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10, 2009

507期臺灣慈濟月刊-衲履足跡摘要

 

第八識

人的第八意識稱為「藏識」,無論好壞念頭都存於此識,生生世世相隨。上人囑眾要常自我反省,起善念、除惡念,才能讓心靈清澈無染;團體中人人心靈清淨,就能達到「立體琉璃同心圓」。    p111

 

上人指出,大家聽師父說法,是由八識中的前六識感官接收;這番話對自己能起何作用,屬於第七識的思想;接下來所造作的一切,善惡業因皆歸於第八識。「要讓第八識變成垃圾堆,或是成為糧倉、金庫,取決於自己!」                p115

 

金融風暴

金融風暴影響全球經濟,上人勉眾莫使心靈起風暴;人人心平氣和,減少欲望而不耽於享受,就能安度。

「將身外財看淡一點,但使命感要多提升。人人都是希望工程的工程師、心靈大地的園丁,能保持心的清淨、平靜,不隨貪婪欲念起伏,心平則人安。」

再如何在意財產數字高低、汲汲營營鑽營財富,終究無法恆久擁有;

即使有名、有利、有財,也不要貢高驕傲。上人教示要降服心魔。「其實生活中沒有魔,是自己內心的煩惱魔在作祟。所以要時時靜思,不起貪、瞋、癡、慢、疑;保持心靈淨如琉璃,不受名利污染。」    p110

面對社會景氣低落、人心不安,上人表示此一時刻,正是最好的教育時機。

「現在年輕人大多沒有經歷過貧苦,不妨藉此反省、檢討:過去生活是否過於奢華享受?若能腳踏實地打拚,照顧好根本、勤儉生活,自然能安度難關。」

「以勤儉、精進的靜思精神,化私愛為大愛,在世間最需要的地方,為苦難人付出。能愛人、助人,才是真正有福之人。」            p105

上人講述一則佛典故事:

佛陀與阿難沿著一條溝道行走,佛陀突然轉身告訴阿難:「阿難,溝內有毒蛇。」阿難往溝底一瞧回答:「佛陀,的確有毒蛇。」繼續往前行。有對父子聽到佛陀與阿難的對話,向溝內一探,驚喜發現哪裏是毒蛇,是一甕金塊啊!於是兩人合力將裝滿金塊的甕抬回家。不久,衙役來到家中,告知國庫被偷走一甕金塊,據報正藏匿在他們家中。

縱使父子倆急忙解釋金塊乃在溝裏拾得,仍遭治罪。父親遂感慨對兒子道:「我們遇到的真是毒蛇啊……」

上人勉眾去除心靈貪婪,生活樸實就是固本。「要如逆風之鳥、逆游之魚,環境再艱難也不隨波逐流,朝正確方向精進,必能突破難關。」                p126

 

戰爭

上人談及以色列、巴勒斯坦武力衝突,感嘆戰爭皆起於人心,少數人心不平穩,有仇、有恨、有怨,使百姓受苦難;而兩國長久累積的怨與恨,即使聯合國介入調停,如同以灰燼掩蓋火種,微末的火花隨時可能擦槍走火而不可收拾……

「心不平、氣不和,埋藏怨恨因子,總有爆發的時候,會造成嚴重的傷害與苦難。

「『一切唯心造』。以愛與善的心,面對每一天的人、事、物,心安則日日平安,來年將是平安吉祥年。」

上人勉眾生活中除了要惜福,尚須調整好心念,時時以感恩心自我祝福,人與人之間和氣、互愛,自然能招徠福氣。                     p106

孩童生活在戰火下充滿恐懼,就連兒童遊樂區都必須蓋防空洞……

上人感嘆地、水、火、風不調所造成的天災,終有回復生機、重建家園之日。「然人心偏頗,執著仇與怨,在人與人之間掀起爭端、在國與國之間爆發戰爭,這樣的人禍比天災更難平息,造成的傷害歷久難消!」

以巴兩國「世仇」,數十年來烽火不斷。上人慨嘆深遠的仇恨無法解開,所以兩方總是對立、常以武力相互侵害;是非已經分不清,受傷、受難的總是無辜百姓。

上人教眾要有「因緣果報」觀。「當知『怨可解、不可結』。無明糾結、擴大,偏差向惡的心念,將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人人都祈求生活平安吉祥,上人囑眾,唯有守護心念,把握短暫人生種善因、結善緣,付出無私之愛,才能實現。「若人人心寬念純,去除私欲,天下就沒有人禍、沒有對立,處處是充滿愛的淨土!」                                p113

