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20, 2009

證嚴法師開示【生活智慧】攝心一處‧治心守意

多數人因為自心不清淨,所以不知不覺造就了很多業。就像眼睛受到外界物體的遮蔽,而看不清事物的真相。人的心如被煩惱遮蓋,就如天上的月亮被烏雲遮住一樣,光亮無法照耀人間。
我們修習佛法並不是要求聰明,而是要學得智慧。智慧是由定而生,心若能專、念不散,從「事」入「理」,則能產生智慧。比如說,念佛的時候,即要念得佛心即我心;念經亦要念得文從眼入,言從口出,聲往耳入,理從心得,如在佛前聞佛說法,這才是真智慧。
多數人心很難定,常有人說,我有心要虔誠拜佛,也有心虔誠念佛,可是當我拜佛時,心就想到別的地方去了;當我念經時,明明眼看經文,口也念經文,但心卻不 知飛到哪裏去了。因為心無法統一,心不能統一就會亂,心一旦亂了,內心的思想及所看到的事物就無法分別得透徹清楚,智慧當然不能開通了。
我們必須先攝心於定,在定中使身心清淨,將放散在外的心收攝在一處,去悟世間及出世間的一切生滅法相。
人常會懈怠,也因為懈怠而迷失了真心,所以我們要時時刻刻保持心不散亂。平常做人做事、待人接物,都要做得無過失,能觀機逗教,引導人向善的路上走,使每個人的身心如中秋月光那麼的清淨。
過去的聖人,非常謹慎於自己的心志,所以能「治心於未萌」──在惡念還未生起之前,就善加保護心念,並且「防情於未亂」──好好預防情緒的動亂。所以,賢哲「有終身之憂,而無一朝之患」。
所謂的憂慮,是說賢哲之人非常謹慎,不敢稍微放鬆心志,時時戰戰兢兢地保護自己的心志、反觀自性,如此邪妄的念頭自然不會侵入。
邪妄的念頭就是慾念、無明的念以及人我是非的念。我們若能一心觀自性,自然會心無私念;無私念就不會分別人我,就不會生出是非。
所以說,古之聖賢有終身之憂,這個「憂」是「憂道不憂貧」──只憂慮是否終身都能行於仁道之上,而不煩惱自己今日是貧窮或是富有。人如果憂慮自己失去正道,行為自然會謹慎小心,而不致發生錯誤。
孟子說:「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我們每個人生下來時,本性都是非常善良的,善性就是仁心,有善的性就有仁愛的心,只可惜我們從小生長在人世間,受到種 種雜念、物欲的引誘,使心中的仁念逐漸地淺薄了!欲心侵佔了仁心,欲念代替了仁念;欲心逐漸增強,因此仁念就慢慢薄弱了。
我們應專心一意,守住這份仁心正道,時時觀照,不令邪妄得入,使「念根」堅固,以先賢治心之道,於未生惡之前令其不生;對於感情,也是在情緒未亂之前防患未然,時刻保持警惕,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