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31, 2009

有一天我老了,也會.... [好文章-非來自慈濟]


有一天我老了,也會....
周六一大早,還在賴床,電話鈴聲打斷了我的清夢,原來是媽:「中午要不要帶孩子
回來吃肉羹?」
「可是我答應孩子今天去麥當勞吃早餐耶!」媽仍不放棄:「把那個錢省下來啊!開車回來才十分鐘。」
我心裡想:孩子一定喜歡吃漢堡,不要吃肉羹。果然,在我猶豫時,老大、老二一個
搖手、一個做拜託狀,大家都期待一周難得一次的早餐會。
於是我告訴媽:「等我們討論好再打給妳好嗎?」媽有點幽幽地回:「好吧!」
電話一掛,孩子們同聲說:「不要啦!我們說好去麥當勞的。」
我告訴孩子:「外婆的目的根本不是要我們去吃肉羹,她是想看我們。」
「可是我們上星期不是才回去給她看過?」
我知道單以這個理由要更改原計畫有點不合理,便告訴孩子:「有一天我老了,也會打電話給你們說:『兒子啊!要不要回來?我烤了蛋糕哦,帶孩子回來吧!』如果兒子回答我:『蛋糕到處有得賣,我今天沒空啦!』那我會很傷心。」
四歲的小女兒馬上說:「我不會。我會說好。」結果我們協議:早餐照原計畫,晚
上去外婆家。
媽媽知道了好高興:「那我晚上再煮肉羹。」
下午加完班,趕回家和孩子、老公會合,爸媽看到我們好高興。我們魚貫進入廚房
盛肉羹,大人小孩嘰嘰喳查地聊天,媽媽開始訴說她的五十肩每天折磨著她。我問她
:「有沒有去做復健?熱敷?」
「有啊,都沒有用!」...於是,我深深了解到媽媽要的不是醫療資訊,而是兒女
的關心。
走進廚房,看到一向愛乾淨的老媽心愛的鍋子蓋都沾了厚厚一層油垢,便用鐵刷用
力把它們刷洗乾淨,一面刷一面想到:媽媽一定是沒力氣刷它們了。
她曾經用雙手一手抱我、一手拿鏟子炒菜,也曾用雙手刷遍家裡每一個角落。
她那雙手還曾經握著汽車方向盤賺錢──她是台中第一位女計程車司機……如今年紀大了,她的手累了,卻仍然忍著痠痛煮我們愛吃的肉羹麵、炒米粉,然後打電話叫我們回家。
我再忙再累,都要常常回娘家洗鍋子;也希望有一天當我年紀大了、手也不再靈光時
,孩子們記得回家幫我刷刷鍋子。
不要只關心小孩,有天我們也會老唷!
記得在花蓮門諾醫院長廊上看見的宣導海報:「記得寶寶是一歲又...個月長第一顆
牙齒,卻不記得父親最後一顆牙是什麼時候掉的。」你记得吗?

Tuesday, July 14, 2009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生善滅惡滅罪生福

我們平時學佛,要常常記得:「我們心中懷有與如來平等的如來藏。」
這念善心要時時發揮,發揮我們的善,才能夠滅除了惡;滅除了惡,善念才能夠不斷產生,這樣就沒有什麼障礙了。
障礙就是來自於那一念惡,來自於「惡」現行去障礙他人;既然造了因緣、就有果報--別人就來障礙我們了。所以無因不成果,所以因緣果報都是自做自受。復應各起四種觀行,以為滅罪方便。」
那下來一段文是這樣說:「無諂無障,正是生善滅惡之時。」無諂就是無諂曲的意思,這個無諂曲就是叫做直心。
有的人會說:「我說話只是比較直而已,我並沒有想要去傷害他。」是啊!雖然說是「直」,雖然我們為人很直,但若有時我們這念善心沒有培養好,有時候我們的直心,就會含藏著那個瞋癡;那個瞋與癡若還沒有去除,直心也會去傷害人。
所以孔夫子的弟子,子貢問孔子說:「貧而無諂,富而無驕,這樣好嗎?」
因為我們大家都知道,孔夫子的弟子中,子貢他就是最有錢的人,常常聽取孔夫子的教育,所以他就知道--「我們若是貧困,也要有我們自己的品格;不能因為貧困,我們就一直去奉承有錢的人。若是如此,在孔夫子認為這是沒有品格,那貧而不守道。」
所以子貢聽了後他就知道了--「孔子的道理很正確,教育我們:「貧困的人若無諂,無諂曲,是好的。』但反過來,我有錢,我若是能夠無驕呢?也就是像那我這樣有錢的人,若是能夠不驕傲,這樣好嗎?」
「很好啊,『貧而無諂,富而無驕』是很好。」但是孔夫子接著又說了:「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
意思是說--「貧」,我們能夠雖然貧困,不過我會窮得很快樂;我自己知道,我的生活境界就是如此,我不會受到貧困而來煩惱我的心,所以我能夠安貧樂道。這樣如此貧而樂,安於貧的環境,我能夠很快樂在這個道上。

就如似顏淵很貧困,但是他很安份守己,而且很認真用功,所以孔子常常就在讚美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現在說的「無諂」就是在「貧而樂」這種很單純的心,這種直心無諂曲。像這樣,雖然是貧窮,但是他也能夠守戒奉道,這就是無諂的意思。
也能說我們人與人之間,大家的心都守於善心,守於與佛平等那念清淨無染的那分愛,對人直心,那就不會有什麼樣的錯誤,就不會犯錯。
要不然我們人若聽到說:「無諂曲,這樣就無障礙。啊我是最直了啊!我直話直說,不論你是心裡高興或不高興,我直話直說。」這樣就會得到很多的惡緣,像這樣,我們的那個直,我們自己的心,不知是念頭正不正確。你自己的念頭若不正確,你的直也會傷害人。
所以大家要很用心聽這兩個字--「無諂」要很用心去了解。
「無諂」不是直而已,還要先能夠做到人人的心在善念當中,這樣的直心就對了;我們的心念若不正確,那樣莽撞的直心就會傷人。
所以這個地方所說的「無諂無障」,那就是直心。那種善的直心,這就是無障礙;我們的心若念念都正確,所做的無諂那就是無障礙。
這「正」是生善,這個「正」字就是「直」;「正」就是「無諂曲」。那這就是生善滅惡之時。
所以這大家都應該要知道,你們讀到這段文字,不是說「正是」不是,是「正」是生善滅惡之時。
若你在讀《水懺》時,那這就是我們若有正知、正見、正思惟,這才是真正的我們能生出我們的善念。這分的不諂曲,自然是滅惡之時。
所以我們的心時時要「正見、正知、正思惟、正業、正念…等等」全部都要正,在八正道裡中。之前我們說過「三十七助道品」,所以我們要好好守持住。

古人這樣說:「寧可輕善做過頭,不可好事錯過去。」這就是我們慈濟人常常在說的:「好事情不怕做太多,寧可做過頭,不可讓好事就這樣把它錯過。」這就是如何能幫助我們滅罪?這簡單讓大家能夠常常記住--「好記,好做;好事,好做。」做就對了!
所以說「正」是生善滅惡之時,心念常常知道做好事,做就對了,這樣我們就能夠滅罪滅惡。

「生善滅惡」這四個字,就是表示說懺悔的功德。我們若不懺悔,那個惡一直積聚在我們心中,那個壞的習氣都常常在我們的行為中;習氣沒改,就表示我們的煩惱沒去除;那煩惱沒去除,就是因為我們都沒有將法用在我們的心。
所以水能洗滌垢穢,法水能夠滋潤我們的心地。
我們心地有法水滋潤,我們的智慧才能夠增長;增長智慧,才能夠防範無明。所以智慧尚未增長之前,我們要把煩惱洗除;洗除煩惱後我們要趕緊增長智慧。智慧增長,我們才能夠有辦法防範。
所以懺悔就是洗除我們過去那種的無明。意思也就是說「改往修來」--過去既然我們有錯誤,有無明在心中;我們現在知道了,我們用法來治我們自己的心,我們趕緊改變我們自己的行為,這叫做修來。
我們只會改不會修,很快的那個煩惱就又回來了。所以懺悔,就要不斷、不斷改往,我們就能夠增長我們的智慧;智慧增長,就會做善事了。
所以要有懺悔就是要用功;用功呢,我們則要身體力行,這叫做積德。那「內能自謙」就是「功」,「外能禮讓」就是「德」,所以我們能做到那個身與心一致,這叫做「功德」。你若不懺悔,這個功德自然產生不出來。
我們若是沒懺悔、沒滅罪,我們的心常常都是在起煩惱,看人就是不歡喜,好事他怎麼肯做呢?所以還是一樣,不斷來教我們生起懺悔的心,我們的善念才能夠產生,那這才是真正的我們要「起觀」。
我們要如何來「起觀」呢?要能夠懺悔,但是怕我們的懺悔不清淨,所以又另外再用一個方法,好讓我們真正的徹底了解,自然我們就能夠懺悔。
怕我們不虔誠懺悔,怕我們懺悔之後,我們無明又再覆蔽回來,所以因為如此,所以教我們又要再「起觀」,我們的心還要再進一步,用那真正很微細的去思考;那思考我們才能夠說,好好真的很穩當修行。

