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令菩薩成菩提
「有一法門無量義,疾令菩薩成菩提,自本來今最真諦,萬物性相本空寂。」《無量義經說法品》
佛法在佛陀的兩千多年前,他說的教法及道理是很淺顯的,因為那時候他也是在人間,在人間說的話就是要讓大家聽得懂的話,所以可以相信那個時候,佛陀講經也是平常人生生活化的道理,只是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把語言變成文字,再把可以聽得懂的文字變成了很深奧的道理。
其實,真正的道理莫不都是在教導我們如何做人、如何處事,如何將人與人之間的愛,互相溝通連結起來。這也是每一位聖人在人間的教導,無論是天主、基督都是一樣引導我們人人在生活中要踏上大愛之道。
自己假如有私心那就會迷失,要破除自己的迷思就要造福人間。我們有造福,銀行才會有存款,你才能到銀行去領錢,過去假如在銀行沒有存款,哪怕你有金融卡也領不到錢。所以我們佛法也好,其他宗教也好,大家的共識都是說你要造福人間,造福人間其實就是為自己積福。
古人都說「積善之家有餘慶」要傳善、傳德給子孫,不要只傳家財給孩子,「富不過三代」這都是我們常常聽得到的話,所以我們不要迷信,要用愛來擁抱大地蒼生,提升我們的生命中的亮麗,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生。
陳張彩美師姊帶動鄰里做資源回收使得所居巷弄譽為「慈濟環保巷」,三十多年前臺中市一聲巨響造成一百多人傷亡,其中她的先生就是這樣往生了,一個家庭忽然間完全風雲變色,幸好她很堅強承擔起一家子的重擔,更幸好的就是她的兒女都守本分認真讀書,讓媽媽專心車縫布邊,這些都是她非常感恩大家的幫忙。
有這樣的工作可以做,我才能養我的家庭,這不也是要說感恩嗎?我們轉一個心念,世間本無常,這麼無常的人生,既然發生了要怎麼辦呢?心要轉過來,心若無法轉過來,時間不斷地過去,我們的心停留在那裡,悲痛怨恨這樣一來要如何過日子呢?
所以我們常常要培養感恩心,我們若懂得感恩,心就寬廣了,心若寬我們的觀念就會正確,身心健康才會產生力量,為一個家庭行有餘力,當她遇到了慈濟就投入了做環保,她做環保非常認真,真善美志工蕭居士要去拍她的家居生活,看看她到底是怎麼樣做環保。
她一大早就準備出門,門還沒開,蕭居士就用攝影機在她後面偷偷地拍她,才四點多喔!天未亮她已經換好了「藍天白雲」在虔誠禮佛,禮佛畢就出門做環保,環保做好了,趕快回來行孝侍候婆婆,婆婆九十多歲才往生。
做一個佛教徒除了起恭敬心精進外最重要的就是要「行」,《無量義經說法品》裡面有這一段文:「有一法門無量義,疾令菩薩成菩提,自本來今最真諦,萬物性相本空寂。」就是要讓我們知道佛法就是這樣。
佛陀說有一個法門名稱叫做「無量義」,所以師父不是常常跟大家說:「菩薩要人間化,佛法要生活化」,菩薩人間化就是說人人心中要有佛,佛陀教育我們,學佛從凡夫要到佛的境界一定要行菩薩道,這條菩薩道也要能適應一切眾生,眾生心中有八萬四千煩惱,佛陀就要開八萬四千的法門來適應眾生的根機,所以我們要學佛就要行法,什麼法?菩薩道法。
我們要有無量無量的方法,所以說「有一法門無量義」有很多很多佛法的義理存在,不管你使用那一種法能「疾令菩薩成菩提」,我們要行菩薩道就是為了要覺悟,行菩薩道若不發菩提心就無法行菩薩道,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有覺悟的心才能擴大心胸去善解、去包容,遇到苦難的事情或者是人我是非才能心開意解,這就是從無量義的方法。
遇到什麼樣的環境,我們就用什麼樣的方法,來轉我們的心境,讓我們的心常常很自在,所以「疾令菩薩成菩提」就是讓我們很快的就能體悟到人生的無常,沒什麼事情好計較,心常常能保持輕安自在。
「自本來今最真諦」我們無量義法門,從過去的佛陀說法一直到未來的未來,都是最真實的道理,「萬物性相本空寂」覺悟到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人生到底有多久呢?無法常常停留在青春年少時,沒有辦法,不過,我們要從年少時將人生的方向對準,我們的觀念理想要準確,我們若能夠這樣把握時間,運用空間,圓融於人與人之間,我們就不會做出許多不該做的事情。
慈濟這個法門是從《無量義經》來的,《無量義經》是《法華經》的開經,《法華經》是教我們如何從凡夫行菩薩道而成佛,菩薩人間化,人人可做菩薩,所以要人間菩薩招生,佛法要生活化,讓我們的日常生活都是生活在佛法中,我們的舉手動作無不是在做好事,發好願、說好話,這都是佛法。
「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無量法門,悉現在前」想一想慈濟人的心,他們都是用開闊的心,清淨無染的大愛去付出,付出之後心無所求同時還要感恩啊!這叫做「靜寂清澄」,很寧靜沒有煩惱,沒有雜念。
