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2, 2009

老實學佛

老實學佛

證嚴上人說:「宗教」就是人生的宗旨,生活的教育。拜佛的人不一定是信佛,信佛的人不一定是學佛。信佛是信「人生的宗旨」,學佛是學「生活的教育」。

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但是一般民間信仰中只要平時求神拜佛,似乎就等於是信仰佛陀,其實佛陀不是教我們拜佛,他教我們要實行、教我們學佛、學法,學與拜不一樣,拜只是一直拜有所求的一直拜,這沒有用。

證嚴上人說:「宗教」就是人生的宗旨,生活的教育。拜佛的人不一定是信佛,信佛的人不一定是學佛。信佛是信「人生的宗旨」,學佛是學「生活的教育」。

用心學佛有方法嗎?一般來說學佛免不了念經,尤其是當人有困難時,總會口念佛經希望幫助他度過難關,但這就是我們念經的目的嗎?

上人教導慈濟人不只是讀經而且要「行經」,他說:「所謂經者道也,道者路也。因為你不懂所以要讀經,讀經就像讀書一樣,不是說我讀這本經,我就可以消災、我就可以免難,遇到困難時才來讀經,如果這樣就能消災、免難的話,那你什麼事情都不用做了,每天光在那裡讀就好了,路也不用行了。我們應該要有很正確的觀念,每一本經所引導我們的路,我們要好好用心走。」

既然念經不該是為了消災、免難、求保佑,那麼佛經為何而念?該怎麼念呢?上人表示,念經不是念給別人聽,要念給自己聽,自己聽懂了從內心發出來的聲音,再回向到自己的心地,那個時候就是真正的心與佛契合的時候。

或許有人懷疑佛經中有許多菩薩名號或梵文咒語,看都看不懂念出聲音有意義嗎?上人說:「不管你是念佛或持咒,這就是在解開我們的心,凡夫心的煩惱要如何解開?我們就是用念佛、持咒等等的方法解開,來判讀我們心的密碼,心的密碼若打開了,凡事想得通,智慧開啟就不會怨天尤人,就不會惶恐不安,這樣心病治療身病就康復。」

佛號是佛陀的名字,稱佛號猶如呼喚佛陀,念經自然應念到與佛心相契,甚至虛空中的諸天菩薩也能相應,而且我們在誦經等於在說法,不要說只看到人而已,其實在我們的空間有魊魅魍魎,也有很多的天龍八部、天神等等,我們假如不斷地誦好經、唱好歌從內心來祈禱,同樣也是為普天下虛空界的眾生在講經說法一樣。

佛經是佛陀說的法,佛陀來人間就是要教我們怎麼走這條人間路,所以念經之後最重要的貴乎實踐。有一位林師姊,她孫子們在讀小學,一天早上林師姊把便當、早餐都準備好了,就告訴孫子們說:「你們趕快去吃早餐,吃完趕快去上學,阿嬤很忙!」三年級的孩子就問:「阿嬤,你要做什麼很忙?」林師姊回應說:「我要去念經,去拜佛!」那麼小的孩子就說:「阿嬤,佛陀講經還要您再念給他聽,煩死了!」你看智慧不在年齡的高低,這孩子多有智慧。

佛陀講的經還要讓我們念給他聽,佛陀一天到晚就要坐在那邊讓你拜,真的很煩!佛陀很忙碌,他要來來去去…倒駕慈航,在凡夫的周圍不斷要去做教化的工作,他怎麼有辦法這樣此起彼落,這邊要拜那邊也要拜,只坐在那邊等人拜,沒有那種多餘的時間。

上人勉勵大家念經之外更別忘了要用出佛經的道理,他說:「我沒有叫你們不要念經、拜佛,我是跟你們說要多管齊下,因為時間有限。我們若只是一直念經,念念…等我念好我才要去做什麼,這樣要用雙倍的時間,所以說不管是念經,不管是拜佛,不管是做事等等,我們可以多管齊下。」

除了念經,學佛的人也常打坐,一方蒲團坐一世界,打坐時內觀自省,這也是一種很好的修行方式。有人以此請示上人,上人表示,打坐要時常覺知,我們的念頭放在哪裡?說不定有些人會覺得說,打坐就是打坐,想那麼多也叫打坐嗎?是,不用想太多,不過你的心有定在那裡嗎?

