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10, 2009

2009年4月分享資料 月刊摘要

思想體系P166理想放遠方,腳步落實現在。

心寬不傷人,念純不傷己。

P98﹑0202 上人強調「慈善」是慈濟的根本,務必要用心耕耘;救濟的同時,也要帶動受助者開啟愛心,參與救人的工作。

佛陀時代,一無所有的貧婆撕下衣角布施。上人引此表示,有心就有力量,要讓受助者知道自己並非永遠都須仰賴他人幫助,有心就有一分助人力量;

P98﹑0202 希望得到他人祝福,不如自己造福。人人造福,則愛與福日日有餘。

P100﹑0204 聖嚴法師留囑「寂滅為樂」,上人以此教眾:「寂滅之境,就是『靜寂清澄』,是學佛者的心靈方向;更要『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心地清淨但不離人間,發大心、立大願,利益人群。」

P100﹑0204 「過去因,結現在果。師父從不曾說,只要拜佛,就會得到保佑;如果能為人『加持』,就不需蓋醫院救人了!」上人強調,要相信因緣果報,當業力現前,並非誦經、辦法會就能免除;要聞法解理、心存正念;心正氣盛邪不侵,自不受奇言異語所惑。

P103﹑0207 上人強調慈濟善款得來不易,是許多人辛苦磨破手皮而奉獻;在職場裏,凡事要「誠意」,用良知、良心付出。

P104﹑0208 「受盡苦難的人,往往比較耐磨,容易感到滿足。反之,沒有吃過苦的人,因不知福而常嫌不足,這樣的人生才是真苦。」

P105﹑0208 「福,不是外求得來,而是從做中修來的。」上人表示,把握分秒無所求付出大愛,就是最有福的人生;人人向這樣精進的人生看齊,大地就不受污染,人與人之間也不會有衝突。

「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是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勾勒出的大同世界;上人於九日早會時勉眾,「大同世界」不是口號,只要人心存善、心思正向,即能共創大同、安和樂利的社會。

「這有賴教育培養人才,而且要以大愛教育。」上人表示教育包含三個方向,家庭、學校、社會教育都能發揮正向功能,文明的社會就在眼前;若人人方向正確、有共同的善念,大同世界亦不遠矣! P106﹑0209 《論語》有言「導之以德」,上人表示,欲導正他人,要有情有法。「先說『情』——與人建立起感情,彼此結好緣;接著再說『法』——引導他把握正確的方法。從關懷出發,才能調整人人步履合齊。」

上人指出,合心、和氣、互愛、協力是平行並進,沒有高低階層;「施權同時要負責,有德才能服人。莫起貢高之心,人人須相互尊重、彼此互愛。」

P107﹑0210 雲林斗南八十歲環保志工何劉碧雲阿嬤的巧手智慧讓眾人驚歎連連——裁剪破被單做出漂亮靠墊;破掉的長絲襪改製成短絲襪;學生褲改製成提袋、回收電線車成袋邊;用破的雨傘布製成時髦的短雨衣……上人教眾效法碧雲阿嬤愛物的美德。

「世間物資,是要讓我們在生活中必須而利用,並非出於欲念『想要』而擁有。必須的物資,就要珍惜它、愛它;用壞了、用舊了,也要像碧雲阿嬤一樣疼惜物命。在有智慧的人手中,永遠沒有廢物。」

P108﹑0210 上人表示,碧雲阿嬤雖然沒有受過教育,卻有高智慧,年輕時運用萬能的雙手勞作,年長後又能做環保,愛人愛大地,實是人間之寶。

P108﹑0210 上人以《水懺》、《無量義經》及《論語》教導慈濟人,是因為《論語》中有做人的基本道理、《水懺》經文說明因緣果報,《無量義經》則是教導人開闊心胸、化小愛為大愛。

P110﹑0211 走到十字路口要停、看、聽,多用心才能保安全;上人籲請大家從天下災難中提起警覺。「瞋怒是火、欲念是水,加上無明風力助長,造成不可收拾的水火災患。若人人徹底懺悔,以法水洗淨內心貪、瞋、癡,才能使天地四大調和,消弭災難。」

P111﹑0213 人人都能看重自己的良能、提起使命,不輕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就能創造有價值的人生。

