量義經》云:為不請之師,學佛陀這點精神,才是真正的通達大智。


《無量義經》亦云:「是諸眾生,大良福田。」菩薩就是要當農夫,視眾生為一畝福田,眾生的心地我們要撒播善的種子,且要勤耕耘。當不請之師,人家在開會或做什麼事,趕快去表達關懷。有我們在,他們會很安穩,這就叫做「是諸眾生,安穩樂處」。


★慈濟正信正念的婚喪喜慶文化


慈濟人文既然倡導簡約,大家就要有共識──簡單、節約。對喪家就如一家人,用同理平等心,多給予關懷,尤其在同區都要去關心與互動。


助念,是用佛聲號來統一唸誦,讓場面莊嚴詳和,亡者自然也會心無雜念,不亂、不惶恐,靈就安了。


慈濟是個大家庭,有人嫁女兒、娶媳婦,就像大家庭嫁女兒、娶媳婦一樣,要讓大家都感到很溫馨,可以每個月集會時,邀集當月委員慈誠有新婚的子媳,大家一起為他們祝福,這樣既簡約又夠情分。希望這個大家庭的法親之間更貼近。


法髓相「傳」,不能有誤


合心組是法脈傳承者,要把話聽清楚,如我曾經說過當年在小木屋靜修,有人把訊息帶回去,就轉說:「師父是抄經、誦經而開悟的。」所以,在舉辦喪事的時候,鼓勵人家誦經。


其實,虔心誦經只是看到某段經文,可能會讓人起歡喜心而已。真正要開悟就要身歷其境,身體力行。


希望合心組要正信、正念,傳達訊息要純正,這是一種法髓。師父給的,是要成長慧命,等於是慧命移植。好比骨髓移植,因為我的骨髓,可以造血,可以延續生命。很期待,師父盡心盡力,把所體會到的和大家分享,也希望你們能聽得懂、能入心、用出來,再感受。


★社區道場,安住人心


我們要耕耘社區,就要以社區為家,結合鄰里彼此互愛。現在的社會人心都很不安,我們要以社區為道場,將慈濟的法帶進社區安住人心,正念向道。師父引入門,修行在弟子,請大家要多用心!

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

◎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
◎釋德凡
◆十一月二十~二十一日《農九月‧三十至十月‧初一》

【靜思小語】
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
實實在在、步步準確行菩薩道。

「慈濟宗」的精髓在靜思

「人說『知音難求』,我是如此有幸,舉目所見都是我的知音,與我心印
心……」海外培訓慈誠委員精神研習會中,上人感恩慈濟人與己同心、同
道、同志願,亦深勉眾人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
「四十一年來,慈濟人做中學、學中覺,都不離《無量義經》法髓。《無
量義經》經文『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無量法門,
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就是『靜思法脈』。」
「慈濟宗門」即為「四門四法四合一」。「四門」——合心總持門,和氣
和合門,互愛觀懷門,協力力行門;「四法」——立體琉璃同心圓,菩提
林立同根生,隊組合心耕福田,慧根深植菩薩道。
上人並以「靜思法脈喜相逢,慈濟宗門是法親,法髓滋潤長慧命,生生世
世菩薩心,一心一志護眾生,如同身受感恩心」及「佛心師志拔苦予樂,
恪守十戒內修外行,大愛自律感恩尊重,四法四門慈悲道場」,叮囑眾人
身為「慈濟宗」開宗第一代,要好好弘揚此宗門。
人心本是清淨無染,但累生累世累積了無明習氣,貪、瞋、癡、慢、疑五
毒,將清淨本性層層包纏覆蓋。上人表示,要時時靜心思考,將不好的習
氣一層一層剝除,人生方向與宗旨才不會偏差。
「『靜思法脈喜相逢』——因為有緣,你我才能越千里而相逢於此一時空
;因為有緣,即使未曾親見,卻能聽聞便生歡喜心。期待歡喜有緣的人一
同傳承靜思法脈。」上人表示,慈濟人同心、同道、同志願,共承法脈、
脈脈相傳,「慈濟宗門是法親」,當感恩、珍惜這分緣。
「『法髓滋潤長慧命』——法親間彼此以法滋潤,慧命成長了,就要發大
心、立大願,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生生世世菩薩心』。並且
守護好這分清淨本心,結合心志與毅力,『一心一志護眾生』。」
「在付出中,要感恩受助者示現苦難,啟發我們見苦知福、惜福造福;而
天下事光憑一個人的力量無法完成,需要許多人的成就,所以要感恩菩薩
道上同行的道侶,同擔重任、一齊努力。這就是『如同身受感恩心』。」
上人強調,進入慈濟宗門,就要秉佛心、承師志,恪守慈濟十戒,內修誠
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以合心、和氣、互愛、協力,拓展四大志業、八
大腳印,開闊胸懷以大愛擁抱蒼生。「期許各位內善外美,靜思法脈與慈
濟宗門相輔相成,心與理相契,步步準確。」
三百多位新發意菩薩請求皈依,上人遂開示「皈依」意義。
「『皈』意即『反黑歸白』,揚棄過去的錯誤觀念,不再犯錯;面向光明
,走上菩薩道,做利益眾生的善事。『依』意味著『依靠』,就如剛學翻
身、爬行的新生兒,需要父母的助力;我們的慧命同樣需要依靠、指引,
所以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上人敦勉眾人深入佛的妙法,體解物質有「成、住、壞、空」、人身有「
生、老、病、死」,以及人心有「生、住、異、滅」之相,顧好自心,在
人與人之間用心,實實在在踏行菩薩道。