經文中說:「復應各起四種觀行,以為滅罪方便。」
什麼叫做四觀,何等為四?「一者觀於因緣,二者觀於果報,三者觀我自身,四者觀如來身。」
第一就是要「觀因緣」,這個觀因緣就是要「令悟諸法無性故」。
其實,在世間中,你是在計較什麼?那諸法無性,你要和什麼人計較?
我們若要和自己計較,我們要去想,我們過去說過的形命無常,你是和年輕的自己計較,或者是和老年這時候計較呢?因為昨日已過之事情,要再求昨日又回來,了不可得啊!計較什麼呢?
對與不對,我們要反省就對了,不必計較啦!自己都不必計較了,為何要與別人計較呢?
那看到別人有錯誤呢?我們為什麼要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呢?我們若能夠對方的錯誤,我們現在是在修行,要先想該如何能夠盡量和他結好緣?當看到他若有錯的時候,我們才有因緣能夠趕緊來勸他;若是勸得動,他能夠改過,那我們就恭喜他。
若是不能夠改過呢?
就像似佛陀將要入滅時,阿難很憂心,於是前來問佛陀說:「佛啊!您在世時,僧團就還有很多難調難伏,無法調伏的人。佛啊!您若是滅度後,這些無法調伏的比丘,我們是要如何來調伏他?要如何教他?尤其是在未來。」
那佛陀就說:「你們盡量,能夠教的盡量教,感化他、度化他。若是沒辦法呢?那你就由他去吧!」
對啊,不然要怎麼辦?
有時候我就會說:「為什麼你就要這麼生氣?」他會回答:「我就是什麼人如何、如何!」我說「那是他的錯誤,你為何氣成這樣?」他就說:「我就是很氣我自己,為什麼無法去影響他?」
你看,到底是與別人計較,還是與自己計較呢?
我們自己真的要想、要了解--「我到底做到了嗎?」若經過審思的結果,認定我已經做到了,看到別人的錯誤,我們就好言好語來勸說他。
佛陀在世時,都仍有這種剛強難調伏的人,何況我們現在呢!所以雖然我們要自修,我們也還要度他;若他仍無法被度,我們自己要趕快去修才對,不必計較。一切因緣性空,計較也沒有用。
雖然是因緣性空,不過師父常常對大家說:「我們就要和人結好緣,因為我們若和大家結好緣,我們才能有一粒可以度化他的種子。」
因與緣是看不到、摸不到,但是最後就是能成就「果」,所以我們要去了解那個性空的道理。就像是這粒種子,這雖然是一棵樹的種子,是不是這粒種子它就能長成樹?還不夠,因為它本來雖然是那個樹的種子,但是沒有其他來把它助緣起來,這粒種子也沒用。
「種子」就是這個「因」字,徒有這個因也沒用,所以就要有土、有水分、有陽光。
樹要如何長大?你沒有土壤也不會長大!你說土壤裡自己有樹嗎?也不是。
你有種子、有土壤那樣就能發芽嗎,也沒用,也還要有水分。
你說只要水,若沒有土壤、沒有種子,只有水就能夠長出樹嗎?也是不會。
所以說起來這些東西,若沒有合在一起,就無法將它開啟。這就是性空--水有水的性,土有土的性,種子有種子的性,所以這個性若全都將它分開,就無法成就任何東西。
就像我們人,我們若是缺父精、缺母血,我們要如何成為一個人?那麼一個人生長,也要有四大假合人才能夠健康。
總而言之,若沒有結合起來啦,分開都是性空、都是空;這些因緣全部都合起來之後,才能夠成就其他。
所以因緣就是諸法性空,這因緣就是需要靠諸法來把它結合在一起;這些因緣法若散開了就是空的啦,所以這種真空。但是把它結合在一起,真的是妙有。
所以若是談到因緣,真的是很有趣。你如果常常在種菜、出坡,明明撒下去的,就是一粒一粒的種子,幾天後就看到土地上冒出來了。那個一粒一粒的種子,你若用心去將它剖開,或者是去用顯微鏡,去看它裡面有什麼,什麼也沒有。所以沒有全部合起來那當時就是「妙有」,其實分開了什麼都是「空」的。
所以我們學佛、學法,我們就是要去透徹了解--「到底諸法是如何來的?」其實就是:「分開了就是空,真的是諸法無性、諸法性空!」
我們現在開始,就要來了解這四種。我們先知道因緣,因緣若不和合,一切都是空!
好吧,大家時時多用心啊!

人間菩提--素食減碳養慈心 The Importance of Becoming Vegetarian

 

生活簡樸倡素食
健康減碳無疆界
改變心念救生態
守護大地需及時

 

八大工業國高峰會,最後一天議程中,各國領袖是共同商討糧食安全問題。其實糧荒與地球暖化息息相關,這也是慈濟志工一直以來努力推動素食齋戒的原因。證嚴上人說,我們要改變我們的生態,就要從我們自身的心態開始,以清淨心,真誠付出行動,才能真正為地球盡心力。
八大工業國高峰會,最後一天商討糧食安全議程,糧食的危機其實與全球暖化息息相關。守護地球可以怎麼做呢?就在比利時的根特市,市政府從五月開始,鼓勵市民用吃素來取代葷食,推動每週一天茹素的活動,一年下來,減少的排碳量,相當於兩萬輛汽車的總和。
證嚴上人開示:「我們也體會到大地在發燒,讓我們整個環境空間總是都在異常的變化中,我們更應該要用心、要體會、要真誠、真正的付出行動。」
同樣用行動響應減碳還有在高雄的中山小學,全校兩千多位的師生連續五天的午餐都吃素食。學童們知道素食不傷害動物,更是愛地球;還有在緬甸寺廟的住持,也在慈濟志工的帶動與協助下,展開齋戒護生,為愛地球盡心力。
證嚴上人開示:「心態不改,生態就會不斷地惡化下去,農業、土地無法供應,乾旱或是水災、土地污染,那在那個時候,真的會鬧糧荒,這就是我們人類要好好提高警覺。」
從飲食習慣開始,小小的改變,就能為減緩全球暖化做出大大的貢獻。素食齋戒,不只減碳救地球,更能健康淨化身心靈。
2009/07/11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烏龜報恩

有一則寓言故事──

    有位年輕人,與父親相依為命,靠著一塊小小的農田來維持生計;雖然家境貧困,但是父慈子孝,日子過得心安理得。

    時間一年一年地過去,父親年紀愈來愈大,體力逐漸衰退。雖然他們的田地並不大,但只靠年輕人來拖犁耕田,仍然感到吃力。有一天,父親取出多年來省吃儉用存下來的一筆錢,要兒子到城裡買一隻牛回來。

    年輕人走啊走,走到河邊,覺得累了,就坐在石頭上休息。遠處傳來幾個小孩子嬉鬧的聲音,他感到好奇,尋聲走去,看見幾個小孩拿著竹子敲打石頭,但是那些石頭好像會動,仔細一看,原來是五隻烏龜,一隻比較大,四隻比較小。小孩們將烏龜翻過來,像轉陀螺般使烏龜團團轉,還用竹子打牠們,要逼牠們將頭伸出來。

    年輕人覺得很不忍心,向這群小孩說:「你們為什麼要玩弄烏龜呢?牠們一樣是生命,也會痛、也會怕啊!」這些孩子不高興地說:「好不容易才抓到這隻母龜和小龜,我們愛怎麼捉弄就怎麼捉弄,不關你的事!」

    小孩們故意用更殘忍的手段虐待那些烏龜,年輕人又說:「子女看到父母被人虐待,心中會很難過;父母看到子女受災殃,也會很痛苦!你們還是放了母龜和小龜吧!」

    這些孩子仍然無動於衷,而且用繩子將五隻烏龜綁成一串,甩來甩去。年輕人問小孩要如何處置這些烏龜?他們說要賣給別人,年輕人問他們想賣多少錢?他們隨口說出一個很大的數目,年輕人摸摸腰
包裏的錢──如果把錢給了小孩,就沒辦法買牛了。但是他看到烏龜被虐待,實在不忍心,於是毅然將所有錢都給了孩子們。

    年輕人看到孩子們走遠後,蹲下來小心翼翼地解開烏龜身上的繩子,將牠們一隻隻捧到河邊,牠們抬頭望著年輕人,眼神流露出依依不捨的樣子。

    年輕人說:「去吧!如果那群壞孩子再回來,你們又要遭殃了!趕快游走,讓我放心吧!」烏龜們好像能聽懂似地,游入河裏,但是到了河中央仍再三回頭。

    年輕人回到家,向父親說明經過,父親聽了歡喜地說:「你做得很好!用那些錢救了五條生命,比買一隻牛更有價值!我們身體還很健康,努力工作就能賺回那些
錢。」

    那天半夜,父親忽然聽到「叩叩」的敲門聲,他把門打開一看,竟然有一隻牛站在門口!牛脖子上掛著一張紙條:「烏龜們在河邊收集碎金,換得一隻牛來回報恩人。」

    這雖然只是一則傳說,但鮮活地顯現了兩種看待生命的態度──一種是輕浮草率地對待其他生靈,無視於牠們的恐懼與痛苦;另一種則是大愛普及眾生,即使其形貌與自己有很大不同,仍然尊重、關懷其生存的權利。

