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
弟子眾等,自從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在人天六道受報,有此心識,常懷愚惑,繁滿胸襟,或因三毒根造一切罪,或因三漏造一切罪,或因三苦造一切罪,或緣三倒造一切罪,或貪三有造一切罪,如是等罪,無量無邊,惱亂一切,六道四生,今日慚愧,皆悉懺悔。
【名相淺釋】
■ 三 漏 :欲漏、有漏、無明漏。
■ 欲 漏 :在欲界中,心不滿足,欲無止境,衍生出種種煩惱。
■ 有 漏 :在色界中,為追逐欲望而造業受苦,產生種種『有』的煩惱。
■ 無明漏 :無論欲界或是色界,在過去、現在、未來,人心被無明層層覆蓋,
不斷地復制煩惱。
【古今譬喻】
■ 殘疾母親天倫愛
菲律賓一位年輕的太太,因車禍腳傷延誤就醫,必須截肢,治療期間,先生受不了貧困,拋妻棄子而去,太太只好懇求孤兒院照顧三個孩子。慈濟人醫會得到消息,立刻前往關懷,除了贈予醫藥費、營養品外,還用心膚慰與陪伴。知道她想念孩子,就代她向醫院請假,送她去看孩子,悲苦的命運因為愛而轉變,封閉的心也逐漸憋開。
【證嚴法師的叮嚀】
■ 佛法不論在家出家,就是心向佛道,不離開菩薩道。菩提就是覺,覺就是清清
楚楚,每一天要時時警覺自己,防止無明煩惱蔽心。
■ 學佛不要生煩厭的心,因為煩惱項目愈清楚,就愈能知道『我』現在的開口動
舌是屬於什麼煩惱,知道毛病就容易對症下藥。
■ 這念心,生生世世帶著很多習氣,長久的時間不斷薰習,有一些煩惱的習慣,
要探究就要有耐心。
■ 有了迷情、貪念,就漏失一分與生俱來清凈的本性,漏失掉一分與佛同等的慈
悲,也漏失智慧。能知足,就沒有漏失的煩惱,能感恩,就沒有漏的無明。
■ 人人本具與佛平等的心志,凡夫在六道中染著很多習氣,煩惱遮蓋智慧,在煩
惱中不斷翻滾,不斷磨損,這就是凡夫。
【靜思語】
■ 人人本具與佛平等的心志,佛陀的心、佛陀的弘願、佛陀的智慧。
■ 多一分煩惱,減一分智慧。
■ 『漏』是煩惱的別名,意指清凈本性有了磨損。
■ 能知足就沒有漏失的煩惱,能感恩就沒有漏的無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