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23, 2009

【克己復禮的時代意義】

【克己復禮的時代意義】

期待人人都能從──
「克己」、「知足」、「知止」的理性節制,
進而發展成「好禮」、「尊重」、「利他」的人文素養。

慈濟大學王本榮校長

中國人講「禮」,源遠流長。

周公制禮作樂,以「禮」作為規制社會階級的上下統治關係,而成為倫理規範。及至春秋時代,周室式微,諸候爭逐激烈,社會秩序崩壞瓦解,孔子以回歸周初封建家族道德為理想,提倡「克己復禮」的仁道,宣導「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主張。

儒家以為「禮」是諸德根本,仁義道德,非禮不立。但因為禮是階級社會的歷史產物,難免由於政治的操弄、人性的扭曲,而逐漸庸俗化、形式化、教條化,發展為表面上重視虛禮,而實質上爭奪實利的「禮教吃人」社會。

老子曾經對禮教有激烈的批判:「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近代雖有袁世凱的尊孔尊禮運動、國民政府的「禮義廉恥」教育,但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立四新」的斑斑歷史亦殷鑑不遠。

「禮」常隨著階級與時代演變而生成、發展、崩壞、再生。慈濟提倡的「克己復禮」運動,不應只是復古,更必須是創新,成為一個賦予時代意義的新文化運動。

《禮記》說:「禮也者,理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朱熹稱「禮」為「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主張「存一分天理,去一分人欲」,期勉知識分子要了解義利之分。但綜觀中外的歷史與文化,卻無不在「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理性原則」與「人性原則」的衝突中擺盪拉鋸。

漢朝崇尚儒術,以經學治天下,服膺的是「理性原則」。魏晉南北朝是針對秦漢「集體主義」的反動,以道家三玄為尚,開啟了中國個人自由主義的先河。

唐朝盛世是中華民族文化最多元、最鼎盛的時代。其政治文物、典章制度承襲儒家傳統,政治血統屬於道家,而自南北朝開始融入中華文明的佛教,其義理思辯系統如天台宗、華嚴宗、唯識宗、禪宗都在唐朝確立法脈宗門。

但唐朝本質上是英雄與文學的時代,服從的是生命原則,由於不重視理性,使得唐末五代知識分子廉恥喪盡。宋朝時代思想則是儒家之復興,理學重視「修己」,闡揚儒家的義理,又回復到理性原則。

到了元明,明定四書為科舉之官方教材,使儒家走向了官學之路,重視「治人」更重於「修己」。清朝外族統治,走向了「軍事統治」的集權主義。而「五四運動」的知識分子眩迷於西方的民主與科學,沒有深入其文化核心包括法治與宗教,盲目地反對禮教,徹底摧毀了固有文化,將中國從傳統相對的權威主義帶入絕對的權威主義。

西方從十四世紀到十六世紀間的文化復興運動,是人類文明進化史中最重要的轉折期,將歐洲從一個政教的封建社會進化為現代文明社會,培養具有自信與教養、理性分析能力、藝術鑑賞能力、注重溝通與團隊合作的成熟公民,造成了宗教解放,催化了工業革命。

但「人定勝天」「強者生存」的思維,也促成了帝國主義的崛起與自然資源的掠奪。特別在二十世紀,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徹底打敗了共產主義的「計畫經濟」,人類文明的核心價值以及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也正面臨新一波嚴苛的挑戰。

由這樣的歷史軌跡觀之,無論是重視理性集體主義的時代,或是服從感性個人主義的時代,都潛藏著極大的反動危機。「禮教」應該是「發乎情,止乎禮」、「誠於中,形於外」,感性理性的平衡,內在外在的一致,從有教養的行為舉止,反映出一個人的內在品格。

情與理的衝突,是人類最古老、至今仍無法迴避的命題。從生物演化的角度來看,人幾乎是唯一不能離群索居的動物。

為了生存發展,人類自古以來,便不斷地相互依賴與相互爭奪。從腦神經發展的觀點,主宰情緒的邊緣系統引發的神經訊息流量,遠多於代表理性的大腦皮質向下傳遞的流量,顯示情緒對行為之影響比理性更大。

但我們深信,基因固然會影響人類的行為,透過教化之後天理性的克制,也可以管理情緒,進一步改變基因所調控的大腦結構與功能,導致人類的淨化與進化。

傳統的佛教是以內心的修持,來適應外在社會環境的變化。人間佛教的大行者證嚴上人則認為,現代佛教應以更積極的「入世」精神,提高佛教徒的品質與悲心,共同努力營造善的共業以改造外在的世界,才能真正利濟眾生,拯救受毀傷的地球。

四十年前,慈濟從「竹筒歲月」開始,涓滴成河,一步一腳印將四大志業遍及全球五大洲,就如同中通外直的竹筒,由性空而緣起。如今,慈濟已進入「不惑之年」,上人又號召大家回到四十年前那分最純粹的「一念心」,從緣起回歸性空。

性空是智慧提煉出的理性,緣起則是慈悲的「覺有情」。當世層出不窮的人禍天災,其實皆源起人類的無明與貪婪、淺薄與衝動。法律制度只能規範人民的基本行為,無法制約橫流的人欲造成的人性、社會與環境污染。

「克己復禮」運動是期待每個人都能從「克己」、「知足」、「知止」的理性節制,進而發展成「好禮」、「尊重」、「利他」的人文素養,共同來建立一個高度文明的理想社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