    慈悲護惜眾生,是多麼溫柔的心境、多麼美好的畫面啊!期盼大家在生活中用心體會自然之美、生命之美,以寬廣的愛營造一個祥和光明的世界。

人間菩提--典範家庭 A Model Family

優質家教唯父母
以身示教作圭臬
品格為導育學子
心靈和睦世則安

在政治大學教書的蔡良文教授,他不只在課堂上傳遞知識,還會利用課餘時間帶著學生一起做環保。他覺得,環保教育就是要讓學生從做當中親身體會,學習道理,這比他自己在課堂裡頭講大道裡要來的有用;同樣的,蔡良文教授也把環保教育帶進家裡頭,教育自己的孩子。證嚴上人說,每個家庭把自己孩子教好,老師隨時導正學生的價值觀,如此一代傳一代,那麼天下無不是一片祥和。
拿下一袋又一袋的資源回收物,很難想像眼前的他是個大學教授;不只如此,小小環保站裡,還多了許多張年輕面孔,他們都是蔡教授的學生。跟著老師投入資源回收的工作,雙手勞動,讓他們體悟認真就是專業的道理。有的學生畢業了開始工作,還是繼續來到這裡做環保。
證嚴上人開示:「發心,從自己的身體力行,可以帶動無數無數人,普天之下,菩薩充滿人間,都是從一個開始,人人都是這樣一個的種子。」
站在講堂上的蔡教授,除了傳遞知識,還會適時教導學生做人處事的道理與智慧;下課了,他更要求學生要隨時隨地做環保,因為愛護環境,是要從自身做起。回到家裡,他也以同樣的教育理念帶領孩子,自己更以身作則,做孩子的榜樣。
證嚴上人開示:「每一個家庭都能把自己的孩子教得好,自己是老師,把自己的學生方向、對錯清楚,這才是真的,傳道授業同時解惑,一代一代傳下去,相信天下無不都是一片的光明祥和。」
真正的教育是,教之啟蒙,育之善念,傳授人生真正的正確的方向。好的人文典範、也是從教育開始,導正人心方向,才能讓人人走向人生正軌。

從慈濟「大愛無國界」之實踐談 人間佛教的展現

 

釋德傅

 

摘 要

 

本文從證嚴法師倡導「大愛」的理念作出發,經由國際援助與社會關懷的實踐,使佛教普遍於不分宗教、不分國界、不分種族,不局限於臺灣本土,討論如何跨國界,在不同宗教信仰的國家,傳達「大愛無國界」的信念,說明人間佛教在現代佛教中,可作另一種展現。「大愛」一詞,雖非新詞彙,卻已廣為慈濟志業所用,是啟發愛心的「道場」。不同宗教信仰者相處和諧,常見於人道救援的慈濟海外賑災中,不同宗教的彼此尊重,為「救人」有情感的交融與同理心。從實踐層面而言,不宣揚慈濟理念,單純的只是為了救人,因此災民或官方人員,並未感受到傳教的氣氛,受災戶或是前往義診的傷患,也可能從「受助者」的角色成為「助人者」,慈濟基金會救援的工作中,讓受助者得到安慰;從信念層面而言,不必透過語言在當地向民眾詮釋何謂「大愛」,卻能「說明」大愛已跨越了國界,毋需以言語宣揚佛教道理,自然而然能讓不同種族與宗教信仰者,願意參與助人的工作;對於參與援助者能因此體會到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胸懷,同時也為人間佛教的弘揚開展一進路。

關鍵詞:大愛 慈濟 證嚴法師 行經 人間佛教

一、

人間佛教的起源,是來自於太虛法師,他倡導人生佛教,力行佛教改革,而後印順法師闡揚人間佛教,在臺灣有深遠的影響。太虛法師的「人生佛教」因應世俗諦的理論,以提倡五乘共法為主的人乘行,由「人乘漸階佛乘」的基礎,開演出成佛理論;印順法師則是進一步從佛教的思想發展進程上,闡明了人間教佛為佛法的原始性格。

「人間佛教」如一把大傘(overarching umbrella), 傘下所延續的是不是印順法師初衷的人間佛教?藍吉富(1999)認為,就臺灣著名的大道場來看,佛光山強調的是「人間佛教」,所走的「人間性」、「生活性」與「國際性」風格。法鼓山弘揚「人間淨土」與「心靈環保」的理念,在佛學教育、禪修風氣的提倡與國際佛教學術的交流方面成效卓著。慈濟基金會(以下簡稱「慈濟」)走的是社會關懷與救濟路線,在臺灣及國外所從事的社會救濟成果,已取得國際口碑。

由此可見,人間佛教的展現可依時代潮流的遷變而有所不同。本文從慈濟「四大志業(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的發展乃至跨國界,討論其宗教實踐無不與證嚴法師的理念息息相關,法師以「大愛」理念,教示慈濟人面對不同的宗教信仰者,應秉持尊重的態度,雖然世界各個宗教宗教名稱不一樣,但是救人濟世的精神卻是相通的,因此法師對於不同的宗教及其信眾,都是尊重而不比較。慈濟志工們都秉持這分精神落實於當地與社區。較特殊的是,慈濟成立迄今以逾四十一年,海外慈濟人分布地區,截至今年四月,共計有39個國家、252個聯絡點(含美洲、亞洲、大洋洲、非洲、歐洲),證嚴法師始終在台灣傳揚理念,卻不曾親自到海外弘法,即使是法師的座下弟子(僧眾),也沒有在海外各分會點駐錫傳法,但是慈濟在海外的聯絡點仍在正成長中。

證嚴法師的理念,透過其志業的平面與有聲媒體作傳播,成為慈濟人奉行的圭臬,因此法師的理念維繫慈濟志業發展有緊密的關連,如何在不同的國家推廣佛教義理?如何讓不同種族與不同的宗教信仰者所接受?筆者認為最顯著的關鍵,在於證嚴法師的「大愛」思想。

「大愛」一詞,已非新的詞彙,無論基督教或佛教都曾使用,一如基督教或天主教談「博愛」,佛教也曾使用。本文則以證嚴法師所倡的「大愛」理念為主軸,就廣為慈濟志業所用的範疇下作討論。

二、大愛思想與宗教實踐

從佛教來看,「大愛」可前溯自倡導「人生佛教」的太虛法師(1890-1947)回應李姓學者提出的「基督之大愛主義」一文,1 「愛」字含義甚廣,能力尤大,宇宙萬有皆生於愛。太虛法師進一步說明:

故依佛教而言,愛亦由於萬有因緣和合而生,非由執我而生。此在佛教則不名愛,而名之曰大悲心。佛之大悲,乃依觀察眾生之苦惱而發起大悲救濟之心。非由謀自我發展所引起之貪愛可比,故為純善而無惡之大愛,為一切諸佛產生之母,為一切佛法發源之地。

以上可見太虛法師將「愛」定義為一切善惡諸法之策源地,因使人的行為造作,都不出這個範圍。證嚴法師倡導「大愛」為慈濟精神所在,對於「大愛」的詮釋是:

大愛就是不分宗教、不分國界、不分種族。人類需要宗教;宗教,就是要啟發人人的愛心。不論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也好,都能彼此容納。

證嚴法師對於神職人員的看法為:

修女也是「出家人」,同樣是走入大愛,我們也是出家,她們也是出家,只是不同的宗教名詞,可是我們有共同的一念:博愛、大愛和慈悲,同樣的心,只是名稱不同。

在證嚴法師的宗教理念中,宗教與宗教間如能和諧、共處,互相尊重,也是大愛精神的表現。法師所界定「大愛」與「博愛」的意涵是共通的,在面對不同的宗教人士時曾表示,「宗教」就是要啟發人人的愛心,任何宗教都是富有愛心的。

1 篇名為「愛之研究」。慈忍室主人編,太虛法師審定《海潮音文庫》上海:佛學書局。1930年。

我們的愛要普遍於各個空間,要愛普天下之人,只要何處需要,我們有力量,就應該去付出,做一個最有福的人,希望慈濟愛的種子能在全球撒播。愛是相通的,不分宗教。(講於2005年2月10日)

即法師是以人人本有的「愛心」,來淡化不同宗教間的差異,所以當國際間有災難發生時,在海外慈濟人便迅速前往災區提供援助,目的也不在宣揚佛教教義。證嚴法師對於在海外「做慈濟」的慈濟志工,2 並沒有從臺灣提供協助,只是教導他們須「取諸當地,用諸當地」,要因應當地所需,而避免予人「傳教」的印象。例如 2004年12月26日於印尼蘇門答臘亞齊省附近海域發生芮氏規模九級地震後引發海嘯,共有十二國受災。東南亞的慈濟志工在海嘯發生後,立即趕到災區進行救援。

三、宗教合作

慈濟的援助工作,對於伊斯蘭教國家也是以等同的方式,從「急難援助」展開宗教合作的可能,例如:2003年12月26日伊朗發生芮氏規模六點七強震,巴姆市七成房子全倒。為了讓學生能儘快趕上課程,慈濟賑災團親自勘察,以了解伊朗的建築風格及需求,評估當地的營建能力與重建學校。一位協助翻譯何先生,他是甘肅東鄉族的回民,信奉伊斯蘭教,相當瞭解伊朗人的生活文化,對於慈濟的援助很感動,他說:「希望穆斯林都是慈濟人,3 慈濟人都是穆斯林。」這話顯見慈濟志工們在伊斯蘭教國家的融入程度。

當地的人指出,伊朗硬幣背面,有蓮花標誌,也有八瓣葉子,與慈濟的蓮花和八正道,有異曲同工之妙;其實在漢朝時,伊朗早與中國有所接觸。4 蓮花標誌是否從中國傳過去的?雖有待史料的考證,然而對標誌的相近性,證嚴法師說:「他們的徽章,其實我都沒有看過;竟然和我們那麼相近,可見真正的宗教就像大海;就如同溪、河、江;溪就是溪水,河就是河水,井就是井水,水溝水就是水溝水,其實水是一樣的。」5

除了伊斯蘭教之外,慈濟也與基督教團體合作過國際援助方案。例如:1998年與基督教的美國騎士橋國際救援組織攜手合作,援助阿富汗震災,1999年合作醫療援助阿爾巴尼亞難民營。此外以「醫病」、「醫人」、「醫心」為宗旨的慈濟國際人醫會(Tzuchi International Medical Association:簡稱 TIMA)於1996年成立,包含醫院、洗腎中心、義診中心等在內的醫療義診團隊,醫生成員平日在居住地服務,當發生重大災難時,也會跨國緊急支援。

