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24, 2009

承接法髓、回歸佛心

承接法髓、回歸佛心

歡喜心來自何處?

念念好心就是滴滴清泉,

能洗滌人心,回歸清淨本性。

如何成長慧命?
傳承佛陀清淨無染的法髓,
身體力行去「行經」。

何謂慈濟法門?
帶動人人由善門入佛門,
切實步履佛陀芳蹤,走入智慧法海中……

(摘錄於2004/05/28北區慈誠委員精進一日開示、2005/04/30對全球慈濟幹部精進研習會工作人員開示、2005/05/10關渡園區感恩時刻、

2005/05/10對全球慈濟幹部開示、
2005/05/12全球慈濟幹部精進研習會圓緣開示、
2005/06/15臺中分會行腳開示)

今年(二○○五年)六月四日,我的師父,一代宗師──印順導師在花蓮慈濟醫院圓寂了。在這段時日裡,思緒紛紛,心情有傷懷、有緬懷、有不捨、有難過,亦有沈澱與思考。
許多因緣巧合,都是在一念間。記得當初在慧日講堂拜師,就是起於一場雨、掌握剎那的一念,又適巧導師自會客室緩步走出,人、時、地的巧合,成就了奇妙的因緣。

當時拜師非常倉促,只是頂禮、接受師父給的法名,聽到了「為佛教,為眾生」,就進戒場了。所以我常說,皈依不需拘泥一定有什麼儀式,只要有心,就不需要儀式,就是心起一念、一個時間、人與人之間的緣而已。秉著這六個字,我已經做了四十多年。


我不是自命清高,而是希望行「人間佛法」;起初發願不當住持、不收弟子、不做經懺,然而,為了傳衍佛陀法髓,廣開福田招善士,至今慈濟弟子遍及全球,三願中唯守住「不做經懺」而已,我也不接受供養,但是大家護持慈濟,就是對我的供養。
◎四大志業緣起簡介──四無量心、四大志業、理事契合
「為佛教、為眾生」,短短一句話六個字,我受用一生一世;這一生中,一心一意盼望引導人人回歸善良的本性,期待把佛教的精神、佛陀的四無量心真正推進社會,推進每個人的心坎裡。哪四無量心呢?就是大慈、大悲、大喜、大捨,這是佛教的根本精神。
因此,慈濟所開展的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既契合佛陀四無量心的精神,更實踐「為佛教、為眾生」的精髓步驟,將人人點點滴滴的愛心凝聚成「大愛」的實踐。

以社會為「道場」,以「行善」來做人間菩薩,四大志業、八大腳印就是修行的「路」。四十多年來,我不斷闡揚「慈濟精神」,什麼是慈濟精神?就是佛陀所說的四無量心──慈、悲、喜、捨。

這四無量心是「理」,「理」看不見,必須透過人去實踐;慈濟的四大志業即是「事」,讓大家在「做」中體會佛法,以事會理。

救濟貧苦使之安樂,是「慈」;醫療服務拔除病苦,是「悲」;人文志業給人歡喜、淨化人心,是「喜」;奉獻無所求的教育志業,是「捨」。慈濟志業就是四無量心的具體實踐;引導人人用心為眾生付出,就是我們的目標。
慈濟廣立社區道場,募集大眾愛心,秉持「取於社會、用於社會」及「專款專用」原則,為社會付出。在四十年前,是從家庭主婦每日節省五毛錢開始做慈善救濟,集合大家的愛心,從救貧開始,因不忍眾生苦而堅定踏出慈善腳步。

四十年來,一路坎坎坷坷,從無到有,從剛開始的三十位會員,到現在慈濟人已遍布全球,我時時心懷感恩;佛陀要救眾生離苦得樂,方法雖多,但不離「慈、悲、喜、捨」

慈濟從「慈善」開始,希望能啟發更多人的愛,然後將力量聚合起來,發揮救助苦難眾生的良能。救濟是多方面的,有的要救濟物質,有的需要救濟心靈。所以慈善的重點在於「濟貧」與「教富」並重,這就是予樂,也就是佛陀教育我們的「大慈無悔」。

醫療志業是為眾生拔苦,就是「大悲無怨」,人生最苦莫過於病痛,最尊貴的則是生命,一旦有了病痛是最苦的、最惶恐的,因此我們排除萬難,毅然在花蓮興建慈濟醫院,並在當時的醫療環境中宣布不收保證金。這項舉動引起醫界注意,更帶動各院所廢除保證金制度,所以慈濟發展醫療志業,除了為醫療缺乏的花東地區民眾解病除苦,更提升大環境的醫療人文。



花蓮慈院從啟業至今工程不斷,有所建設,就是為了提高品質、提升服務,為不斷增加的病患人數擴建,也為增進醫療技術、學術研究再往上發展,團隊之間總是不計代價地為搶救生命而付出。
並且,醫療建設也從花蓮走進了嘉義大林,乃至於台北新店,醫療網編織得更緊密、更紮實。其實生命無價,為了維護醫療品質,以尊重生命為本,我曾告訴慈院醫師們,只要將病人照顧好,無須為醫療成本操心,就算是不知身分的路倒遊民,我們都一視同仁,付出愛要普遍,絕對不能設定對象。

