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1, 2009

503期慈濟月刊-衲履足跡摘要

經能指路,用心行經

「就像在暗室裏沒有光線,視力再好也看不到周圍環境;凡夫雖具有與佛同等的慧性,但若對佛法無心——聞而不思、思而不行,則清淨本性無法顯露,亦無法發揮良能。」

上人於晨語開示,聞、思、修三者定要合一。「僅是多聞,不用智慧思考,無法了解實相。聞、思、修三者具足,才能將佛法深入心中,運用於人群間。」

《法華經》中有「窮子喻」——年輕人身懷價值連城的寶珠而不自覺,日日以乞討維生。上人表示:「人人本具清淨智慧,就如身懷寶珠;只要深入法、善加應用,就能發揮無限良能。」

 

老而彌堅,傳承法脈

上人期勉資深弟子們,慧命要不斷進步。
「師父不擔心你們老,擔心的是你們慧命衰退!要訓練心志堅定,到生命最後一刻也能篤志不動搖。」

上人強調「經」就是道,靜思道場是勤行道場;修學慈濟法門,要走入人群,探討每個人身上的經典。
「就像鑽石如果沒有粗石來磨,永遠不會發亮;修行離不開人間的道場,歷經人事磨練,能開啟智慧。」

上人期勉要甘願接受人群磨練,將是非當作教育、讚美當作警惕,則「無量法門,悉現在前」。
「要珍惜慈濟因緣,莫讓無明、世俗情感的繩索,困縛清淨自性。」上人殷囑大眾精進不懈!

 

行妙法,滅苦因

志為人間菩薩,上人強調,要永遠堅定使命,受挫也不退轉、再困難也不放棄。「助貧濟苦時,無論遭遇任何困難,都要『忍而無忍』——『惡口罵辱終不瞋』、『歷劫挫身不倦惰』,且『一切邪見難壞敗』;時時安住慈悲願力。」

眾生因由不得自己的業力牽引而受苦,慈濟人扶貧慰苦的同時,看盡天下眾生相,上人呼籲除了「見苦知福」,也要提高警覺,莫迷迷茫茫隨業力牽引。
上人囑眾心向正確,既發弘願就要身體力行,作苦難人「不請之師」,讓有緣人普遍得度!

 

降伏自心魔

眾生性欲無量,所以煩惱無量。上人勉眾深入眾生根性,學習無量法門、斷除自心無明,才能以「法」對機度化,因此要立願「法門無量誓願學」。

「修行路上,會予人擾亂、磨難的,稱為『魔』。發心走入人群度眾,卻被種種境界困住、阻礙向前,就是入魔境。」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悟成佛前,有無數魔境現前,上人指出,那其實是「心魔」。

「欲入群度眾前,自心的煩惱必須一一克服,才能安住在信、願、行中,不致走入邪魔境界。」

上人表示,發弘願度眾,要有不怕困難的決心,勇往直前精進。「不要讓『難』這個字存在生命字典中。面對困難,要堅定信心,努力克服;克服困難就是戰勝魔境。能降伏心魔,才能廣度眾生!」

 

醫療志業先驅

一九七二年九月十日,慈濟醫療志業先驅——「慈濟功德會附設貧民施醫義診所」在花蓮市仁愛街成立;三十六年後的今天,慈濟大學「模擬醫學中心」啟用,為醫學教育再樹里程碑。

「當年的義診,讓我看到花東地區醫療的缺乏,於是立願要在花東建立健全醫療體系。醫院建設完成後,發現人才難求,遂設立護專、醫學院……種種因緣都是從一九七二年的這一天起始,可說是醫療與教育志業的發軔。」

 

大體妙用,育人醫

上人指出,人生只在迷悟之間;大體老師以智慧跳脫生死迷思,在人生最後仍發揮妙用良能,是最圓滿的圓緣,也為生命教育樹立典範。

「人間至為寶貴者,就是生命,但是生命總有大限時。生是死的起始,死也是生的起點;在生與死中間最重要的,就是善用身體『載道器』,發揮奈米良能,為苦難眾生付出!」

 