其中有一位專長口腔外科的醫師是基督教徒,曾經參與多次人醫會義診,他在不同的信仰間發現共同點:基督教說「博愛」、證嚴法師說「大愛」。他認為,慈濟所強調的尊重、責任、奉獻、寬恕等,和他的信仰都是一樣,可以藉由醫療服務,體現尊重生命的精神。6

證嚴法師對信眾們宣揚大愛思想,並不凸顯「大愛」與天主教或基督教所說的「博愛」有差別;法師將此二詞詮釋為「相通」與「等同」的。這使有不同信仰的信眾在參與慈濟舉辦的活動時,不會有排他性,或是被迫參與佛教儀式的情形,7 因此吸引不同信仰者,或是伊斯蘭世界的國家的民眾也願意投入慈濟志業。

筆者曾訪談一位虔誠的基督徒陳醫師,他十餘年來在佛教慈濟醫院工作場域,卻又有堅定的信仰。慈濟醫院的志工對於他的不厭其煩,以及詳細問診的態度都十分稱讚,許多經他師手術成功後回診的患者都會這樣表示:「本來我連走路都無法走,看了報紙,人家都介紹陳醫師人很好,很熱心幫我開刀。」「陳醫師很細心問痛在哪裡,也會告訴病人,他要怎麼開刀,讓人覺得很放心。」「在這裡,陳醫師讓我重新站起來,讓我有重生的感覺。」面對回診病友的感謝,陳醫師只是簡單地對病友說:「你要感謝主!」

「感謝主」這是我們經常從基督徒的口中聽到,陳醫師要病友感謝主而不是感謝他本人,他將治癒病人的這一切榮耀,歸於上帝的恩賜。陳醫師對於個己的宗教信仰很謙和地表示,對《聖經》並沒有時常奉誦,因工作忙碌無暇上教堂,但他深信每個宗教的信仰,都是引導人人向善,他也在生活中力求實踐。他對筆者表示:

對病人,我都是盡最大的努力,手術的成敗內心的壓力也很大,連內人都感受到。每次只要有手術在進行的時候,她就無法做家事,直到我打電話給她,告訴她說「手術進行順利」,才真正鬆一口氣。人家說「視病如親」我覺得自己是「視病如子」。我對他們﹝指病人﹞很用心,我的心也是會因為他們的病況而激動,我是真的很用心為他們做這些事。(筆者筆記)

陳醫師在醫院中行事相當低調,他在忙於門診時並不會傳播福音,而是身體力行對基督教的堅定信念。他說會在佛教慈濟醫院一直服務至今,是因慈濟醫院不因他個人宗教信仰不同而加以排擠。他曾經在一次與證嚴法師的談話中,提到自己是基督徒,想知道證嚴法師對於在慈濟場域中有「異教徒」的看法,證嚴法師當下就跟他說:

你是基督教徒,其實你是什麼教,對我不影響,我也不怕你是基督教,只怕你沒有信得透徹而已。如果信得透徹,基督教是博愛,佛教是慈悲,是大愛。博愛、大愛,其實方向是一致的也疼愛人類。只要你把你的宗教信仰徹底、很正確,我也很喜歡。(潘煊, 2004)

筆者也從慈濟志工長年在南非「取諸當地,用諸當地」8 的成效,如南非有位慈濟志工G,9 她的家在一次的意外,10 台灣慈濟人送去十五個貨櫃衣物,在各個部落進行發放,她在接受援助之餘並表示,慈濟人在她最無助的時候伸出援手,就像是上帝派來拯救她的「藍衣天使」(歐君萍, 2003)。

慈濟志工G是位虔誠的基督教徒,她的家人都很喜歡她當慈濟志工,因為參與慈濟志工P在南非辦的慈濟職訓所,其中設有縫紉班幫助當地族人得到很多學校和教堂的訂單,進一步也改善了他們貧困的生活。從2002年初,包括慈濟志工G等非洲裔慈濟志工,開始走入社區,其中最主要的工作之一是照顧愛滋病患,並進行防治愛滋宣導;現在的她不僅天天講慈濟、做慈濟,甚至有時禱告也念「阿彌陀佛」!慈濟志工G說:

假如現在有人問我:「是誰燒了你的房子?」我會告訴他:「我忘了!」如果在以前,我恐怕會找人殺了這些暴徒。現在我要以對人付出關懷和愛,取代心中的仇恨報復。……雖然 Michael (慈濟志工P的英文名子)和我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但我們身體流的血液同樣都是紅色的;正如佛教的「大愛」和基督教的「博愛」都一樣是教我們如何去愛人、去施捨。(歐君萍, 2003)

慈濟志工G表示,在種族歧視的年代,族人根本沒有機會與白人平起平坐;慈濟志工P每次邀請她到他家,他的家人都待她像貴賓一般,讓她感受非常深刻,因此她相信這就是大愛的精神──不分宗教、種族、膚色地去愛人(歐君萍, 2003)。「大愛」與「博愛」就證嚴法師在詮釋下並無差異,「正信」與「信得透徹」而能發揮大愛,才是證嚴法師所在意的。

四、無國界之「行經」

「行經」一詞,是證嚴法師提出類於「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的概念,並解釋其意:「經者,道也;道者,路也」;法師認為,誦經只有「口誦」,身體力行便是「行經」。慈濟行經的場域,如何跨國界,在不同宗教信仰的國家,慈濟志工的身體實踐/行經是融入當地的因素。

2001年美國紐約發生九一一攻擊事件,證嚴法師急籲「驚世的災難,要有警世的覺悟」,發起全球「愛灑人間植福田:一人一善遠離災難」募心運動,透過街頭宣導、發送祝福卡。10月13日(取「一人一善」的諧音)第一場燭光祈福晚會往關渡園區舉行,邀請天主教、基督教、回教、佛教等宗教及企業代表,共同祈求世界和平,表現宗教交流的「大愛」精神。

慈濟開展的「四大志業八大腳印」,11 都是循著證嚴法師所倡導的「大愛」精神。昭慧法師(2003)提到「證嚴法師導引著慈濟團隊,讓他們以直接參與、親手布施的方式,在人與人的真情互動中,體現了『施比受更有福』的真諦,這正是台灣數以萬計慈濟人,畢生辛勞、無怨無悔地追隨證嚴法師的要素。」

2004年l2月聖誕節過後,在印尼北蘇門答臘島西部外海發生巨大海嘯,襲捲十二個國家,三十餘萬人喪生,距震央千里之外的斯里蘭卡,成為罹難人數僅次於印尼的重災區。

慈濟計畫在斯里蘭卡展開救災的工作,賑災醫療團集合慈濟在台灣醫療網的醫護人員前往災區。斯里蘭卡的海軍、巴基斯坦陸軍皆參與慈濟在災區搭建帳棚的行列;一位巴基斯坦的陸軍上校,在參與支援慈濟醫療站與帳棚區時說:「我無法想像有人志願犧牲假期、時間,從遙遠的國家來協助陌生人,這分心讓人感動。」有位醫師說:「我們有從馬來西亞、新加坡,還有台灣來的。很單純就是為了陪伴災民,讓他們感到有人關心。」(邱淑絹, 2005)

慈濟的國際賑災援助過程中,志工並不談慈濟理念,單純的只是為了救人,因此災民或官方人員,並未感受到傳教的氣氛,在感動之餘,受災戶或是前往義診的傷患,也可能從「受助者」的角色成為「助人者」。例如在災區,有一位年約30餘歲的男子拄著拐杖、跛著腳去領取物資,他的親人因海嘯喪生,在慈濟志工們加以的安慰後心情較穩定,他因為懂英文,也跟著在災區(漢班托塔)協助慈濟志工與村民交談。另有當地的居民說:

海嘯以後,我的生命完全改變,對未來毫無希望。但是你們出現了,如神送來的禮物,讓我見證到真正的愛。(邱淑絹, 2005)

一位參與慈濟發放的當地女孩子,也是災民,她感動於慈濟志工生活上的關懷,而陪著慈濟志工去找災民,了解其需要。她說:

從慈濟志工身上,我學到好多,做好多這輩子第一次做的事,每天結束工作時,好多志工都會問我:「累嗎?」我都說不會,因為就算身體會累,可是心靈上的確好快樂。我覺得人生變得有希望了。(邱淑絹, 2005)

以上顯示,慈濟志工的關懷呵護,成了災民重新面對生命的動力,慈濟的醫護人員,在醫療站發放與義診同步進行;義診時必須忍受饑渴與屍臭,一位志工說:

整天只喝幾口帶來的飲用水,四周像是戰亂的樣子,到處都是屍體,有的已經開始腐爛,整個都是蛆,……實在沒辦法忍受那種環境,幾乎所有的居民都逃離市區避難了。我們每天晚上都要開會,評估後續的工作計畫,有時候得靠微弱的燭光,準備隔天需要用的藥物和物品。(邱淑絹, 2005)

在環境條件相當惡劣的情況下,慈濟志工也是處於與災民相同的環境裡;他們敘述身體勞動的過程,並沒因為累而不做,或是面對周遭環境惡劣而產生厭惡的態度。有當地的慈濟志工說:

總覺得當志工就是「找麻煩」,就是找出需要我們幫助的人遇到的麻煩,並想辦法讓他們的麻煩,不再是麻煩。如果說海嘯是真主給我們的考驗,讓我們學習悲傷是不能幫助我們,而是盡心盡力去幫助別人重新獲得幸福,自己也會得到快樂。(劉雅嫻, 2005)

另有參與義診的印尼醫師A,提到他在災區被通知前去為一位搬入慈濟所搭建的棚區婦女接生,他說:

雖然這不是我第一次接生,卻是第一次在這樣設備不足的地方接生,其實我蠻緊張,只能憑經驗而已,在大家一致加油中平安產下一名女嬰,我建議那寶寶取名為Suchi Karmila因為印尼文Suchi是「聖潔」的意思,讀音很像「慈濟」,是紀念也是感謝。(劉雅嫻 2005:172)