慈濟賑災腳步曾履及科索沃、柬埔寨、越南等國,親見戰爭埋下的地雷對人們的傷害不只一時,實禍延代代。

上人感嘆:「大地的地雷猶可掃除,然怨、仇、恨埋下的心靈地雷,深植人的意識中,一觸即爆,更是可怕。」
一切怨、仇、恨,實來自人心無明。上人警惕大眾:「時時計較人我是非,把煩惱攬進心裏,愛恨情仇不斷累積,就會對人埋藏怨、仇、恨。要好好清淨六根,培養善解、包容之心,不讓外在六塵污染自心。」

上人敦勉眾人引法入心,掃除無明煩惱。「人生無常,名、利皆過眼雲煙,何必計較追逐。要時時用善法洗滌無明、排除心靈污濁;人人調和自心、付出大愛,人間災禍減少,大地萬物才有生機!」                p116

 

人事磨合

「若心不合,志如何能合?人心不合、精進不足,道場空間再大,也凝聚不起道氣。」上人直言靜思堂是大家的家,彼此能和,才能讓每一位進來的人感受到福氣。

「福從愛而來。人人互愛、和氣,空間莊嚴有道氣,則每一個角落都能說法、每一個人都是活動的道場,就能『有法度』——讓進來的每個人受到教育;再將慈濟大家庭的『家教』帶回自己的小家庭,讓家庭和睦,也能敦睦鄰里。此地就是增長福慧的好道場!」                            p108

菲律賓馬尼拉慈濟人以往慈善工作的重點,在赴離島義診、救助;後來上人敦促他們從就近地區做起,用心照顧馬尼拉眾多貧苦人。

「用心愛近在身旁的苦難人,根才能深入扎實、往外拓展。近年來馬尼拉慈濟人持續到近郊的貧民區如天堂村、夢鄉村關懷扶助,已見令人欣慰的『濟貧教富』成果。」
慈濟法親間相處亦然。上人教示,有緣同行,要彼此和氣、互愛、慈心相待,才能往外付出。

「如果對遠方無親無故的孤老貧病者能溫柔呵護、謙恭以待,卻對身邊的人態度冷淡、強硬,豈不矛盾?和氣是合心的表態、互愛是協力的表態,四者缺一不可!」
                            p108

閩南語俗云「新來的新娘,月內的細囝」,意謂剛入門的媳婦就像初生兒一樣,既要疼惜也要細心教導。上人以此叮囑資深者要用心引導、陪伴初入慈濟門者。

「慈濟是行入人間的道場,也是自我心靈的道場。行走慈濟道路愈久,愈要學法入心、與人合心,才不會貢高我慢。若自以為資深而以『長老』自居,不與團隊共事、不接觸人群,就難以施用法;方法愈不施用,就會愈漸忘失,變得『無法度』!」                        p108

凡夫心多所罣礙,既踏入慈濟,上人深勉眾人要自我訓練消除罣礙,做得歡喜、甘願。

「若總是計較:『師父為何只稱讚別人,沒有稱讚我?』『我做得這麼辛苦,卻沒有人知道』……都是凡夫習氣。希望大家不只具有慈悲心,也一定要有平等心,無所求而歡喜付出。」

看到各地慈濟人用心奔忙、細膩安排,圓滿一場場歲末祝福;上人讚歎:「人人不居功,也不抱怨,令我感恩。但師父希望大家再進步——時時都要心力相合付出,真正從內而外做到合心、和氣、互愛、協力。」
                            p114

上人強調,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增長慧命。「莫對外與人和氣,對內彼此間卻心存芥蒂。有人來磨,可以藉此改除習氣,要心存感恩;能撫平自己的心,才不會損傷慧命。」

發心修行,上人殷勉須信守初心;若意志不堅、無法守持心念,就容易為人所轉。

「即使周圍的人顯示負面的行為、形象,也不受影響。當他人行動無法與己配合,不能捨棄他,還是要耐心帶動、轉化他。無論對內修持、對外待人接物,皆不離『平等觀』,才能安穩行走於菩薩道。」

希望做事圓滿,上人強調首要做人圓滿。「圓滿是因為柔和。有稜有角,難免碰撞傷人;人圓、事圓,理就圓。要能縮小自己,真正做到『微塵人生』,才能發揮奈米般的大力量,廣招來眾,傳承靜思法脈。」     p114