慈濟從醫師、護士、同仁一直到志工,對病人的那分尊重關愛,視病如親,不僅拔除身體的病痛,更安撫病患的心靈,這就是我們的醫療人文。

教育工作是一分喜捨的志業,為了培育人才,我們毫無保留地付出心血與愛,這就是「大捨無求」。慈濟教育志業,不只在花蓮發展,包括彰化、臺南、臺中等地,也在各定點辦理推廣教育,在社會普遍化;此外,海外各地紛紛開辦人文學校,將慈濟教育的理念播種於海外。

至於「喜」就是人文志業,早期名為文化志業,然而「人文」不同於「文化」,是經由親身實做後,淬鍊出晶瑩、無雜質的生命精華;因此,「文化志業」更名為「人文志業」,一方面闡揚佛教的精神,一方面宣揚人性的大愛,傳播著美善的文化,讓人人心存歡喜,充分表現了「大喜無憂」的精髓。

◎立體琉璃同心圓──四法四門、萬法同源、回歸源頭

以慈、悲、喜、捨為宗旨的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硬體已建設完備,基礎已穩固成形,現在則要建設軟體,塑造微塵人生,讓四大志業在新世紀呈現更美、更圓滿的成果。


常常說,要「內修外行」。師父一次次用不同名稱,其實是同樣的法,精髓本質不變,譬如以前是「四神湯」,然後是「四物湯」,現在是「四合一」,萬法同源,就是「誠正信實」、「慈悲喜捨」,只是如今再加強、再包裝加味,讓大家的慧命能潤霑法味,發揮良能。



「誠、正、信、實」與「知足、感恩、善解、包容」都是洗滌自心的清流法水。對外則需「慈、悲、喜、捨」,無緣大慈,與我們無緣、互不相識之人,我們能無私給予,但是,我們卻常常忘記以相同的心念對待同行的有緣人,只因細小的枝節瑣事便相互計較。



經過思考,我發現問題發生的原因就是沒有合心。雖然「慈、悲、喜、捨」是對外的原則,希望天下人都很幸福快樂而無災難,但卻疏忽了自己的家庭,疏忽了與我們同修同道的菩薩行者,這是不對的。所以,師父再開一個新的名詞──「合心、和氣、互愛、協力」,向外推動。雖說是新名詞,其實也就是「回歸源頭」。



師父用四十年的時間建立了四大志業,又鋪出八大腳印,等於是八正道。現在的運作方法是合心、和氣、互愛、協力「四合一架構」,在此架構之下,合心傳承、和氣布達、互愛規劃、協力執行,分工不分心、合心同樣回歸協力,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合心」是總持門,要總一切法,修一切善,同時也是「傳承」,了解師父的精神理念,就要把它解釋清楚,正確傳承。隊組之間也要協調好,否則任何人都可以發號施令,這就很麻煩了;應該要固守好自己的方向與系統,才不會亂。


「和氣」就是和合門,要和聖賢心,合菩薩道。我們要有佛心、師志,能夠如此,大家相處就會和和氣氣,我們的法就是合菩薩道。

「互愛」是觀懷門,要內觀自照,不要一味地指責他人不配合、不尊重。我們既然發心立願,就要貼近佛心,合師父的願,凡事不要計較。我們要「內觀自在心」,內心常自在,不受環境影響;還要懷抱眾生苦,這是我們的本分事。

慈濟這個團體最重要的就是和氣、互愛。有些人對跟我們沒關係的人很能原諒,很寬大,偏偏對自己的人很計較,這樣我們的團體就不美了,也會傷了和氣。所以要將對待苦難人的心態,回向給我們四周的人,同樣做到寬一寸、退一步,不計較,還要感恩、尊重與愛。


「協力」就是力行門,「力持諸善法,行遍人間道」。這是執行各項事物以及接引新發意菩薩進入的第一道門,我們要守好這道門,「力持諸善法」,盡心盡力守持住善法;用善法可以行遍人間。



在地球上,所有慈濟人都是一家人,大家日日不停歇,一直在輪替;我常說,慈濟是一個日不落的世界。這裡晚上要休息了,那邊快要天亮,開始要工作,這就是日不落的世界。

師父在四十年前就是為了淨化人心,才會設立慈濟功德會,以佛教的精神走入人間,希望藉著慈善的工作淨化社會人心。



但是要淨化到什麼程度呢?要如琉璃般透澈。看看琉璃珠,只要有一點點瑕疵就很清楚,所以人與人之間,都要以清淨的心會合在一起,才能淨如琉璃,這是我一生的盼望;人人點點滴滴清淨的心匯在一起,就是立體琉璃同心圓。能夠清淨,就是心無煩惱,心無雜念,純真的愛,這樣才真正稱得上是人間菩薩。



我們的四門四法,不只是背而已,更要自己去做,深入體會。「立體琉璃同心圓,菩提林立同根生,隊組合心耕福田,慧根深植菩薩道」,四法四門,你們如果可以很清楚明白,好好把握受持,我相信這一條菩薩道,就會走得很歡喜。