不同宗教信仰者相處和諧,常見於人道救援的慈濟海外賑災中,他們彼此尊重,為「救人」有情感的交融與同理心。慈濟在救援的工作中,讓參與者實際「用手做」、「眼睛看」、「耳朵聽」,讓受助者得到安慰,而不用透過語言在當地向民眾詮釋何謂「大愛」,慈濟志工的愛心付出是「行經」,也讓受助者感受到佛教的慈悲行誼。

五、結

「大愛」是慈濟信眾志工在「行經」時,已跨越了國界,毋需以言語宣揚佛教道理,自然而然能讓不同種族與宗教信仰者,願意參與助人的工作;對於慈濟志工則能因此體會到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胸懷。印順法師(1998)曾在著述中提到:

成佛,即人的人性淨化與進展,即人格的最高完成。必須確定人間佛教決非同於世間的慈善事業,是從究竟的佛乘中,來看我們人類,應怎樣的從人而向於佛道。

印順法師向筆者就「人間佛教決非同於世間的慈善事業」作說明,這句義涵是建構於「自利利他」須發「菩提心」為立意的;也就是說,沒有發菩提心與自利利他,那麼所做的助人工作,只能算是慈善事業而已。

從上文所述,慈濟以大愛精神與理念,無論從不同宗信仰者,乃至推動到海外的不同國家、族群,這種「無國界」的「大愛」顯然有相當大的包容性,讓參與慈濟工作的人,能在「利他」的助人行為中,同時也能「利己」。

慈濟在「精神上」雖然沒有直接承襲印順法師思想體系,但是在「行動上」則是將佛法落實於生活中的「人間」佛教,以「行證」體現佛法。如伊利亞德(Eliade 1959:86)提到:「所有真實的宗教經驗都是反映一種(宗教人)不懈的努力,去揭示萬物的根源、終極的實體(的顯現)。」所以宗教經驗的本質,並不是脫離凡俗世界以外去尋找另一種以離群為目標的生活,而是融入於生活。

慈濟的場域提供慈濟志工們行菩薩道的慣習,流動性與多元性的場域空間,形成一套修行系統,同時也跨足國際,進入不同宗教信仰的國家,將佛教教義落實為大愛行動,而不再局限於台灣本土,因為融和異文化與族群,為「人間佛教」從實踐層面其發展與時代意義,值得關注。

參考書目

邱淑絹等

2005 《微笑吻走了淚滴:在斯里蘭卡南部小鎮相遇》。台北:慈濟人文志業中心。

慈忍室主人編

1930 愛之研究。《海潮音文庫》。上海:佛學書局。

劉雅嫻等

2005 《真理的痕跡:走向復甦的亞齊》。台北:慈濟人文志業中心。

潘 煊

2004 《證嚴法師琉璃同心圓》。台北:天下文化。

歐君萍

2003 第一位非洲裔慈濟志工:葛蕾蒂絲。《慈濟月刊》435:22--23。台北:慈濟人文志業中心。

釋印順

1998 佛在人間》。台北:正聞。

釋昭慧

  1. 佛教慈善事業的一個範例:慈濟整治印尼紅溪河之成效與意義。《法光學壇》7。

台北:法光佛研所。

Eliade, Mircea

1959 “Methodological Remarks on the Study of Religious Symbolism” in 《The History of ReligiousEssays in Methodolog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作者介紹

姓 名:釋德傅

單 位:台灣慈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職 稱:講師

1 篇名為「愛之研究」。慈忍室主人編,太虛法師審定《海潮音文庫》上海:佛學書局。1930年。

2 海外的慈濟志工不乏台商與華僑。

3 信仰伊斯蘭教的信徒,稱為「穆斯林(Muslim)」

4 自651一798年間阿拉伯來華使節達到39人次之多,阿拉伯、波斯穆斯林來華經商或旅遊者更是絡繹不絕。頻繁的友好交往和經貿往來,一方面促進了中國和阿拉伯、波斯地區間業已存在的傳統友誼。阿拉伯、波斯的商人和旅遊者往來中國的路線是:從陸路來的自波斯經中國的新疆沿絲綢之路到達內地長安和洛陽等地;從海上來的則由波斯灣出發繞馬來半島到達我國東南沿海各商埠城市。我國史書還記載了阿拉伯、波斯商人在長安及沿海各地經營和生活的情況。他們在唐、宋王朝的許可下,生活在廣州、揚州、泉州、杭州和長安、開封、洛陽等地。他們按照自己的信仰和風俗習慣過著平靜的生活,在那裡興建情真寺和墓地,不少人久居不歸,與當地居民通婚,繁衍後代,逐漸形成了早期中國穆斯林群體。參考網址: http://210.0.141.99/big5/islm (中國伊斯蘭協會)之 中國伊斯蘭教。

5 2004年2月9日證嚴法師對伊朗勘災團會議講話。

6 詳見2003年9月16日出刊之《慈濟道侶》424期第一版,李委煌報導「海內外醫護志工花蓮團圓」。

7此處所指的佛教儀式,諸如:禮佛、梵唄、法會等。

8「取諸當地,用諸當地」一詞,乃是證嚴法師對海外慈濟志工在當地「做慈濟」的基本精神,須「就地取材,自力更生」,期許讓國際的人士知道:從台灣移民過去的僑胞都很有愛心、願意回饋地方,希望能藉此維護台灣在國際的形象。證嚴法師曾對有意在海外推展慈濟志業的志工說:「到了外國,要記得腳踏別人的地,頭頂別人的天,生活所需都是利用別人的資源,所以要『取諸當地,用諸當地』,先去愛人,才能得人的愛;將大愛種子帶到僑居地去耕耘、播種,希望在當地開出愛的花果。」

9本文中所使用的慈濟志工名子,皆用代號表示。

101994年南非政權轉移,慈濟志工G位在夸瑪庫塔(Kwa Makhutha)的家也付之一炬,造成這場悲劇的是慈濟志工G先生的外遇對象;她唆使一群年輕人丟擲汽油彈,企圖殺害慈濟志工G的兒女,所幸大火只燒毀她的屋子,慈濟志工G和子女們都倖免於難,但是她卻是充滿恐懼與怨恨。

11 「四大志業八大腳印」即是指慈善、醫療、教育、文化、環保、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社區志工。

Sunday, May 31, 2009

證嚴上人開示(人生是堂生死課程 )

生命的美好或坎坷,都是其來有因的,有的人很富有,而且身體健康、聰明能幹,學問又好地位又高,一切的美好,似乎都集中在一個人的身上。也有讓人感到很心 疼的人生──一生下來就在破碎的家庭、就是殘缺的身體,生長在很惡劣的環境,好像所有的坎坷都落在他身上,這種人生真的是很悲哀。

有的人雖然富有,但是身體、心理卻不健康;也有的是家庭很窮困,但是心靈、身體都健康,又富有愛心與良能。這樣的人生雖然家境窮,教育不高、沒有什麼地位,卻一樣可以過得非常幸福。

什麼樣才是身心健康的人?有的人身體很健康,但是心理不健康;這樣的人生,不管是富有或貧窮,都是苦不堪言。只要身心平衡健康,不管是富或貧,都會過得很幸福。可見人所擁有的名利或是地位,並不是一個人最好、最幸福的人生背景。

不論是處於何種地位,只要心中有無窮無盡的力量,便是真正最好、最幸福的背景;能夠無我的付出,就是可愛的人生。有些人過去的人生很懵懂,雖然富有財物,也有學問、地位,但是,到了人生的終點,心靈卻很痛苦。我們曾經輔導過很多病人,撫平他們的心靈創傷,陪伴他們走過坎坷的人生,甚至陪伴他們走到人生的終點。

面對人生的終點,當我們幫助對方時,可以更加警惕自己──人生無常,要即時發揮使用權。也可以看到凡人總是在生死之中徬徨,那種無助以及不捨的情境,我們 都會想盡辦法,運用智慧去關懷,解開他們的徬徨,讓他們輕安自在。人生的生死──生是死的起點,死是生的開頭。我們知道是這麼一回事,所以可以藉由「人生 教室」,讓我們上一堂生死課程,學習正確的生死觀念。

因為我們的心很容易起伏,所以要照顧好。人生中的地位、財富,哪有永久的?才華也有消逝的一天,而且爬得愈高,跌得愈痛。我們要做個平穩、踏實的人,真正 能付出己力去幫助人,才能開創美好的人生,同時也能體會到為人付出的感覺真好。學佛就是要學會去除煩惱,才能明心見性、輕安自在。

Tuesday, May 12, 2009

證嚴上人開示(邁入慈濟四十四年新年輪)

顧好心念、莫踏空步;把握分秒、對準方向,
念念虔誠、步步踏實,精進啟動四十四年新年輪。

今年農曆三月二十四日,慈濟成立四十三周年,舉辦第五百三十二次藥師法會——一年十二個月,再加上農曆五年兩閏,總計度過五百三十二個月;全球有十六個國家地區、一百一十一個社區道場,超過兩萬五千人同步參加精舍藥師法會。
民國五十五年「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成立,為了感恩護持志業的大眾,並祝福苦難眾生,立下每月農曆三月二十四日為「藥師法會」日,也在這一天對花蓮地區的慈濟長期照顧戶發放、義診、義剪。
四十三年來,時間開闊了空間,從最初花蓮三十位家庭主婦的「竹筒歲月」開始,慈濟已遍及全世界;人與人之間也日益增長,如今全球四十七個國家地區有慈濟人,慈善足跡更踏過六十九個國家。
感恩全球慈濟人四十三年來,用至誠無染的心投入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念念虔誠、方向正確,步步踏實、用心付出,成就今日整齊、浩蕩的隊伍;將愛落實在家庭、社會、國際。
四月二十日開始,慈濟邁入第四十四年新年輪,期待慈濟人照顧好一念心、莫踏空步;要把握分秒、對準方向、踏實精進——不只跟隨,還要靠近跟緊;不只前進,還要步步踏實。用單純心修行、用感恩心付出,以慈悲和智慧膚慰世間苦難。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以己為舟、以法為舟)