「有『心』,就是志願。既知人生方向正確,就要穩定心志,以『志』為中心軸,無論身旁的人、事、物如何動盪,心念都不隨之起伏。不受人事左右,以堅定心志面對、不怕磨難,才能真正將事情做好。」

上人慈示,團隊中人人心合、氣和,事事才能圓滿;反之,為了做一件事而失和,就稱不上團隊了。「言語、態度要柔和,莫讓人有不好的感受。慈濟人常說『普天三無』,一定要言行合一——真正做到『普天下沒有我不愛、不相信、不原諒的人』。」

「相處要和氣,是非要明辨。」上人強調,三人行必有我師,人人都有優點也有缺點,要以智慧明辨,學習別人的優點;若見他人犯錯,要警惕自己不犯相同的缺失,且以耐心溝通磨合,切莫對立衝突。

對弟子們一而再、再而三地教誨,其習氣卻無法改善,上人感嘆有時也會有「恨鐵不成鋼」的心情;然總是包容、以愛寬諒。

「莫因人與人之間的碰撞磨擦,增添負擔;要放寬心胸,共同挑起天下重擔!」上人殷切叮嚀。        p120

「心中有佛,體悟宇宙真理,則何事看不開?行中有法,就不會被任何言語或人事傷及心;即使有人習氣不好或聲色不佳,亦不會困擾自己,而是放大心量去包容他人,把是非當教育。」

儘管弟子們都有心,然在做事的過程,難免會遇重重困難需要克服。上人提醒:「除了有無限愛心,還要用高度智慧。期待大家真正把慈濟當作生命的一部分,視為使命——不能僅靠一腔熱忱,開心就做,未達到想要的即放棄。」

上人囑眾用心多承擔一點,做事快一點、準一點,快速準確,才能為更多苦難人拔苦予樂。                            p128

「大愛無私。如果仍存私心,做得愈多,『我』也愈形放大,心的空間就會縮小,易生煩惱。」

上人教示,若執著於自己的付出,認為凡事都要以自己的方法去做,會造成團體的困擾。

「縱然一個人再能幹、能做很多事,若缺少反思自省空間,不能開闊心胸、包容眾生,反而會傷害道心。」

上人教眾去除無明、破除執著,才能真正厚積善根;反之,只是做事卻缺乏自我觀照、提升,徒然厚積「宿業」、「宿執」,成為行走菩提大道的障礙。
「說法讓人心靈得到啟發,若計較是自己的功勞,就如搭船過河,卻不下船,如何繼續向前?做好一件事就要放下,才能全心做好另一項工作。」 p133

上人致勉種子播下了,就要用心耕耘,讓畝畝福田豐收;否則閒置荒廢,將雜草叢生。即使發心行菩薩道,若凡夫習氣未盡除,還是會起無明。慈濟人甘願翻山越嶺,伸出雙手膚慰毫不相識的苦難人,上人提醒對於身邊同行菩薩道的法親,更要心存感恩。

「對外有愛,更不能缺乏內和。若沒有法親陪伴,一個人遠途跋涉,實是孤單而危險。人多力量大,能讓愛遍及更大範圍;所以對於同行法親,要相互疼惜,以開闊的心胸善解、包容,如此就不會有磨擦嫌隙。」
除了要善解、相互包容,上人叮囑更重要的是彼此感恩、尊重、愛;不說是非、不瞋怒、不排斥人。

「人常會在與熟識者互動時『熟不拘禮』——認為都是自己人,所以說話不經修飾。卻因此刺傷人,這就是『禮』不足的缺失。『禮』也是人文,若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能守禮,人間就會很和、很美。」

慈濟之美,美在浩蕩隊伍合齊。上人開示:「三個『力』字相加,就是『協』——要與人力量相合。若人人都能盡己之力,不只牽手且能同方向、同出力,就能共同大步前進。」
                            p139

 

典範

上人勉眾做出典範,所謂典範,不是只有穿慈濟制服時才守規守戒,而是平時人品的培養;要時時心中有佛、行中有法,做社會典範、宗教典範。

上人期許大家做到「骨子裏就是慈濟人」的人格典範,也要展現佛教徒典範。「佛陀的精神理念就是慈濟的基礎。佛陀『宇宙大覺者』的形象,代表人格的提升、智慧通達宇宙萬物之理;慈濟人要展現有品質的宗教形象,讓大家知道佛教並非迷信的宗教,是心靈的教育、智慧的教育。」
                            p142

