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欲念,得清淨
◎釋德
◆十二月二十一日《十一月十八(六)》
【靜思小語】
凡事能知足、感恩、善解、包容,無論外在境界再忙,也不會影響到自己平靜的心。
北大學者體解「大愛」
創立於一八九八年、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的北京大學,在二○○二年十二月末之際,由副校長吳志攀先生偕該校同仁,與慈大簽訂學術交流協定,並由慈大張芙美副校長陪同,展開為期七天參訪慈濟的行程。
來訪的北大教授團成員包括北大副校長吳志攀、新聞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龔文庠、生命科學院副院長許崇任、教育學院副院長陸小玉、東方學研究院副院長張玉安、信息科學技術學院計算機系主任程旭、生命科學院教授任時仁、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趙為民、醫學部港澳台事務辦公室主任董哲、副主任潘慶德以及北大校長辦公室祕書張西峰等人;此行足跡履及大愛電視台、希望工程援建學校、大林慈院、台南靜思堂、高雄新會所以及花蓮各志業體。
今日是行程的第五日,上午九點在慈濟大學,慈大方菊雄校長和北大吳志攀副校長,共同簽訂學術交流協定,並於儀式後入精舍參訪、與上人座談。
座談間,教授們分別提出此行觀感,並請示上人有關人生、生命、媒體、佛法、科學與宗教之相關問題。大家咸表示,此行從慈濟人身上感受到發自於內心的真誠對待,及大家庭濃濃人情的溫馨。對於慈濟所倡言與實踐的「大愛」,除深受感動,更體悟到那分超越國界、種族與宗教藩籬的胸懷,正是人道精神彰顯的極致,也是人類文明提升與世界和平之所繫。以下為座談實錄。
問:我對佛教了解得很少,此行卻感受到上人所講的「法」,都是一般人聽得懂的哲學。我想請教上人:佛教在當今的生活環境中,應該以何種新面孔去表現?
答:佛教教育我們如何做人,以及用什麼心態、觀念來看世間一切,是很生活化、亙古常新的,而非局限於寺廟生活,或是口頭上所談的法。佛法不離世間法,我平常對弟子所說的佛法,也都是在生活中與人、事的接觸體驗。而「宗教」本身其實也就是「人生的宗旨、生活的教育」。
問:讀上人的《靜思語》,覺得您的思想核心就是大愛。印證這幾天的所見所聞,發現慈濟的大愛無所不在。慈濟人對我們的照顧無微不至,一路上的安排也非常周到,讓我們見識到大愛是從點點滴滴做起、從很小的地方就要去照顧好。
這趟來感受到慈濟精神對社會、人類及生命的關愛,乃至於對人類生存環境的關愛,都讓我們心存感激,乘此機會對上人表示祝福及感恩。
答:人生總是個緣字,一見面就有親切感,這就是有緣。
問:我是做生命科學研究的,不可避免地會在做實驗時對動物做出傷害,心中因此存有不安。從佛教觀點來說,這個問題要怎麼理解?如何使心得到安寧?
答:就佛教而言,生命都是平等的,不論是老鼠或是兔子,牠們的生命也都值得尊重,這就是眾生平等觀。
不過,很多事情難以兩全,進行人類疾病的研究是為了要救人;在解剖與研究時,希望能將殺生的情況減至最低,並且感恩牠們的奉獻,虔誠地祈禱;而不是抱著輕忽的心態,將牠們當成是一種物質,任意糟蹋或虐待,這就是尊重。
慈濟設立醫學院之後,我開始推廣大體捐贈作為醫學研究之用。雖然中國人常說「入土為安」,但是我更期待──每個人能在身體健康時,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為人類付出;到了往生時,則將身體捐出,讓醫師和醫學生利用人體進行更進一步的解剖研究,造福其他病苦的人,這就是尊重生命、善用生命的人生觀。
問:此行看了很多關於上人的事蹟,我好幾次都流著眼淚。過去我看到的佛像不是木刻就是石雕或泥塑,今天見到您,確實是真正在救苦救難的活佛。我是教育工作者,常會談到「人本主義」,但是,我並不清楚什麼是真正的人文?什麼是真正的人本?但在這次的訪問中,我找到答案了,那就是「大愛」。這種大愛是最起碼、最根本的教育,需要師長們身體力行來教育學生,讓他們樹立起「大愛」的思想。