克己欲,四大皆調

晨語時間上人感嘆氣候變遷加速,動輒大風大雨;世間四大不調所釀災禍,愈益頻繁,造成眾生受苦難。

尤有甚者,全球暖化現象,造成南北極冰層快速融化、海平面上升;在不久的將來,恐怕淹沒許多島嶼及陸地……上人對此表達深切憂心。

「探究此現象根源,實是眾生造業、集眾之業力所成。」上人指出,人類必須覺悟、控制心欲;倘若奢侈貪欲無止境,持續破壞地球,世間萬物都將難以生存。

「要讓暖化地球降溫,必須先改變人心——引淨水清流洗滌人心煩惱垢穢。人人寡欲、富有愛,天下災難才能減輕。」

 

開啟心眼

眾生受業力牽引而輪迴六道。上人表示,為善造福,可生在天堂;安守本分,可再享人間之福;落入阿修羅道者,是因過去生曾經造福,卻因瞋心重時常發怒、看人不順眼,動輒與人對立。

「心胸狹窄,無法寬心善解、包容他人的人,因為心門沒有打開,他看別人不順眼、別人也看他不順眼;即使同在做好事,卻結下惡緣!」

「天、人、阿修羅」都是善道;至於落入「地獄、畜生、餓鬼」三惡道者,是過去生中不只不行善,也不守規矩,橫行霸道、害人害己,所以墮落受苦。上人言:「人間就能看見三惡道。在飢荒的國度,婦孺骨瘦如柴、奄奄一息,其苦境正如經文對餓鬼道的描述。」

至於六道中最苦的地獄道,除了是造作極惡者墮落之處;上人形容心靈的焦急擔憂,亦如飽受苦刑煎熬的地獄境界。

 

行動佛教

記者問:慈濟志業在台灣有一定規模,對社會有相當影響力,如何與政治畫清界線?
上人答:宗教是無形的規律,政治是有形的法令;人人能守住自己該做的本分,不一定非得跟政治有所牽扯。
慈濟人從宗教出發而行慈善,守法守規、盡本分做該做的事。不涉入政治,是全球慈濟人堅守的原則。
記者問:現階段有哪些事,特別讓上人憂心?
上人答:目前最關心也最擔心的,就是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問題。極端氣候的源頭,來自於人心的貪婪;人心改變,氣候才能改善。
記者問:不少人靠物質來滿足心靈。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如何做才能達到?
上人答:追求物欲,是「辛苦」不是幸福!能為人服務的人最幸福。
真正的幸福,是無所求的付出。若付出多少,就想要得到多少,達不到預期心就會痛苦。有計較心的人,很難感覺幸福。
付出不求回報,心靈沒有負擔,只要看到苦難人得到喘息機會或是再站起來,就很開心。由衷地開心歡喜,就是人生最幸福的時刻!
記者問:一生中哪些人對您有影響?
上人答:人生中對我影響最大的,是年輕時父親突然往生;再者是我的師父,他推行人間佛教。
而對我幫助最大的,是那些受苦受難的人,促使我推展志業;最要感恩的,是所有的慈濟人用心用愛、匯聚力量,幫助我成就「為佛教、為眾生」的志業。
訪談結束,記者們表示對慈濟最深的印象,就是「不只是說,而是做—— Buddhism in Action」,是「行動的佛教」!

 

內部合心、對外和氣

有位禪師,在大將軍來訪的時候正躺在床上,自在接受大將軍頂禮;隨後一位小卒前來,他卻趕緊起身率叢林所有出家眾搭衣到山門外迎接,十分謙恭。

弟子不解師父何以如此違反常情?禪師回答:「大將軍是我的弟子,我說的話他聽得懂,所以不須囿於禮節多做寒暄;小兵見不得我怠慢將軍,怒氣沖沖而來,若不以大禮迎接,他就要莽撞行凶;一旦這樣,如何得了!」

上人舉此示眾,人間事即是如此。「對於執於己見、不了解精神理念的人,愈要謹慎以禮相待,聲色柔和且善解。照顧好『人和』,內部合心、對外和氣、踏實做事,諸事就能圓滿!」

 

化無明,啟智慧

《阿含經‧佛說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上人於晨語述及「十二因緣法」,指出眾生於過去、現在、未來,不斷在十二因緣中流轉。「心起一念無明、付諸行動,就進入十二因緣的循環;直到老死,因緣又進入下一生。佛陀依眾生根性而說無量法,期使眾生智慧無礙,永離縛著。」