 

心田福田

邁入二○○九年的開始,上人致勉人人自耕心地,彼此和氣以耕大地。             p109

「志為人間菩薩,要自淨心地、自耕心田,進而在眾生心地播下善種子。念念清淨、付出無所求,如橋梁連接溪河兩岸、如渡船普度群生,在成就眾生的同時,慧命也隨之增長。」

上人表示,菩薩以身作為拱橋,任憑眾生在身上踏行,仍要勇健堅忍,以「金剛不壞」的堅固心志,接引眾生安度無明洪流,穩行至彼岸。
                        p129

上人敦勉人人的心地要如春天,欣欣向榮。「虔誠感恩辭舊歲,自淨心地迎新春。日日在法中殷勤、精進,洗滌無明煩惱,不留絲毫髒污;發心立願後,要能守之不動,如此心地永遠清新。」

除夕晚會中,上人勉勵慈濟大家庭每一位成員,做自我心地的農夫;再向外播撒愛的種子。
「慈濟人日日、月月、年年,時時刻刻行六波羅蜜、四無量心,真正是人間菩薩。期待也在人人心田播下一粒粒愛的種子,讓這分清淨、無私的大愛『從一而生無量』,遍布人間。」
                        p135

「在緬甸,我們給予農民稻種,他們付出勞力耕耘有形農地,如今已結出粒粒飽滿的稻穗;在四川,慈濟人給予無形的心靈種子,他們自我耕耘心田,菩提種子已見茁壯。不論有形田地或無形心地,皆須用心耕耘才能豐收。」

若要福慧日增,也須自我用功耕耘。上人期勉人人走入苦難人群付出,見苦知福,解開心中無明煩惱。

「人生無常,平安的時刻要感恩並積極造福,用愛勤耕自我心田,進而向外耕耘人間大福田!」
                            p107

 

四法四門四合一

晨語時間上人引此再言慈濟「四法四門」要旨。「合心總持門,和氣和合門,互愛觀懷門,協力力行門。慈濟『四合一』精神,貼合《無量義經》。」

首言「合心總持門」,上人表示,資深慈濟人要「總一切法,持一切善」,發心入人群,以無私之心,合心傳承。「要運用善法入人群,幫助心靈苦難者或是物質匱乏者,解脫痛苦。」

第二「和氣和合門」,要「和聖賢心、合菩薩道」。上人教眾要效法聖賢之心,不輕視任何一個人,用心接引。「人人和氣,才能去除煩惱,生起『覺有情』的清淨心;如拱橋般,將眾生從此岸度到彼岸。」

第三「互愛觀懷門」,要「內觀自在心,懷抱眾生苦」。上人勉示要開闊心胸,心包太虛。「要常向內自觀,莫讓貪、瞋、癡、慢、疑等煩惱塞滿心地。與人互愛,才能排除障礙,接引苦難眾生走向菩提大道。」

第四「協力力行門」,是「力持諸善法,行遍人間道」。上人言,天下事必須號召天下人一起來做,才能普遍扶持世間苦難人。「要先從自己做起,盡形壽、獻身命,口說、身行一切善法,將大愛灑向人間。」
上人勉眾破除執著,開啟合心、和氣、互愛、協力四門,使善法遍及全球每個角落。                            p131

 

「教富濟貧」與「濟貧教富」

芸芸眾生多苦惱,上人表示救度之法,即「教富濟貧」與「濟貧教富」。

「富裕者有錢、有力量,可以引導他們用世間財來幫助苦難人;為人間福祉付出,也是為自己造福,這是『教富濟貧』。此外,希望貧窮人知道自己也有力量救人,即使只有一滴水,滴進大缸裏,這缸水就有他付出的一滴,可以供應許多人喝,也是在造福;這就是『濟貧教富』。」

佛典記載,有孩童以恭敬心,將一把沙放入佛陀缽內;佛陀歡喜接受,倒入造塔的沙中,讓孩子的那一把沙也有造塔功德。上人以此表示,慈濟四十多年來正是匯聚眾人點點滴滴、長時間的付出,以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奉獻社會,用愛鋪平人間路。                         p121

 

把握時間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皆由分秒累積而成。今天是大愛電視開台十一周年紀念,上人於晨間感恩人文志業同仁分秒必爭,用心、用愛付出,讓清流秒秒不息環繞全球。