慈濟宗」的道場在人間

「曾經有人問我,慈濟既不是禪宗,也不是淨土宗,屬於佛教何種宗派?
現在我告訴大家,我們是『慈濟宗』,以人與人之間為道場,修行無量法
門。」
與美國慈濟人談話時,上人表示,四十一年來,慈濟「為佛教,為眾生」
初衷未曾改變,遍布全球的慈濟人聞聲救苦、為眾生付出,大愛成果日益
豐碩;當加緊建立佛教形象。
「要精進不息、為善競爭,否則連人的腳步都追不上,如何追隨菩薩芳蹤
?追不到菩薩的腳步,怎麼能接近佛陀?」上人叮嚀眾人放下我執、我見
,才能不受煩惱驅使,顯露清淨本性,發揮真如智慧。
「宗教」即「人生的宗旨,生活的教育」。上人表示,學佛,就是以佛陀
的德行為人生宗旨。「從生的那一刻開始,直到死的那一刻,這生死之間
能夠將生命宗旨對準、沒有毫釐偏差,人生就能解脫。」
每個人都是一部經典,「深入人人的心靈世界,即是深入人間大藏經,則
『無量法門,悉現在前』。而走入苦難人世界的同時,也要深入自我的心
靈世界;如此不但對人有善的影響,也能改革自我心靈。」
上人殷殷勉眾以人與人之間為修行道場:「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在慈濟
宗門中見證無量法門。」

「慈濟宗」的弘揚在你我

「海外培訓慈誠委員精神研習會」於二十一日圓緣暨授證後畫下句點,欣
喜於慈濟大家庭添丁,上人勉勵人間菩薩要勤播愛的種子,美化人間。
《無量義經》云「從一生無量」,上人言,要成長自己的道心,也要成長
別人的道心;由一傳十,十再傳百,百而千萬,道心不斷成長,人間就能
漸趨美善。
「現今社會最缺乏的就是愛,迫切需要補充愛的力量、愛的氣氛。期待大
家此行接收了法髓的滋潤、成長了愛,要好好照顧這顆愛的種子,善用時
間與空間播撒、耕種,產生無量無數大愛種子。」
上人叮嚀,受證不是結束,而是行菩薩道的開始。「善種子才剛播種到心
地,要用心當自己心田的農夫,照顧好菩提苗!」
在佛陀灑淨圖下,上人帶領眾人點亮心燈,虔誠祈禱。「不只是在心燈點
起的這一刻心念虔誠,更要永恆地點亮心燈,時時刻刻守護身、口、意—
—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意。時時累積善念,在人與人之間善解、
包容,才能日日平安、自在,福慧雙修。期待社會因為有你而吉祥,天下
平安無災難!」