上人表示,「沒有煩惱」與「沒有擔心」不一樣喔!我一天到晚擔心很多,但是我沒有煩惱,煩惱就是貪、嗔、痴、慢、疑,這五項叫做「煩惱」,「擔心」會啊!會擔心,颱風警報發佈了要密切的注意,看這個颱風的強度有多強,雨量有多大,在哪一個地方,就要開始擔心了,又譬如沒有預警的地震,忽然間地震一來,第一個反應就是趕快打電話問問看,哪一個地方有沒有怎麼樣,這都叫做「擔心」。
志玄虛漠」大家都是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所以守之不動,億百千劫,大家有志一同守這樣的志向,要很長久的時間。慈濟已經四十一年了,大家從投入進來一路往前走,才會有隊伍浩蕩長,這都是人人守之不動這一念志業的心。
「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大家都這麼忙要到哪裡去求法,其實法就在我們的身邊,因為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的一部經。上人譬喻說:「我信己無私,我信人人有愛」四十多年如一日,只是有感動及感恩,這一種的感動及感恩,就會起了那一分彼此尊重之心,人與人之間就會很和睦,凝聚起力量為苦難人付出,這樣的生命就會愈做愈覺得是有價值、有品質的生命,的確這就是我們慈濟的法門。
在《無量義經》裡面也有這一段文章:「菩薩安住於實相,所發慈悲明不虛,諸眾菩薩應修習,一聞能持一切法,令諸眾生得大益。」這就是說菩薩安住於實相,什麼叫做「實相」?就是那一分的佛心,看的時候是看不到,摸也摸不著,但是它是真真實實在每一個人的心中,因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每一個人的真實的本性,那就是大慈悲心。
我們真正發自於內心,把佛的慈悲心顯現在苦難人的面前,及時拔苦予樂,給予眾生安心歡喜,有災難的時候慈濟人不怕苦,而且都能及時出現,不求回報默默地付出,這種大愛的精神久而久之影響了很多人。
「大業環保場」何居士一家都是慈濟人,雖然過去父子都是醉茫茫,本來是酒喝到連腳骨都已經壞掉了,你們想想看不可思議,只要他這一分愛心發揮出來,要替父親報答慈濟人的恩,所以他開始改變了他自己的生活方式,戒掉了不好的習氣,現在看到人家在受苦,看到地球遭到破壞,他不忍心稍微轉變一下「所發慈悲明不虛」,他的腳本來要開刀的,做環保三個月腳就好了,再來他把黃金地段提供出來做環保場,自己又親自下去做,接引了很多人投入做環保,真的是「明不虛」。
「諸眾菩薩應修習」我們大家既然發心,我們自己就要知道「我就是叫做菩薩」,菩薩就是要修習這個慈悲心,絕對無私的心。無私的大愛才能真正投入苦難的人群中,去拯救苦難,這就是菩薩。
所以我們要「一聞能持一切法,令諸眾生得大益」其實念經不是白紙黑字,經是讓我們身體力行,就像何居士也是一部經,現出來給我們看。人生難免有過失,但是有這菩薩群來引導,我們也有改過自新的時候,改過了我們也是叫做菩薩。所以聽法也好,體會也好,最重要的就是受持。守真、守志、守德、守愛這是我們應該要受持的,若是如此,可以讓很多的眾生得大利益。
「立體琉璃」是什麼意思呢?「琉璃」就是表示很乾淨,一點點雜質都看得到,所以我們要學佛就要先把我們的凡夫心去貼近佛心,佛心是那麼的清淨透徹,我們若有一點點雜質污染就與佛心貼不住,因此我們的心性也要慢慢的修磨,磨到我們的心很清淨如琉璃一樣,就叫做「立體琉璃」。「同心圓」我們要學到做人要圓融,如何待人如何處事,人圓、事圓、道理就圓,所以這個圓是我們修行的目標,不只是要圓還要有琉璃清淨無雜質,不只是普遍化,我們還要深度化,所以叫做「立體」。
「立體琉璃同心圓」這些法都是在《無量義經》裡面,佛陀教我們行菩薩道法,我們若能凡夫行菩薩法,按照佛陀教我們做菩薩的方法,我們受教而行方向才能正確,向前前進到佛的境界。
「菩提林立同根生」「菩提」就是覺悟,慈濟人覺悟之後就像菩提樹一樣,「林立」就是遍布全球。普通的樹林對我們地球水土保持幫助很大,對人類納垢吐新,提供清新自然的空氣。而菩提樹卻是讓我們的慧命成長,我們慈濟人雖然遍布在不同的地方,但是好像是一片樹林一樣,同一條覺悟的根源,那就是我們的靜思法脈,慈濟宗門。
因此,我們要同一念心,合心、和氣、互愛、協力為我們人人的家庭,為我們的下一代,為我們的社會可以平安,為天下可以減少災難,唯一的辦法就是要人間菩薩招生。
問題提示:
-
請說明佛法的文字為什麼會變成了那麼難懂的道理?
-
所有的宗教的共識都是說你要造福人間,為什麼?
-
我們常常說「退一步,海闊天空」,是不是就是〝轉一個心念〞的方法?這也是一種修行嗎?
-
我們要學佛就要行法,什麼法?菩薩道法,什麼是「菩薩道法」?
-
慈濟這個法門是從哪裡來的?如何做到「菩薩人間化,佛法生活化」的精神?
-
上人對「沒有煩惱」與「沒有擔心」兩者之差異為何?
-
慈濟的法門「無量法門,悉現在前」的意義為何?
-
菩薩安住於實相,什麼叫做「實相」?請舉例說明要如何安住?
-
請說明「一聞能持一切法,令諸眾生得大益」如何受持?
-
請解釋說明「立體琉璃同心圓,菩提林立同根生」對慈濟人的意義?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