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17, 2009

慈濟環保營(1)地球需要我們的用心疼惜![星洲日報]

如果環保工作能加上多一點知識與感動,那麼大家或許就會認同,進行環保是刻不容緩的;保護們的家園,就從保護地球開始

我們居住的這片土地,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中,已經精疲力盡了。全球暖化現象已不再是個名詞,著名環境科學家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日前再次提出驚人的理論,他認為下世紀因氣候化,地球的溫度愈加上昇,人類將難以生存,到時數億人將死亡,地球最多只能養活5億人。他更表示,地球暖化(global warming)的說法已不恰當,應該稱為地球熱化(global heating)。

話說回頭,環保的口號我們已經喊了好多年,大馬近年來也在大力推動環保工作,政府宣揚的3R,即減少(reduce)、再使用(reuse)和再生(recycle),以及在雪隆乃至全國各處置放分類垃圾箱,但成效似乎不大。資料顯示,大馬人民平均每天製造1.5公斤的垃圾,吉隆坡及周邊地區近200萬人口每天就製造了約3000公噸垃圾,目前的解決方式是送往垃圾掩埋場。馬六甲古魯蒙(Krubong)垃圾掩埋場佔地23公頃,每天須處理900公噸的垃圾量,兩年後將不敷使用而遭受關閉的命運,國內許多垃圾掩埋場也將難逃此厄運。將垃圾掩埋顯然並不是處理垃圾最終或最佳的方法。

不久之前,83名大馬與新加坡的慈濟人,前往台灣向當地的慈濟環保志工討教,希望能在日後為大馬推動環保的工作上有所借鑒。

環保工作必須全民配合

據知,全球慈濟功德會都有一個共識:只要是好的觀念、方法,他們都樂意讓資源共享。在台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台灣的環保工作在各地都得到很好的落實。最重要的是,人民熱情響應環保,這才算是環保工作最大的成功。

慈濟馬六甲分會的方莉霞說,環保必須是全民行動,責任並非只落在一部份人的手中。

“慈濟目前在雪隆一帶共有76個環保點,除了進行資源回收及分類,並鼓勵社區群眾參與回收及分類工作。但是僅僅在台中地區,就有超過1500個環保定點。台灣慈濟通過環保回收得來的物件,經過變賣後所得的收入,足以護持大電視台(慈濟在台灣開辦、非營利的電視台)三分之一的經費開銷。”

馬來西亞資源回收成效只有3%至5%,國人每月丟棄的廢紙高達5萬7000噸,相等於砍伐114萬棵擁有20年樹齡的大樹。在這些每天丟棄的垃圾中,每10份報紙,只有4份被回收再生。

慈濟在全台灣擁有超過4500個環保站、5萬多名環保志工,推動環保工作已有將近20年時間,但在大馬只有近10年的運作。方莉霞認為,台灣民間在回收資源分類工作方面尚且要繼續努力,新馬慈濟人更不能急於一時,而應該踏踏實實做環保,落實證嚴法師的志願。

台灣慈濟環保緣起

“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創辦人證嚴法師,提出了“四大志業,八大腳印”的理念,環保就是慈濟所提倡的其中一大腳印。

1990年8月間,證嚴法師在一次演講中,提倡全台灣人民要進行環保,鼓勵人們把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再利用,並且要愛惜資源,珍惜物命。證嚴法師在場上說的一句“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激起一位年輕少女響應,她開始進行資源回收的工作,並將一個月資源變賣所得的善款,以“慈濟人”的名義捐出,傳為一時佳話,更成為了慈濟志業環保腳印的開端,及後由慈濟人在全球推動。

“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是慈濟人推動環保的口號之一。他們相信,只要人們“用雙手的功能,去發揮我們回收的良能”,把垃圾分類好後送往回收站,自己能夠得回酬之餘,也能為愛護地球、保護環境盡一份力量。回收即是保護,丟掉即是破壞,減少製造與丟棄垃圾,轉而回收再利用,就是為環保作出了一大貢獻。

慈濟推動環保工作不容易

慈濟剛開始在台灣推動環保時也很不容易。經濟上有一定的困難,社區居民也仍未能接受慈濟所提倡的環保理念,少了這些支持力量,就很難推行了。但他們毫不言棄,再苦再難也咬緊牙關撐了下來。

我們現在都很難想像到,一片風光美好的慈濟高雄岡山柳橋資源回收站,當年原本只是一片680坪雜草叢生的空地;彰化埔鹽資源回收站的前身,竟然是農村舊豬舍。台北八德資源回收站雖然很簡陋,但卻有摩登都市中的鄉情……

彰化埔鹽環保站

一直都讓彰化埔鹽慈濟人感到驕傲的是,一間農村的舊豬舍,卻成就了埔鹽環保站今日的美景。原來這裡以農業為主,素有“蔬菜的故鄉”盛名;加上大量生產糯米,故也有“糯米原鄉”的稱號。

在這個僅有一千多人口的鄉村地方,卻有一塊佔地300坪的慈濟環保站:大量的綠化,宛如世外桃源、小型公園。時有蟲鳴鳥叫,與蓮池裡的蛙兒合奏大自然的交響樂章;清晨或傍晚,社區居民就三三兩兩地漫步其中,在金黃旭陽或落日餘暉下,大家的身影顯得安逸恬靜。