◎立願文:

傳承法脈心相繫 弘揚宗門志不移
慈濟因緣會珍惜 靜思法髓無量義
吾等弟子當謹記 敬請 上人莫憂慮




◎四法四門成佛道

台灣本會宗教處同仁王本穩師兄為幹部主講四法四門四合一。慈濟人以出世法行人間道。四法四門四合一主要是期待能做到小組關懷。藉多組活動、對外接引、對內凝聚,進而人間菩薩大招生。
慈濟人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靜思法脈是理相--精神原則之內涵,而慈濟宗門是事相--具體實踐。有形的是架構的調整,無形的是內心的慈悲道場,因為,內在修行的涵養,才是對上人最虔誠的供養。


◎給慈濟人~緊緊跟隨不分離

「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是慈濟年輪第二個四十年之一大事因緣,
「衲履足跡2006年冬之卷」厚達一千頁,
大量如實整理上人慈示之法脈宗門內涵與要義,
出書多天矣,敬請儘速往赴靜思書軒請購!
上人慈示「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之要義-------
●慈濟年輪
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慈濟有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
慈濟年輪,以四十年為一輪。
第一個十年:慈善
第二個十年:醫療
第三個十年:教育
第四個十年:人文
慈濟年輪第二個四十年,亦即從慈濟第四十一年始,慈濟志業四大合一,
回歸竹筒歲月,匯聚善的力量,開啟慈濟世界年,為天下苦難脫貧脫困。
期勉謹遵師教,「緊緊跟隨,永不分離」。
●慈濟宗門菩薩行者應受持
一、四法四門四合一
合心:總持門---總一切法,持一切善(傳承,關懷)
和氣:和合門---和聖賢心,合菩薩道(布達,拱橋)
互愛:觀懷門 –內觀自在心,懷抱眾生苦(規畫,通道)
協力:力行門 –力持諸善法,行遍人間道(執行,動員)
立體琉璃同心圓,菩提林立同根生
隊組合心耕福田,慧根深植菩薩道
二、法脈宗門
靜思法脈喜相傳 慈濟宗門是法親
法髓滋潤長慧命 生生世世菩提心
一心一志護眾生 如同身受沐法恩
三、慈濟使命
如天體無污染 如雨露普滋潤
如大地育萬物 如群類共生機
四、隊組規範
門內對錯可說 門外是非莫傳
對事說清講白 對人和氣互愛
隊組合心相融 契佛心立師志
五、個人修行
微塵人生---溫良感恩心相待
奈米良能---恭謙尊重用大愛