「要好好把握時間,一秒鐘都要斤斤計較;但與人之間或是對事、對物,不要計較太多。」

之後赴板橋志業園區歲末祝福,上人期許人人把握分秒,時時種好因、與人結好緣,無所求付出大愛,才能成就好果、好報。        p104

於桃園及新竹區歲末祝福會中,上人讚歎「人品典範」善用人身使用權,將生命品質不斷提升。

「人生無常、國土危脆,生命在呼吸間,一口氣不來,即是長眠。生命很難得,卻又如此無常,要好好珍惜。所謂珍惜生命,是把握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善盡良能,提高生命價值。反之,若是將時間用在貪婪、享受,甚至為非作歹、空白度日,不只糟蹋自我生命,也是污染大地。」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上人期許人人以覺悟之心善用生命,對人間做出有意義的事;如此做一天就賺一天、增長一分智慧。

「經者道也,道者路也。經藏不只是白紙黑字,要走入人間道路,在人群中體解真理。」上人重申慈濟人志為人間菩薩,當行至苦難之處伸手救拔,徹底助人離苦得樂。

 

業力

悟達國師十世前所造惡因,冤魂追纏不散,當貢高心門一開,業力便趁虛而入。上人以此教示,災禍並非求神問卜能消解,業力自造自受;既於過去生中,不畏因果為所欲為,現在就要為「歡喜做」而「甘願受」。

「以正向的態度甘願承受,就不會被業力愈綁愈緊;反之,愈是掙扎,業力之繩就會愈纏愈緊。」上人勉眾相信因緣果報,把握分秒結善緣。    p116

 

走入人群付出

與馬來西亞志工談話,上人明示,慈濟宗門以清淨而無私、無貪無欲為心靈道場,重在走入人群付出愛。

「在慈濟,不只講理,也有道;不只說法,也有路。身體力行,用愛鋪出平坦大直道。」上人強調「菩薩所緣,緣苦眾生」,慈濟人走入貧窮或受災受難之地,不只給予有形物資解困,更期望打開人人心門,展現愛與慈悲。

「欲達到此教育目標,須以真誠投入。」上人致勉大家以「清淨心」付出無私大愛,堅定方向不偏差。                        p117

「人人本具愛心,只要真誠帶動,就能開啟這分愛。心中有愛,就有希望!」上人提及四川大地震後,當地民眾身心雖遭逢苦痛,但在慈濟人陪伴、膚慰下,老老少少紛紛投入志工行列,可說是「震」出了人性本善與希望。

如同一九九九年台灣九二一大地震過後,許多民眾有感於慈濟志工的付出,發心參與慈濟,成為大地裂縫中冒出的菩提新芽。上人表示:「苦難時更能啟發人性之善。啟發後,須及時把握因緣耕耘,新芽才能成長茁壯。 」        p118

上人致勉榮董發揮富中之富的愛,當「救濟者」而非「消費者」。

「只是說,沒有真正投入,無法讓苦難人得救;要踏出腳步、伸出雙手,才能牽扶苦難人,讓他們再站起來;也就是要『做』。」

上人明示,慈濟不是「說」出來而是「做」出來的;不只出錢且能出力,心靈感受大不同。

「助人的感受,比去觀光更快樂。觀光看風景,徒然花一大筆錢;深入災難之地,見及人間苦難景象,是對自己最好的教育。」上人期勉人人莫當消費者,要發揮大愛,做一位救濟者。

「只是消費甚至浪費,實是造業。付出真誠的愛,凝聚人人小小的愛心,就是一股很大的力量,能徹底幫助苦難人、減少世間災難。」                    p124

「慈濟宗門並非關門打坐、念佛,而是要引法入心、起於行動,聞聲救苦走入苦難人生命中,做其生命中的貴人。」

受證只是踏上菩薩道的起點,上人勉新受證委員、慈誠,時時恪守慈濟十戒,照顧好自我形象以成就整體形象。

「期待人人踏實力行合心、和氣、互愛、協力,行於『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只要恆持初心,必能讓未來的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更和諧美好。」                 p104

 

引法入心

把握機會多聽法,讓法水常存於心,道心才能堅定、方向才能正確。上人慈示要從自己心田耕起,才有辦法耕耘人間福田。「先自我建設心靈環境,『心中有佛、行中有法』,才能啟發人人共同的善念,同行在菩薩道上。」                                p139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