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嚴法師菩提心要04月25日播出 『零垃圾不是夢』
垃圾,隨著人類活動而來,科技發明帶來快速與便利,但也製造出前所未見的垃圾量,2008年,台灣製造了439萬噸的垃圾,平均一天的垃圾量,就相當於30棟的台北101大樓。或許你會說:反正我再過個幾十年就不在人間了,這麼多垃圾,關我什麼事?但請試著想想,你的子女兒孫、你所愛的人,將不斷在這塊土地上世代繁衍,我們留給他們的,是什麼樣的地球?
2008年12月11日志工早會
「我們雙腳能踏上這一片土地,我們先要有一個念頭——愛。我們要愛地,看看這個大地上多少多少的物資,不管是乾淨的,不乾淨的,不管是很細小的,或者是很厚重的等等,無不都是地載著,而且任憑眾生來破壞、污染等等。大地已經承載得任勞任怨,也已經負重得真是苦。所以我們應該要疼惜這一片土地,我們要愛護土地。」
一、消費前三思
一項商品從設計、生產製造、運輸到販售點,接著到消費者的手中使用,最後變成垃圾丟棄,整個過程,無不都是在消耗地球的各種能源,因此,要落實零垃圾,第一步就從克制消費欲望開始。
2008年12月11日志工早會
「我們雙腳能踏上這一片土地,我們先要有一個念頭——愛。我們要愛地,看看這個大地上多少多少的物資,不管是乾淨的,不乾淨的,不管是很細小的,或者是很厚重的等等,無不都是地載著,而且任憑眾生來破壞、污染等等。大地已經承載得任勞任怨,也已經負重得真是苦。所以我們應該要疼惜這一片土地,我們要愛護土地。」
一、消費前三思
一項商品從設計、生產製造、運輸到販售點,接著到消費者的手中使用,最後變成垃圾丟棄,整個過程,無不都是在消耗地球的各種能源,因此,要落實零垃圾,第一步就從克制消費欲望開始。
2008年12月24日志工早會
「消費越多,垃圾就會越多。消費,那就是浪費資源,還有垃圾多了,不都是污染到地球嗎?垃圾多了,而且空氣也被污染,污水污染了大地,所以我們所住的地方,不管是頭頂的天氣、空氣,或者是腳下所踏的大地,都是被污染了,不過,這樣的環境,過去我們都不知不覺,人人都是盡情地享受消費。其實,我們假如好好地靜靜地想一想:人生幸福的生態方式,要如何才能滿足,才算是我們幸福的標準?其實幸福的標準,物質是不是能滿足我們心靈的幸福呢?這種消費心態只是一時間的快感──我看到了這樣的物資,我喜歡,我愛,所以我去消費。那只是滿足了一下下而已,它的滿足感不持久。」
二、物命要尊重
2007年11月08日志工早會
「感恩多少多少的慈濟人,在我們的社會每一個角落,大家在推動環保,在這個環保場裡,學會了要惜福,要造福。惜福就是要疼惜物命,可以用的,就是要對自己來說,要多去利用。所以我們要多多利用物資,而且再回收回來的,也可以變成了我們環保道場的裝飾品。很多的環保,不管是硬體的,不管鐵皮撿回來了,也是要再利用;柱子、板子撿回來,還是要再利用。從九二一以後,這種大愛屋或者是學校,回收回來都是變成了我們每一個環保場的硬體的場所。有的欲念很大,走入了環保場以後,就會收斂了,收斂了自己。小孩子看到了,也知道要如何疼惜大地物資,連小孩子也知道要如何勤,除了讀書以外,把時間也用在環保場裡面,了解這個天地萬物,我們要感恩尊重而愛惜。」
三、垃圾全分類
搜尋一下我們所要丟的垃圾,可以發現其實有百分之六十屬於可回收的資源,百分之三十是廚餘,真正要丟到垃圾車的只有百分之十,因此想要達到零垃圾的目標,就要徹底將垃圾全分類。
2008年04月17日志工早會
「慈濟人,這將近二十年了,身體力行,變成了一種的常態。所以全民推動,的確,應該是要算是台灣為起點。這都要感恩所有的慈濟人。這一些事情做起來的確很簡單,簡樸的生活,這都是要堅持、要恆持。生活若能這樣堅持下去,而且長久這樣恆持下去,真的就是地球,就有希望,就會得救。期待我們人人恆持,還要堅持,做好我們的本分事,地球人的本分事。」
四、回歸簡單的堅持
2008年11月,證嚴上人行腳台北,當時的回收價格降到最低點,上人特地與環保志工座談,再次說明當時做環保的理念與堅持。
2008年11月9日北區環保志工座談
「我在台中幸福人生的講座第一場說出了環保,我開始在說話時,大家就會有掌聲,我是覺得,有的人若是說幾句,會說,掌聲鼓勵一下,我聽了實在是很難過,人若是在鼓掌,就斷了我要講話的思路了。所以說話中,聽到大家掌聲起,我就說,拜託你們,若要用鼓掌那兩隻手,拜託你們替我去做環保。那時候只是用這樣的意,希望讓市容美一些、乾淨一些,讓紙能回收再製,來做紙箱、紙板,或是較粗的紙,將廢物再利用。那時候都沒有想到,到底我們去收回來,我們能賣多少錢。一點點都沒去想到。各位菩薩,人人的愛心是為我們的子弟,為我們住的這塊土地,所以希望我們人人都要重視環保,環保是我們現在世間全世界的一大學問,所以,還是,你們若人人讓師父做後盾,有沒有辦法?那麼多人,我再怎麼依靠也不用怕倒下去。所以,你們若有信心,我就有信心,這樣好嗎?好。」
2009/04/25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