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17, 2009

慈濟資源回收工作的特色

梁雙蓮(前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副教授)

與其他資源回收工作者比較,可以發現慈濟資源回收工作的特色。


一、在台灣社會環保意識尚停留在公害污染防治及廢棄物(垃圾)清理時,證嚴法師早就在1990 年提倡資源回收,宣導垃圾減量、垃圾分類及資源回收再利用。行政院環保署至民國86 年(1997)才開始推動「四合一資源回收計畫(4R)」減量( Reduce)、再利(Reuse )、資源回收(Recycle )、拒買不環保產品(Refuse)。垃圾分類及源回收慈濟比政府早做了7 年之久。當前行政院環保署郝龍斌署長宣布91 年(2002)年7月1 日及92 年(2003)元月1 日起分二階段限制民眾使用購物用塑膠袋及保麗龍免洗餐具時,(註10)自備購物袋、隨身攜帶環保餐具( 碗、筷、杯),早已成為慈濟人的生活習慣。

 

二、慈濟的資源回收全靠環保志工出錢出力做成,回收金並全數奉獻做功德。地方政府清潔隊也回收資源,多外包經營,出售資源所得,留作福利金或添購器械工具之用。


三、慈濟回收站很注意個人及環境衛生, 志工工作時皆戴口罩、手套、穿圍裙或防髒罩衣,回收站場地也都整潔,可兼作共修活動場所。不像一般拾荒業者及清潔隊設在垃圾掩埋場附近的回收場那樣髒亂惡臭。


四、各環保站的回收作業雖不盡相同,但志工都須接受講習訓練,或由資深志工傳授經驗心得,並不時參訪觀摩其他環保站吸取長處優點再作改進。因此回收流程及作業都具專業水準。


五、慈濟人做環保無私奉獻之外,非常認真徹底,績效特佳,而成為政府表揚及別人仿傚學習的楷模。如花蓮慈濟醫院的太陽能功能成為政府相關單位學習參訪之對象。又如九二一的組合屋拆除,政府蓋的組合屋是以不再使用的廢棄觀念來處理,雇工以怪手拆除,這種方式會製造出許多大型垃圾;慈濟是以可以再使用的觀念處理,動員眾多志工包車前來拆卸,連一根釘子都要拔出來,一片一片的拆,大小都分類好,留待救援震災時再利用,可以節省成本與減少垃圾(註11)。


六、慈濟人做資源回收無有利益糾葛,完全從垃圾減量、資源回收再利用,以清淨環淨保護大地著眼,契合「零垃圾」的國際環保新觀念、新趨向。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