◎聽君一席話(黃思賢-慈濟宗門、靜思法脈)
- 大愛新聞主播 倪銘均 和您一起用愛看世界
聽君一席話(黃思賢-慈濟宗門、靜思法脈)
今天中午,慈濟志工全球總督導黃思賢,到人文志業中心演講,與您分享片段內容。
1. 我們都是法親、生生世世,一般的兄弟姐妹,下輩子就不一定是兄弟姐妹了。
2. 業不重,不生娑婆。(娑婆世界指的就是我們所處的世界)
3. 江山易改,「習性」難移。
4. 兩千五百年前有一尊佛成就,為什麼兩千五百年當中,沒有其他佛成就呢?
5. 菩薩道是難行道。
6. 妙法蓮華經-無我、無私、力行菩薩道。
7. 慾界、色界、無色界。證嚴上人用很淺顯的例子說,這三界就在我們生活當中,色界就是物質。
8. 佛都是在人道修成的,天道沒有辦法成佛。
9. 老子、孟子、孔子敎我們如何做人,但我們還要更超越。
10. 慈濟宗門的成立,上人希望大家走直接的道路,就是菩薩道。
11. 要成佛之前一定要經過菩薩道。四十年前開始,上人就以身作則。
12. 佛陀拋妻棄子出家,有人認為不孝,但其實孝有小孝與大孝的分別,釋尊是大孝。
13. 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
14. 超越自我,利益他人。
15. 妙法蓮華經的「妙」是不可思議的意思。
16. 習性、人性、天性要超越,佛性才會顯現出來。
17. 無私比較容易,但是無我比較難。
18. 淨如琉璃,內外明澈。(內外明撤就是可以讓人家檢視,信己無私、信人有愛)
19. 慈濟影響了各宗教、各種族的人。
20. 立宗不是自大,而是要確立方向。
21. 靜思精舍「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精神要延續下去。
22. 一方面要修行,一方面要渡眾。
23. 慈濟的法門也好像是普門品一般,普遍都能接受的法門就是普門品。
24. 2月13號,印尼國防部主動要和慈濟簽約,他們非常驚訝慈濟的救災速度,將來慈濟救災,國防部會主動支持陸海空的交通工具協助救災。尤其慈濟協助清理紅溪河,讓今年印尼發生水患的時候,其他河川氾濫,唯獨紅溪河沒有氾濫。
25. 2月14號,黃思賢到激進教派的習經院。三年前來到這裡,教長還說要殺死美國人。三年多來慈濟付出愛,送米糧、送環保杯,建立良好互動。上人的法照,還被回教的教長放在貴賓室可蘭經的旁邊。
26. 教長說「上人是我心目中的偉大回教領袖」,思賢師兄以為聽錯。教長說「因為上人真正做到阿拉的意思,不分宗教種族」。教長還希望每間教室都要有上人法像。
27. 紅溪河將要改名為慈濟河,這代表慈濟宗門的正確。如果不是慈濟菩薩道,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回教國家。
28. 九年前,印尼排華暴動嚴重,姦殺擄掠樣樣來,但是現在,卻獲得印尼政府還有回教習經院的肯定。
29. 無私不居功,付出是福,無所求是慧,付出而無所求就是福慧雙修。
30. 不求名、不求相、不求別人的肯定,不求上人的掌聲,默默去做。
31. 老子說,不居功所以這個功德永遠不會失去。(完整句子放在下面)
32. 無私、無相、無量,最後就可以到無我。
33. 對慈濟宗門要信受奉行。
34. 這輩子慧命增加0.3,下輩子的慧命就會從0.3開始,即使精進一小時,也增加一小時的慧命。
35. 為什麼上人特別重視無量義經呢?法華三部,無量義經、妙法蓮華經、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36. 無量義經是妙法蓮華經的綱要。
37. 慈濟是化城,只是接引大家進來,但不是終點。
38. 金剛經也是在講空、無。
39. 心中想到上人,花蓮關渡的距離就沒了。
40. 假名有、自性空。
41. 天台宗也是以法華經為主,慈濟也是以法華經為主,天台宗的大師當時是在古代,慈濟在現代,故用菩薩道來實踐法華經的精神。
42. 服務別人的時候,增長自己的慧命,利人利己。
43. 靜思語很好懂,但我們做到多少?
44. 如果問他怕不怕死,他說:「我漸漸不怕死」
45. 慈悲還不夠,必須要濟世,慈悲濟世就是慈濟。
46. 上人昨天一邊打點滴一邊告訴思賢,世間災難會越來越多,既然有心傳承法髓,就要緊緊跟隨。
47. 我們(人文志業)都是傳播者、紀錄者,如果我們正確,大家就會跟著正確。
48. 為什麼要在新店蓋醫院,在大都會提升醫療水準,回饋志工,還有就是提升醫療人文。
49. 愛上人愛慈濟,更要護上人護慈濟。
50. 威儀,威就是敬畏,儀就是學習。上人讓大家敬畏又值得學習。

