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2, 2009

501期慈濟月刊-衲履足跡摘要

 

克己少欲,清貧致福

面對驚世災難,上人呼籲人人應提起警世覺悟。「人與人之間你爭我奪,皆起於一念貪;貪欲大,爭不到就起瞋恨,將使行為脫離道德軌道。」

上人期勉人人收斂貪欲,勤儉克己;啟發愛心,戒慎虔誠,才能減輕天下災難。

「心靈貧困,較生活窮困更嚴重。期待人人皆能『清貧致福』——生活上做到『克己、克勤、克儉、克難』,心靈少一點奢侈、多一些淡泊,才能真正脫貧脫困而得福。」

上人指出,要啟發人人的愛心,不單只是愛人,還要疼惜物命。「人人戒慎虔誠,心靈輕安、儉樸生活,自然平安有福。」

 

賺法財

上人勗勉,菩薩團體有別於一般公司,惟「積極」是類似的。

「公司是『積極』賺世間財;在菩薩團體則要『積極』為佛教、為眾生,賺得的是法財,故更要精進!」

上人敦示海外弟子,要用法水滋潤內心,使心地時時清涼。「沸熱氣候,猶似煮日煎沙,使人難熬;人的身心熾熱,不只令旁人不適,也會傷到自己。要引法水入心,保護自己及他人的慧命!」

 

讓善種開出希望花朵

「無量義從一法生;予其一法,即能成為無量義。四川大地震的因緣,讓慈濟人踏上那片土地;以真誠的愛,走入孩子們純真的心地,輕柔關懷、陪伴、教育,讓他們懂得道理。從這群小志工身上,可以看到社會未來的希望!」

上人強調所謂「教育」——教,就是教導道理;育,就是培育善念。

「期待人人做殷勤農夫,將善種子深植孩子心田;再以愛耕耘、用陽光照耀、法水滋潤,使之萌芽茁壯,成長出無量無數愛的種子!」

 

有你加上他,就是協力

慈濟有四法四門,第一門就是「合心」。上人言:「人與人之間觀念合、心念合,就不會相互攻擊、指責,『人』字的兩撇才靠得穩。彼此包容,相互感恩、尊重、愛,自然就能合心。」

「內能合心,對外才能展現和氣形象。團體若不和氣,等於烏合草莽,無法顯現人文。」上人說,要使團隊美好,不只是人與人相處和諧,也要多號召一些人行於同一方向,才能發揮更大力量。

「知友難遇,除了和氣,彼此一定要『互愛』。」續言「協力」,上人以外科手術為例,主刀醫師需要助手幫忙拉鉤,還需要麻醉師、醫技人員共同投入,才能完成一台刀,此即「協力」之功。「自己的力量再加上眾人之力,就是協力!」

 

「依報」與「正報」

十二歲的戴維妮和七歲的妹妹相依為命,棲身在破爛不堪的屋舍,靠打零工與親友接濟度日。屋內無水無電,她們每天早早就寢;半夜上廁所,只能藉著月光摸黑到田邊解決;下雨時姊妹倆蜷縮在屋角躲雨……

「如此景象,實非生於富足安樂國度的人們所能想像!」上人嘆道,生在那樣的環境,無可選擇,類似戴維妮姊妹的孩子不知還有多少;所幸與慈濟結緣,有了改變的機會。

上人藉此闡示「依報」與「正報」。「出生在何地、被什麼樣的父母生養,是依著因緣的『依報』。在艱難環境中,有福分遇到貴人相助,即是『正報』。」

 

當解脫情愛纏縛

佛陀座下,本來只有男眾比丘,返回迦毘羅衛國說法之後,姨母摩訶波闍波提率宮中貴族婦女前來請求出家。佛陀本不允,經阿難一再請求,終於允諾女眾出家。

「雖說眾生平等,但是女性容易受情愛纏縛;即使日日聞法,仍難擺脫感情糾葛。無怪乎佛陀時代為僧團形象與佛法傳續,起初不接受女眾出家。」上人感嘆常聞婦女前來訴苦,所苦不離家庭的種種牽纏。

「女眾學佛者,一定要爭志!」上人言,不同於印度當時的社會背景與人心,如今女性修行者眾,亦能超脫小愛束縛精進求法,故當平等尊重。「感恩、尊重、愛,正是人間真實道!」