大清早聽到外面淅瀝不斷的雨聲,據氣象局報告這是春雨!春雨降臨,我們就知道春天已經來臨了。
四季有春、夏、秋、冬,而人的一生則有生、老、病、死;四季輪流交替,但人生的過程卻只有一次,我們無法回頭再找到可貴的年少時光,所以,不論是少年、中年、老年,我們一定都要好好珍惜、發揮良能。
生、老、病、死是人生正常的過程,生與死也是人生的「必然」,不只是凡夫眾生,即使是佛陀和他的弟子也都必然經歷呀!
佛陀年邁時,他的弟子舍利弗也很老了,那時舍利弗在摩羯陀國養病,但是病況沉重,終至回天乏術。一位年輕的比丘就把舍利弗的衣、缽等遺物很恭敬送到祇園精舍。
這位年輕比丘看到佛陀弟子阿難時,非常悲痛地說:「尊者,舍利弗大師已經走了。」阿難聽了心如刀割,他很難過地說:「這是一件大事啊!我們應該把這些遺物送到佛的面前。」於是兩人很莊重地捧著 舍利弗 的遺物來到佛的面前。
阿難說:「當我知道這個消息,心裡很悲痛,好難過啊!」說完又禁不住痛哭流淚。舍利弗生前肩負著佛法教化的使命,與阿難的交誼也很深,因此阿難非常傷心。
佛陀就跟阿難說:「人生的生、老、病、死是如此自然,你為何這麼悲痛呢?」阿難說:「佛陀,您的負擔這麼重──要拯救普天下的眾生!如果舍利弗常住在世間,他就可以代佛陀教化眾生,施教淨化人間於一方。但現在他走了,那您的教化重任就少一個人來分擔了,我當然會很心痛啊!」
佛陀說:「阿難,你不曾聽過我所說的一個譬喻嗎?一棵大樹,當它要枯萎時不一定是從根開始,有時它會從枝葉開始枯黃、掉落,雖然我仍住世,也很需要弟子來輔助弘揚佛法的教育,但是人生性命的長短必須看個人與世間的因緣而定,我也無二致;現在舍利弗走了,不就好像那棵大樹有一片枝葉先枯萎了。」
佛陀又說:「人生的過程、天下萬物的道理都是如此,要靠誰呢?要靠自己!要『以己為舟、以法為舟』呀!世間如大海,從此岸到彼岸很辛苦,在大海中的小島上可稍為休息,然後再往前邁進。總之,事事都要依靠自己啊!」
「人人都要『三自皈』──因為人的本性即為佛性,所以要皈依於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人人都應自覺,不可以想要依靠別人。」
這就是佛陀的理念。大地有春回之時,而人生卻沒有第二次的年少,佛陀和他的弟子也都一樣,有青年、中年、老年,乃至入滅,但是他們懂得珍惜,少年時為法追求、中年時為弘法而努力,老年時也分秒精進。所以我們也要多多把握時間、精進用功。

Monday, May 4, 2009

清平致富六大生活指標

清平致富六大生活指標

食(蔬食淡飯、少欲知足)
衣(從『衣』而終、物盡其用)
住(留住自然、心寬屋寬)
行(力行減碳、疼惜大地)
育(自我培育、從心出發)
樂(助人最樂、歡喜感恩)


Sunday, May 3, 2009

四住(二)[法譬如水-第95集]

經文】

又復弟子,自從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或因四住造一切罪,或因四流造一切罪,或因四取造一切罪,或因四執造一切罪,或因四緣造一切罪,或因四大造一切罪,或因四縛造一切罪。

【名相淺釋】

■ 四 住 地 :見一切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

■ 見一切住地 :將日常生活中的心境和六根塵境,映入心底,甚至對境而起貪瞋

癡、無明煩惱的執著。

■ 欲 愛 住 地 :因一切欲望愛念而生起煩惱,住在心底起作用。

■ 色 愛 住 地 :貪著世間一切名利而起諸多思惑,住在心底起作用。

■ 有 愛 住 地 :因為有愛的執著而衍生煩惱,住在心底起作用。

【古今譬喻】

夫婦爭餅而不顧大事

一對夫妻,生活不是很好,常為吃而煩惱,有一回得到三個餅,夫妻一人一塊吃得很開心,但是接下來兩個人卻為了剩下的那塊餅,起爭執,後來決定拿這塊餅為賭注,以禁語的方式來論輸贏,誰先開口說話就算輸,輸的人要認命看贏的人吃,比賽規則談好後,兩夫妻就不再說話。期間看到小偷來家裡搬東西也不說話,小偷要非禮這個太太,先生還是不說話,太太一著急,忍不住出聲說:『這個人要侮辱我,你沒看到嗎?』先生這時開口了,卻說:『哈哈!餅是我的了』,愚夫貪餅,竟然不顧大事。

【證嚴法師的叮嚀】

■ 學佛者,應該要時時自我清除心地的煩惱,每天傾聽自己的心聲,將善惡的念

頭好好釐清楚,惡念去除,善念才能增長。

【靜思語】

■ 發心做好事,把握此念頭加強去做,叫做善念增長。

四住(一)[法譬如水-第94集]

經文】

又復弟子,自從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或因四住造一切罪,或因四流造一切罪,或因四取造一切罪,或因四執造一切罪,或因四緣造一切罪,或因四大造一切罪,或因四縛造一切罪。

【名相淺釋】

■ 四 住 地 :見一切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

■ 見一切住地 :將日常生活中的心境和六根塵境,映入心底,甚至對境而起貪瞋

癡、無明煩惱的執著。

【古今譬喻】

佛陀對時空、因子的譬喻

佛制時代,佛帶著弟子弘法游化,行腳、托缽。有一天,一位長者虔誠請求供養僧團,佛笑而默許,七天後,佛說:『今天不用出門了。』阿難言:『不去,大家都會挨餓。』佛說:『出去也無食物。』近午,一位僧侶回來,對佛說:『長者已停止供養。』佛說過去因緣:『我在因地修行時,曾將身上的蝨子,放在獸骨上,雖有豐富的食糧,但蝨子七天後往生了,今日因緣乃蝨子為了報七日之恩。』

【證嚴法師的叮嚀】

  • 學佛,要選擇正確的生活形態,心底、時空、生態三樣合起來都正常,那就是

最好的境界;要謹記因緣果報,時時守好心念,隨順因緣,謹慎種下善種子。

【靜思語】

■ 學佛,要承續過去,注意現在,也要重視未來。

三有(二)[法譬如水-第93集]

經文】

弟子眾等,自從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在人天六道受報,有此心識,常懷愚惑,繁滿胸襟,或因三毒根造一切罪,或因三漏造一切罪,或因三苦造一切罪,或緣三倒造一切罪,或貪三有造一切罪,如是等罪,無量無邊,惱亂一切,六道四生,今日慚愧,皆悉懺悔。

【名相淺釋】

■ 三 有 :欲有、色有、無色有。

■ 欲 有 :又名『本有』,已成就的苦果。

■ 色 有 :又名『當有』,在腦子里醞釀要進行的事。

■ 無色有 :又名『中有』,就是在中間,過去尚未做,未來尚未發生,事情在已

成就和當成就間。

■ 六 道 : 天、人、地獄、餓鬼、畜生、修羅道。

■ 四 生 : 胎生、卵生、濕生、化生。

【古今譬喻】

浪子回頭

有一個人,少年時在美國不學好,判刑入獄一、二十年。出獄之後,來到臺灣當小工,重新做人。有一天出車禍,因沒錢、沒家屬、又沒有保證金,所以治療草草了事,變成殘障。後來朋友介紹他到慈濟醫院,醫師、社工幫助他,康復後,去做小工。年紀他了,住進養老院,他還是虔誠懺悔來關渡工地當志工,這輩子他已經改過懺悔清凈了,現在的生活靜安自在。

【證嚴法師的叮嚀】

■ 人生本無常,有平安,就要說感恩。懂得感恩才是真正能自愛的人生,能自愛

才能時時提醒自己,珍惜這一生。

■ 『本有』是過去與生俱來、已成就的因緣果報;『當有』是發願還沒去做,只

是心中的計畫,把握現在,好事不只是發願,發願要去做,就累積福慧。

■ 既成就的事,有錯要不斷懺悔,歡喜接受,要認命。過去已經做了,沒有什磨

好怨,就是要慚愧、發露懺悔,讓它消業。

■ 一念偏差,智慧無法保存,就像會漏的桶子,清水裝不住。好的佛法、好的道

理不能接受,所留存的是煩惱無明,這叫做顛倒。

■ 六道是天、人、地獄、餓鬼、畜生、修羅道,六道中的眾生容易造業,都是凡

夫,這叫做『六凡』,凡夫在六道中,由不得自己,不斷輪轉。

■ 尊重他人,縮小自己,時時有懺悔心,慚已愧人,不要膨脹自大,這樣才能真

正懺悔。

■ 懺就是洗滌,時時以法水洗滌心,要不斷懺悔承認錯誤,人生最大的懲罰就是

後悔。

■ 萬惡就是從不懂感恩,造成那分惡念,感恩心非常重要,這也是在一念間。

【靜思語】

■ 懂得感恩才是真正能自愛的人生。

■ 愛是從感恩中產生出來。

■ 懺悔則清凈,輕安自在。

■ 以德行來報過去的仇怨,就不會冤冤相報。

三有(一)[法譬如水-第92集]