老子道德經:
生而不有。
註:對萬物之生養、而不為己有。
 
為而不恃。
註:為萬物做了工作,而不恃功。
 
功成而勿居。
註:事情成功了、他退在一旁,而不言功。
 
夫惟勿居。
註:正因為他有功而勿居。
 
是以不去。
註:是所以不會失去他的功勞。

◎人間菩提--慧命清流‧潤漬群生
Gathering Together to Learn the Dharma of Tzu Chi's Dharma Path

開啟宗門新年輪
靜思法髓須相傳
種子遍撒全世界
潤漬群生菩提萌
全球慈濟幹部匯聚在花蓮靜思堂,連同台灣共23國家的經驗分享交流。 證嚴上人期許彼此掏空雜念,好好吸收法脈清流,慈濟人齊步往前邁進,把這樣的種子帶回去,灑向全球世界每一個的角落,讓清流如湧泉的去潤漬群生。
全球四合一幹部精進研習會,讓海外慈濟人分別從世界不同角落,返回台灣相聚,課程從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無不精心安排,但願分享慈濟在台灣走過41年的經驗,也傳承慈濟宗門靜思法脈。
22個國家的海外慈濟人,做的是跟台灣同樣的一件事,那就是用愛潤澤蒼生,愛的種子在不同土地上生根發芽,如何克服萬難成長茁壯,難得聚會更是彼此分享交流的時刻。
菩薩雲來集,法脈的傳承,會是把愛傳出去的力量。

