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云:民以食為天,生命的存活必須攝取養分,大自然給予人類五穀雜糧已很足夠,我們應該要以感恩心回饋人間。
一日三餐,正好一個人的營養所需,吃得適量就好,不宜過多。現代人的飲食常無節制,然後想盡辦法減肥;社會上也常見舉辦「大胃王」比賽,看誰吃得多,又要擔心脹出毛病,真的何苦來哉?
譬如蜜蜂釀蜂蜜、蝴蝶採花粉,取得適當的食物,卻不傷花果,維持自然平衡。反觀人類自恃聰明,以為普天之下,萬物都是要供給人類;假藉養育人口,大量畜養牲口,砍伐森林,破壞大地,汙染空氣、水源。
人類過於貪圖口腹之欲,吃下魚、肉等生物,無不是生命,究竟有多少滋味?其實不過三寸舌根的享受而已,一吞下肚,什麼味道都一樣。
很多宗教對於飲食都有制度,如佛教,佛陀制日中一食,當時的修行人潛心修持,不會耗費太多體力,所以中午吃飽,晚上就不用攝食,反而能讓胃腸好好地消化;適量的食物,消化後就是均衡的熱量。
倘若攝取過多的食物,導致身體營養過剩,如同火上加油,身體的火氣旺盛,引發人心的欲念, 就會容易發脾氣、衝動。佛陀教育我們適度的營養即可,能維持身體力量與內心的調和。
伊斯蘭教有齋戒月,無非也是要教人少欲淨心,提高大家的警覺;結齋時,富人要開宴席請客,重要的是藉此機會幫助貧困的人。齋戒月的立意很好,讓人每年有段時間能好好地反省,思考如何啟發愛心,幫助陷於飢餓的窮人,這就是宗教情操。
世界展望會推動「飢餓30」活動,讓大家體會飢餓的感覺,倘若30小時就難以忍受,試想許多苦難人長年累月忍飢受寒,又是如何生存?
這項活動逐漸啟發社會大眾與響應,希望大家體悟這分愛心之後,要懂得正確的飲食之道,不要暴飲暴食。並非忍耐過30小時之後,就去大吃大喝一頓,失去人飢己飢的活動意旨。應在親身經歷過後,永生不忘飢餓之苦,能對別人的苦感同身受,就會懂得付出,即使每天只是省一罐飲料錢,匯聚眾人一起來,就能做許多好事。
期待大家明白飲食的意義,以自然的五穀雜糧為主,適時、適度,方能生活均衡。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