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發揮清淨本性,凝聚成共同善念
問:從賀伯颱風的救災工作中,看到了慈濟的機動力,慈濟人的組織發揮了很大的影響力,這是什麼因素使然?不知道上人自己如何看待這些會眾的表現?
上人:用平常心、感恩心看待。
慈濟人的長情大愛真的不是用語言所能表達的,必須用感恩心去看待;事實上這分愛人人本具,只是很多人尚未被啟發出來,只要經過啟發,人人都能展現出很純真的大愛,所以可以用平常心看待。
慈濟人不只是了解佛陀「慈悲喜捨」的精神,還能真正化為行動;不只主動付出,而且都能自己走上規律穩定的軌道,實在很難得。
問:在板橋慈濟人救災的錄影帶中,看到慈濟人同心合力的精神。您能不能解釋一下這分凝聚力的來源?
上人:這可用佛法來解釋──佛性平等。佛性是人人本具的,「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把內心最善的那部分啟發出來,就會有一股服務人群的熱忱;而彼此間這分熱忱沒有代溝也沒有阻礙,就凝聚成一種共同的善念。
問:慈濟這幾年動員力特別強,除了愛心已被啟發外,是否有其他原因?
上人:幾年前,天下雜誌用「清水之愛」形容慈濟,慈濟就是把每個人心裡那分很清澈的大愛啟發出來,點點清水合在一起就沒有分別,大家都是向著同一個目標──愛,彼此不求回報,有的只是感恩。
慈濟人有一個共同的觀念,就是──因為有人需要幫助,我們才有機會去付出關懷。如賀伯風災,山上那些受難的人,需要接受幫助時,是已經付出多少慘痛的代價?他們家破人亡啊!就是因為他們受苦,才需要我們幫助他們,所以我們都感恩他們。
這就是慈濟人共同的理念。大家目標、理念一致,所以會很自然地步上同一個軌道,每個人都能自動自發地付出,付出之後彼此感恩。這是很微妙的事,唯有身體力行才能體會。
問:慈濟的想法和作法,似乎和一般佛教團體或慈善團體不同?
上人:我給慈濟人一個基本觀念──我們是「學佛」,不是研究「佛學」。
我提倡「佛法生活化」,不是只閉門研究佛法理論,而是很用心地將佛法實行於日常生活中。所以我常說,不要光把經典拿來念,應該要腳踏實地去力行。因為「經者,道也;道者,路也。」經典與道業都需要我們身體力行。
我們要學佛陀的「德」和「智慧」。德是指明白真理以及斷盡煩惱;智慧則是明白目前世間所需要的,和自己應為世間做些什麼?
世間人事形形色色、千差萬別;能將人與事分辨得很清楚,然後選擇正確的人生方向和目標、妥善規畫自己的人生,就是智慧。
在人群中做事,要有一個觀念,就是有人、有我,但是不能有煩惱、是非。是非來自於分別心、貪求、計較心等等,我們要有勇氣斷除是非。
我常告訴慈濟人,不要把人事當是非,要把是非當作教育,所以不論遇到什麼狀況都要感恩!即使被人批評,也要感恩他及時提醒。人人皆如此,團體就不會有是非,大家做起事來會歡喜自在。
這就是慈濟人的觀念,我們強調的是「學佛」,是將佛法真正落實在生活中。
例如有些人認為「放生」有功德、能消災,而我則是提倡尊重一切生命,除了要「護生」,最重要的是要放「人」生──就像有人生病了,沒錢就醫,我們知道了就要趕緊去關懷。至於放生魚鳥,不如提倡
保護生態......
募款是先募愛心
問:在組織管理方面,也可看出您的智慧。慈濟有各種團體,例如委員、慈誠隊、榮董、教師聯誼會、慈青......,不知您當初是如何發展出這樣的系統?
上人:這是很自然的發展,並非預先刻意計畫的。我經常說要事事用心,而且要用很誠懇的心來做事;慈濟的發展不是用心機去算計、謀畫出來的,而是出於用誠正信實的心做事,很自然的發展。
問:您怎麼會想到要成立慈誠隊?
上人:這也是很自然的發展,因為社會是由很多家庭組織而成的,而男士是一家之主,男士們有好品格,家庭才能幸福,社會才能祥和。
慈濟最初成立時大多是女士──委員,委員代表慈悲,比較感性;但是慈濟也需要男士們的智慧,因為男士在社會上的工作經驗較豐富,
較為理性。所以我們將男士組織成慈誠隊,讓他們在慈濟裡培養良知良能,和慈濟所有的團體相互勉勵。
問:委員為什麼要募款?