答:大愛不分宗教,正如土耳其是個回教國家,當地慈濟聯絡點的負責人是虔誠的回教徒;一九九九年八月間,土耳其發生大地震,因為慈濟去援助,所以他就和慈濟結了緣,發願作為慈濟在土耳其的一顆種子。土耳其慈濟人在回教齋戒月期間,關心著窮人們的生活,展開發放工作。當其他團體去發放時,民眾一窩蜂地湧聚過來,有時甚至發生暴動。反觀慈濟人去發放,大家的秩序都維持得很好,並且溫和地排隊等待,為什麼呢?慈濟人基於尊重與關懷,發放前先到家家戶戶探訪,與大家溝通,讓他們相信慈濟人到來時,每一個有需要的家庭都能領到物資。慈濟人事先予以尊重,讓他們相信、依靠,因此所到之處都是很溫和的氣氛。很多事情不是一個人就能完成的,不同宗教不要緊、不同國家的種族也不要緊,只要有共同的信念:付出大愛,對方因此感恩,大愛與感恩就會產生循環,這就是「善的循環」。
問:有幸隨著代表團來到台灣,從落地的第一刻起,最大的感受是慈濟人做事都很用心,予人「春風化雨」以及「上善若水」的體貼,感覺到大家就像是一家人般的親密。佛教及儒教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本來就是入世的,但是從前沒有機會體驗;此次有幸接觸到上人的《靜思語》,上人說:「經就是道,道就是路,做就對了!」將原本束之高閣的經書,真正變成能夠修性度人、落實入世救人;將靜和動做了完美的結合,是在行動之中能去感化人、去幫助人的大慈大悲。
答:整體的美,是從無數個體之美拼合起來;所以我天天感恩所有慈濟人,他們不論是對社會上任何階層的人,都是一樣的誠正信實,每天所做的則是慈悲喜捨的工作。正因為內存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所以每次有人來訪,都說慈濟人看來很慈祥,我想,那是大家從內心自然的表達。
問:我們生活在城市之中,每天忙忙碌碌,沒有想過眾生的痛苦、煩惱,甚至付出行動去幫助他們。此行認識到慈濟志工對社會的付出,我有一個疑問:有些人可以有精力、有時間去做一些關愛別人的事情,並將之當作是一種休息;但對一般人來說,如何才能在日常工作中使自己昇華?
答:有能力的人要多承擔。在忙碌當中,天天都要以感恩心來看待一切。凡事能知足、善解、感恩而包容,這樣的心境就會很平靜,無論日常生活、外在境界再怎麼忙、動,也不會影響到自己的心;這樣的充實人生,對社會也是很有貢獻的。
談到宗教,大部分人都是為自己這一生的幸福來祈求,但是慈濟人將宗教視為人生的宗旨和生活的教育;認為人生最重要的不只是愛自己,更要去愛別人;因此能夠合心、和氣、互愛、協力,時時刻刻去關懷每一個人;將這分愛更普遍地連接起來,就是大愛。
問:曾有北大畢業生說過,教育學院有個缺點,就是太溫情化的管理。但我來到慈濟反而發現,在這裏溫情化的管理不是缺點而是優點,例如希望工程,這對現在及未來的教育都是充滿愛心的。
答:常常有人問我,面對這麼多慈濟人,如何去管理?我的回答是:「以戒為制度,用愛來管理。」
每個人守住自己的本分、守住自己生活規律、守在自己的崗位上,這就是制度。平常我也很少去管大家該怎麼樣,慈濟人都會各就各位、各盡本分;人人有一分發自內心的愛,便會自我要求,不需管理就很整齊。
問:大愛電視台的內容是健康、向上、淨化人心的。但是,台灣的電視頻道非常多,大多都在適應觀眾的口味,像大愛台的畢竟是少數,請問,電視節目到底該怎麼做才好呢?
答:大愛電視台開播至今,我很堅持一定要作為媒體的清流。人心要安定,媒體要負很大的責任,社會上假如沒有一股穩定力,實在很令人擔心,所以大愛台要很堅持自己這分責任感。
在大愛台觀眾年齡層的調查中,十五歲到二十歲以及二十歲到三十歲的人口不斷增加中,我相信只要有耐心地堅持這股清流,並將節目做得有內容且具國際觀,一定能逐漸被觀眾接受。
問:科學發展提升了人類物質文明,科學在今天的重要性如何?科學與人文精神之間如何處理才妥當?慈濟的精神與整個社會進步之間的關係,請上人開示。
答:慈濟每天的志工早會能夠在花蓮與大林兩地連線,就是拜科學之發達;醫院裏,病患生什麼病?也需要尖端的醫療科技加上醫師的用心,才能讓各種疑難雜症現形。科技的發達,帶來了生活的便利、並得以搶救生命,我很感恩;然而,科學的發達往往也會為人類帶來危機,讓我非常擔憂。
一切的科技都是操之在人,假如人心脫軌了,救人的利器就會變成殺人的武器,這是很可怕的事。人心脫軌要如何救回?唯有從心救起。總而言之,凡事還是從「照顧好自己的心念」做起。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