說不定我們沒想過去的錯誤,也沒有自己反省是否改過,也沒有想未來應該如何精進,這些念頭都沒有,請問你的念頭放在哪裡呢?靜坐時該怎麼做?數息、觀想、專心呼吸。

大家靜坐下來時,相信大多數人的心境都有同樣的境界,聽鳥兒叫、聽蟲在鳴;有的人可能離開這周圍的境界,他數息、觀想,氣息一出一入,一呼一吸,觀想氣息的上下;或者是用耳朵反聽自己的呼吸的聲音上下;或是更深入去感覺我們的胃、脾、腸,它們在蠕動的感覺。這就是要看各人心靜下來時,我們的靈感覺到底是向外或向內,或者是不在內也不在外,靜寂清澄、心境清明則是打坐的最高境界。

有的人一坐下來雖然沒有向內隨著呼吸去觀想,也沒有聽到外面的鳥叫,那時候的境界是什麼呢?不外乎兩種,一種是打瞌睡睡著了,沒有聽到外面的聲音;另外一個境界就完全不一樣了,這個境界就是靜寂清澄。我們學佛、打坐、修行所要的境界就是要「靜寂清澄」。

但是打坐沒學好反而會有副作用,一位慈誠師兄曾因為事業受挫想由打坐靜心,反而幻聽失眠甚至想要輕生。後來經上人開導後,那位慈誠師兄告訴上人說:「師父,我現在知道了,我現在每晚要睡時就是要讓師父唸到我睡著。」上人反問:「為什麼師父唸到你睡著?」他解釋說:「因為我都是放師父的經〈開示〉來聽,聽到自然睡著,所以是讓師父唸到睡著。」上人再次對他叮嚀說:「你若聽師父的話就要放棄打坐,面對現實的人生,我忙碌極了,你還有空在那邊打坐,學佛要內觀自在心,心要自在才不會這樣嘛!」

過去禪宗有一則公案,一位祖師故意磨磚來告訴坐禪的學僧,旨在說明「坐禪成佛如磨磚成鏡」就像緣木求魚一樣。學佛不能一直打坐,什麼都不做,我們應該站起來走出去,智慧是從定中修得,所說的「定中」不是說叫你們一天到晚都去打坐,這樣才會定,如果執著於這樣的打坐是很危險的。其實「定」是要把我們的心定下來,而不在乎是不是〝坐〞,所以禪宗就說〝擔柴運水〞無不是禪,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心都沒有亂了方寸,這都叫做定,〝定〞就是智慧的泉源。

上人提倡「菩薩人間化,佛法生活化」的理念是要慈濟人將它用在日常生活中。學佛難嗎?上人表示,生活中處處是佛法,慈濟人做慈濟事也是在學佛,從生活出發處處可修行,現代人對佛法有一種敬畏也很尊敬,但是很畏懼、很害怕不敢去了解。

其實佛法就是這樣普通,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管是端碗、拿筷,不管是舉杯、喝茶的禮儀或者是待人接物的規矩都沒有離開佛法,所以禪宗就說擔柴運水無不是禪;喝茶吃飯無不是禪。

佛法就是如此簡單的生活化,在慈濟裡面做慈濟事是修行,我們是以修行而工作,工作是我們修行的道場。人與人之間就是一種磨練的境界,所以要珍惜人家磨練我們、給我們境界,讓我們有修行的機會,這不是口頭說的,是我們要真正去體會,也要去力行的,所以對待他們我們要用感恩心。

其實,我們的心就是道場,生活中處處是道場。從土耳其地震開始,南亞海嘯、紐奧良風災,每逢國際間有災難,慈濟人總是走在最前,做到最後,在必要時走上街頭去募款,這同樣是慈濟人修行的磨練,街頭巷尾就是我們修行的道場,要修行不一定到深山,要修行不一定什麼樣叫做道場,真正的道場就是在我們的心中,真正的修行就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人與人之間待人接物中,看你是如何表現的,那就叫做「修」心養性、端正「行」為。