◎淨澈琉璃一念心──佛心師志、法髓相傳、體證佛心

佛陀告訴我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的心與佛心及眾生心,三心都無差別,三心歸一就是「妙」,也就是真空妙有。



沒有受污染的心,就是佛心;凡夫在六道中不斷輪轉,心受污染,才會有種種煩惱無明。其實,最原始、最乾淨的心念靈敏,最有妙用。



雖然凡夫心受後天污染而多煩惱,但只要聽聞有緣人的一句話即能幡然醒悟,轉煩惱為菩提。這有如骨髓移植,造血功能失調者,從配對相符合的健康人身上移植健康骨髓,就能重新調和;傳遞妙法使人從凡夫心覺悟,走向覺道,這就是法髓相傳。



佛陀的教法,就是法髓,妙用的法髓不在多,若聽者能接受,簡單幾句就有作用。但是,若聽了許多法卻知而不行,就無法真正感受;唯有身體力行,才能真正接受到法髓。

法髓,不必求多,只要用最原始的一念心去接受,人人都應該能適應。

四十年前,師父發這一念「為佛教、為眾生」的心,是淨澈琉璃,沒有雜染。雖然我是凡夫,但是,我發現佛陀的教法,接受佛陀的法髓,將佛陀的法髓滴進凡夫心,排除污染,產生清淨的法,用在人群中。

四十多年前那一滴晶瑩透徹的心念,在花蓮發起了竹筒歲月,日日存五毛錢救人,每天發一念好念,這一念好念也是一滴清淨無染的精髓,一滴一滴,一圈一圈相連合,如淨水細流,再慢慢連成細絲,清泉涓涓,泉水不斷流湧而出。

從竹筒歲月慢慢擴展到全臺灣,從臺灣普遍到全球,匯聚無數人、無數的國家,慢慢建立起慈濟世界。這麼多人的心,要如何融合?仍然要「回歸源頭」,回歸那一分清淨透徹無染的心願,將師父的觀念移植成為大家的觀念,法髓點點,綿綿連連,成為一條一條的繩子,再編成面,不只是平面,還要形成立體,精晶如圓。



所有慈濟人都是師父的弟子,而你我都是佛陀的弟子,所以大家皆要學習佛心,立志回歸佛心,在凡夫與佛之間的漫長距離,唯有行菩薩道得以拉近,回歸初始佛心。


慈濟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對應慈、悲、喜、捨四心,力行菩薩道;而生活行事難免有許多煩惱,須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為去除無明的修行工具,方得乘風破浪,自凡夫地渡過愛染濁湧的煩惱河,到達清淨彼岸,即是佛境界。



從此岸到彼岸,必須要有毅力,要秉持佛心師志,在滾滾紅塵中拔苦予樂,這就是菩薩道。行菩薩道要遵守規矩,以戒守住自己的心,而戒律即是防護自己再犯錯的方法。

慈濟人在自己的內心要好好地堅持,守好十戒,從內修就是功,向外行就是德。要真正用功,縮小自己,輕聲細語,真的、好的話才說,虛偽的或是惡言惡語不能說,如此才不會傷人損己;要很謹慎為事,內在修持好,外在的行動才不會錯。

慈濟團體中,人人皆是四法四門四合一,大家應該相互提攜,大愛感恩多牽成;因為沒有別人的助緣,自己絕對做不了好事,所以在團體中應時時感恩,守好自己的身、口、意。



修行別無他法,只有自己去做、去感受,才能有所得。修行慈濟法門,就在人與人之間。我們要把握任何時間、任何場合,在人與人之間守持感恩、尊重與愛,才能做到人圓;人格圓,佛格就圓。要從凡夫修到佛境界,這些是非常重要的法。

◎發願生生世世跟隨師父──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成長慧命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且生生世世追隨,這就是慧命成長!

我承接我的師父給我的「為佛教,為眾生」,我傳給所有慈濟人的則是佛心師志,「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期許人人啟發與佛相等的大慈悲心,落實人間菩薩道場的實踐



佛心人人都有,但是有的人學佛,只學到利益自己、獨善其身。真正的佛心,是要為人群付出愛心。看到他人有困苦,心裡很同情,就是愛心,也是佛性;但是否人人都願意進一步去付出呢?有愛心就必須用行動表達出來,才能利益群眾。



「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佛陀是在人間成就的,離開生活和人群沒有佛法可修。



我們學佛,要學到與佛貼心,既然跟隨師父,也一定要和我同心願。師師有道,我要走這樣的路,你們既然發願生生世世跟隨師父,就應該把腳步踏穩、步步跟緊。切莫走進了慈濟這個道場,在裡面繞一圈,卻沒有得到一點道糧,沒有得到一點法髓,若是如此,師父會很不捨;我們一定要身體力行,用心布施,心無畏懼,凡事總要心自在,這就是我們的法門。



希望大家發心立志,點亮心靈深處的明燈,讓這分光明從自我到家庭,而到周圍,甚至整個社會,隨著你們到每個地方、每個角落;讓片片愛心合在一起,在每個黑暗的地方散播光明。人人的愛心都奉獻出來,這個世界一定是祥和、光明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