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2, 2009

502期慈濟月刊-衲履足跡摘要

 

時間,累積一切

百丈禪師年輕時在寺院輪值香燈師,負責打板叫大眾起床。有一天他延遲五分鐘打板,在眾人上殿做早課時自請處分,懺悔因為自己延遲五分鐘,讓整個叢林五百人每個人延遲五分鐘起床,總共浪費了多少時間!

與一位醫學教授談話,上人以此譬喻,在慈濟人人都有心做事,然有時由於彼此互動不夠、人與人之間感情不足,而致事情無法圓滿。

「時間可以累積一切。人與人之間,需要時間來磨合;真誠關心每一個人,情感建立、人人齊心,就能有好因緣以成就諸事。」

 

無怨無悔,無憂無求

「慈,是希望人人離苦得樂、平安幸福;悲,即伸手救拔苦難人,使之走過坎坷、步向平安。」晨語時分,上人致勉慈濟人「秉慈運悲、啟智顯慧」,做苦難眾生「不請之師」。

「慈濟人苦人之苦、痛人之痛,視天下人為己親,以勤行之心,主動走入人間苦難地方;用大慈心鋪路、大悲心搭橋、大智心牽引、大慧心安穩。期待將每一位苦難人平平安安接引出來,身心離苦得樂。」
上人進一步表示,不只要用清淨大愛擁抱苦難眾生,安定其生活、幫助他們走過生命中的困境,同時也要牽引他們走出心靈困境。

「引導他們心靈步向正確光明的道路——體悟還有人比自己更苦,人人都有一分力量去愛人、救人。以慈悲啟發智慧、用智慧引導慈悲,『悲智雙運』為苦難眾生鋪路、搭橋,讓迷茫者得接引、無依無靠者得安隱樂處;這就是覺有情的人間菩薩,也是眾生的『救處、護處、大依止處』。」

 

行妙法,滅苦因

「病,不只使身體痛苦,心理也會痛苦。生理有病,佛陀以世間藥對治;心理有病,則以心藥對治。」上人說,佛陀應眾生不同的病、不同的苦,廣開八萬四千法門,應病予藥。

人因身心不調致病;彼此間相處不調,則使家庭、社會亦病。「人間種種『苦』,究其因,皆起於人心一念無明。」上人言,「集」合種種無明煩惱,使個人、家庭、社會不調,將影響天地四大不調,致災難叢生。

「欲消弭天下災難、讓社會祥和,當『滅』除個人心靈的無明;滅除無明的方法,就是『道』。」

 

吉祥月,開心門

為推廣「吉祥七月」觀念,鼓勵人人「齋戒、行善、護大地」,慈濟人在社區舉辦祈福會,邀請民眾用虔誠的心香,取代煙霧瀰漫的燒紙錢、牲禮鋪張,為天下眾生祈福。

上人稱歎各地祈福會祥和莊嚴,強調「宗教」是人生的宗旨、生活的教育。「信仰宗教,要『智信』而不『迷信』——以智慧關懷天下事;用智慧調和社會、經營和睦家庭;用智慧去除迷思,將迷茫心靈導向正確方向。」

「迷信」者,總以為生活不順遂,是鬼神作亂,圖以祭祀趨吉避凶。其實六道眾生各有其軌道,不相妨礙。

「『鬼門』從何開?是自己打開『心靈鬼門』——將貪、瞋、癡、慢、疑這『五鬼』招入心中,讓人我是非天天糾纏;以鬼心看人,自然人人皆鬼。」

 

欲海浮沈,心靈導航

「『心如工畫師』,可以為自己的人生規畫出美好藍圖。然凡夫無明,為欲、為利而陷溺愛欲之海,在重重波浪中浮沈、迷失方向。唯有倚靠『大船師』引導,方能回歸正確方向。」

「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佛陀倒駕慈航、在人間設教,就是希望教導人人成為「大船師」,為心靈陷入欲海中的人導航,進而「運載群生,渡生死河」。

娑婆世間,眾生多欲為苦,因為心有欲念、不斷起無明,造了很多苦業,所以輪迴生死、難出六道。上人指出:「人間一定要有許多導航師,否則無法度盡在茫茫欲海中沈浮的眾生。若海上渡船多,即使船小也能夠不斷來回救人。」

佛法如筏,三藏十二部經都能開啟眾生心靈的智慧,懂得運用佛法,就像駕竹筏於水上救人。上人勉眾,志當「船師」度人前,一定要先掌握正確方向,才不致在欲海中迷航。

 

遊戲人間,積極承擔

「人間路坎坷難行。菩薩苦眾生之苦,再如何遙遠、崎嶇之路,也甘願去行、去付出;甘願,則不以為苦,遊戲人間心常歡喜。」晨語時間,上人表示有因緣來到人間、能深入佛法,更要行入人群中自我磨練。

「所謂『遊戲人間』,是以輕安、超脫的心態,積極承擔責任。」上人強調,菩薩無所求付出,意無貪戀、心無罣礙,只希望眾生得救;付出過程中,難免會遭遇挫折、壓力,亦欣然接受。