 

勤精進到覺悟彼岸

雖言「眾生皆有佛性」,只要一念心轉,凡夫即成覺者;然而凡夫惡習累世積存,心念難轉。上人舉喻,就如一匹白布,能迅速染污;待要洗淨,卻是困難耗時。

「學佛亦是如此。要修除習氣、回歸與佛同等的清淨本性,必須不斷精進——以佛陀教法對治種種無明,淨化心靈;才能真正從煩惱的此岸,度至覺悟的彼岸。」

《金剛經》喻佛法如竹筏,是引度眾生到彼岸的工具;然而有人執著於法,就如竹筏靠岸卻不肯下船。上人表示,如此將使修行停滯不前。『法,道之規範也』,就是教人們如何從凡夫地行至佛境;法能入心,不僅自度,尚能度人。」

凡夫無明,欲念深重,不斷造業。上人勉眾行於慈濟菩薩道,要「心中有佛,行中有法」,見事入理、見苦知福,如此慧命就能日日增長。

 

徹底放下,無私無求

一位修行者仰慕佛陀的智慧,帶著香花來到佛前,求佛指引其一條立即解脫之道。

佛陀教其「放下」。修行者聞言放下花,復虔誠合掌。佛陀再示其放下,修行者於是放掌;聞佛陀又說放下,修行者不解而曰:「佛啊,我全都放下了。不知還有何能放下?」佛陀言:「放下你心中『有所求』的念頭。」

上人引述這則佛世時的故事表示:「佛陀要修行者不只是放下一束香花、一個合掌,最重要的是放下有求的心。意即求道者懷抱善良、清淨的心仍不夠,還要『放下』。」

 

一念好心,能救人亦能救己

一個壞事做盡的惡人,往生後墮落地獄受苦。由於其生前曾對一隻蜘蛛起不殺之念,遂得蜘蛛吐絲相救;卻因一念私心,擔心太多人拉著往上爬,線會斷,於是一腳踢開其他人;沒想到線應聲斷裂……

「一念好心,能救人亦能救己。就如惡人因一念悲心起,收腳移步未踩踏蜘蛛,遂有得救因緣。然又因自私自利,只想自己得救而不願兼利他人,故得惡果。」

上人勉示,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清淨本性,只要斷除習氣、發善念勇猛精進,凡夫亦能證悟成佛。

 

《無量義經》是「勤行道」

讀經,最重要是通透其精神。『經』與『法』就是道路,要取其方法,用於生活。」真理千古不變,面對現今社會種種現象,更要善用佛陀妙法。

《無量義經》是「勤行道」,故上人以此精神作為靜思法脈。「靜思道場,就是要『勤』。」上人言,唐朝百丈禪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以農耕維持修行者的生命體力,以修道糧。「精舍是天下慈濟人的家,所以不只是自力更生,維持修行者的生活來發揮慧命,也要為此一大家庭而營生。雖與百丈禪師的叢林生活方式不同,卻有同樣的精神——『勤』。」

佛陀來人間是為了救世,以身作則引導眾生。上人表示:「慈濟人秉承佛陀教法,以『勤行道』的精神在靜思道場修行;目標則是要行慈濟人間路,引領人人轉迷為覺、化私愛為大愛。」

 

秉慈運悲,導智顯慧

釋迦牟尼佛來人間設教,是「秉慈運悲,導智顯慧」——秉承慈心、運用悲心,再由慈悲啟度人人的智慧;引領眾生「得法喜悅,悟諦明捨」——領略佛法之妙,入道滅苦,生法喜禪悅,不再執著、捨除無明。

「凡夫最難捨的,是看不到的『執著』。雖然明知道理,然境界現前時,執名、執權、執利的習氣仍難改變。『執著』不只會讓自己痛苦,也會造成別人的痛苦;這對於行人間道是一大障礙。」

上人強調,若能去除習氣,常懷感恩心、尊重心,對人人發揮大愛,才是真正的「悟諦明捨」。「『秉慈運悲,導智顯慧』、『得法喜悅,悟諦明捨』,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方法,要銘記在心且力行實踐!」

 

