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1, 2009

不只慈悲,且要等觀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隨師行記

 

不只慈悲,且要等觀

國曆:1月11~12日
農曆:十二月十六~十七日
柔和能圓滿
「佛陀涅槃距今兩千多年,我們現在能夠閱覽眾多佛典,是三種因緣使然:佛陀諄諄說法,涅槃後弟子憑記憶結集成經,接續又有法師大德取經、翻譯,讓佛法在世間傳揚光大。」
於台中分會溫馨座談,上人指出,雖然佛陀在印度恆河兩岸說法四十餘年,然徒步行化,難以使廣闊大地間的眾生都能接觸、體會;如今佛法在印度,反不如其他地區昌盛。
慈濟創立迄今四十多年,現今科技發達,隨時隨處皆可聽法;然上人慨嘆,弟子們究竟了解多少法?「師父每一回說話,究竟有幾人真正吸收?吸收了法,能否確實改變自身習氣?」
佛陀覺悟的當下,心靈境界透徹、寧靜,直指「大地眾生皆有如來覺性」,只是被煩惱、無明纏縛,讓覺性無法發揮。上人表示,佛陀清淨的心,就如《無量義經》所描述「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境界。
「若人人能回歸與佛同等的清淨本性、發揮無私無染的大愛精神,則能『守之不動,億百千劫』——恆持心志,不會因為接觸到不好的臉色、聽聞到不好的話語,就計較得失,而使心念浮沈。」
凡夫心多所罣礙,既踏入慈濟,上人深勉眾人要自我訓練消除罣礙,做得歡喜、甘願。
「若總是計較:『師父為何只稱讚別人,沒有稱讚我?』『我做得這麼辛苦,卻沒有人知道』……都是凡夫習氣。希望大家不只具有慈悲心,也一定要有平等心,無所求而歡喜付出。」
看到各地慈濟人用心奔忙、細膩安排,圓滿一場場歲末祝福;上人讚歎:「人人不居功,也不抱怨,令我感恩。但師父希望大家再進步——時時都要心力相合付出,真正從內而外做到合心、和氣、互愛、協力。」
上人強調,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增長慧命。「莫對外與人和氣,對內彼此間卻心存芥蒂。有人來磨,可以藉此改除習氣,要心存感恩;能撫平自己的心,才不會損傷慧命。」
發心修行,上人殷勉須信守初心;若意志不堅、無法守持心念,就容易為人所轉。
「即使周圍的人顯示負面的行為、形象,也不受影響。當他人行動無法與己配合,不能捨棄他,還是要耐心帶動、轉化他。無論對內修持、對外待人接物,皆不離『平等觀』,才能安穩行走於菩薩道。」
希望做事圓滿,上人強調首要做人圓滿。「圓滿是因為柔和。有稜有角,難免碰撞傷人;人圓、事圓,理就圓。要能縮小自己,真正做到『微塵人生』,才能發揮奈米般的大力量,廣招來眾,傳承靜思法脈。」
克己增慧命
有些人在外對人忍讓謙恭,回家卻對親人發洩情緒。上人教示,只要存有「靜寂清澄、志玄虛漠」的開闊佛心,自我訓練「克己復禮」,就能消除惡習。
「『克己復禮』是要掃除無明、克制自我習氣。習氣,是因為無明覆蓋;修正一分習氣,增長一分慧命。反之,若總希望別人適應自己的習氣,就會動輒衝突、更結惡緣。」
人生無常,生命長短由不得自己,上人勉眾要讓生命廣而深。「既踏上菩薩道,就不要漂浮在凡夫的無明欲念中;要運用有限的人生開闊慧命,發揮大愛、智慧,包容天下眾生。」
上人指出,大家聽師父說法,是由八識中的前六識感官接收;這番話對自己能起何作用,屬於第七識的思想;接下來所造作的一切,善惡業因皆歸於第八識。「要讓第八識變成垃圾堆,或是成為糧倉、金庫,取決於自己!」
分秒結善緣
結束為期十八天的跨年行腳返回花蓮,十二日早會,上人開示:「迷與覺,只在一線之間。每一場歲末祝福呈現的人品典範、每一個由迷入悟的真實人生,皆為經典。」
言及演繹《水懺》序文的音樂手語劇,短短十幾分鐘淋漓盡致詮釋深奧經典,攝受人心,上人讚歎功德無量。
悟達國師十世前所造惡因,冤魂追纏不散,當貢高心門一開,業力便趁虛而入。上人以此教示,災禍並非求神問卜能消解,業力自造自受;既於過去生中,不畏因果為所欲為,現在就要為「歡喜做」而「甘願受」。
「以正向的態度甘願承受,就不會被業力愈綁愈緊;反之,愈是掙扎,業力之繩就會愈纏愈緊。」上人勉眾相信因緣果報,把握分秒結善緣。

Copyright Jing-Si Inc. 靜思文化版權所有 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更多內容,請參閱靜思文化每季出版《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