P112﹑0213 許多環保志工帶病付出,做到把病忘記了。上人以此相勉:「若太看重身體,照顧得太好,遠離一切,就像室內蘭花,禁不起日曬雨淋。反觀野生松樹,任憑風吹雨打,還是很強壯。」 P114﹑0215 「真理無法以肉眼得見,亦剖析不出,需要人去實踐。」 上人表示,理想、理論在還沒有做出來之前,都是空談。

「師公『為佛教、為眾生』六字, 上人信而不疑,終身奉行。要開啟心門,體悟佛法;莫停留在『我知道』,而是要行入人群,在做的當中,去蕪存菁,淬鍊出精髓。」上人深勉同仁用心投入,深入慈濟精神理念。

慈濟人文就是「大愛」,上人強調每一項志業都須用心,堅持精神主軸,才不會走樣。 P98﹑0202 P114﹑0215 上人勉勵用智慧面對人我是非。「對『是非』見怪不怪,其怪自消——不去計較,就能化解是非。」

P115﹑0215 「人心貪婪,故無所不爭——爭地、爭權、爭霸……不僅污染大地也侵犯太空,使得『本來無一物』的虛空,如今『處處惹塵埃』。」十六日早會時間上人嘆言,人類自認「人定勝天」,實是自造危機。

P117﹑0217 日常生活中,與所接觸的人衍生種種情感牽纏、無明煩惱,不脫「八苦」。上人言,生、老、病、死四苦,為人生自然法則;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四苦,則是由自己心靈產生。面對逆境,莫被色、受、想、行、識五蘊的熾盛煩惱所糾纏。遠離顛倒妄想,才能達到《心經》所言之『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的自在境界。」

P117﹑0217 北區一位高齡師姊,雖不識字,卻能年年接引出新發意慈濟人;她自言是將師父所說法「吞入腹肚底」,如此即能「有法度」。

P118﹑0217 「慈濟人務必心中有佛、行中有法。可以運用的法才是真實法;只要心清淨、無私、無所求,就不至於心外求法。」

P118﹑0217 上人教示,佛陀是為了「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而來人間。「佛陀開啟眾生心門,指出康莊大直道;然而眾生是否因此『悟、入』,願意步上大道?關鍵在於自己。就像師父每天說法,不開心門接受,則永遠不知法。」「開、示由佛陀,悟、入靠自己。師父盡力為大家開示,能否了解取決於每個人自己。要多用心啊!」

P119﹑0218 究竟有沒有消災解厄之法?上人直言求不可得;人人隨業而來,自身之業尚無可轉,遑論為人「消災」。即使行善積福而上生天界,享受快樂的生活,也是「消福」而無法「消業」。

上人強調,唯有反求諸己——就如個人吃飯個人飽,習氣自修、福緣自造。

P120﹑0218 「大家如果相信師父,就應該心志堅定跟著師父走。常常聽你們唱『敬請上人莫憂慮』,其實,看到弟子沒有跟上腳步,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我真的很憂慮……」上人憂慮弟子雖入人群付出,受法卻無入心。

P120﹑0218 入法要從「行道」開始。上人指出,投入慈濟不為求福報、得財富;然若藉事練心,開啟智慧,身體力行師父教導——安定心靈、清平生活,確實能辟除災禍。

P120﹑0218 上人言及早期資深的委員,即使沒有受過教育而不識字,她們一心一志跟隨師父,直到年老仍精進不退;反觀現在人學歷高,卻難調伏,即便發心立志,也不一定能恆持。

P121﹑0218 人與人之間相處,常有摩擦、衝突,並非『八字不合』,而是『脾氣不改』。

上人以「心寬不傷人,念純不傷己」敦勉大眾:「若心不寬,開口動舌、舉手投足容易尖刻傷人,甚至還聯合他人群起攻之,此行為實不足取。若念不純,則會將別人無心的話語當作是對己的批判,自我傷害。」

P121﹑0219 「佛陀是『三界導師』。所謂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人人的欲心所成——娑婆世界的眾生充滿貪婪之欲,種種苦難實起於人心;貪如水、瞋如火、無明癡念如風,將惹來大三災、四大不調。」上人表示,會迷茫而祈求消災、求福報,也是欲念驅使。

「色界,即有形有色之物質世界。人的貪欲從何而來?就是對物質興起欲望,追求無度。至於無色界,指的是意識、心識;人所造一切業,都從思想產生,無論興念付出助人,或對於物質的占有欲念,都在心思中造作,善惡的因子存在第八識,生生世世跟隨。」