善解,不計較

在紛擾人世間,如何使心靜定?上人於晨語開示,將一念心照顧到「其心禪寂,常在三昧」的境界,就是禪定。

「挑柴運水、行住坐臥無不是禪。即使人事紛雜,若心靈澄靜,自然能在每一個人身上讀出一部經。」

有人聽法時很歡喜,然下一刻境界現前,或與人結惡緣、或聽聞是非而擾亂自心,又生起貪、瞋、癡。上人表示,若能「恬安淡泊,無為無欲」,自我訓練不隨外境起心動念,則能「常在三昧」,使「顛倒亂想,不復得入」。

身處娑婆世間,堪忍事多,難免為人事煩惱、生氣。上人說,修行就是要學得心寬淡泊。「事過境遷,不將煩惱留滯於心;凡事善解、不計較,就能清淨自在!」

 

盡使命,勿存私

上人表示,「慈善」是整個慈濟基金會的精神,每一項志業都含括慈善精神。「慈濟是很特殊的佛教團體,志工是最大的資產。慈濟人無所求付出,若算人工成本,將十分可觀;然這些皆是評鑑沒有的項目。慈濟四大志業因應社會變化創造新的理念與型態,應讓大眾了解,而非隨俗放棄原則。」

慈濟四大志業運作善款來自十方,許多志工不只捐款,更以生命投入。上人舉例,日前台南一位環保志工車禍昏迷,清醒時失去記憶,惟獨記得做環保。當地慈誠師兄每天載他到環保站做回收,如今不僅恢復記憶,說起話來也更有智慧。

 

山是山,水是水

現代人知識豐富,卻欠缺智慧,言論似是而非。上人闡示,「知」是認知,見物能知其名相;「智」則是深入分別其性相。

「學佛修道,起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深入探究、分析一切事物性相本質,則有『山非山、水非水』的感受;當頓悟『山本是山、水本是水』,就達到『曉了分別,性相真實,有無長短,明現顯白』的境界,通達萬物諸法。」

上人指出,先轉心輪方能轉法輪,欲轉心輪,則要多聽經聞法,修除習氣;否則只是「知」道,卻無法「行」道、心靈迷惘,再如何能言善道,也只是空論。

「修行要修得『大圓鏡智』,心靈清淨如琉璃,智慧圓融,能通透過去、現在、未來諸法,了知物理、事理、生理、心理。如此自然能以『無礙辯才』『常轉法輪』,化眾生無明為清淨智!」

 

慈悲如露

上人指出,凡夫受五欲困縛,心中欲念、煩惱重重,當風吹拂,就揚起漫天沙塵;唯有運用法理對治欲心,就像露水能潤澤大地,「法」能使心境明朗,不受塵土遮蔽。

「微小露水,不可輕視。每天聽法,即使只是吸收一字、一句、一義,運用在日常生活、人與人之間,心和法接觸,就能『以淹欲塵』。」

上人再言,心若受外境壓迫起無明,就像天熱中暑;若有一陣涼風拂來,就能紓解身心的躁熱鬱悶。

「心起煩惱,惶恐、生氣、懊惱、憂愁,只要身旁有人輕柔『膚慰』,予其依靠、抒發苦痛心緒,即如『扇解脫風』,能『除世熱惱』,使人解脫苦難。」

「災難造成的創痛,非短時間能撫平,一定要用愛、智慧長期陪伴。除了為之搧風解熱,也要引法水入其心,『致法清涼,用灑無明』,息滅無明,才能時時清涼自在。」

 

護善種,自耕心地

慈悲、智慧如雙足,兩者具備,才能於人間菩薩道上穩健前行。「智慧如同明亮的眼目,能辨別正確方向;慈悲的道路要以智慧來行走,才不致偏差。」

上人表示,人人皆有愛心,發心之後要付諸行動,認清方向勇往前行,才能到達目的地。面對眾生不同苦難,要運用種種法引導其去除無明、自私貪欲,才能脫離苦難。

「人人都是自我心地的『自耕農』,努力耕耘,去除無明雜草、呵護純良的智慧種子,終能收穫無量。」救度眾生,非單獨一人能為;有「無量大悲」,才能「救苦眾生」。上人勉眾啟發更多人的慈悲心;且付出愛心不只在小小範圍,要遍及開闊的空間。

「人間菩薩招生,即是啟發更多人的愛心、普遍於無限的空間,以救拔無量苦難眾生,造福人間!」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