除了自我修行外,若要做一位弘法者或是護法人或者是人間菩薩大招生,我們必定要將佛法用在日常生活中,用在我們的修養中,因為身教重於言教,我們要以身作則,讓我們的身形來表達出佛陀的教育。學佛求道不離人間法,修行是為了度化自己,也是為了度化他人,希望大家要走大直道,這就是真的道理。不必用很複雜的心,其實道就在我們的面前、道就在我們腳底、道就在我們身邊、道就在我們口中、道就在我們日常生活待人處事中,只要我們心能會道,無處不是真道。

學佛要腳踏實地不能落空,佛法不離世間法,諸佛出於人間,慈濟人多年來的作為,正可提供學佛者一個極佳的註解。學佛一定要行菩薩道,菩薩道到底是什麼呢?《無量義經說法品》裡面有一段文「於眾生所,真能拔苦,苦既拔已,復為說法」,真正的菩薩就是要面對著苦難的眾生,為眾生設法、為眾生拔苦之後,我們才有辦法來為他們說法。

貧窮苦難的眾生肚子餓了,你是否能去跟他說,不要餓,來!我說法給你聽,你念佛就好了,就能飽了。可能嗎?不可能。我們看到的印尼,有一位小孩四個月大罹患水腦症,頭腫脹到一般嬰兒的兩倍大嚴重積水。你叫他念觀世音菩薩、念阿彌陀佛、念藥師佛、念釋迦牟尼佛,念了很多千佛,那顆頭有辦法縮下去嗎?絕對是不可能。

不過唯有會吃飯、會喝水、會肚子餓、會走路的這些人間菩薩有辦法去到那裡,看到了!一念不忍心,那種悲憫心就這樣的發心出來,我們立刻幫助他們送醫,醫生及時幫助他們開刀治療,使他逐漸康復起來。

所以說,經者道也,道者路也。不是只去誦經、去聽經,不是這樣。我們最重要的是趕快去行,一生有多長呢?有人說我老了,你們年輕人去做,妳說老了不做,那妳要做什麼呢?還不趕快做,沒錯啊!老了怎能還不趕快做呢?

那妳們又會說,老的要趕快做,我們還年輕不要緊,告訴你們人命在呼吸間,每一個人都要把握時間趕緊做,做就對了!因為多做多得,少做多失,所以我們要不斷精進,精進不是去道場才叫精進,我們是要在人間菩薩道上趕快精進,你多踏出一步就近一步,接近佛的道路、更接近佛的心。

念經、拜佛、打坐是學佛的基本功,不宜忽略卻也不宜偏倚,一般民間信仰以求神拜佛為重,遺忘佛陀教化的初衷。「念經不如行經,打坐不如實做」,證嚴上人期勉大家學佛要用心寬、念純最簡單的心,做就對了。《無量義經》就有這麼一句話,為什麼眾生那麼迷茫受盡苦難,就是因為不知菩提大道直故。我們眾生會這麼辛苦、這麼迷茫,就是因為不知道這條菩薩道是這麼直,這麼康莊的道路,就是這麼簡單,簡單到做就對了!走就對了。

問題提示:

1.為什麼拜佛的人不一定是信佛,信佛的人不一定是學佛?

2.什麼是「宗教」?什麼是「佛教」?什麼是「行經」?什麼是「修

行」?

3.上人說修行不只是念經、拜佛,還要多管齊下,怎樣做才是「多

管齊下」?

4.我們學佛、打坐、修行的目的就是為了智慧成長,請問什麼是智

慧的泉源?

5.什麼是我們學佛、打坐、修行的最高境界?

6.為什麼禪宗說「擔柴運水」無不是禪,「喝茶吃飯」無不是禪?

7.我們修行一定要行菩薩道,真正的「菩薩道」在哪裡?

8.請解釋「道就在我們的面前、就在我們腳底、就在我們身邊、就

在我們口中、就在我們日常生活待人處事中,只要我們心能會道,

無處不是真道」?

9.「念經不如行經,打坐不如實做」是在強調什麼?

10.為什麼在慈濟裡面做慈濟事就是修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