合心 和氣 互愛 協力

合心就是協力,和氣當拱橋,互愛是通道,從拱橋連接通道,才能協力動員;這是一條菩提大直道。

每週隨師行記

◎ 做菩薩,要有忍耐承載、忍辱負重的精神;莫擔心力量不足,真正承擔起責任,力量就會增加。
◎ 以誠、以信、以戒,守護道心、成長慧命。
◎ 人生苦,苦在心有煩惱。除了做「看得見」的環保,更要做內心的環保,時時清除心中垃圾。
◎ 氣壓不調,會形成颱風;人與人之間氣氛不調,掀起的風暴也能釀成大災。
◎ 懂得自愛、能夠互愛,且得到滿滿的愛,就是最幸福的人生。
◎ 慈濟,是一條自我心靈覺悟之路,行在路上,要守誠、守信、守戒。
◎ 以單純心念,面對複雜人事;以圓融態度,搭起溝通橋梁。
◎ 說者無心,傷人卻不自知;聽者有意,無異於自我傷害。
◎ 慈濟志業,從真誠之心而來,因無私之愛以成。
◎ 人人心念純淨如朝露,能泛起愛的漣漪、產生善的效應。
◎ 爭必有敗,故莫與人爭,但做好事要積極。
◎ 聞法而不能調順自己,就如在烈日下潑水於石,短暫溼潤卻又瞬間蒸發。
◎ 在人生道路上自我導航──誠正信實、縮小自己、以愛接力;守志不動,有分有寸,絲毫不偏。
◎ 人心髒污,需要清流洗滌;社會生病,期許媒體是救命良藥。
◎ 人隨著時間不斷成長,亦在流逝的時光裏老去;但道心要堅定不移。
◎ 人間有苦難,有愛調和就很溫韾;人心能和諧,天地自然調順美好。
◎ 「苦」是世間的真理,理解苦,才能啟發愛。
◎ 身會老,心不能老。日日、月月、年年,不論時間過去多久,都要維持心念與發心的第一天相同。
◎ 欲念,會興風作浪,是人生痛苦之因。去除貪欲,才能立志;有志,才有造福人群的力量。
◎ 懵懵懂懂的人生,容易受到外在引誘而迷茫,陷入欲望的陷阱;培育學子,使其心靈具有道德規範,是教育最大重點。
◎ 「文化」逐潮流而易,「人文」是有人品、能成為典範。
◎ 社會脫序、充斥亂象,病因出於:缺乏「禮」且「教」不足。
◎ 瞋怒如火,燒盡功德林;欲念如水,使心靈氾濫成災。
◎ 沙不平,地磚鋪不好;心不合,力量難聚,無以成事。
◎ 放下執著,你心貼我心,我意合你意,你配合我,我配合你,和氣無處不在。
◎ 有心為善,但一個人的力量單薄;人人合心、和氣,將愛匯聚,即能成就大善。
◎ 心能打開,運就能轉,心開運轉福就來。
◎ 心和,氣就和;人人心地平和,讓氣流穩定,大地就能平安。
◎ 你知我心,我連你心,心心相連,就能「他心通」。
◎ 對人至誠、對天地虔誠,堅持愛與熱情,化人間冷漠為溫馨。
◎ 放下眼前人我是非,拋開「怨、恨、仇」的情結,以「感恩、尊重、愛」,譜寫生命新頁。
◎ 人與人之間莫冷漠,要相互感恩、彼此尊重、用愛連結。
◎ 受人信任、被人肯定、為人所愛,才是真正的「人品典範」。
◎ 無論外在形象是殘是缺,只要心靈健康,就能發揮良能。
◎ 人生不能十全十美,人人能以長處互補、互助,世間就沒有爭鬥與缺陷。
◎ 把握方向,讓人生行在正軌;磨練心靈,讓善念發光發亮。
◎ 打開緊閉的心門,知足而感恩、自愛且付出,就能創造幸福。
◎ 但求無私、不怕吃苦,忍人所不能忍;不因人我是非,使心負傷。
◎ 心有所願,一定要立志;心既立志,則要力行。
◎ 悲心過重,理智易被感情左右;只講理智,可能落入冷漠偏激。悲與智,要並重。
◎ 人與人之間拒絕溝通,就如一個人的心與腦不協調──人腦只要一條血管不通,就會發生大問題;愛的通道不順暢,會導致人體一部分壞死。
◎ 竹,中空有節,象徵人之「德」──有節制、依禮節,守護心中的道德規範,人生自得豐饒。
◎ 心靈美化之道──心要寬、念要純。去除煩惱、不染人我是非,念頭自然純淨。
◎ 既然求之不得,捨去之後,就要輕安自在。心寬念純,就是美好人生!
◎ 為善,展現的是美好的相;為惡,所現即是醜陋之相。
◎ 智慧像防火牆,能阻絕外在的混亂、惡濁來擾亂心靈。
◎ 心胸寬大,心念單純,以無常觀面對有限人生,珍惜彼此緣分。
◎ 心寬是善,念純是美,心寬念純就是美善,就能令人歡喜。