 

看圓勿看缺

與志業體同仁談話,上人舉此教眾:「與人相處,一定要『看圓勿看缺』,才能真正學習到他人的經驗、長處。要尊重每一個人,意見分歧時,當調和聲色、誠心溝通;對於容易有負面情緒的人,溝通時更要謹慎、圓融,莫讓他有不受尊重的感覺。」

在人群中修行,上人強調要學會傾聽。「用清淨心諦聽,萬物無不在說法。人人的話都可作為教育,除了傾聽,更須謙虛吸取別人經驗;能如此,智慧才能日益增長。」

 

修行除習氣

在沒有疫苗的時代,人人一生都要發一次麻疹,過去的人認為這是與生俱來的「胎毒」,發散後身體即產生抗體。上人以此為喻:「若犯過失,卻隱瞞不發,這念無明就如同毒氣存在身體,會危害身心。發露懺悔,就像將無明毒氣發散,降低日後復萌機會。」

修行,最重要是修正習氣。上人表示,懺悔過錯,能洗滌內心無明,讓身心清淨;勉眾勇於懺悔,修正過去錯誤,袪除心中無明,朝向光明正軌。

「『戒律』好比預防針,要守規守戒、律己防非,積極為人間付出!」上人殷勉眾人。

 

正法清泉, 廣布人心

馬來西亞志工李振清,以往沈迷於釣魚,家中收集各式釣具,常到偏遠河岸釣魚,徹夜不歸;為此常和太太、孩子爭吵,家庭氣氛凝結。

今年李太太在家裏裝設大愛台,李振清聽聞上人開示「不殺生」,逐漸體會要疼惜萬物生命,從此不再釣魚,且跟著太太做環保,一家重拾和樂。

早會時上人以此事例開示:「凡夫迷茫——迷在自己的興趣、享受中,即使對眾生有害,仍執意去做。」
上人讚許大愛台將正法清泉廣布人心,導正錯誤迷茫的人生,實為一股洗滌人心的清流,為人間社會做最清新的教育。

 

面無常,勤造福

「惡念一生、貪念一起,即興戰禍。人與人之間,為何無法和平相處?總要爭奪、破壞?」

一千九百多年前強盛富足的「那巴頓帝國」,以現今約旦南部的「佩特拉」為首都,曾經叱吒中東;在荒漠中,用石塊砌成水道和蓄水池,供應城內三萬多人用水無虞、穀物豐收,水利設施連現代工程師都自嘆弗如。後因羅馬人攻城時阻斷水道而亡國,往昔盛景空餘精緻建築遺址。

兩千年後的今天,約旦名列全世界十大缺水國,政府決定重新補強那巴頓帝國歷經戰爭、地震而毀壞的水利系統。

上人感嘆強盛帝國被外來的羅馬人滅亡,王國後裔貝都因人,則於沙漠中逐水草而居,因連年乾旱放牧困難,生活困苦。「探究歷史,可見到人心欲念的可怕,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爭奪殺伐的殘酷;尚有從古到今水資源不斷枯竭的警示。」

 

感恩有福,積極造福

有一對新婚夫妻,郎才女貌,十分恩愛。一日丈夫要妻子到藏酒的大缸中取酒共飲,妻子打開大缸卻看到一美貌女子,十分生氣地質問丈夫為何對自己不忠?丈夫不明所以,來到酒缸前一看,反而怒問妻子,為何在家中藏著英俊男人?

請來婆羅門長者評理,卻換長者在酒缸中看到一位婆羅門,遂認為年輕夫妻不尊重自己,拂袖而去。夫妻爭執不下時,一位比丘路過,得知爭吵始末,就拿起一顆大石砸碎了酒缸,眾人才恍然大悟——原來各人所見的男、女、婆羅門,都只是自己的倒影。

晨語時間,上人以此開示:「世間萬相本來幻化,人的心若跟著幻相起伏,以假執真,就會斤斤計較,煩惱無盡。當了知緣起性空之理,做好自己『心宅』的主人,守護自身寶藏;進一步行入人群,布施智慧與力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