上人:慈濟四大志業的起源是慈善,要從事慈善工作,總是需要資源,所以慈濟委員從慈濟創立初期即開始募款。
其實募款是先募愛心。凡夫心比較自私自利,若有機會投入慈濟志業,擔起濟貧教富的任務,就可以從中提升自己。所以慈濟委員不只是募款救人,也藉此機會自我磨鍊,最重要的是要引導家家戶戶付出愛心,提升社會祥和。
我常說人生有四種形態:富中之富、富中之貧、貧中之富、貧中之貧。委員需要用心開導的就是富中之貧和貧中之貧的人,這是慈濟人的任務。譬如有的人雖然很有錢,卻過得非常煩惱,因為他心中缺少愛,缺乏愛的人生,真的是很痛苦,這是「富中之貧」的人。假如能啟發他打開愛的心門,讓他富有物質又富有大愛,就會成為「富中之富」的幸福人生。
「貧中之貧」的人不僅缺乏物質,也缺乏愛心。另有些人是「貧中之富」,雖然生活貧困,但是富有愛心。慈濟就有許多「貧中之富」的人,幾天前,「慈濟世界」電視節目就報導一位慈濟委員,去菜市場撿菜葉的故事。
她以前很不快樂,嫁給一位外省籍退伍軍人,她不會說國語,先生不會說閩南語,彼此溝通困難,加上生活並不寬裕;她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生活得很痛苦。
後來接觸慈濟,她了解物質不是那麼重要,唯有心靈的富足才是真正的福氣;於是她打開心門,開始走入慈濟委員的行列。她經常以自己的人生經驗現身說法,很多人都被她感動而加入慈濟。
她有個心願,就是成為慈濟榮譽董事。
於是她開始去菜市場撿剩下的菜葉,有的菜販知道後,會把賣不完的菜都給她,她很惜福,把這些剩菜都拿回家。可是她和先生吃不完那麼多菜,於是她每天觀察天象,以了解天氣狀況。假如天上有星星,她就知道隔天是好天氣,於是趕快把菜洗乾淨,然後第二天曬成菜乾和大家結緣,所以大家都很喜歡她。
如果是下雨天,她就幫人家修改衣服賺工資;如果是陰天,就出去做資源回收的工作。她如此不斷地努力,終於圓滿了捐百萬善款的心願。她滿懷感恩、做得很歡喜,因為她真正充分發揮了人生的良能,生活過得很踏實。人生沒有「所有權」,但「使用權」則掌控在自己的手中。每個人都珍愛自己的身體,花不少時間為它吃飯、穿衣、洗澡、睡覺,如果不充分善用此人身的話,多可惜啊!
慈濟人和我都同樣有這種觀念,所以大家都能充分利用人生,而且很會調配時間,這樣的人生是最有意義與價值的。慈濟世界有今日的規模,也就是這三十年來,大家把握分分秒秒的時間、累積點點滴滴的成果所做出來的。
問:為什麼會有榮董?
上人:十多年前,我呼籲十方善士共同建設慈濟醫院,大家為了響應善舉,歷經千辛萬苦地奔走勸募。當時無論是捐贈或募得一百萬元善款,都是不得了的大數目,我實在很感恩許多發心的大德,所以給予最榮耀的名稱──慈濟榮譽董事,以表達我刻骨銘心的感恩,並以慈濟榮董的善行義舉做為大家的典範。
組織管理不如人人自我管理
問:您管理組織很有智慧。
上人:其實我最不懂組織管理,我希望每個人都自我管理。
問:不容易吧!
上人:不會啊!慈濟人都自我管理。比如我從未出國,但國外的慈濟人都自我管理得很好。還有全省各地的分會、聯絡處,我大部分時間都不在那裡,大家都是自我管理。
問:我在慈濟裡看到好多在社會上有地位的人,都放下身段為人服務,即使是大老闆也幫人倒茶。
上人:這就是自我管理。
問:您把弟子們教得規規矩矩的。
上人:我有時候也會教他們輕鬆一下,活潑一點。
問:人性本善,可是為什麼有的人會做出很壞的事?
上人:那是社會環境造成的。這其中大眾傳播媒體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所以從事大眾傳播工作的人,一定要很謹慎,並且負起改善社會風氣的責任。
問:慈濟已經發展得這麼龐大,未來的路要怎麼走?
上人:人生無常,要把握剎那、恆持當下──永遠恆持現在的這一念心,不要擔心未來。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四處遊化、教育眾生,即使到了涅槃之前,也沒有指定由誰來當繼承人,可是佛法仍然流傳至今。
現在的慈濟四大志業,已經上了軌道,而且擴展到海外,目前有二十幾個國家有慈濟人。雖然我從未親自去過,但他們在海外都做得很好,也自我管理得很好,而且都是就地取材,取之於當地,用之於當地。
慈濟人以長情大愛的精神,分分秒秒發揮救人助人的良能,不論是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彼此已深切地結合在一起,未來都可穩定地發展,不需要我擔心。
問:要怎樣才能捨得?
上人:做,就對了。能捨才能得,做的同時就是「捨」,做了之後感到歡喜就是「得」;所以我常說「甘願做,歡喜受」。
像這次賀伯颱風,慈濟委員和慈誠隊在風雨中冒險進入災區,給予災民各種援助,我實在是很感恩,但也很擔心他們的安危。不過,慈濟人就是如此,不論是多麼辛苦,都是抱持「甘願做,歡喜受」的心念。
問:救災的工作,並非只有慈濟應該來做吧?
上人:不要這麼想,想這些就是煩惱;必須斷除人我是非等煩惱。救災救難的事我們要盡力去做,至於別人要不要做、怎麼做,我們不要去批評。
慈濟三十年來對於救災救難都是跑第一,因為人遭受災難時都是很惶恐、無助的,最需要人家的安慰和幫助,所以救災要「跑在最前,做到最後」,儘快趕到現場慰問,而且持續進行種種後續工作。
不只此次颱風如此,而是每次救災都如此;也不只台灣的慈濟人如此,海外各國的慈濟人也是如此。
問:您說這麼多話,會不會覺得疲累?
上人:談慈濟都不累。希望你能慢慢了解慈濟,歡迎你常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