「娑婆惡濁,菩薩行六度,其一為『忍辱度』」——不論遭遇何事,任何壓力、欺迫,都願意面對,藉以修心。」

行於「靜思勤行道,慈濟人間路」,上人叮嚀一定要苦眾生苦、走眾生所走的路,心甘願、志堅固,才能入群度眾。

 

發心付出得法喜

有個孩子站在路旁哭泣,好心人上前關懷,孩子表示遺失了十元,所以非常傷心。好心人掏出十元給孩子,要孩子別哭了;豈料孩子哭得更傷心,抽抽噎噎地說,如果身上的十元沒有丟失,再加上現在拿到的十元,就有二十元了……

晨語時上人舉述此則小故事,指出眾生無明,迷於事、迷於理,故而「起惑造業」。「凡夫就像丟失硬幣的小孩,對於損失痛心不捨、對於所獲得的永不滿足,『有一缺九』,不斷計較。」

反觀慈濟人出錢出力、奉獻時間,不求自身安樂,只希望能為苦難眾生付出;上人讚歎:「真正聞法解理,自然能捨一切諸難捨,輕安自在付出!」
多位慈濟人數度參與四川賑災團,深入苦難之地,見苦知福,道心增長,滿懷法喜與感恩而回。

「他們『解理故,生智輕安』——了解道理,啟發了智慧,即使身有病恙仍輕安付出。『智為行本,故能捨』,以智分辨正確方向、以慧等觀天下眾生,聽聞何處有災苦,就前往救拔。無分別心、不計名利,捨時間、捨金錢、捨體力,真正『能捨一切諸難捨』。」
上人感恩慈濟人透徹道理、發心大捨,故多得法喜!

 

感恩惠,勤布施

「有人認為,自己所有一切物資都是錢買來的。事實上,錢本身無法使人溫飽,真正能維持人生命的是五穀雜糧——要有大自然的水土陽光、農人付出勞力耕耘,才能生產糧食。日常一切無不來自各方布施,所以要常懷感恩、常思回饋。」

每個人從生下來那一刻開始,就不斷接受大眾布施,「所以每天都要心存感恩;也要做一個布施者,在人與人之間互惠互助。」

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上人以緬甸賑災為例,表示慈濟人購買稻種、肥料以助災區復耕,是財施;真誠付出的愛,感動了當地企業家和官員一起參與助人,是法施;用心膚慰,讓受災受難的人將愁容轉為笑顏,是無畏施。

慈濟人甘願付出,不只財施、法施、無畏施,甚至到人生最後還能捐贈器官、大體,正如《無量義經》所言「能捨一切諸難捨,財寶妻子及國城,於法內外無所吝,頭目髓腦悉施人」,上人讚歎:「時時發揮良能、用愛付出,每一個時刻都是布施者,也是受惠者!」

 

守規持戒,天龍護法

舍衛國某個村莊,人人奉行佛陀教誨,謹守五戒、行十善。某日村中一位年輕人外出訪友,在友人鼓動下,犯了「不飲酒」戒;父母震怒,將其逐出家門。他心生懺悔,決心認真修行以補過失。

年輕人行經荒野,天色已暗,遂向唯一一戶人家借宿。主人禮請年輕人進門,一家人正忙著祭拜三鬼神;主人向年輕人吐露,為了準備供品祭祀鬼神、避免降禍,長期下來疲累不堪、耗費鉅資。

當天入夜,三鬼神照例來了,卻不敢進門;在門外告訴主人:「你家今天有貴客,前後都有正氣護法,我們無法接近。」說完就消失了。
主人詢問年輕人何以能護法?年輕人告之,自身常持五戒、行十善;雖犯了酒戒,還守持其他四戒,所以護法正氣仍在身邊。

「『戒』能防非止惡。守戒,是保護自我身心。」上人以此佛典故事勉眾:「守戒是佛教徒的本分,若犯一戒,就失去一分正氣,也失去一分慧命;正氣失則邪氣侵,不可不慎!」

 

心寬氣柔,人人愛敬

對待他人,要把心胸擴到無限寬廣;面對自己,要把「我」縮到極小而能入人心。

「若總是感覺『他們在欺負我、瞧不起我、毀謗我』;問題可能不在別人,而是自己太過在乎『我』——愛鑽牛角尖、常起計較心。對人多一分寬容,則與人相處時時自在歡喜。」

上人勉示人人對自己負責任,勿以放大鏡去看他人缺失,要用寬大的心相互扶持。上人提出一個有助自我修行、開闊心胸的辦法——

「從現在開始,要自觀自省。對於任何一個人,要看他的優點、不要看他的缺點。若夠用心,本來只能看出微小的優點,慢慢地就會看出他全部的優點;將這些優點學習起來,則團體中所有人的優點都集中在自己身上,對自我身心將有大助益!」