經文】

弟子眾等,自從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在人天六道受報,有此心識,常懷愚惑,繁滿胸襟,或因三毒根造一切罪,或因三漏造一切罪,或因三苦造一切罪,或緣三倒造一切罪,或貪三有造一切罪,如是等罪,無量無邊,惱亂一切,六道四生,今日慚愧,皆悉懺悔。

【名相淺釋】

■ 三 倒 :想顛倒、見顛倒、心顛倒。

■ 想顛倒 :不合理的思想,損傷善根。

■ 見顛倒 :錯誤的見解,也就是邪見。

■ 心顛倒 :清凈的心被迷惑,而起種種分別顛倒。

■ 三 有 :欲有、色有、無色有。

■ 欲 有 :又名『本有』,已成就的苦果。

■ 色 有 :又名『當有』,在腦子里醞釀要進行的事。

■ 無色有 :又名『中有』,就是在中間,過去尚未做,未來尚未發生,事情在已

成就和當成就間。

【古今譬喻】

霸權與苦難

美伊戰爭,源自於霸權執政者認為世間是常,以為權力永遠是『我』在掌控,所以對天下,抱持著只是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心態。其實在家庭、社會,這種逞強逞霸的人也不少,這都是『無常以為常』的人,以苦為樂,只顧自己的快樂,是他應享受的人生,卻沒想到有樂極生悲的苦難。

【證嚴法師的叮嚀】

■ 事圓、人圓、理就圓,做事如果能退一步海闊天空,自然人與人就和,合理和

氣,就是最幸福的世間。

■ 反真理為迷茫,就是眾生的顛倒,把無常當作是常,就不合天理。

■ 學佛要知因果,苦的源頭就是貪瞋癡,以三毒根為根本,做了之後就『有』,

有的結果就是苦。

【靜思語】

■ 人生很多苦難,都是因為執著。

■ 我們都是顛倒,將真理淡化掉,所以造成很多迷茫。

三倒 [法譬如水-第91集]

經文】

弟子眾等,自從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在人天六道受報,有此心識,常懷愚惑,繁滿胸襟,或因三毒根造一切罪,或因三漏造一切罪,或因三苦造一切罪,或緣三倒造一切罪,或貪三有造一切罪,如是等罪,無量無邊,惱亂一切,六道四生,今日慚愧,皆悉懺悔。

【名相淺釋】

■ 三苦 :苦苦、壞苦、行苦。

■ 行苦 :大地災難四起,生體疾病叢生,這分遷流不定之苦,就是『行苦』。

■ 五蘊 :色、受、想、行、識。

■ 三倒 :想顛倒、見顛倒、心顛倒。

【古今譬喻】

孝順的曾子

『髮膚受之父母,不能毀傷』,曾子臨終時,跟他的學生說:『來,你們掀開我的腳,掀開我的手,看看我的身上有沒有傷痕?』學生說:『您的身體完膚無傷。』曾子露出安慰的笑容說:『父母給我的身體,我照顧得很好,所以沒有虧欠、愧對父母。』這種心態就是孝。

【證嚴法師的叮嚀】

■ 娑婆世界要能堪得忍耐,才能在世間生活安然無事,身體來自父精母血,一念

想不通,半途自毀,毀傷父母給我們的身體,是一項不孝的罪業。

■ 學佛要顧好心,若對人事物不滿,心的疾病就產生,行動就會表達出來,無論

是傷人傷己,都是不孝、造惡的行為。

■ 世間如果人人有好心、好念、好的行動,愛惜地球、愛惜國家、愛惜社會、愛

惜家庭、愛惜自己的行為,這樣為人間計劃千年百世,就有價值。

■ 過去的先人為未來而開拓,孔夫子為未來而教育,釋迦牟尼佛為未來而說法。若能開闊大我,天長地久;若只是執著於小我,人人都離不開三理四相,物理的成住壞空,生理的生老病死,心理有生住異滅,這就是自然法則。

■ 世間快樂,是過眼雲煙,人生都是把無常說為常,不快樂說是快樂,這樣執著

於我的心態,是顛倒。

【靜思語】

■ 孝是人的美德。

■ 真正孝順,就不要讓父母擔心擔憂。

■ 天地萬物,沒有一樣是停住不動的,不斷運轉,就是『行』。

■ 無明煩惱對天下萬物都是損傷,多苦的人生,都是從人的無明煩惱開始。

三苦 [法譬如水-第90集]

經文】

弟子眾等,自從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在人天六道受報,有此心識,常懷愚惑,繁滿胸襟,或因三毒根造一切罪,或因三漏造一切罪,或因三苦造一切罪,或緣三倒造一切罪,或貪三有造一切罪,如是等罪,無量無邊,惱亂一切,六道四生,今日慚愧,皆悉懺悔。

【名相淺釋】

■ 三苦 :苦苦、壞苦、行苦。

■ 苦苦 :世間本多苦,處於違逆的境界中,身心又不斷復製苦困,苦上加苦,

稱之為『苦苦』。

  • 壞苦 :世間萬物皆無常,於種種順意境界,壞滅變異時,身心所感受的苦,

稱為『壞苦』。

【古今譬喻】

遺愛人間

慈濟中學總務處一位二十九歲的年輕人,平常工作認真,待人接物很有禮貌。出車禍被醫師宣布惱死,證嚴法師告訴他的母親:『我們為這個孩子祝福!如果和世間的緣未盡,不怕這場大災禍;如果沒辦法時,他的身體可以再救很多人。』媽媽最後選擇讓兒子遺愛人間,捐贈器官及時讓八個人受惠,一個平凡的母親,因智慧的決定,做出不平凡的事。

【證嚴法師的叮嚀】

■ 人生無常,在平常幸福中也埋伏著危機,時日過去,煩惱累積,苦難增長,就

是要堪得忍耐,所以娑婆世界叫做堪忍世界。

■ 天地萬物有四相:成、住、壞、空。大地有『成』的時間,長時間過了之後就

是『住』,地水火風不調和而破『壞』地球,到最後就是『空』。

■ 人生有壞與苦,死,有的輕如毫毛,有的重如泰山。生命的真理能認清楚,生

命就是永恆,永恆就是愛。

■ 世間大地萬物都有成住壞空,人的身體有生老病死,能以智慧轉心境,就是永恆。

【靜思語】

■ 每個念頭無論好壞,都有生住異滅,道心退,惡念就起。

■ 學佛若能轉心境就是永恆。

三漏(二)[法譬如水-第89集]

經文】

弟子眾等,自從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在人天六道受報,有此心識,常懷愚惑,繁滿胸襟,或因三毒根造一切罪,或因三漏造一切罪,或因三苦造一切罪,或緣三倒造一切罪,或貪三有造一切罪,如是等罪,無量無邊,惱亂一切,六道四生,今日慚愧,皆悉懺悔。

【名相淺釋】

■ 三 漏 :欲漏、有漏、無明漏。

■ 欲 漏 :在欲界中,心不滿足,欲無止境,衍生出種種煩惱。

■ 有 漏 :在色界中,為追逐欲望而造業受苦,產生種種『有』的煩惱。

■ 無明漏 :無論欲界或是色界,在過去、現在、未來,人心被無明層層覆蓋,

不斷地復制煩惱。

■ 三 苦 :苦苦、壞苦、行苦。

■ 苦 苦 :世間本多苦,處於違逆的境界中,身心又不斷復製苦困,苦上加

苦,稱之為『苦苦』。

世間財『五家』共有 :水、火、王、賊、惡子。

【古今譬喻】

被詐騙的阿嫲

宜蘭有個阿嫲,被詐騙三萬元。後來知道兒子平安無事,就善解說:『好在,好在!兒子平安就好,消一次災,解一個厄運,不要緊。』這叫做智慧。假如一直說:『我怎麼被騙了三萬元,我該怎麼辦?』如此陷進去、怨下去、恨下去

為了三萬元不吃不睡,那就是煩惱了。

【證嚴法師的叮嚀】

■ 煩惱從無明來,若放任惡的種子,不斷地復製苦果就纍纍,若能用智慧掃除煩

惱,在心田種下一念善,讓善的種子不斷地復製,愛心善業必將綿延不斷。

■ 人人心中有欲,有貪念,有不足,在物質的境界,以及人我是非群中,智慧絕

對產生不出來,常常是有一缺九,苦不堪言!