◎ 人生無常,莫存「等我有空再做」的心態,削減生命活力;要把握時間,做就對了!
◎ 戰火息,心靈的仇恨更要平息。人心調和,天下太平,人人才能安和樂利。
◎ 露水於夜晚漸凝,溼潤大地,故塵埃不隨風揚起;人也要致力修養自我,才不會動輒旋起無明。
◎ 在困境中,要調整自心;怕苦,則無事可成。嘗過苦,才知甜滋味。
◎ 每天的開始,都是來世劇本空白的始頁;當下一切造作,都在譜寫來生生命樂章。
◎ 知識,只是知其所學,總有專業隔閡;智慧,則能無理不徹,貫通無障礙。
◎ 法脈相傳,是「為佛教」;做慈濟,是「為眾生」。
◎ 在感恩中付出,在付出時尊重;付出愈多,力量愈大,愛心愈開闊。
◎ 樸實純真的笑容,來自知足的心;沒有憂愁埋怨,人生最是富有。
◎ 只要有歡喜心──苦,苦不到覺悟者;難,難不倒覺有情。
◎ 此生不要空白來去,當思人生幾「何」──為何而生?生為何事?創造自我生命價值。
◎ 花朵最美的時刻,也是凋謝的開始。所以人生處順境時,不能驕傲、不能仗勢,更不能自滿。
◎ 家庭有親、有和,社會有和平、有愛,人人就能擁有幸福人生。
◎ 用智導愛──智慧要放在愛的前面,才能愛得不多不少、恰恰好。
◎ 莫存戰勝萬物的心態,但一定要能克服自己的心。
◎ 七月是吉祥月、歡喜月、孝親月,也是敬慎月;要以「敬慎」取代「禁忌」。
◎ 人生其實很簡單,但人心常迷失,以為無路可走而亂闖;遂使簡單變得困難。
◎ 聽,不如行;說,不如做。菩薩道是用腳走出來的。
◎ 無明,就是煩惱。因煩惱而看不開、想不透的憂鬱,是心靈至苦。
◎ 慈濟是個有情世界──這「情」,是清淨、覺悟的感情,也意味著責任的承擔。
◎ 將身、口、意調得好、調得順、調得善,就不會自損自礙,甚至損人礙人。
◎ 欲念生起,在人與人之間計較、追逐與爭奪,衍生事端,世間災禍由此而起。
◎ 把「辛苦」當作「幸福」,身體難免會累,心能甘願,就累不倒。
◎ 不要輕視自己。一個人的愛能影響十人,十人又能影響百人,愛的力量愈聚愈大。
◎ 唯有智慧,才能使愛不變質,不受煩惱污染。
◎ 不說「不了解、不清楚」之事;要說,就說徹底明白、清楚的「真實語」。
◎ 培養美德,首要力行──做好事、說好話、發好心。
◎ 徒具知識,容易為自身利益與人爭鬥;有智慧,才能透徹生命價值,不做損人利己之事。
◎ 一口氣在,生命就在;一口氣不來,生命就息。生死剎那間,典範能流芳。
◎ 醫院不該是「白色巨塔」,應作為「白色明燈」,讓人看見生命的希望。
◎ 動亂、暴力,要用無私的愛來調和,「普天三無」就是方法。
◎ 「齋」,是清心,清除心靈污垢;「戒」,是止惡,防止身體犯下過失、不造惡業。
◎ 意念紛飛,如萬馬奔騰於沙漠中,揚起的漫天沙塵,會蒙蔽清淨美好的境界。
◎ 欲念之門開啟,爭名、奪利、奪權;爭奪來的一切,只會束縛人心,無益於生命價值。
◎ 志為人醫,不只要有「一流的醫術」,更要有「清流的醫術」,才能真正尊重生命。
◎ 所謂「情願」,就是──發自內心真誠的愛,用「情」融入「願」去付出。
◎ 甘願做,雖不免疲累,但志願所在,所以輕安自在、苦中帶甘。
◎ 疑心生暗鬼,無疑才自在。打開執著,就能心開意解。
◎ 厚養尊重生命的品格,以救人、愛人為志,樹立人醫典範。
◎ 「剛強」不只會傷人,也會傷己。待人接物,要培養慈悲心、耐心以及柔軟的愛心。
◎ 知道「是」,不起貪瞋欲念;面對「非」,以寬容之愛調心。
◎ 執「無常」以為「常」,會累積欲望,對人對物起佔有心,引致爭端。
◎ 萬物皆依因緣生滅,世間沒有牢固不破、永恆擁有之物;即使高壯如山,也可能在大地震動瞬間崩毀。
◎ 偏差的媒體,將人心導向盲點;媒體應善盡社教之責,將盲點導回焦點。
◎ 清淨自心,善盡本分,為苦難蒼生付出的「辛苦」就會轉成「幸福」。
◎ 把「求不得」的怨嘆,轉為感恩所有、感恩有能力付出,人生最是富有。
◎ 教之以禮,育之以德,傳之以道,授之以理。