P122﹑0220 做得到,才是法。若只是聽經、誦經,佛教名相懂得多,也能對人說法論理,自己卻做不到,也是『無法度』。心中有佛、行中有法,才『有法度』。

P125﹑0222 《後漢書‧肅宗孝章帝紀》提到:「古者急耕稼之業,至耒耜之勤,節用儲蓄,以備凶災,是以歲雖不登而人無飢色。」亦有一句閩南語俗話——「好天要積雨來糧」;顯示古人未雨綢繆的智慧,指出平日勤奮工作、節省耗用、積蓄財物,可應不時之需。 P120﹑0218 P120﹑0218 P126﹑0222 景氣衰退導致企業裁員,許多家庭頓失經濟來源,也影響孩子註冊就學;慈濟在全台推動「安心就學」計畫,幫助經濟陷入困境家庭的孩童安心就學。「助學」本是慈善志業項目之一,上人叮嚀志工落實社區、加強通報系統,關心是否有孩子輟學。「寧可誤救,也不錯失救任何一個個案;這是慈濟慈善志業一貫的精神。」

P126﹑0222 上人引古德詩偈「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表示,人人皆有與佛同等的清淨本性,差別只在「覺」與「迷」。

P126﹑0222 佛典記載一則故事——藥師要求徒弟出外採藥,徒弟空手而回,表示天地萬物無不是藥;藥師再要求徒弟採回「不是藥」者,徒弟仍然空手而回,表示舉目所見皆非藥。

「世間萬物,知其物性、懂得運用,則萬物皆藥;若不識藥理、不懂得運用,則萬物皆不是藥。」上人以此開示,只要用心,生活中無處不是法;何須心外再求法、頭上再安頭?若執迷不悟,差毫釐即失千里,將斷失菩提根。

「佛陀時代,提婆達多唆使五百比丘脫離佛的僧團自立門戶,破和合僧,處處與佛對立。佛陀將入滅時,憂心正法不能久住,曾言『獅子蟲自食獅子肉』,指出佛法的衰頹會從內部開始。」

上人言,佛陀在世時就有提婆達多障礙佛法,遑論當今末法時代;慈濟人既然有緣同師、同道、同志願,要守志不動,依教奉行。

早年上人曾問弟子:師父說法,大家是用一隻耳朵聽,還是兩隻耳朵聽?師姊們稍作思考回答:「用兩隻耳朵聽。」上人言:「難怪是一耳聽,從另一耳漏掉。」她們趕緊改稱:「是用一隻耳朵聽……」上人回應:「只用一隻耳朵聽,所以一知半解。」「師父長年以來,不厭其煩的為大家一再述說法理;若弟子邊聽邊漏,或是一知半解,實辜負師教。」

「若能用心接受,生活中處處是法。聞法入心且溫故知新,就能修除習氣,由『迷』轉『悟』。」

P131﹑0224 上人期勉大家行路的方向要正確,且要「傳功夫、搏感情」,像早年委員一樣,再如何也要設法照顧別人的心、帶領人走上菩薩道,共同成就長情大愛。

P134﹑0226 「不怕責任重,只怕沒有人一起扛。師父一無所有,每一位弟子就是我最寶貴的資產;若人人慧命成長、身體健康,能幫忙扛擔重任,師父就是最富有的人!」

P134﹑0226 「聽法要用心,由耳根聽入意根、存於心識。心能入道,人生才不致迷茫,不知何去何從。」

P136﹑0228 慈濟人是「學佛者」非「佛學者」;「佛學者」鑽研經典文句,「學佛者」則是身體力行佛法。上人叮嚀:「要將法理體會入心,提升智慧,莫稍遇困厄即惶恐迷茫,以致偏離正道。」

上人表示智慧高低非關學歷,就如許多年長的環保志工不識字,卻能夠體會道理,以行善、行孝為本分。「這就是『自然懂理』。道理通、事即通;人圓、事圓,理就圓。」

P145﹑上人曾說「真的要我常住,就是讓靜思法脈綿綿長長。」欲報師恩,吾等弟子豈能不謹記!

P009﹑高雄慈濟委員李秋桂,五十八歲投入慈濟,一直感慨自己腳步太慢。我告訴她,不怕慢,只怕站;現在開始起步,做就對了。

 

 

轉寄: 小甘200904月份分享資料

----- 轉呈者 吳政憲/Tzuchi 於 2009/04/07 上午 10:39 -----
            甘萬成/Tzuchi
            2009/04/06 下午
            12:59
(See attached file: 2009,4月分享資料.rtf)
以上小甘恭敬合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