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February 19, 2009

閱讀小辭典/字詞探源

閱讀小辭典/字詞探源 :
物施、無畏施和法施
布施有三種,一是財施或物施,二是法施,三是無畏施。以財物布施眾生,稱為財施。《大智度論》云:「語妙善之法,為人演說,是為法施。」以無畏施於人,使眾生的心靈得到安定,袪除恐懼,稱為無畏施。五蘊
簡略來說,「五蘊」是指我人身心,也就是色、受、想、行、識。「色」是指身體,及外在的物質世界;「受、想、行、識」是人的內心世界,也就是精神。 六度即六度波羅密,指的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八大人覺經
「八」指經中所列出:悟無常離生死,乃至覺生死苦,發大心普濟眾生等八種法。「大人」是對諸佛菩薩的尊稱,菩薩稱為覺有情,是發大道心自覺、覺他之人,又稱為大道心眾生;如來則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聖者,稱為大覺世尊,為三界內的大導師,故稱「大人」。經中云:「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復還生死,度脫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由此可知:這八種法是諸佛菩薩大人所覺悟之法,為了度脫眾生而往還於生死之間教化眾生的法門,因此名為「八大人覺經」。 因緣果報
珍惜「因」與「緣」,才能為自己帶來好果好報。無論未來的果報是有、是無,我們都要專心於菩薩道,這才是真正了解佛法。
學佛的人要有兩種信念,第一種是信「三世因果」,另一種相信「十二因緣」的道理。
所謂三世,指過去、現在、未來。現在能受到人肯定,是因為過去努力的結果,如果希望未來也能得到肯定讚歎,則現在要非常細心、謹慎,把今天的言語行動照顧好,一切都小心行事,這才是真用心。
一般人以為學佛是要祈求佛菩薩加持、祈求事事有不可思議的感應,諸事如意。但是,過去造了什麼因,自己卻完全迷惑不清,過去生造怎樣的因,今生即得果報;若無前因,而強求善果,不是很痛苦嗎?
至於未來呢?很多人說:「我現在要趕快做,未來才有好結果!」這種心藏著貪念。他希望積存未來的福報,所以願意做,卻忘了種清淨的好因;這也是對佛法沒有真正的了解。
佛陀希望弟子們能真正體會、接受佛法;無論未來的果報是有、是無,我們都要專心於菩薩道,要以「專」的定力和無所求的心向前邁進,這才是真正了解佛法。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中國著名的禪者百丈禪師創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叢林法規,他說:「我無德勞人,人生在世,若不親自勞動,豈不成為廢人。」
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是近代大乘佛教思想的一種。和以往傳統上認為佛教是所謂的「屬於僧侶的佛教」、「山林的佛教」相反,人間佛教亦著重于「居士(在家眾)的佛教」,並且積極走向人群。「人間佛教」是印順導師從太虛大師在民初宣導的「人生佛教」中思考現狀而做出的思想推進,後來由證嚴上人、星雲大師等近代法師實踐。 人间佛教的思想释迦牟尼佛在人间出生、在人间成道、在人间为人说法、在人间入灭(涅槃)。他的一生离不开人间。以佛教的观点来说,“佛是已经开悟的凡夫(指一般人);凡夫是未开悟的佛。”佛教的许多道理,并非虚幻而不实际的。很多的道理是可以应用在现代人类的生活中,而不是出世、避世的思想。所以,人间佛教注重入世而非出世;重视利他而非自利;更注重度生(照顾活着的人)而非度亡(超度已去世的人)。人间佛教有以下六个特点人间性释迦牟尼佛的一生几乎都在人间度过,他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人物,而非一个虚拟的神灵。所以佛教应该要更贴近人的需求。生活性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是离不开日常的生活的。他在经典中明白的告诉人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做人处事,佛法不只是出世间法,尤其大乘佛教更是注重自利利他,帮助他人的佛教。利他性佛教强调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佛教是讲求救度众生的,所以不仅要自利,更要利他。所以佛教徒也常常行慈善事业,就是一种“利他”思想的表现。喜乐性在佛教的思想中,释迦牟尼佛长久以来即发愿要使一切的众生离苦得乐。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得到永久的快乐。所以佛教当然也要让所有的人们得到快乐,远离痛苦。时代性释迦牟尼佛出生于2500年前,但是到现在他所说过的教法仍然存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仍然正确而清楚的指引着人们。所以佛法是可以随着时间的改变,而以不同的方式契合人们,与人们相对应。普济性佛陀一生都希望能救度一切的众生,不论是人类还是非人类,佛教徒或是非佛教徒,他是没有例外而普及的对待一切众生。人间佛教的影响人间佛教的思想由太虚大师提倡之后,后来有印顺导师、星云大师等人继承。印顺导师可以说是台湾人间佛教的先驱者之一。而星云大师自1948年来台湾之后,便以许多贴近当时人们的喜好或者潮流的方法传播佛教,例如以电视、广播、组织佛教歌咏队……等。而后台湾的佛教也因为这些法师的提倡,更走入在家众,也更贴近人们的需求。现今台湾推行人间佛教的道场及团体有:星云大师所创的佛光山及国际佛光会证严法师所创的慈济功德会圣严法师所创建的法鼓山这些道场或者团体除了专心于弘法外,也全力投入慈善事业。除了增进大众对佛教的观感外,也为社会贡献更多的心力。印順長老
上印下順導師,又稱印順長老、印順法師等(1906年3月12日-2005年6月4日)為近代著名的佛教大思想家,解行並重的大修行僧。俗名張鹿芹,浙江海甯人,曾以《中國禪宗史》一書,獲頒日本大正大學的正式博士學位,為臺灣比丘界首位博士。印順導師,畢生推行人間佛教,「為佛教,為眾生」,他也是慈濟證嚴上人的依止師。
為佛教、為眾生
「為佛教,為眾生」,是印順導師對證嚴上人的叮嚀與期許。一九六三年,印順導師於台北市龍江街的慧日講堂,為女子王錦雲授予三皈依,並賜法名「證嚴」時說:「既然出家了,你要時時刻刻為佛教、為眾生。」上人稟承師訓,一心一志「為佛教還原教義,為眾生點亮心燈」,而開展慈濟眾生的志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