這裡的一磚一瓦,都是回收再生的奇蹟,沒有一樣東西是新的。當年,有一對夫婦無條件提供了這塊環保站的土地,環保志工們於是合力把這片已廢棄、滿是“福”(豬臊)氣的豬舍打造成一片花園。

志工們製造了一些紙牌,豎立在環保站各處,教育社區民眾:哪些物品是可回收的,哪些物品是不可回收的。此外牆上還有其他很多宣導資料,以此對社區老百姓上了一堂環保教育課。“環保是每天的功課,把握當下,做就對了!”這裡的環保志工是這樣告訴我們的。一己力量若能好好落實,就已經足夠了。

桃園縣中壢園區環保站

桃園縣中壢園區慈濟環保站有一個惜福區,該園區負責人說,裡面的丟棄物有80%都是新的。志工們回收整理好後,以超價新台幣100元(約11令吉)以下售出。新台幣100元,在台灣豈止便宜,簡直是物超所值呢。

裡面各式各樣的物品,跟商場裡所擺賣的新品沒有兩樣。由此可見,人們是多麼浪費。這個園區其實是由垃圾場改造而成,而且全由慈濟人親手打造。他們同時獲得善心人士捐贈1000棵樟樹,用以美化園區。此外,園內還有一橦造型別緻、甚是古色古香的建築,被不少人認為是最美麗的慈濟靜思書軒。

垃圾場能變成這個樣子,你能相信嗎?

慈濟環保理念──“知福,惜福,再造福”

慈濟環保向來都堅持“知福,惜福,再造福”的環保理念,不斷提醒大家:愛護地球最實際的行動,就是做好垃圾分類。將可腐化的垃圾,收集裝入筒中,做成有機肥;可回收的資源,就收去重新再利用。將垃圾量減至最低,也可以把垃圾變黃金。

回收一支玻璃瓶,所節省的能量可點亮1個100瓦的燈泡長達4小時;回收一個鋁罐省下的電力,足以看3小時電視……每個人即使只有一滴水的力量,匯聚起來也能成為無際大海!

埔鹽環保站的志工說,環保資源回收就要從撿垃圾開始,台灣慈濟當初推動環保,也是這樣走過來的。他們還說,一定得真正地落實行動,而不要只憑“一指神功”和一張嘴。與其埋怨民眾不會分類,不懂得配合,不如先由我們自己行動起來。

大馬情況,垃圾問題棘手

大馬全國共230個垃圾掩埋場,每天發出難聞的氣,讓鄰近的居民被逼忍受臭氣熏天之苦,而且衛生狀況極差,在雨季來臨時,更造成河流及地下水源的污染。

方莉霞表示,今年政府再指示關閉16個垃圾掩埋場,另外要確保33個已經關閉的垃圾掩埋場符合安全措施。可見,大馬垃圾問題越來越棘手,國民環保意識亟須加強,推動環保刻不容緩。

少丟垃圾,少打手機,也是在做環保

甘萬成是最早進行環保工作的台灣慈濟人之一。他說,垃圾山中藏寶藏,證嚴法師經常用“自力更生,就地取材”這8字真言來勉勵大家。證嚴法師也在新書《與地球共生息》裡,節錄了她針對環保課題的開示內容,並提出了“100個疼惜地球的思考與行動”,以慈濟做環保的真實例子,鼓勵人們將環保付諸實踐,保護這片土地。

“人類是地球環境的病毒,不斷禍害大自然。根據統計,2005年全球溫度飆升至最高點,2006年台灣平均溫度比起全球氣溫還要高出2℃。每年溫度不斷上升,這都是我們不願見到的真相。因此可以預見,環保是人類未來的文化,我們現在只有積極預防、消極治療,儘量減少製造垃圾,以及回收再利用,希望還能夠保全大地。”

身體就是地球,心境即是環境,愛護地球如同愛護我們的身體一樣重要。甘萬成也身體力行地在進行環保工作,每天清晨便騎腳踏車到社區各處去撿垃圾,每天都能撿到許多,車前車後都掛滿了。但他說:“撿到這麼多的垃圾並不值得高興,要是有一天我在街上走了一圈都撿不到一點垃圾,那才最值得高興啊。”

在慈濟團隊中有“環保之寶”美譽的陳阿桃表示,垃圾是地球的殺手,病毒是世界的傷口。垃圾少丟、手機少打,這樣一些小動作就是在實踐環保了,所以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能體現環保美德。

隨/團/筆/記

我這次跟隨新馬團隊參加“慈濟環保精進研習營”,在集合當天即收到慈濟派發給我的一套環保餐具──他們所提倡的“新三寶”,環保杯及環保碗筷。他們告訴我,這套環保餐具是這8天行程中必備的工具,也是慈濟人出門隨身攜帶的“寶物”,遺漏不得,還半開笑地說,沒有它們就不能用餐了。入鄉隨俗,我當然也得“人手一袋”了。每天帶“三寶”,就像是時時刻刻都在提醒我們做環保。

據我隨團數天的觀察,慈濟推動環保一直堅持:

1.結合社區力量,打造居民環境
2.環保站的建設大多由慈濟人一手打造,不假手於人
3.建築材料多是環保回收得來的,但一樣堅固
4.從教育出發,從小做起
5.環保不是收集垃圾,也可以很高貴、高級

如果這些堅持得到大馬人民的認同,我想,要推動環保就不是甚麼大問題了。可是許多大馬人連自備一套日常使用的環保餐具都不願意,要全民環保,又談何容易?

 

星洲日報/副刊‧文:陳行發‧2007/01/02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