◎ 人心危脆,容易因他人一句耳語,掀起無明風、揚起心地垃圾,生出重重煩惱。
◎ 自由,要以尊重別人的自由為前提;放任、放縱個人自由而為所欲為,是人禍的根源。
◎ 找出無明源頭,撥開妄念,才能從煩惱之苦中解脫。
◎ 人與人之間的是非糾葛,常起於「我見」——自以為是,固執己見。人心的煩惱、不安,也由此而生。
◎ 一如基因異常,會造成先天疾病;人的業識、習氣及煩惱,累世所積,也會在心中形成病灶。
◎ 不去傷害別人,也不輕易被傷害;不做期待別人來「大悲」的人,而是能夠「大悲」他人的人。
◎ 在人生舞台上跳恰恰舞,人進一步,我退一步。進進退退之間,道心不能退。
◎ 欲福慧雙修,就要日日不休;若是不「修」而「休」,就會福慧雙休。
◎ 心要靜,莫浮動,社會方能平安;心要圓,人圓、事圓,理圓,世間自然和樂。
◎ 時時善解對方無意傷害自己,就不輕易被傷害;即使對方有意傷害,也要學習包容,如此傷害才不會更深。
◎ 用對了心,每天都很快樂;用錯了心,每天都很煩惱。
◎ 回收資源再製以「開源」,降低欲望、節省物用以「節流」,才不致「虧空」大地資源。
◎ 只要是「對」的事情,義無反顧,再困難也要堅持下去。
◎ 末法時代,人心紛亂,機巧益深、定慧益淺。要提倡倫理道德,救拔迷亂人心。
◎ 有心,不怕路遙遠;信念堅定,沒有做不到的事。
◎ 一念單純,做就對了,身心輕安自在;貪求功德,計較多寡,「心苦」最「辛苦」!
◎ 以善解取代抱怨,莫在人我是非中鑽牛角尖,讓道場變成是非場。
◎ 因「六根」緣「六塵」,起心動念成「六識」,善惡業由此而起。
◎ 計較生煩惱,感恩得自在。轉計較心為感恩心,快樂就會取代苦惱。
◎ 守護心念,不受外境塵染;心清智明,就能見理。
◎ 罹患「缺愛症」——渴望被愛而累積成心靈壓力;可透過「竹筒歲月」紓壓——日日付出愛,幫助別人也祝福自己。
◎ 「情」莫偏差。不只要「有情」,更要轉「迷」為「覺」的「覺有情」。
◎ 慈濟菩薩道是圓形運動場,隨時都是起點,沒有終點。
◎ 不貪妄金錢數字多,莫害怕生命隨時光流逝;要看重的是「時間」,創造有價值的生命。
◎ 會賺錢,但只為累積數字、擴張欲望,不如會用錢:報眾生恩,歡喜自在。
◎ 無明恆糾纏,冤冤相報;知足結善緣,恩恩相報。
◎ 是地獄還是淨土?都是自心所造。心被無明纏縛,煩惱叢生,會墮入重重苦難境界,如入地獄。
◎ 發心,生生滅滅;行動,進進退退;道業不增反減。
◎ 罪滅則福生,惡滅則善生;愚癡滅除,則智慧生。
◎ 人群中相互提醒、檢視自心,「三毒」若現,趕緊反省懺悔,排除清淨。
◎ 付出無所求,是一道防護門,預防心起貪念,生煩惱、造惡行。
◎ 共事溝通時,對事要講清說明,對人要和氣互愛;合心共識才能契佛心、入師志。
◎ 受無明驅使,煩惱衍生,猶如一把火在心中燃燒;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可不慎!
◎ 有「能」,然「德」不足,難以服人之心。能幹、苦幹,且有寬闊心胸真誠呵護他人,如此有品德、有良能者,方為典範。
◎ 信受佛法,如種子深植心田,發芽結穗,得無量;知法而不實踐,佛法如蒸氣,瞬間消失,一無所得。
◎ 無明起,壞脾氣一來,小心菩薩相「破相」。
◎ 有心人在等待,只缺我們一句好話、伸出雙手,將他接引過來。
◎ 世間多一個覺悟的人,就少一位迷茫的人;多一分清淨法水,則少一個污濁人心。
◎ 能做,表示身體健康;能付出,表示有愛、有力量。健康、有愛、有能力助人,真正有福氣。
◎ 雨露滋潤大地,能育萬物;法髓滋潤心田,能增長慧命。
◎ 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實實在在、步步準確行菩薩道。
◎ 人生境遇無法選擇,但是能創造心境。透徹「苦」,超越「難」,時時歡喜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