上人言:「理直要氣和、得理要饒人。得理寬心,心寬氣就柔。心胸狹窄,則對人斤斤計較,實在不可愛!」

莫把時間耗費在計較別人的錯誤上。「若總是計較別人而迷失自己——對別人很清楚、對自己很糊塗;即使佛陀在前,也度不了你!」

 

坐論經典不如活用

兩個修行人要去見佛陀,因趕路口渴,剛好路旁有水窪,一人看到水裏有蟲,為守戒堅持不喝;另一人覺得再不喝水無法存活,所以取水來喝。最後沒有喝水的人渴死了,喝水的人因此能趕到目的地見了佛。

「身是載道器,渴死的修行人雖然精進、堅持戒律,但失去身體,也失去見佛、增長慧命的因緣。」上人囑眾提起智慧,應現在的時代運用佛法、活用經典,而非針對宗派教理坐論不休。

「佛法歷經漫長時間、遙遠空間,口耳相傳與翻譯增刪,實難確認目前所見經典內容,字字句句都是佛說。況且同一句話,各人解讀不同,就如同一句《靜思語》,每個人領會亦有不同。要提起智慧,審度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將法理活用於現代!」

 

生命只在呼吸間

人生無常且不久長,上人勉眾時時守護清淨心念。「常存『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心念;即使到生命最後一刻『萬般帶不去』,卻有『法』隨身。」

《梁皇懺》云:「草露風霜閃電光,堪嘆人生不久長。」上人回溯四十八年前養父往生前一刻,因腦溢血昏迷、身體不斷盜汗,上人用毛巾為其擦拭,擦到手部時,感覺手脈啵啵跳動數聲後,就停止了。

「啵、啵,然後停止,就像熄一盞燈般快速。生命無常何其迅速啊!當下讓我體會到生命只在呼吸間,人生,到底還有什麼值得追求的呢?」

 

性相空寂,因緣生滅

天地萬物,本來空寂,因地、水、火、風「四大」因緣和合而生。如《無量義經》偈文:「其身非有亦非無」,本質既為假合,是「非有」;因緣會合而生成存在、發揮功能,故云「非無」。

連續兩日晨語時間,上人指出,人生或苦或樂,也是集種種因緣而促成。

「人的煩惱其實不離貪名、奪利、爭霸權等等。若能體會『自本來今性相空寂』,有朝一日因緣分離,一切不復存在;則知一切無須爭奪、計較。」

上人勉眾,在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用心觀察一切諸法。「體知萬事萬物本來空寂,心不受是非動搖、污染,道心自然堅固不移。」

 

歡喜還,打八折;不甘願,加利息

「藥可以治療身體病痛;欲調和心,唯有以法為藥,用法對治。」正如天地氣候調和,萬物自然欣欣向榮,上人說,若要通氣脈,就要以法為藥調和「心」,心氣調和,則血脈暢通。

「歡喜還,打八折;不甘願,加利息」、「快樂,不是擁有得多,而是計較得少」這兩句《靜思語》,讓他放下計較心,心寬念純待人處事。上人警惕眾人:「人生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若凡事比較,真的是比之不盡。『計較心』最磨損慧命,感恩擁有的、一切不計較,就是最富足的人生!」

 

是非要明辨,煩惱要去除

「有人問:『師父,在慈濟,看到旁人不對,覺得很生氣,是否非得吞下委曲,說自己不對?』」

上人說明,佛陀講經時也有「是非論」——如提婆達多雖為佛弟子,卻想盡辦法破壞僧團、滅佛,因此佛陀常以他為例,從「非道理」的惡,與「是道理」的善做一比較。

「是非、善惡要分明。佛陀通達道理、是非清楚,不曾因任何一人迫害他或是作亂僧團而憎恨;在指出他人過錯時,是提出來作為教育,卻不會動搖對此人的愛與寬懷,這就是『佛心』。一般人的問題在於,說他人過錯時,自心也跟著生氣,甚至對人起惡念。」

「對人起瞋恨心,是跟自己過不去。」上人表示在慈濟團體,不是強迫自己非得要說別人好、自己不對,這樣反而會鬱積痛苦。

「光是用『忍』,如何能和?人與人之間,要知足、感恩、善解、包容;以智慧清除內心煩惱,明辨是非,當成教育;切莫對人起惡念。」

 

去無明,智慧現

「木中有火,不鑽不出;沙中有金,不淘不得;心中有道,不覺不悟。」上人開示,世間物皆含藏地、水、火、風之能量,不經發掘、探究,終是隱而不發。

「同理,人人心性清淨明澈,能知世間萬理;唯須先將無明雜質去淨、或經淬煉,方能得精純之大智慧,一理通、萬理徹。」

眾生無明,思想脫軌、不明因果;上人表示佛陀來人間一大事因緣,就是要解凡夫迷思,引導回歸單純清淨本性。

「就如鑽木能取火、淘沙能揀金,人人心中都有清淨的智慧,唯需覺察『無明』,善用『法』去蕪存菁——去除煩惱、迷思,淬取清淨智慧,才能體悟真理。」

上人勉眾開啟精純自性,法法相度,自利利人,自覺覺他。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