■ 漏就是不足,做了之後,成果的感受,叫做『有』的煩惱。做了後不只現在

苦,還有未來、來世的因果,果中帶困、困中帶果。因與果不斷循環,一顆因的種子,能結出纍纍的果實。

■ 因果能復製,好的念開始動作,就成了『有』的果,一而十、十而百,環環相傳,因而復果,果而復困。種子是一個因,『有』就是造作後的成果。『有』就有煩惱,『沒有』就輕安自在。

■ 人生一時的擔心是消業,不要煩惱就好,無明的煩惱是種子,生生世世不斷跟隨。

【靜思語】

■ 用智慧掃除煩惱,愛心善業將綿延不斷。

■ 起一次的煩惱,造一次業。

■ 福是短暫的享福,其實苦就潛伏在福中。

三漏(一)[法譬如水-第88集]

經文】

弟子眾等,自從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在人天六道受報,有此心識,常懷愚惑,繁滿胸襟,或因三毒根造一切罪,或因三漏造一切罪,或因三苦造一切罪,或緣三倒造一切罪,或貪三有造一切罪,如是等罪,無量無邊,惱亂一切,六道四生,今日慚愧,皆悉懺悔。

【名相淺釋】

■ 三 漏 :欲漏、有漏、無明漏。

■ 欲 漏 :在欲界中,心不滿足,欲無止境,衍生出種種煩惱。

■ 有 漏 :在色界中,為追逐欲望而造業受苦,產生種種『有』的煩惱。

■ 無明漏 :無論欲界或是色界,在過去、現在、未來,人心被無明層層覆蓋,

不斷地復制煩惱。

【古今譬喻】

殘疾母親天倫愛

菲律賓一位年輕的太太,因車禍腳傷延誤就醫,必須截肢,治療期間,先生受不了貧困,拋妻棄子而去,太太只好懇求孤兒院照顧三個孩子。慈濟人醫會得到消息,立刻前往關懷,除了贈予醫藥費、營養品外,還用心膚慰與陪伴。知道她想念孩子,就代她向醫院請假,送她去看孩子,悲苦的命運因為愛而轉變,封閉的心也逐漸憋開。

【證嚴法師的叮嚀】

■ 佛法不論在家出家,就是心向佛道,不離開菩薩道。菩提就是覺,覺就是清清

楚楚,每一天要時時警覺自己,防止無明煩惱蔽心。

■ 學佛不要生煩厭的心,因為煩惱項目愈清楚,就愈能知道『我』現在的開口動

舌是屬於什麼煩惱,知道毛病就容易對症下藥。

■ 這念心,生生世世帶著很多習氣,長久的時間不斷薰習,有一些煩惱的習慣,

要探究就要有耐心。

■ 有了迷情、貪念,就漏失一分與生俱來清凈的本性,漏失掉一分與佛同等的慈

悲,也漏失智慧。能知足,就沒有漏失的煩惱,能感恩,就沒有漏的無明。

■ 人人本具與佛平等的心志,凡夫在六道中染著很多習氣,煩惱遮蓋智慧,在煩

惱中不斷翻滾,不斷磨損,這就是凡夫。

【靜思語】

■ 人人本具與佛平等的心志,佛陀的心、佛陀的弘願、佛陀的智慧。

■ 多一分煩惱,減一分智慧。

■ 『漏』是煩惱的別名,意指清凈本性有了磨損。

■ 能知足就沒有漏失的煩惱,能感恩就沒有漏的無明。

三毒根(二)[法譬如水-第87集]

經文】

弟子眾等,自從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在人天六道受報,有此心識,常懷愚惑,繁滿胸襟,或因三毒根造一切罪,或因三漏造一切罪,或因三苦造一切罪,或緣三倒造一切罪,或貪三有造一切罪,如是等罪,無量無邊,惱亂一切,六道四生,今日慚愧,皆悉懺悔。

【名相淺釋】

■ 身三 : 殺、盜、淫。

■ 口四 : 惡口、妄語、綺語、兩舌。

【古今譬喻】

外遇與紅杏出墻的悲劇

原本幸福的家庭,因為先生遇到婚前舊情人而外遇,妻子知道了,以紅杏出墻作為報復,導致家庭陷入爭吵不休。處於青春反抗期的孩子不堪吵鬧,常以死威脅,喝令父母閉嘴甚至罰站,如此惡性循環之下,在在說明因一念偏差演變成家庭悲劇。

【證嚴法師的叮嚀】

■ 三毒就是愚迷,迷就煩惱,就產生無明心的雜念、妄念、惡念不斷生起,就是

毒殺慧命。

■ 『禁語』是在訓練,看到、聽到事情不要衝動,以冷靜的心,去分辨『是』或

『非』,這是修行的一個法門。

■ 輕輕的一句話,能斷人道根、退人道業;無意一句話,無形中也會造成很大的

錯誤。學佛,說話要負責任,口業有四項—惡口、妄言、綺語、兩舌。無意而

說出去,變成口吐毒言,有意還是無意,放在心理就叫做毒。

■ 心是一切罪惡的根,無明煩惱從意地起,要阻止身與口的業,唯有從心控制。

【靜思語】

■ 一念心善,諸惡除滅;一念心惡,眾善亦滅。

■ 犯口業,不但損福失德,心亦難與道相應。

■ 人生的幸與不幸,取決於心念的趨向。

■ 三毒根在日常生活中如影隨形,要常常自我警惕。

Monday, April 13, 2009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愛的循環

有位陳小姐曾是知名的藝人,近幾年來十分熱心公益,投入慈濟志工不遺餘力。有一次她坐上一輛計程車,在車上打電話和朋友聯絡,告訴對方為了  921 災後重建,美國各地將舉辦愛心宴,她要前去助緣。她和朋友的談話,被計程車司機聽到了,就對她說:「妳是慈濟人,就為了921 希望工程,要專程去美國嗎?」
    陳小姐就說:「是啊!師父的負擔很重,全球慈濟人都很關心,所以在美國也將舉辦好幾場愛心晚宴,為希望工程勸募建設基金。」
那位計程車司機就說:「在  921 那段時間,看到慈濟人那麼投入,那麼用心,真的很感動!」
    他還說:「今天很有緣,剛好載到妳,我應該也來付出一點力量,不過我只是開車的人,經濟能力也不是很好。我太太快要生產了,剛好今天花了  800 元買了五分重的金鎖片,準備要給我兒子當禮物,我就捐給你們,愛心宴上可以拍賣掉,然後捐給  921 的希望工程。」
    這位陳小姐非常感動,就把這塊金鎖片帶到美國。在主持愛心宴時,說起這位司機先生感人的故事,大家都很感動,紛紛熱烈響應,後來一塊小小的金鎖片以1,000  美元賣出,另外又有人再捐出1,000 美元。買主是美國的慈濟人,他拜託陳小姐將金鎖片帶回台灣:「我被這位爸爸感動,他太太快要生產了,妳還是將這份禮物帶回去物歸原主。」
    從這個活生生的小故事,可以看到人性中充分的愛。一位司機先生,生活環境並不是很好,但是他盡一分愛心,這分愛心傳到美國,感動了別人,又把禮物帶回來,想想,愛的循環是不是很美妙呢?
    如果人人能將自己的愛心奉獻出來,眾志成城、聚沙成塔,就如我常說的一句話「滴水成河、粒米成籮」,一點一滴集中起來,就變成很大的力量,還怕什麼事情做不到呢?

Sunday, April 12, 2009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剪紙花)

回想起我年輕時,從台東要到花蓮期間,曾在玉里的一間寺院住了幾天。頭一天,在寺裡看到牆壁上貼了各形各色的「剪紙花」,剪得維妙維肖:有好像展翅在空中飛的鳥兒,也有在水中游的魚,還有在陸上走的,像老虎、獅子,還有人。尤其是人的圖樣,有小孩、老人,也有中年人的模樣,各種工作的形態都不一樣。我好奇地想:有這剪紙工夫的人,到底是何等人物?
寺裡有位老尼師,差不多七十歲了,給人的印象並不起眼,她的性子很急,因為整天就對寺裡的一位小女孩喊:「夾!夾!夾!」這句客家話,也就是「快!快!快!」的意思;剛開始我真的很不習慣。
我被那些剪紙所吸引時,便由衷地讚歎:「這是什麼人,手藝這麼好,紙花剪得這麼生動?」老尼師說:「那很簡單啊!我教你。」我問:「這可不簡單,你能教我?」她說:「這些都是我剪的啊!」我真的有點不能置信──她性子這麼急,會有耐心做這麼細膩的剪紙作品嗎?
她就去捧了一些紙,要剪給我看,她問:「你要學鳥、還是學魚?」我就挑個鳥。看她把紙折來折去,然後剪刀繞來繞去,一會兒展開來,果真是一隻鳥栩栩如生,好像要飛了。後來我又請她剪一隻鹿,鹿角彎來彎去的,我想那實在不容易剪,但是她還是不到三、五分鐘,就剪好了一隻生動的鹿。
這是我當時的一個經驗,也體悟到──千萬不要以貌取人,也不 要因她日常生活中的習氣,就懷疑她的功能。對人不要起懷疑之心,要以尊重心對待。用佛心去尊重人,對方便是佛;假如用鬼心看人,即使佛出現在面前,也會起疑。所以,一定要培養出這分信心。
要信自己所選擇的,做我們所信的,謹慎選擇該信的事情之後,就不要再懷疑了,這才能「一門深入」,若能專心、用心於一門,將來必能有所成就。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傭人與鹿 )

有一則寓言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很久以前有位國王,他有一個勤快又老實的傭人,一天,皇宮的後花園裡死了一隻鹿,傭人就向國王報告。
國王想到傭人每天把花園整理得很整齊,而且工作努力、任勞任怨,就把那隻死鹿送給他。傭人得到死鹿很歡喜,他想:鹿皮可以取下來製成衣服,於是趕緊找來刀子想取下鹿皮,可是刀子很鈍,根本割不動。他急著到處找磨刀石,後來在樓上找到了,就在那裡高興地磨起刀來。
磨好之後,他就跑回後花園取鹿皮。但是,不多久刀又鈍了,他只好又跑到樓上磨刀,磨好再到後花園去取鹿皮,就這樣忙上忙下地跑來跑去,兩條腿都快跑斷了,只為了磨刀和取鹿皮。

有人問他:「你為什麼一下子上樓,一下子跑到後花園?到底在忙些什麼?」他說:「我去樓上磨刀,再到後花園取鹿皮!」對方又問他:「為什麼要去樓上磨刀?」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因為樓上有一塊磨刀石。」

大家就笑他:「磨刀石可以從樓上拿下來,放在死鹿旁邊,你可以一邊磨,一邊取鹿皮,這樣不是很方便嗎?只是舉手之勞,你就不用跑上跑下那麼忙碌了!」

這個故事看似可笑,其實,我們何嘗不曾為固定的思想模式所困,歸根究柢真的只是「不用心」。只要用心就能生出智慧,運用巧妙的智慧來做事,當然就能事半功倍,不但節省很多腦力、人力,而且可以做好更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